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江涛

[码头文化] 广济文化交流发展学会成立,史纪(七秩龄童)先生担任会长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8: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道信禅师身体力行,使武穴古有“佛国”之称
七秩龄童      
       四祖既定“禅农并作”,即身体力行,于弘扬禅法期间,遍驻境内大法、石佛、大金诸寺庙,向四众弟子宣讲佛禅要义,向大师求法的学者、僧侣如云,大师随机度化,为四众弟子解诸迷津,无有疲厌。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从吉安反回双峰途中,遇一童子,骨相奇秀,异乎常童。四祖始问他:“你姓什么?”孩童回答道:“姓有,非常姓。”四祖笑道:“啊,你那是什么姓?”童子回答说“是佛性”。四祖又问:“你无性吗?”童子竟回答说:“性空,故无性。”四祖默识此孩童是个法器,宿世有因缘,便收为弟子,最后付法传衣,说偈曰:“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这个孩童就是中国禅宗五祖弘忍禅师。时弘忍七岁,收之为徒,携住大林寺,四十年不离身。
      牛头法融禅师(594~657),俗姓韦,润州延陵人(今江苏镇江市)。法融禅师十九时,便学通经史,不久开始阅读大般若经,对般若真空之旨,有所悟入,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后隐居于茅山,依三论宗学者炅法师落发,并从他学习般若三论和禅定。二十年后,法融禅师离开了茅山,在牛头山(今南京市中华门外)幽栖寺北岩下的一个石室中专习禅定。他的禅定功夫很好,有很多灵异之事。原来这一带经常有老虎出没,连樵夫们都不敢从这里经过。自从法融禅师入住后,再也没有老虎了。有一天,法融禅师正在打坐,突然来了一条丈余长的大蟒,目如星火,举头扬威。那蟒在石室的洞口呆了一天一夜,见法融禅师没有任何动静,于是就自动走开了。更为奇特的是,经常有群鹿伏在石室的门口,听他讲经,甚至还有百鸟衔花来供养他。
      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四祖道信禅师正弘法于双峰山,遥望金陵一带,有紫气缭绕,于是亲自前往寻访。闻法融坐禅于一石室,乃策杖入山,与法融相见。四祖问道:“和尚在此作甚?”法融回答说:“观心。”四祖再问:“观是何人?心是何物?”法融无言以对,于是向四祖作礼,顾左右而言说:“大德高栖何所?”四祖笑道:“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法融于是问:“识道信师否”?四祖道:“何以问他?”法融道:“仰慕兹久,冀一参访。”四祖于是说:“道信贫道是也,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法融于是引四祖别见虎狼之类于林中。四祖顺势举手掩面,作害怕状。法融笑道:“犹有这个在。”(犹有害怕心!)四祖反问:“这个是甚么”?法融默然。少顷,四祖于法融打坐的石头上写一“佛”字。法融见之,畏而不敢就坐。四祖趁机也说道:“汝亦犹有这个在。”(学佛仍有佛相在意!)

