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张胜林

[地理文化] 关于仓头埠的见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6 08: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胜林 发表于 2013-8-5 16:44
我在汉网“市民记者”栏目发了一段文字。
悼昭(并序)
昭为嫂氏李安人所生,生数日,嫂卒,余育以为己 ...


      “凄凉萧寺路,题碣墨痕新”。
      汉阳叶家与黄梅喻家联姻甚早,是湖北正宗氏族文化、乡帮文献的同根重要两枝。喻文鏊(1746年—1817年)是中国文学史上性灵派的代表人物,又是两广总督叶名琛和浙江巡抚叶名沣的外公。另据称吴仪应算是黄梅喻氏第十代后人。今读先生上网文字,知武穴张家或亦叶、喻文化同根枝节之一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09: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武穴张家大略有三支,一为藕湾张,一为得先张,还有一支记不清楚,须查资料,但都与我所在的张无关。我的祖上来自江西,相传来自瓦砾(武穴话念“切”,即屑的变音,有些地方念“雀”)坝,最早在武山湖边打渔,老辈相传为搬罾。所以始迁祖坟茔尚在武山湖边。近几年,与当地村扯皮,要求林权归还。我所在的村,即先生近时正在撰写的张天二村。清代及其以前,没一个读书人,连童生也没一个。最早的读书人是民国初年的张可民,保定军官学校毕业,传说当过唐生智的机关连连长,后为中校机要参谋,眼瞎归田。土改后去世。其实可民先生不算真正的读书人,只能算是行武之人。
真正的读书人,是1963年考取武汉粮食学院的某人,后来在河南任职县长。他是第一个,我算第二个,恢复高考时上武汉大学。
又,我的祖上打鱼以围网为业具,三户人家三条船合围,打鱼区域基本上在安徽和江西的一些大湖中。土改后,农民分到了田地,很多人就不愿出外打鱼,改为种田。大跃进及其以后,粮食为纲。其他都是副业。渔业进一步萎缩,船越来越少。上世纪七十年代大面积围湖造田,白水塘仓头围都变成了农田。村里的船剩下几只,主要是运输庄稼和谷物。再后来,两桥(白水塘桥 仓头围桥)修起,无须渡船。村子里仅留下一两只船,端午划船用。村镇干部防打架(文革中户族械斗就是以张与胡、朱与郭相战为主战场),不让划船。最后一只木船也没有了。近十年,养鱼业渐渐发达,有些人家置办了铁皮船或水泥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09: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胜林 发表于 2013-8-6 09:22
武穴张家大略有三支,一为藕湾张,一为得先张,还有一支记不清楚,须查资料,但都与我所在的张无关。我的祖 ...

前帖述及张与胡、朱与郭的械斗。文革中,县至村政权无存,村子靠宗族维持(老的村干部仍然是权威)。当时宗族械斗有所谓七姓十三家,对于武穴农村人而言,那是不堪回首的日子。死伤人数众多。烧毁房屋不少。多少代的亲情荡然无存。我的姑奶奶嫁到对面胡大湾。大概是1967年(1968?)春节,胡大村为主联合了上千人进攻张天二村,那一天,攻方死伤惨重。其中,我亲表叔也参予进攻,顶着一梱稻草慢慢向前蠕动,本村神枪手(乃是我的一个远房爷爷,解放前玩过旗,枪法极准,据说夜晚打香头一枪一个准)正瞄着,我父亲在旁透过城墙枪眼看到是老表,赶紧撞了神枪手一下,子弹打飞了。但也飞得不远,打在稻草捆上,表叔吓得退回去,捡了一条命。(这是村里人的说法,我问过两个当事人,都不否定也不肯定)这年夏天,姑奶奶去世,我的爷爷得知消息,干着急,不能到胡大村去。只能站在本村中间的一个小山坡上,远远望着。忽然,对面村中一股白烟冒起,爷爷当时急得直转,说完了完了,棺材抬泼了(翻了的土话),扬起了石灰。
械斗后,几十年,两姓不开亲。据说近十年,情况有变。的确,打工潮改变了许多传统。(从前嫁出去的姑娘,不能回家过年,现在这个习俗也变了,因为有的人家姑娘嫁给外省人,春节,只能两边走。)
关于朱与郭。听说武穴名人郭超人,生前多少年都不愿意回武穴,为啥?因为武穴人把他父亲从四川弄回来镇压了。其父很小就随同其长辈去四川学徒,其爷爷曾与朱姓人结梁子,结果是父债子还。关于父债子回,张天二村也有一例,张汤儿(大名不记得)是村中一霸,与另一房头结下梁子,清匪反霸时,汤儿早已死亡,村里贫农团一商议,就把汤儿的儿子(张金选,曾当过乡苏维埃主席)杀了。
还有,所谓武穴的教案,也是朱郭二姓矛盾引发的,与所谓爱国反帝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10: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秩龄童 发表于 2013-8-6 08:36
“凄凉萧寺路,题碣墨痕新”。
      汉阳叶家与黄梅喻家联姻甚早,是湖北正宗氏族文化、乡帮文 ...

