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潮长潮落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匡山西游] 转:“匡庐”本一山,何必棒打散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4-5-29 23:38:09 | 只看该作者
南仲@后壮 发表于 2014-5-29 23:35
如果匡山就是庐山,那为什么鲍照写(奔大雷岸与妹书)中说,西南望庐山,。。。。。这证明鲍照肯定不是住在 ...


嘿嘿,我的铁证就是不拿出来,就是要让大家来炒作,越激烈我越高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4-5-29 23:44:15 | 只看该作者
泰平洋 发表于 2014-5-29 23:38
嘿嘿,我的铁证就是不拿出来,就是要让大家来炒作,越激烈我越高兴。

连历史都道不出个所以然来,就作凭泰哥你那八仙过海的故事传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4-5-29 23:48:54 | 只看该作者
南仲@后壮 发表于 2014-5-29 23:44
连历史都道不出个所以然来,就作凭泰哥你那八仙过海的故事传说?

慢慢来,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好戏在后头,目前还只是刚开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4-5-29 23:51:11 | 只看该作者
个人很支持武穴炒作匡山,做大做好,同时在九江反应过来之前去申请地名改变,法理上定下来,也是我们的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要神挖掘史料,找出所有支持匡山的依据。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百分之百,除非九江能把我们用足够强的证据驳下去,否则就一直坚持下去

点评

该是的永远也跑不掉,不是的就是申诉到联合国也会要否决的  发表于 2014-5-30 00: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4-5-29 23:55:39 | 只看该作者
我长长的吐出最后一囗烟

把手上的烟头丢进墙角的芦筐里

看着它借烟生火

不由感叹,该买烟灰缸了

这东西一点就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4-5-29 23:58:27 | 只看该作者
南山华工 发表于 2014-5-29 23:51
个人很支持武穴炒作匡山,做大做好,同时在九江反应过来之前去申请地名改变,法理上定下来,也是我们的物质 ...

炒作就没意思了,我们在这说的是学术讨论,尊重实事,怎么叫“在九江反应过来之前去申请地名改变,法理上定下来,也是我们的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是打伞样简单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4-5-30 00:06:41 | 只看该作者
靖明真人 神仙之庐----匡俗与庐山