      法融于是向四祖顶礼,请四祖宣说法要。四祖宣讲说:“千法万法,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不离汝心。一切烦恼,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外,无菩提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但任心自在,莫怀愁虑,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是缘,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法融问:“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四祖回答道:“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法融再问:“既不许作染净、善恶等二边分别观照,然则,当境界起时,如何用心对治?”四祖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我受僧璨大师顿教法门,今日付嘱于汝。汝当信受我的叮嘱,只住此山。日后当有五人绍承你的法要,弘化一方。”
      武穴是四祖尽毕生精力60余年,带出僧徒千人,在广济建寺300多所,并带出高僧118位之多的立业建功之地;其功业足可与孔子“弟子3千,贤人72”相提并论。有此渊源,广济县名,即为唐玄宗登基三十年由开元改号天宝之际,为酬答禅宗对李唐天下恢复和巩固所作贡献而给予的敕封,故广济古有“佛国”之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8: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祖禅法要旨                                                   
                                                                            七秩龄童
       四祖道信禅师禅法要旨,包括《楞伽经》和《文殊说般若经》。四祖曾写过一本《入道安心方便法门》,即依据此两典籍而作。
       四祖曾说:“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楞伽师资记》卷一) 一行三昧是道信禅法的特色。实际是指坐禅和念佛的法门。道信禅师一行三昧修行的方法,从本质上讲,也是任心运作的无修之修。他强调:“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楞伽师资记》卷一)这也是后来洪州宗立宗的根本。众生或以为“念佛往生西方”,错了,实际应是念自心之佛。因为佛在心中,离开自心的“佛”就没有别的佛可寻。这一看法突出了众生与佛性的关系,这种众生与佛的平等不二观正是祖师禅的宣言之一。
      按四祖的认知,有五大讲究: 一是自“心”体性本来清净,与佛相同;二是心相能生能灭,而心的本身则不生不灭。故万法皆由心生,本质与心没有差别:三是要求保持经常觉悟之心,认知诸法空寂本性,而能于相无相中,不生执着之念; 四是观自己色身是空,空幻如影,可见而不可得;五是守一不移,不论动静,常守本心,如此则可明见佛性,早入定门。 这个“守一不移”的五条,是道信禅师对于安心法门的具体操作方法的概括。《传法宝记》中对四祖禅法的描述,十分简单,只含两项内容:一是坐禅,二是作务,就是进行劳动。这种“作”,不只是指一般的日常行为,而特别是指农业劳动。
      祖师禅是讲自立的,所谓自立,不仅仅是纯禅的自悟自修,主要的是指禅在经济上的自养,政治上的自立,摆脱政治依赖和经济依赖性。故禅宗道场一般都建在诸省交界处,或者是偏远省份,这都有助于实现这种自立性。在政治上自立的一种表现,就是和皇室保持一定距离,不入宫廷,不当国师。因此,在四祖以及弘忍、慧能身上,都有敕命入宫,又都拒绝入宫的传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8: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武穴佛教十大禅林古刹
七秩龄童
      一、黄牙寺:始建于公元376年顷的东晋孝武帝太元初年,由净土宗创始人慧远大师于本境双河口(今蓝杰村附近)驻锡建寺。因慧远离寺去庐山创东林寺时笑露黄牙,故名。寺累遭兵燹,多次毁圯。元至正(1341年顷)年间、明正德年间(1506年顷)曾两度重修、增修,恢复到48间的初建规模。民国十九年(1930)又遭烧毁,后重建,但规模缩小。该寺1954年毁于大水。
      二、大藏寺:始建于公元627年顷的唐贞观年间,由存奘和尚(俗名蒋祖)游暹罗(今泰国)归国后,于本境后峰寨东建之,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重修。寺分四进,系明三暗五平房,可容700人,向为 县内佛事活动中心。1953年被拆。寺内有菩提树一株,传为存奘和尚从暹罗引进,亲手植之,粗可三人合抱,惜于1954年枯死。
      三、青著寺:始建于公元817年的宪宗元和十二年,由蕲水(今浠水)来的僧人慧普(俗姓宋)于层峰山建寺,与弟子刀耕火种,卉服布装,昼夜经唱不息。寺左有塔。北宋元佑四年(1089)曾重修,为南宋名将少年时读书处。清本境名人金德嘉曾作《怀古》诗云:“青著僧房夜听钟,手提一剑下层峰。钓鱼山口成功日,何不还山妨赤松。”寺今废。
      四、幽居寺:寺建大金舒家冲东,由四祖弟子建于唐时。相传四祖曾居于此,夜闻龟声,掘地得云板,上书“灵龟山幽居”故名。后禅宗五祖宏忍复营造幽居寺,有大小僧房40多间。清顺治十八年(1661)曾重建,名璎珠寺。此寺建国初拆毁。
      五、头陀寺:唐代建于五峰山卓木尖有五峰教主,出生印度,由印度取经,而来,住乙尖山脉五峰山。建寺面积约900平米,僧房40多间。清代悟一和尚曾住锡,香火为之兴旺。1958年拆毁。
      六、南山寺:南唐时建造于梅川东南,复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万历五年(1577)重建。晚清、民国改为校舍。
      七、禅居寺:位于郑公塔。始建于公元656年顷的唐代显庆年间,由日新僧主建。明代毁于兵燹,复于清康熙四年(1665)重建。1958年被拆,复于1985年由民间聚资重建,今为黄冈市五好宗教活动场所。
      八、栖贤寺:建于公元1662年的清康熙元年,由仲果和尚主持修建,寺建有正殿、两侧殿和大雄宝殿。此寺曾是清末民初武穴文人聚会之所。据武穴老人陈绵章《我所知道的武穴》(1984)讲述:“该寺有一特殊和尚名小颠,生活与俗人一样,(武汉当过市长的)刘文岛向他求学。他己九十多岁,每天要供奉他斤肉、瓶酒、升米。后闻该僧己在该寺圆寂。据传说,他(就)是翼王石达开。确否无从稽考。”其实小颠和尚在栖贤寺设席讲学,除刘文岛外,有郭泰祺、饶汉祥等一批学子。小颠也是学者,曾有《潜夫诗集》(九卷 )、《潜夫文集》(八卷),由其学生刻印传世。是不是故太平天国将领,有时人诗传云:“华日祥云降紫烟,摩师东至建栖贤。青甍朱壁藏金殿,妙谛玄机论小颠。长老无人甄姓氏,太平举帜薄云天。疆场浴血拼生死,书剑飘零静坐禅”。录供参考。由于该寺有一批文人抬举,故清末民初,以栖贤寺为中心的察山派势力最强。此寺于1938年9月被日本侵略军飞机炸毁。
       九、林隐寺:原名真武殿,位于横岗山颠,系建于公元612年的唐武德四年,由出生黄梅的“万法教主”驻锡,世称玄天上帝真武祖师。原系道教场所。明朝中叶净土宗兴起,此时佛教的特色为禅净合一,与儒、释、道三教合一,故改为寺庙。明崇祯二年(1629)由僧晓尘重修,清康熙九年(1670)又重修,有清代学者顾景星提写的碑记。1982年,由1943年会长宏参(1915-2002)主持重修。宏参文革期间虽名为“国营四股坪林场正式职工”,实则是带职修行、禅农并作的比丘僧人。文革后宏参大师即自主募资修缮被毁寺庙殿堂,于是于1988年首批获得省级宗教活动正式登记。该寺自清以降,香火久盛不衰,是湖北省定重点寺观。其继任主持僧唯森又募资2000余万元,对寺区环境和道路作大力修整,并建造“普法石窟”,请石制佛像万余就座供奉,遂成武穴一大文化景点。
      十、龙隐寺:俗名“龙王庙”。据陈绵章《我所知道的武穴》介绍,该寺为武穴城区名为上庙、下庙、栖贤、东岳、迦蓝、杨泗、仰山、华盖、万佛、龙王庙等僧俗共赡的十庙之一。龙王庙建在长江之浜的龙王矶边,可能为保祐过住旅行平安而设,具体建庙时间无确典可据。但浜长江的龙王矶,却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楚汉时舞阳侯樊哙女儿从征英布,于武穴筑“女儿城”,并修哙王冢。 樊哙的夫人吕嬃是高祖妻子吕后的妹妹。一次,从江边的龙王矶上岸探视女儿,也到过武穴。她从龙王矶上岸前,四顾山光水色,即兴吟道:“斜阳氽水,船影登山。帆如蝶戏,矾泛崇光。”并赞叹“千帆渡过龙矶庙,万民稽首一柱香”。武穴有樊哙城遗址,可见其传说也流长传远。今龙隐寺于1996年正式登记,主建由比丘尼传德于武穴市民募资300余万元建修,具七大殿堂规模,获黄冈市级五好宗教活动场所名。

