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法,博客里改改,再发一遍。
上世纪五十年代,广济县武穴镇有个塘下街,塘下街有个王家巷,王家巷有个吴家大屋,吴家大屋住着十三户半人家。 冇错,是十三户半人家。话说这半户,是个光棍。没人记得光棍何时进驻吴家大屋,没人晓得光棍来自何方。 光棍是突然光顾的,待老住户发现,光棍已在大屋后院安营扎寨,用的建材诸如打补丁的麻袋片、黑乎乎的水泥纸袋等,最光鲜的是大半个进口尿素袋子,尼龙布的,绸子似的,还印着好几个外国字,光棍把它放在最显眼处,引以为荣。
光棍皮糙肉厚。一身大(dai)布粗衣,拖一边撒一胯,补丁杂陈而毫无章法,掉不下来就好,且层层叠叠,看上去比夹袄还厚。盛夏呼呼,隆冬瑟瑟,脸上始终如一,七分憨憨,三分灿灿,没有半分忧愁,完全随遇而安,人畜无害。
光棍除了一身瘦肉,浑身上下一个子儿冇得,穷得卵子打流。 穷是穷,大屋住户放在堂屋里过道里公共厨房里的咸鱼腊肉白菜萝卜,光棍从不顺手牵羊。实在饿急了,光棍会低眉顺眼低三下四地找某住户蹭点稀粥剩饭。 光棍自报家门姓张名三,老家在哪张三从冇说清楚过,时而黄陂,时而新洲,说得最多的是汉阳。于是,大屋住户茶余饭后议论张三,说是汉阳来的个贱三爷。没成想这名号越叫越响,渐渐地王家巷、塘下街、武穴镇,家喻户晓。若干年后,竟演变成广济一带耳熟能详的成语,此乃后话不表。 话说张三冇得手艺,脑袋又不么灵光,只有靠一身蛮力,给附近街坊挑水为生,井水一分钱一担,河(长江)水三分钱两担,大桶,满满的,怕挑的时候晃泼了,弄块荷叶盖在水面。从河里取水,翻过大坝,再挑里把路,挑进人家厨房还是满满的。分把钱的买卖,张三不晓得掺假。 那时人都不宽裕,找张三挑水的本不多,仅有的客户中还三不知的有些钱不就手赊账的,张三也不晓得催,是以张三日子过得蛮局促,眼看着奔四了,还是光棍一根。 张三除了脑子慢点,其余功能一样不缺。所以有一天,张三也想媳妇了。 张三除了人穷志短点,人缘混得还不赖。没几天,就有街坊给张罗好了,梅川的,三十五六,新寡。 去梅川相亲,张三舍不得买车票,走路去。张三没去过梅川,不晓得么样走,街坊告诉他从正街上往北走到上庙口,顺手转弯就是去梅川的梅武路,并叮嘱他切莫反手转弯,反手转弯那是去田家镇的田武路。 买了十个糖糟粑做干粮,张三上路了。 刚出门,张三心想,相亲总不能空手吧。听人说蔬菜大队钟家祠堂有蒸红薯卖,5分钱一斤,时 逢三年粮食紧张,这可是个稀罕物。 张三绕道挤进钟家祠堂,买到了1斤红薯,高兴得眼睛眯了缝。 等他转出蔬菜大队,就记得人家告诉他到上庙口顺手转弯,可他忘了刚刚打南边来了个喇嘛,绕蔬菜大队兜了一圈后变成了从北边来了个哑巴,方向变了,还是顺手转弯,张三不知不觉转到田武路上了。 张三喜滋滋一往无前,两个多钟头,来到盘塘供销社,门口屋檐下蹲着个老学究,张三忙上前打听离梅川还有几远? 话说广济县治从梅川搬到武穴时间不长,在老学究的传统里,县城还在梅川。 老学究打量一下张三,有些意味深长,说:个侗,你这真是,上县到盘塘——倒走三十里耶! 张三嘿嘿憨笑,若无其事。 贱三爷张三,兴冲冲忙了半天,亲没相着,多了个八卦。 贱三爷原本武穴坊间名人,名人加八卦,老学究的这句话,一圈一圈传开去,传得沸沸扬扬。若干年后,广济方言歇后语里便多了一个词条:上县到盘塘——倒走三十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