先生言叶名沣当过浙江巡抚,不知有何依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10: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胜林 发表于 2013-8-6 09:50
前帖述及张与胡、朱与郭的械斗。文革中,县至村政权无存,村子靠宗族维持(老的村干部仍然是权威)。当时 ...

关于张金选当过乡苏维埃主席。是《大金地区革命斗争史》所记载的。有一年,张金选的儿子找到我,说是从这本书上看到,其父当过红军的乡苏维埃主席,应该算是老革命,清匪反霸错杀了,应该平反。我找来该书一看,果然。但是没有相关的政策,平反是不可能的。
后来,我问过村中的老人,他们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民国时,不太平,一会儿南军一会儿北军,一会儿白军。一会儿红军,一会儿得字旗,一会儿汉字旗。大点的村庄(小的村庄人少可以全部躲出去,大村庄人太多),每逢来了新势力,都会商议着派个头面人物出面应承。下次形势变了,又会派个新人去应承。张金选的乡苏维埃主席就是这样来的。
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其中有支部队到了仓头埠以西的程继胜,传出话,每村都要派人参加。张天二村派了两个人(村里人每家出钱给这两家),两个人都比较笨,听村里人讲,出操时,连站队列都不会,就不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6 11: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胜林 发表于 2013-8-6 10:02
先生言叶名沣当过浙江巡抚,不知有何依据?


       中华喻氏族史研究会《黄梅喻氏家族考》: 喻文鏊与当时正崛起于汉阳的叶云素(1755年—1830年)交谊甚深,于是喻文鏊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叶云素(继雯)的儿子叶志诜(1779—1863年)。他们的儿子就是后来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和浙江巡抚叶名沣
      从喻文鏊到喻同模三代,是黄梅喻氏鼎盛时期,这个鼎盛期大约从乾隆中后期延续到了咸同年间,有一百年之久。这一百年,也是汉阳叶氏最鼎盛辉煌期,从叶云素、叶志诜到叶名琛、叶名沣兄弟二人,叶氏在仕途上步步高升,如日中天,叶名沣还娶了黄冈状元陈沆的女儿;另外叶氏还创办了全国性影响的叶开泰医药店黄梅喻氏与汉阳叶氏在这三代奠定了深厚的姻谊,以至到民国年间,两家仍有往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13: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秩龄童 发表于 2013-8-6 11:26
中华喻氏族史研究会《黄梅喻氏家族考》: 喻文鏊与当时正崛起于汉阳的叶云素(1755年—1830年) ...

先生所引资料再一次证明 ,家谱尤其是所谓氏族研究会的结论大多不能尽信(其间多有以讹传讹者,这还算是好的。其中唯利是图者正复不小,真正肯下功夫做学问者少——肯去认真查找资料就很不错了。)。叶名沣确实没当过浙江巡抚,死后亦未追封浙江巡抚。(因为直到咸丰七年末,叶名沣还在但任内廷侍讲官,该年十二月(其兄叶名琛被掳后不久),皇帝下诏免去名琛之职)。次年正月,名沣上奏请求免职。虽未免,但受牵连。故此他在诗中对仍然来看他的人感激不已。再后来,整个叶氏家族政治上衰落。所谓叶名琛的“几不”,影响太大(学中国近代史时,把他当成昏瞶无能的清政权的代表人物,极力嘲讽)。直到十年前,才有一位澳大利亚的学者为其平反昭雪。
先生尚可再查《清史稿》,虽说该书未必完备,但省级巡抚尤其是晚清巡抚,决不会漏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6 14: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胜林 发表于 2013-8-6 13:02
先生所引资料再一次证明 ,家谱尤其是所谓氏族研究会的结论大多不能尽信(其间多有以讹传讹者,这还算是 ...


         谢谢指教。这类史料无可尽信,可供参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8-24 05:08 , Processed in 0.04412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