      文记武穴十大古刹,多己为过去时,拾而述之,没有谴责对文物被无情历史摧毁的意思。其实讲述武穴禅宗文化,亦多为过去时。事物均有生有死,人然,事物亦然,是历史现象,亦无可回溯。因为它们代表着武穴禅宗历史中的一段历史,代表着武穴的一段经历过的历史,代表着武穴曾经的故事,故作凭吊缅怀之对象而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8: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禅宗
七秩龄童
      禅宗的“禅”字由巴利语 “禅那”(jhana,梵文:dhyana)音译而来,意为“静虑”、“思维修”、“定慧”,静即静定,虑即智慧的意思,因之,“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禅宗是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一世祖菩提达摩(Bodhidharma;?-536,另说532、528),盛于六祖惠能(638 - 713),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唯独禅宗与天台宗、华严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禅宗的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据《联灯会要•卷一》介绍:世尊(佛陀的尊称,佛的十号之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佛的两大弟子之一,又称摩诃迦叶,即大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藏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涅般,巴利文Nibbāna ,梵文Nirvāa 音译,意译即“解脱”。由此可知:禅家注重以正法相传,也表示禅宗不滞教门之文字语言,直接洞见心地顿悟见性之意。由佛陀传至第二十八代弟子达摩祖师时,始单传心印,即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达摩祖师语云:人有上中下说,下智之人妄兴福力,妄见化身佛;中智之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之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之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
      在中国历史上,禅宗发展可分成四个时期,由菩提达摩至中国开始,至六祖慧能大师大宏禅宗为止,此为禅宗的开始,可称为早期禅宗。由六祖慧能门下,洪州、石头二宗,发展为五宗七派,此为禅宗的发展期,时间约当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临济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话头禅,曹洞宗宏智正觉倡导默照禅,至于明朝中晚期,此为禅宗的成熟期,又可称为中期禅宗。至于明朝中叶净土宗兴起,此时佛教的特色为禅净合一,与儒、释、道三教合一。禅净合一源于禅理在世间已经广泛传播,禅理在世间已经不新奇。禅净合一的影响,使得当时的僧人对世间涅槃影响力降低,只能以念佛坐禅为务,禅宗逐渐不被社会需要,为禅宗的衰落期,又称为晚期禅宗,始于晚明至清朝结束为止。清末民初之际,有鉴于佛教的过于衰微,虚云大师(1840-1959)起而中兴禅宗,为近代禅宗中兴之祖。虚云和尚在近代传承临济,兼弘曹洞,又遥承了早已断流的法眼、沩仰、云门三宗,以一身兼嗣五宗法脉,承前启后,融会了五宗禅修法门。为禅宗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禅宗原先的流播地区主要为中国江南地区,集中于广东、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一带。由于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及艺术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铃木大拙(1870~1966,日本佛教学者。原名贞太郎,后因学禅,改名大拙,别号也风流居士。)至美国宏法,在欧美大受欢迎,遂将禅宗的影响力推至世界各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8: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武穴是禅宗四祖降生地,行由品
七秩龄童

