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玉猴

[地理文化] 淮南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15: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宋真宗

  宋真宗赵恒,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998-1022)。  
  赵恒是宋太宗第三子,原名赵德昌,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997年以太子继位。真宗在位25年,宋真宗统治时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北宋比较强盛,史称咸平之治。
  1004年,辽国入侵宋,宋朝大多数大臣建议不抵抗,以宰相寇准为首的少数人极力主张抵抗,最后他们说服宋真宗御驾亲征,双方在澶渊相交,宋胜。真宗决定就此罢兵,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良、绢二十万匹来收买与辽的和平,定澶渊之盟。这是宋朝向番方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
  宋真宗统治后期以王钦若和丁谓为宰相,信奉道教和佛教,称受天书,封泰山、祀汾阳,修建了许多寺庙。
  宋真宗也是诗人,他比较著名的诗有《励学篇》《劝学诗》等,宋真宗亦是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作者。
  1022年,宋真宗崩于汴京宫中延庆殿,驾崩后葬于永定陵。太子宋仁宗继位,史称“(宋)仁宗以天书殉葬山陵,呜呼贤哉!”七年後,昭应宫遭雷击,被大火焚为灰烬。《宋史》称真宗“及澶洲既盟,封禅事作,祥瑞踏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但又以为封禅其实只是为了要震慑强邻辽国。

http://baike.baidu.com/view/8106.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15: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咸平之治

       宋真宗咸平时期,任用李沆、曹彬、吕蒙正等人打理政事,政绩有声有色,社会一片繁盛,后世称为“咸平之治”。

     宋真宗统治时期,北宋的统治日益巩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日趋繁荣,史称咸平之治。宋真宗,名赵恒,原名赵德昌,后又改名元休、元侃。太宗第3子。太宗病死后继位。在位25年,终年55岁,葬于永定陵(今河南省巩县东南蔡家庄)。宋真宗在统治前期就这样树立了自己的“仁义天子”形象。总而言之,宋真宗在即位之初,广开言路,勤政治国,较清明的政治和日趋繁荣的经济,使北宋社会出现了“咸平之治”的小康局面。

  1004年,辽国入侵宋,宋朝大多数大臣建议不抵抗,以宰相寇准为首的少数人极力主张抵抗,最后他们说服宋真宗御驾亲征,双方在澶渊相交,宋胜。真宗决定就此罢兵,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来收买与辽的和平,定澶渊之盟。这是宋朝向番方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 [1]

廉政理念

  在中国五千多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要说哪位皇帝反腐最狠,那肯定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制定颁布的《大明律》堪称史上最严酷之法,明朝对官吏贪污腐败的处罚力度也特别重,然而,如此严刑却阻挡不了明朝官员前仆后继的腐败步伐,朱元璋的反腐政策确实成效一般。那么,谁是中国古代皇帝中反腐倡廉的第一高手呢?
  宋真宗在位25年,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稳定,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史称“咸平之治”。而它的缔造,得益于宋真宗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的举措。

  首先,宋真宗有一个传诸后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一是清心,要平心待物,不为自己的喜怒爱憎而左右政事。二是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洁。三是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四是务实,不要贪图虚名。五是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不要苛税和刑罚不公正。六是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七是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这《文武七条》均是廉政之举,是统治者苦心孤诣的安排,也是百姓们的热切期望。在宋真宗看来,“清心”、“修德”就是廉政的源头,就能实现“德治”。[2]
  其次,宋朝有一整套严谨有效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宋代严明赏罚,官员有试用期,试用官员转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员保举,按规定,官员不得保举曾犯有贪污罪的官员。宋朝允许在职官员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者可提前转正或越级提拔,但曾犯贪污罪者不许参加科举考试。又规定,凡重要职务和接触钱财的职务,一律不允许曾犯贪污罪者担任。宋朝官员通常定期升级,但曾犯贪污罪的官员升迁则举步维艰。一个官员若犯贪污罪,其上司、曾荐举过他的官员都要受到处罚。这使得上司很注意防范下属犯贪污罪,荐举者很关心被荐举者的德行,这样,只有才德兼备者才能被选拔进入官员队伍,官员的贪污行为也就相应减少。
  同时,宋代吏部还建立了官员档案,凡犯贪污罪者都记录在案。宋代还规定,这些犯罪者,每次晋级或调动职务时,都要向吏部主动申报自己曾犯过贪污罪,并规定,此类官员不得随意更改姓名。这样的规定,动员了上上下下各方面的监督力量,杜绝了贪污腐败者上升的空间,并将他们置于严密的监管体系中,避免其再次腐败。
  第三,建立了一套监察官员的渎职惩处制度、选拔的标准和职务回避制度。宋朝对具有纪委职责的监察官员有着严格的规定,甚至监察官违反出巡制度都要受到处罚。还特别规定了监察官失察、自身贪暴受惩处的制度。对于失察的监察官,宋真宗实行严厉的处罚。史载,王曙为河北转运使,“坐部吏受赇,降知寿州”;张观任解州通判,因“盐池吏以赃败,坐失举劾”,被降监河中府税;河北路走马承受使臣悉代之,“坐不察边肃贪纵故也”。
  据有关史籍的记载,宋朝监察官员台官(御史)的选拔,有严格的标准:首先要“鲠亮敢言”,廉洁无私,纠弹不避权贵。其次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从政的实践经验。宋朝规定,台官“于太常博士以上,中行员外郎以下举充”。强调荐举具有基层实践经验的官员充当御史。三是实行官亲回避制度。凡宰执所荐之人,以及宰执子弟,亲戚和属官,一概不得充任台官。宰执不得荐举御史,宰执所荐之人不得为御史,以及与宰执有亲嫌、同乡关系或为其属官者也不得任御史。因为宰相奏举御史,御史必然与宰相结党营私,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这正是宋朝三令五申不准宰执奏举御史的原因所在。因为这些廉政举措,宋真宗和他的后来者们创造了一个政治清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宋王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15: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官员改制