作者:张国宏 文章来源:更新时间:2007-02-24

  "庐山'之名始见于<<史记·河渠书>>。书中有"太史公日,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之记载。但司马迁仅述而不释,扦没有详加解释"庐山"之名的由来。因此,引出了种种有关"庐山"来由的神话传说,使后人至今不能识清"庐山真面目"。从见诸庐山史志的各类传闻来看,几乎都与学道求仙有关。其中流传最广,最有影响的则是有关匡俗"为神仙之庐而名"的传说。    匡俗,据周景式《庐山记》记载,字子孝,西周威烈王时(公元前四世纪)人。  "生而神灵"。威烈王幕其才学,屡派使者征请辅佐朝廷,固辞不就,躲避到庐山深谷老林中,求仙学道,  "时人敬事之"。    有关匡俗身世与生平的记载很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豫章旧志》中称匡俗为庐俗,字君孝。本姓匡。父为东野王,在与鄙阳令吴芮一起轴佐汉王刘邦定天下时丧生。刘邙建汉后,为表彰其功德,而封匡俗于鸟阳(今鄱阳县西北),人称越庐君。因好道术,寓隐庐山。而慧远《庐山记》中则谓匡俗为殷周之际人,与奚道仙人同游庐山,隐居此地。然各种说法都有出入,矛盾百出,但在匡俗居庐山修炼成仙一事却都持肯定态度,众口-词。或称其成仙后"唯庐独存",故将他住处冠之姓氏,叫做"匡庐'或庐",山因名"庐山",或渭越庐君兄弟七人弃官学道山中,  "故世谓之庐山",或谓匡俗在山升仙后,世称:"庐君",故山取号而名"庐山"。这三种说法都把庐山的得名与匡俗挂上钩,联系在一起,说明道教与庐山很有渊源关系。我们从另一则有关庐山得名的传闻中也可得到证明。    据《九微志》所记,在周武王时,有一位叫方辅的先生,与道家创始人者子(即李耳)-道骑着白驴入山炼丹,得道成仙,留下一座空庐。人们便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又因方辅先生名辅,故又称辅山。这同构一则与道教有关的记述,但老子与周武王并不是同一·个酬的人,仍属神话故事,    有关庐山名称来历的种种传说之所以产生并广泛流传是与古代帝王热衷求仙,希翼长生不老有密切关系的。被称为"秦皇汉武"的古代杰出帝王--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对神仙方木倾注过极大的热情和异乎寻常的虔诚。秦始皇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下海术仙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庐山很卑以便是方士活动的重要场所。自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和公元106年汉武帝迩视南方各地,到达荆楚一带,"浮江而下"路过庐山,虔诚祭祀庐山后,庐山作为"神仙之庐"的名里显,地位更崇了。据说当年二位帝王都曾兴致勃勃登上霄蜂和紫霄峰,勒石纪念,汉武帝甚至还给匡俗以"大公"的封号。自此以后,神仙家们常常借此名山以蛊惑心,为神仙道术呐喊助威,推波助澜。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便与道教展开了全面的争夺思想舆论阵地的斗争,作为道教重要场所的名山势所难免地卷入了这场纷争的漩涡。山是始终养尊处优的庐山神仙家们倍感压力,而杜撰出了一个又一个玄之又玄,虚之又虚的传说,为道教涂脂抹粉,争荣邀宠,使庐山渐披神秘而厚重的面纱所蒙盖,变得越米越模糊,而掩盖了历史上庐山的真面目,令后人困扰和迷惑。    其实,庐山得名依附于道教是虚,道教附会于庐山是真。这点早就为有识之士点明过。唐人严藩在{庐江四辨'一书中抽蚕剩丝似地一一驳斥了慧远,周景式和《豫章旧志》中有关庐山名称来历的观点,明确认为"俗因山为号,不因俗为庐而名",并以"汉封俗于浔阳。武帝南巡,封俗为大明公"为佐证,  "是山不因俗而名愈明矣"。  《海内东经》也称庐山得名"明不固匡俗所立",跗会于匡俗实是"好事君子强引此类用成章句耳"。对此明桑乔亦持赞同态度,只不过在庐山名称真正由来和演变等方面有着歧    庐山,亦名匡山、匡庐。团山岳的地理位置和形状而命名。庐者,舍也。额师古注曰"殿甲所止日庐",古代甚为常见。隐居庐山的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有"吾亦爱吾庐"之讣句,  《诗经·小雅·信南山》中亦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的话。庐山就是因叫陆彭蠡之泽,接平敞之原",异峰突起,犹如"中曰有庐"的形状而得名的。  至于匡山乃是因山之形状如箕筐之故,到宋开宝年间(968~976年),因避末太祖赵匡胤之名讳,复更名康山。    有关庐山最早的名称历来各执己见,多有分歧。较普遍的一种说法出自《禹贡》。  《禹贡》曰:"氓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敷浅原,《书经注疏>>  、{汉书·地理志}和《一统志)均云为历陕县(今德安)博阳山。此说遭到王伟、李梦阳、夏允彝、李滢等人的质疑。他们通观{禹贡,所载,发现书中所"言水则江、淮、河,汉、济,泗,彭蠡,震泽,言山则太行、王星、碣石、太华、岍、,宓、岷、衡,皆名山大川","为九州疏导所攸系",又有大禹导南条江汉之水为浚的记述。据此认为"江水之经始不应舍其大者言其细者"。而博阳山"甚小而卑,且与江济有关',不合《禹贡》主旨。庐山则高大雄峻,当南北汇水口,  "中有原田连亘,人民错居",与《禹贡》记述深相契合。由是得出结论:  "谓庐阜一带,并博阳诸山。皆敷浅原则可,谓敷浅原之非庐阜则不可。"而夏允彝更引大禹治水登山刻石纪功于山巅的"鸿荒漾,予乃撵"六字为证,断言敷浅原即庐山,  "敷浅原之为庐山审矣"。