      1982年在杭州出土一块铭文砖上,刻有下列文字:“大隋开皇十二年(592)七月僧璨大师隐化于舒之皖公山岫,结塔供养。道信为记。”这块砖铭所记,与现代佛教典籍相符。此砖铭中,为禅宗三祖僧璨“隐化结塔”刻石纪念的“道信”,是其嫡传弟子、禅宗四祖道信大医禅师(580-651)。
      四祖俗家姓司马,其父司马申世居河内(今名河南沁阳),后因为北周大象元年(579)首任永宁县令,徙居本境。司马道信生于北周大象二年(580),故武穴原县治广济是有唐之初禅宗四祖道信大医禅师(580-651)的降生圣地。
      四祖自幼欣慕佛法道理,对佛法信解表现,更好像是前世宿修。隋开皇十二年(公元五九二年),道信大师年仅十三岁(或言十四虚岁),离家来到舒州皖公山礼拜三祖僧璨大师,要求大师“慈悲,教授解脱的法门”。三祖回问道:“是什么绑缚了你啊?”道信左顾右盼了半天,回答说:“没东西绑缚我呢”!三祖如是笑着告诉说:既无东西绑缚于你,那又更求解脱什么!在三祖几句话的启发下,道信大师豁然大悟,从此随侍三祖左右,嗣承三祖道  风,收摄心念专注修行,以至“胁不至席”(就是只坐不卧)六十年。三祖屡次加以勘验,知道道信大师的根器因缘已成熟,便传付他衣钵,说偈道:“华种虽因地,従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从此以后道信大师,接引群品,广开禅门,是为禅宗四祖。
     “胁不至席”典故见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明 宋濂《桐江大师行业碑铭》:亦有“师益加奋励,胁不沾席者数载,朝叩夕咨,所以悟疑辩惑者,无一髮遗憾”语。
       按隋时出家为僧制度,必须先经国家定期举行考选,由僧众选举人员考核,通过方可剃度出家,再由国家分配到一定的寺院修持,才算入了“僧籍”。而道信大师初入僧门,正值兵荒马乱,人民流离失所之时,在因缘际会下并没有得到国家剃度之允许,未能有一个合法的身份。但是要大行弘化,合法的身份是必要的方便,才能与世同存,化乐有情。所以道信禅师于接受三祖衣钵相传后于隋文帝仁寿四年,公元604年,为参加考试,赴吉州受戒,并常住吉州。后再于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带领僧众至吉州,据《续高僧传》卷二十记载,四祖此度赴吉安,适逢林士弘反隋起义军围城,历经七旬而未能解除,城内泉井干涸,兵粮已经尽绝,大众皆感到忧惧,四祖便教导大众称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于是城中群众人人一心,坚诚持诵,目无旁顾。城外的义军于此时在城外遥望城中,彷佛有神兵守护,心生畏惧,不敢冒然进攻城,便解围而去。
      四祖道信大师游学南方近20年,亦接触三论宗、天台宗,更能将诸多教法融合无碍,运用自在。大师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返回武穴,住武穴边界黄梅境内的破头山(又名双峰山)修持近三十年,享寿七十有二,终老本境。
      作为中国禅宗发展和佛祖传灯的历史见证,武穴梅川浴佛井遂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和佛门弟子呤颂的对象。清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恩科进士刘映丹有诗云:“半规古井净无埃,佛母临流浴佛胎。未许波旬藏芥子,好凭水月洗香孩。微官似凤曾栖棘,妙谛如花欲问梅。法眼传灯三十二,风云犹获论经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8: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七祖荆楚高僧神会和尚
七秩龄童



