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嫣然不笑

[原创] 《随性情说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0 14: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不是人,鉴定完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0 20: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p>常听说诗无达诂,不知具体如何去理解,请教一下楼主</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0 23: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xwtxh</i>在2008-7-20 14:43:03的发言:</b><br/>楼主不是人,鉴定完毕</div><p>楼主不是人,原与玉帝作比邻。</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12: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color="#000000" size="4">本人不过一小小的,更小小的普通人。<br/>与你一样的,如果你也认为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的话。</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4">由着性情说了一下诗的感觉,不算是有什么凛然的大义,更不敢说自己的文字有妙不可言的趣味。当成普通人在闲余时刻谈的空话,是最好的。<br/></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4">至于说到这个:诗无达诂。网上搜索就有。我转一篇过来。如下:诗词没有通达的解释. </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4">"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 </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4">出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br/>其中大学有科目叫《训诂学》也即这个字意也同! </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4">诗无达诂,古代诗论的一种释诗观念,发展为对诗歌及文艺的一种鉴赏观念,实质指文学艺术鉴赏中审美的差异性。 <br/></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4">“诗无达诂”,语出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三《精华》。“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春秋战国时代,赋《诗经》断章取义成风,《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蒲癸曰:……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这在当时典籍的记载中多不胜数。既各取所需而属“断章”,借古语以说“我”之情,因此,所引之诗,其义因人而异,所谓“左氏引《诗》,皆非《诗》人之旨”(曾异《纺授堂文集》卷五《复曾叔祈书》)。西汉人解《诗》,如《韩诗外传》,亦用此法。所以说叫做“《诗》无达诂”,所谓“《诗》无定形,读《诗》者亦无定解”(□文□《抱经堂文集》卷三《校本〈韩诗外传〉序》)。 <br/></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4"></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4">在艺术鉴赏中,又由于诗的含义常常并不显露,甚至于“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白居易《与元九书》),加上鉴赏者的心理、情感状态的不同,对同一首诗,常常因鉴赏者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解释。所以,“诗无达诂”在后世又被引申为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这一点在中国古文论中也有很丰富的论述。例如宋人刘辰翁在《须溪集》卷六《题刘玉田题杜诗》中所说的:“观诗各随所得,或与此语本无交涉。”其子刘将孙所作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序》说的“古人赋《诗》,独断章见志。固有本语本意若不及此,而触景动怀,别有激发”(《永乐大典》卷九○七《诗》)。“各随所得”,“别有激发”,就是讲的艺术鉴赏中的因人而异。此外,象王夫之在《□斋诗话》卷一所说的“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贵于有诗。”以至常州词派论词所说的:“初学词求有寄托,……既成格调求无寄托;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知者见知”(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谭献《复堂词话》所说的“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及《复堂词录序》所说:“侧出其言,傍通其情,触类以 感,充类以尽。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这些论述都在于说明艺术的鉴赏中存在着审美差异性:同一部作品,鉴赏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以其情而自得,这在艺术鉴赏中,是常见的事实。即西方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即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就是法国诗人瓦勒利所说的“诗中章句并无正解真旨。作者本人亦无权定夺”,“吾诗中之意,惟人所寓。吾所寓意,□为己设;他人异解,并行不悖”(转引自钱钟书《也是集》第 121页)。“其于当世西方显学所谓‘接受美学’、‘读者与作者眼界溶化’、‘拆散结构主义’,亦如椎轮之与大车焉”(《也是集》),实质上是完全相通的。 <br/></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4">当然,承认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是必须的,却不能因此否认审美鉴赏的共性或客观标准的存在,不承认前者是不符合审美鉴赏实际的;不承认后者则会导致审美鉴赏中的绝对相对主义,同样是不符合艺术鉴赏的历史实际的。<br/></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4">不作引申,亦不谈自己的所得。听你说,或许是最快乐的事情。我期待当中。<br/></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4">如果诸位认为我嗓音大了些,对不起,我以后一定会少说不说。祝大家好。</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12: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两根头发37分</i>在2008-7-20 20:49:36的发言:</b><br/><p>常听说诗无达诂,不知具体如何去理解,请教一下楼主</p></div><p><font color="#000000" size="4">以下是我个人对这点的理解:</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4">诗无达诂。<br/>这个说法,按我理解的,其实是中和了孔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孔子重在文字持之有物,诗要么言志要么抒情,心中无物下笔成空。但老子说过:欲言又止,大义无言,大音稀声。真正的存在内心的,或运行天地之间的道,是需要用心来体会,但以为落实在笔下就是大道,那肯定又是离错很近的事情。故引申到诗或文字当中,作为诗者的内心,或读者的内心,诗本身引起的共鸣相通才是最重要的。故千人千面,没有绝对的一致性。诗,或文字客观存在眼前,不能不诠释,也不能以为诠释就达到了诗本身呈现的东西。</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4">现代诗,毕竟是泊来品,受到西方的影响很大。西方的哲学,是不知鬼,那就要认真探究,寻出一个所以然来。如果触及到灵魂深处,那就是离上帝很近的地方。更要真实的对待。并且按文艺复兴之后,当上帝存在时,也要找到人存在的意义。人,有人的特点,有人的一些欲望本能。如何表现如何探究,是西方人孜孜以求的。</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4">这里我只是提及到我的浅薄认识。也是一个角度。诗应该达诂,但不要以为达诂就占据了诗的主要座位。以为自己是诗的领导者,是诗的上帝。</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4">故一些观点,重要的给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启发。是供自己的体会,而非拿过来打倒的。<br/></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1 12: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p>高见!</p><p>莫非“诗无达诂”这四个字的理解也是“无达诂”的?我以前的理解是,好的诗没有是按照条条框框作出来的。所谓条框规矩观其大略就行了,精研下去就入岐路了。</p><p>不知我这样理解可以不?</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12: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color="#000000" size="4">可以这样理解,又不可这样理解。<br/></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4">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任何事情若持一端究个真理,可能就离真理更远。好诗,在诗里,如果文字没华章,自然行之不远。故文字内在的气息脉理,应该有共性。但以为共性是唯一的,必须强调这样的共性,那写出的东西,又与八股文与老三篇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好诗,又在诗外。<br/></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4">不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如果不精研不探其精细的地方,就不会晓得其中的别有洞天的美妙。精读,细究,自有其妙处。</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4">书要认真读,不以苦作舟,不以勤为径,就体会不出领悟不到那蕴藏其中的趣味与诗意。书要死读,一直读到死,那就是大谬。</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4">所以,你的理解我赞同与不赞同。从诗里读出智慧,远比读出知识是好得多。从生活当中感受活的美好,远比偏于一端的认知要好得多。从容,总是不为错的。</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4">我也是乱言,与你交流,不是相互批斗。祝你写作快乐。<br/></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1 13: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2 00: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p>恩,读嫣然的理论很有意思</p><p>甭管正说反说</p><p>但都能自圆其说,非常欣赏!</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11-15 05:52 , Processed in 0.05536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