  宋代官员有试用期,试用官员转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员保举,按规定,官员不得保举曾犯有贪污罪的官员转正。宋朝允许在职官员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者可提前转正或越级提拔,但曾犯有贪污罪者不许参加科举考试。又规定,凡重要职务和接触钱财的职务,一律不允许曾犯贪污罪者担任。宋朝官员通常定期定级,但曾犯贪污罪的官员升迁则举步维艰。

  一个官员犯贪污罪,其上司、曾荐举过他的官员都要受到处罚。这使得上司很注意防范下属犯贪污罪,荐举者很关心被荐举者的德行,这就使官员贪污受到牵制。宋代吏部设有官员档案,凡犯贪污罪者都记录在案。宋代还规定,这些犯罪者,每次晋级或调动职务时,都要向吏部主动申报自己曾犯过贪污罪,并规定,此类官员不得随意更改姓名。

  “德治”就是以道德教育,启迪官吏的道德良知,使之不去越轨,但它必须与“法治”相结合:以法律约束,令其奉公守法,不敢贪污。为达到《文武七条》之“奉公”(廉洁奉公)宗旨,神宗倡廉工作的一大重点是加强监察官员自身的廉政建设。宋朝对具有纪委职责的监察官员有着严格的规定,甚至监察官违反出巡制度都要遭受处罚。还特别规定了监察官失察、自身贪暴受惩处的制度。1009年九月,真宗“诏诸路官吏蠹政害民,转运使、提点刑狱官不举察者坐之”。

  对于失察的监察官,真宗实行严厉的处罚。王曙为河北转运使,“坐部吏受赇,降知寿州”。张观任解州通判,因“盐池吏以赃败,坐失举劾”,被降监河中府税;河北路走马承受使臣悉代之,“坐不察边肃贪纵故也”。因为这些廉政举措,1009年的北宋,可谓政治清明,这更加速了宋王朝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http://baike.baidu.com/view/2273065.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15: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宋真宗拉动消费反腐倡廉促经济

http://cathay.ce.cn/person/200905/25/t20090525_19164628_3.shtml


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工商业最发达的朝代,中国城市化率最高的朝代,中国海外贸易最发达的朝代;宋朝是人民生活水准最高(是明、清的3-4倍)、官吏的俸禄最高的朝代,是市民阶层最强大、最富裕、最幸福的时期;宋朝是中国文化最发达的朝代,是中国封建王朝最民主、科学、自由的朝代……试想,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宋朝的七八千万人,遇上一个开明的,鼓励消费的,注重官员休假与关怀的,注重民间传统假日与民主的君主,将是一个怎样的情况呢?

    那必将是消费提高了,经济繁荣了。

    于是,千年回眸,我们揭开了一个辉煌王朝的谜底。从一朵小浪花的折射中,我们看到了,1009年,从战争到和平,创造了财富;1009年,从廉政建设到政治清明,发展了经济;1009年,从拉动消费到促进繁荣,千年前的那个朝代,成为了中国经济规模最大的朝代,经济总量占世界比率最大的朝代,中国封建王朝生活水准最高、最繁荣的时代。

    当其时,宋朝富甲天下,经济总量占世界的80%,其一年的铸钱量最高可达五百万贯,而终明一朝总铸钱量也仅一千万贯,中华民族在大宋的欢歌笑语里,幸福到了极点,华夏伟大的形象一直深植于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透过《马可·波罗行纪》的描绘,亦可以感受到西方人的景仰。伏尔泰说:“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盛世如北宋者,伏老未能亲临,的确是他的大不幸;美籍史学家爱德华·伯恩斯在其所著的《世界文明史》中写道:“日本在公元6世纪及其后的几百年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吸取中国文化。”而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借祖先的前车之鉴,将是谁的大不幸呢?

   (来源:百家讲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5 21:5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沈括上三仪
  熙宁五年(1072),著名科学家沈括被任命为提举司天监,开始主持司天监工作。为了彻底改革旧历法,沈括将所著《浑仪》、《浮漏》、《景表》三篇科学文献上呈朝廷,并在文献中附有三种仪器的图案。朝廷采纳了他的学说,并令他对浑仪等三种观测天象的仪器进行精心的研究和加以改进,以达到改变历法的目的。至熙宁七年(1074)六月,沈括将制成的浑仪、浮漏两种仪器上呈宋神宗,宋神宗下令将它们安置在翰林天文院。其后,沈括被提升为右正言,宋神宗还赏赐他银五十两,绢五十匹。沈括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典制、律历、音乐、医药等无所不通。著术近四十种。


这是大事件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5-19 14:45 , Processed in 0.04538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