      剔除迷信说教,佛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经过艺术处理的,研究生命本原的一门科学。因为运动是包括生命在内一切存在的基本属性;生命作为“存在”,也只是作为运动的有延续性的特殊存在形式而己。据人调查,经成吉思汗一人“播种”留下的后嗣,积至今日共达三千多万;《参考消息》2003年5月31日暴料:近日美洲发现了有成吉思汗遗传基因的人,可证为其后裔,是说明生命的“延续性”的证例。但从具体的生命存在(也是一种事物!)来说,处在生命延续性的“新陈代谢”中,有其开始,必有其终止;因此佛学从来没有谈论过人生“寿命长生不老”一类话题。         
      窃以为,学佛的基本功课只有三门:一是坐功,二是劳动,三是交流领悟;而且提倡“劳动”这一功课,还是从禅宗四祖司马道信为使佛教能够符合中国小农经济的生活方式的国情而创立的。 当日道信带了一千多僧众寻觅山林广建寺庙得以容身之后,为了维持生命,主张“农禅并作”,自食其力。这一主张以后就得到了认真贯彻;如同今天劳动之对于公民,既是义务,也是权利一样。六祖惠能初上黄梅山,五祖交给的任务就是“著槽厂去…随众作务”,由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八个多月。此期间,惠能从未越出槽房一步,也从未踏进经堂大殿跬步。惠能以劳动作为劳苦肉身的功课,腰上还绑着石头“舂米”,被五祖发现。五祖认为,比起年近花甲的神秀,手无缚鸡之力,一个只能专门“务虚(书、经书)”的上座弟子来说,惠能更接近实际,也更能认知佛性。禅宗神秀与惠能的“渐”、“顿”之分,用现在的话说,神秀比较重视事物量变过程的修为,教弟子们多读些书,通过经典间接知识结合自我反省,可以一步步接近真知。而惠能则认为心即是佛,平常心即是佛心,通过日常劳作修为即可观识自我,登上“大智慧”的“彼岸”(摩诃般若婆罗密!)。用惠能本人的话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世上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又说:正教不分顿、渐,因为人的资质有高低,天分低的人要渐修,领悟程度高的人则能够“顿契”,不必多说就能产生认识的飞跃,直抵佛性。
     人们咸以为惠能不识字,所以不重文字。人类用文字进行纪载与交流,可以分析总结,可以流长传远,人类近五千多年的发展进步超过前此几百万年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发明了比一切工具作用都大的文字工具。但文字工具也是过滤器,经过文字表达的事物,经过斟酌修饰,动辄失真作伪,是起了过滤折射之后映射出来的事物。所以五祖宏忍说:“见性之人,言下自见,思量即不中用”,指的就是经过文字思量表达出来的思想不是真实思想。故说:用文字总结检讨思想,不啻是文字游戏
     佛教禅学从印度来到中国,以及经过中国化的努力,给予中国文化以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宋明新儒学中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的思想倾向的出现,与受到禅学的不同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说程朱理学与神秀所强调的如来经典禅学相近,那么,陆王心学则与四祖以降所重视的祖师禅学相通。要之,禅学作为中国佛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方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份宝贵遗产。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来总结这一份文化遗产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是我们应该继续努力做好的工作之一。
以上一段老生常谈,表过不提。下面书归正传。
     公元701年,六祖惠能在曹溪说法宏扬佛说,一日来了名年纪才十三岁的童子,名神会,(688~760年)*自称俗家姓高,(湖北)襄阳人,学过《五经》,看过《庄子》、《老子》;他从《后汉书》里得知佛法传到了中国的消息,特从家乡赶到曹溪来要师从六祖。这神会也算得上是“神童”了,可能初出茅庐,不知世界深浅,也许还有些自视不凡。首次与六祖会晤时,六祖正在顾左右而言它,于是神会劈头就问:师父你“见是不见”我呀?六祖口才是极好的,他回过来也只用了一句禅机:“亦见亦不见”。接着说:“我见的是自身不是,不见的是他人好恶。你不见自己(暗剌神会无自知之明!),还敢尔弄人,(先见别人不是!)我们两人都是亦见亦不见的啊 。”
神秀终于没能在这次从到六祖。据神会后人《宗密圆觉大疏钞》卷三下写的《神秀传略》,说他离开六祖北游,以广见闻,是在西京(估计是今西安城)受的佛戒当的和尚。到了景龙年间(707~709年)才重归曹溪。六祖再见神会时,己八十七、八岁,离他圆寂只有六七年了,而神会也有二十多岁了;故后来王维替神会作《六祖碑文》末段提到:“弟子神会,闻道于中年,遇师于晚景”。《六祖坛经•咐嘱品第十》记的也是:六祖称神会为“小师”,证明神会实际从六祖会能,到六祖死时不足十年时间。
      六祖圆寂前,将弟子们召集到身边说:你们准备好,我马上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你们心中有甚疑惑,就赶快问。不然就“拜拜”啦。弟子们闻言无不哭泣,悲号到被六祖“训“了起来:你们数年在我身边修的什么道呵?今天你们哭的又为什么呀?演戏么!若哭的我不知去处,我自知去处。我若不知去处,也不会预报於你们来送别我。你们若是晓得我的去处就不会哭丧着脸了。你们可知道,法性本无生灭去来。依此修行就不失宗旨了。于是众僧安静下来,一一作礼,听六祖嘱咐。弟子们中,只有一人没有哭,这人便是神会。六祖看在眼中,表扬说:神会小师,定力足具,故能“毁誉不动,哀乐不生”。
      惠能既死,这时正当北宗炙手可热之际。神秀入京算起,禅宗北系的领袖人物,还高据两京,君临一切禅徒。时正值中唐盛世,北宗声势,天下无与比伦。但是,北宗始终未能将全国包括南宗的禅众统一起来。北宗新贵们与不安于山林贫困的南禅宗僧众间产生了你死我活的斗争。以奉南宗惠能是正统六祖为题,就成了这场斗争的触发点。
      神会弟子孤独沛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整理出《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文,作为舆论先行。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神会选取定滑台(河南滑县)的大云寺召开的僧俗均可参加的“无遮大会”,面对北宗的崇远法师,展开了南宗对北宗的大批判大讨伐。他说:“北宗只是禅宗的旁门,学的只是渐悟一说!只有惠能大师才是五祖宏忍的嫡传,有法衣信物为凭。北宗普寂还自称禅宗第七代,这不更是欺世盗名!”这场讨伐的结果是:神会被北宗僧人们赶出了京城,不断遭到同为佛子的迫害。但是由于唐玄宗的丞相宋璟曾在广东作过都督,知道惠能在韶州时曾婉拒过武则天的奉请,在整理朝纲时,也知道北宗牵连到武则天,因而站在南宗一边。诗人王维时为右丞,笃信南宗,与神会私交很好。更是除了暗中支待,还进而力荐神会。王维亲自撰写《六祖(惠)能禅师碑铭》,等于从官方己肯定了惠能为禅宗的正式六祖身分。
      神会被京城的和尚们赶跑后,天宝八年(749),王维等则大张旗鼓地将迎迓神会到洛阳荷泽寺为主持方丈。替北宗说话的御史卢奕奏神会“聚众不轨”,天宝十二年后,神会连续被贬弋阳(江西)、武当、襄阳、荆州等地,迫害没有中止。
      这时安史之乱发生了。副元帅郭子仪通令全国大府各置戒坛度僧,收取“香火钱”,以助军费。神会虽然被迫害,遭打击,他却一意一意协助郭子议动员南宗积极支待平叛,在这一活动中起了积极作用。
      安史之乱后,全国出现一个破北宗、树南宗的运动,惠能的声望空前高涨,北宗被彻底打倒。王维通过《(惠)能禅师碑》,已经揭露武则天、孝和皇帝曾多次征惠能赴京被其婉拒的事实;宗密一系的人则宣称:贞元十二年(796年)时,唐德宗敕皇太子集诸禅师楷定禅门宗旨,正式立神会为惠能嫡传的第七祖代祖师。但据柳宗元和刘禹锡撰的《大鉴禅师碑》,惠能被奉为六祖,在南方普遍流行,但正式得到朝廷谥号,则是元和十年(815)的事。这时离惠能去世已有百余年了。这个谥号的重要作用,就是禅宗僧众纷纷争做惠能的法系。   
      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时,出过一本《法如禅师行状》的书,此文以惠能为南宗,而以神秀为北宗,以法如为菩提达摩以来的第六代。按法如本受宏忍法传,且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4年)至唐中宗弘道无年(683年)作黄梅五祖寺主持,是第六代,也曾经被朝庭正式谥号达摩第六代传人。在惠能名下,则除了神会之外,又出现与神会平行的怀让、法海两个系统,同时被奉为“禅宗七祖”,所记不尽相同。我们是外人,是不容置喙的了。
      神会费毕生之精力,打倒北宗,建立南宗为禅门正统,功不可没。各都在争正统,有点象武林派系仇杀相争的味道。其实神秀北宗失足于依附武则天的政权战车,就注定了后来的命运。随着武则天的下台,不解散也会被解散。如此说,北宗的台子是被自己拆倒的,并不是由南宗来“打倒”的。
      安史乱平后,因功被唐肃宗诏入内道场。后住洛阳荷泽寺,故又名“荷泽大师”。卒于唐肃宗上元年(760年),享寿73岁,谥“真宗大师”,著有《显宗记》等。弟子有无名、法如等。但后来的禅宗大师、都出于怀让及行思两支门下、而神会之嫡嗣、除灵坦宗密之外、绝少大师。临济云门两宗风行以后、更无人追忆当日出死力建立南宗的神会和尚。在《景德传灯录》等书内、神会只占一个极不重要之地位。所以近人胡适之先生认为,神会的瘗没世而名不称焉,是“历史上最不公平的事”。本文己觉得写长了,就此打住
                                                                           