首《帽"庐山"之名入正史记载的司马迁在《史记》中亦有"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寥寥十字,尚可作为敷浅原为庐山之旁证,    I    《禹贡)之后出现的《山海经》等书又称庐山为天子都、天子障,南障山,靖庐山等。《水经》中有"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于扛"的记载,  《水经注》和《山海经)中亦有"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日西,一名天子障,又曰巨天子障,山在闽西"之语。两则记载中都言有三天子障,其中之一即系指庐山。清代学者杨守敬尚在《水经注疏》中指出,以另一个天子障来否定庐山曾名天子障是错误的,应为其正名。至于靖庐山之名则见于《庐山小乘》。书中说匡续隐居庐山时,周威烈王用安车请他。匡续仙去之后,只空庐独存,所以把这山叫做靖庐山。    自远古以来,庐山就存在人的活动,但在三国以前庐山历史传闻多于真实。倘若综合历代经文传注和诸家之言,我们还是可从中剥析出早期庐山历史活动的蛛丝马迹。    据说,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时到过庐山,勒石纪功。至今庐山仍有以大禹之名命名的山崖--禹王崖。清代文人王以憨则撰有一联,  "峰从何处飞来,历历汉阳,正是断魂迷楚雨,我欲乘风归去,茫茫禹迹,可能留命待苎田;"表示肯定和赞同。虽然有关大禹是否真正亲临庐山现已无确凿材料说明,但司马迁仍是相信的,并特意在<<史记》一书中提到他上庐山"观禹疏九江'遗迹一事。司马迁上庐山,翻开了庐山人文活动的崭新一页。庐山开始令世人瞩目,跃居天下名山行列。这在《汉书·武帝纪》中有记载;  "元封五年冬(公元前106年),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潜之天柱,号曰南岳。浮江自浔阳出枞阳,过彭蠡,礼其名山大川,北至琅琊并海上,四月奉高修封焉。"《史记·封禅书>>则如是记:  "上巡南郡,至江陵而尔。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浔阳出枞阳,过彭蠡,礼其名山大川。"从汉武帝此次出巡路线看,祭祀的名山当中就有庐山,并给汉武帝留下了深刻印象,乃"以潜之天柱为南岳,以庐山为贰",列入西汉祀典。    据说,匡俗入山后,结茅于南鄣虎溪之地,修炼年,终于得道成仙,在当时很有名气。西周定王尝问柱伯阳父"方今神仙在世者"有几人,伯阳父"举五岳诸对",匡俗是其中一个。定王听后,大惑兴趣,下诏入百寻无着。又二百年方"白日轻举",仅遗草庐。此说不经,不过视匡俗为一精于修炼的神仙方士尚属可佰。在前面所引用的史书记述中已有所证明。    匡俗在庐山的真实活动,史书井无确切记述,基本是众口一词,千篇一律地说他在庐山潜心于内外丹修炼化戊仙。只有意远在(庐山记》中留有匡俗"托室岩岫岩成馆"等窖寥数语。以后,道士们依慧远所记杜撰出个美妙动人的故事。    据说,匡俗有一天在太平宫附近遇到了一位眉清目风流倜傥的少年,自称姓刘名越,家住山中。两人一故,相谈甚欢。临别时,刘越邀请匡俗有机会到他家里续谈,并告诉匡俗"山阴有石高三文者"便是他家,只扣石头即可入室。匡俗闻言,好奇之心顿起,不久便照所言寻至山阴,果见一石头兀立当前。遂往扣,石头讶中裂开一缝,顿时金壁辉煌的琼林仙境呈现在仙的面前当他惊讶之时,二个纯静的童子将他引入内室进见刘越见刘越"冠玄玉冠,朱绶剑佩",丰神俊朗,英华内敛度非凡。他对匡俗来到洞天福地非常高兴,热情款待,王酒,相饮延生汤。匡俗喜此仙境,有意留居。谁知刘越早知其心思,对他说道:  "子未应留,姑去。他日来居未晚也。"匡俗只好辞别离洞。洞又复还为石,天农无缝。后人因其号其石曰"刘越洞天",亦称"刘越石",今巳无处寻觅。匡俗不久重入洞中,终修炼成仙。唐人孙迈曾写有《刘仙石》,大肆渲染这一神异之事:  "珍重标前史,名教万古存。谁知刘越石,便是洞天门。变化终英测,神仙未易论。后人来扣处,白日又黄昏。"    由于匡俗在庐山的传闻很多,当汉武帝南巡庐山时,出于统治需要.敕封他为"大明公"。至宋徽宗建中靖因年(1101年)又加封为靖明寡人。由此匡俗获得了远较生前为高的声名和地位,并最终成为道教与佛教争夺庐山这座宗教名山的招牌和资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4-5-30 00:17:16 | 只看该作者
顺便把古彭蠡泽炒一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4-5-30 03:55:21 | 只看该作者
这里有一个“名”和“实”的问题。是“名”重要?还是“实”重要?要“名符其实”才是最关健。从目前来说,你就是把横岗山和庐山互换个名字,也达不到“发展旅游产业”的目的。多办实事,把横岗山规划好,建设好才是最重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4-5-30 08:12:07 | 只看该作者
武穴人只会窝里斗,纸上谈兵。梅川四祖筹备二三十年了,还没有点名堂。而黄梅十几年前就不声不响建好了四祖寺庙。
社会经济是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黄梅戏发原地在黄梅县,后流失到安庆,在那发杨光大。历史也承认黄梅戏来源于黄梅县,照这样说法,黄梅县必须要把黄梅戏抢回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7-1 20:54 , Processed in 0.05550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