      附一:华严宗和禅宗的宗教哲学都曾予程朱理学以重大影响。但宋代华严宗已极衰微,经籍散佚,而禅宗五家中临济、曹洞、云门三家却仍然保持着某种繁荣局面。由于禅教融合的提倡,禅僧为适应当时士大夫参禅之风,普遍对华严教义表现兴趣。所以,宋代理学家接受华严学说,实际上是通过五家禅,尤其是曹洞禅进行的。程朱反复申述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说,与曹洞宗的“君臣五位”说有着内在的联系。陆学则更直接了当,几乎把禅宗的精髓溶入自己学说之中。总之,程朱和陆王都曾从后期禅宗五家那里吸取营养,禅宗自身发展理论的能力反而枯竭了。
      附二:* 据胡适先生考定,神会和尚降生于唐高宗咸丰元年(公元670年),圆寂于唐肃宗宝应元年五月十三日(公元762年6月9日辛卯日),而不是生卒于688~760年。胡适先生认为,一般介绍说神会襄阳人,首见六祖惠能于十三岁时不合情理。因为由襄阳而至绍关,神会决不是只有十三岁的儿童,当是三十一岁,所以神会享寿为九十三岁而不是原说的七十三岁。胡说引自胡适之先生《新校定的敦煌写本神会和尚遗著两种》校写后记第三篇﹕《附记神会和尚生卒年的考正》。引此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9: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会发起人:郭德军、宋银华、李曙霞、苏琳!
    向为广济文化交流发展学会的创建和促进武穴文化事业的繁荣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9: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钢铁公司帖

道信大医禅师(西天卅一祖,东土四祖)
师俗姓司马,世居河内,后徙于蔪州广济县。生而超异,幼年即慕空宗诸解脱门,后出家参谒僧璨,言下大悟,嗣其法,隋大业十三年领徒众至吉州,适逢群盗围城,七旬不解,祖教念摩诃般若,时贼遥望城上似有神兵守之,乃相谓曰:「城内必有异人,不可攻矣!」遂去。 唐武德七年(624),归蕲春,住破头山三十余年,传法于弘忍,另有旁传弟子牛头法融。尔后破头山异名为双峰山,故世人又称师为「双峰道信」。 

贞观十七年(643),太宗闻师道风,三诏入京,师均以疾辞,第四次命使,谓若不起,即取首级,师引颈就刃,神色俨然,使者异之,还入奏,帝愈加崇敬。高宗永徽辛亥岁垂诫门人,安坐而寂,世寿七十二。

大历年中(766~779),代宗敕谥「大医禅师」。后因弘忍大师居于黄梅东山弘传禅法,故世人并称师与弘忍之道法为东山法门,并尊师为东山法门之初祖。着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菩萨戒作法等书。

四祖—道信大师

「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
中国禅宗四祖——道信大师
于唐高宗永徽辛亥岁九月四日,
安坐而逝之前,对门人如是垂示教诫。

四祖道信大师,生于陈国太建十二年(隋朝开皇前一年,公元五八○年),师俗姓司马,世居河内,后迁徙至蕲州广济县。在魏晋南北朝历史里,随着政变复杂,王朝更迭,地域分合,世态纷乱无常,道信大师,就是在这样的时代里成长。 虽说南朝佛教发展隆盛,据史书上记载:陈代有寺院一千二百三十二所,僧尼三万二千人,文武百官及文人学士,大都崇信佛教。但是当时许多道场景象式微,僧团规矩荡然无存,僧众们奔波忙碌也仅是为求三餐温饱,说不上了脱生死的修行,更谈不上弘法利生的度众愿行。
道信大师,自幼欣慕佛法的道理,生而超异常人,对佛法信解表现,更是犹如宿世熏习。初出家修行之际,并未有善知识引导,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却保持着洁身自爱的行谊,密怀斋检,庄严戒行,清净的行者风范,就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隋开皇十二年(公元五九二年),道信大师年仅十四岁,来到舒州皖公山礼拜三祖僧璨大师,说道:「愿和尚慈悲,教授解脱的法门。」
三祖说道:「什么绑缚了你?」
道信大师回答:「没有人绑缚我。」
祖曰:「那么何必更求解脱呢?」
在三祖几句话的启发下,道信大师豁然大悟,从此随侍三祖左右,嗣承三祖道风,收摄心念专注修行,胁不至席六十年。三祖屡次加以勘验,知道道信大师的根器因缘已成熟,便传付他衣钵,说偈道:「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从此以后道信大师,接引群品,广开禅门,是为禅宗四祖。
当时隋朝,出家为僧有一定的制度,按国家规定,必须先经国家定期举行考选,由僧众选举人员考核,通过方可剃度出家,再由国家分配到一定的寺院修行,这才是真正入了「僧籍」。道信大师初入僧门,正值国家兵荒马乱,人民流离失所,因缘际会下并没有得到国家剃度之允许,未能有一个合法的身份。但是要大行弘化,合法的身份是必要的方便,才能与世同存,化乐有情。所以参与考试,于吉州受戒,依国家分配,住于吉州。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六一七年),大师领众至吉州,适逢群盗围城,历经七旬而未能解除,城内泉井干涸,兵粮已经尽绝,大众皆感到忧惧,四祖便教导大众称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此时城中群众人人一心,意志坚诚持诵。城外的盗贼这时遥望城中,看到城上彷佛有神兵守护,心生畏惧,互相告诫说:「城当中一定有异人,我们不可以冒然进攻!」便解围而去。
四祖道信大师游学南方近二十年,其中亦接触三论宗、天台宗,更能将诸多教法融合无碍,运用自在。唐武德七年(公元六二四年),返回蕲州,住破头山(即蕲州黄梅县双峰山)。在往黄梅县的路上,遇到一个小孩,观察这个孩童骨相奇秀,异乎常童。
便问他:「你姓什么?」
孩童回答道:「姓是有,但不是常姓。」
四祖问:「是什么姓?」
回答说:「是佛性。」
四祖又问他:「你没有姓吗?」
回答:「性空,故无。」
四祖默识这个孩童是个法器,宿世有因缘,便收为弟子,最后付法传衣,说偈:「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这个孩童就是中国禅宗五祖——弘忍大师。
四祖弘扬禅法期间,向大师求法的学者、僧侣如云,大师随机度化,为四众弟子解诸迷津,无有疲厌。一天告诉大众说:「我在武德中游庐山,登绝顶时,望向破头山,见到紫云如盖,下有白气,向横分成六道,你们知道代表了什么吗?」大众皆默然,唯独弘忍说道:「难道是和尚日后会旁生一支法脉吗?」四祖说:「对。」四祖知道因缘到了,便亲自寻访,此即后来牛头山法融禅师,别立「牛头禅」。
法融禅师初见四祖问道:「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四祖说:「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
法融禅师说:「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
四祖又说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我受僧璨大师顿教法门,今日付嘱于你。谛当信受我的叮嘱,只住此山。日后当有五人绍承你的法要,弘化一方。」四祖付法后,便返回破头山(即双峰山)终老,寿七十有二,建塔于东山黄梅寺。
四祖道信大师尽其一生以禅为本,以戒严身,性德超然,因之后五祖弘忍大师于黄梅东山弘传佛法,世人称其「东山法门」,尊称四祖为东山法门之初祖。唐大历年中,唐代宗敕谥「大医禅师」,塔铭号「慈云」,师着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菩萨戒作法》等书。

谁缚汝

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有沙弥道信,年始十四,来礼祖(三祖僧璨大师)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祖曰:「谁缚汝?」
曰:「无人缚。」
祖曰:「何更求解脱乎?」
师于言下大悟。服劳九载,后于吉州受戒,侍奉尤谨。祖屡试以玄微,知其缘熟,乃付衣法。

非常姓

唐武德甲申岁师却返蔪春,住破头山,学侣云臻。一日往黄梅县,路逢一小儿,骨相奇秀,异乎常童。师问曰:「子何姓?」 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
师曰:「是何姓?」
答曰:「是佛性。」
师曰:「汝无姓邪?」
答曰:「性空,故无。」
师默识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母所,乞令出家。母以宿缘故,殊无难色,遂舍为弟子,以至付法传衣。偈曰:
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横出一枝佛法

一日告众曰:「吾武德中游庐山,登绝顶,望破头山,见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汝等会否?」 众皆默然。
弘忍曰:「莫是和尚他后横出一枝佛法否?」
师曰:「善。」

牛头法融

牛头山法融禅师,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发。后入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之石室,有百鸟衔花之异。

那个是道人

唐贞观中,师遥观牛头山气象,知彼山有奇异之人,乃躬自寻访。问寺僧:「此间有道人否?」 曰:「出家儿那个不是道人?」
师曰: 「阿那个是道人?」
僧无对。别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许,有一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么?」
师遂入山,见法融端坐自若,曾无所顾。

观是何人?
心是何物?

师问融曰:「在此作甚么?」 融曰:「观心。」
师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
融无对,便起作礼曰:「大德高栖何所?」
师曰:「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
融曰:「还识道信禅师否?」
师曰:「何以问他?」
融曰:「向德滋久,冀一礼谒。」
师曰:「道信禅师,贫道是也。」
融曰:「因何降此?」
师曰:「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
融指后面曰:「别有小庵。」遂引师至庵所。

犹有这个在

遶庵,唯见虎狼之类。师乃举两手作怖势。 融曰:「犹有这个在。」
师曰:「这个是甚么?」
融无语。少选,师却于融宴坐石上书一佛字,融睹之竦然。
师曰:「犹有这个在。」
融未晓,乃稽首请说真要。

百千法门
同归方寸

师曰: 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
一切因果,皆如梦幻。
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
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
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
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
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
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
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非心不问佛

融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师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

真心任遍知

融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 师曰: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
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
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
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
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
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
向后当有五人达者,绍汝玄化。
祖付法讫,遂返双峰终老。

示寂

高宗永徽辛亥岁闰九月四日,忽垂诫门人曰: 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
言讫安坐而逝。寿七十有二。塔于本山。明年四月八日,塔户无故自开,仪相如生。尔后,门人不敢复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7 21:2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先生老学究,佛学研究造诣很深很深哟,广济文化交流发展学会会长舍其谁为也,我双手赞成{: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7 21: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老先生是武穴市文史权威,他对武穴文化了如指掌,由他担任会长再合适不过了!{: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11-24 20:27 , Processed in 0.06645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