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张胜林

[人文文化] 再说武穴北部群山不可能古称匡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4 13: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那么多时间争的,武穴家家户户可以搞得满庭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4 20: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椰树,我原本以为你多少会讲一点或者半点道理也好。哪知,不是这样,这就让人无话可说了。比如,一个讨论产科学术的研讨会,须是妇产科医护才有发言权,有人不服气,但总得是个接生婆吧。连接生婆都不是,总得生育过,或者结过婚,最屁也得知道男女之事吧,如果什么都不知的三岁幼童,也非要在会上发言,人家只有看笑话了。
你说弄个数学问题来考我,说得何其好!如果匡山地望是数学范畴内的事,我肯定半点发言权也没有,因为我连二元一次方程都不会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4 23: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数学可以训练一个人的逻辑推理能力
并不是看你数学水平,不要弄歪了
为什么同样的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甚至相反的结论?相信还是逻辑推理方式不同吧,但总有一个是正确的,或者目前都错了。

把别人当三岁幼童,我就不信你的水平就如此之高,清人的话能证明宋朝的东西,看来先生水平确实高潮,晚辈万分佩服,唯有敬仰,若以上插言属笑话,那就权当笑料了。

另外本人还有一点与你不同,我觉得人人都有说话的权利,有时候我宁愿听三岁小孩的话,也不会去观看会看海外人的脸色的精婴的演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5 08: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江郡

九江郡,治所寿春(今安徽寿县)。辖境约相当于今天安徽、河南淮河以南,湖北黄冈以东和江西全省,为九江郡历来范围最大之时,因此地有众多水泽而得名。秦末汉初之际,割西境置衡山郡,割南境置庐江、豫章二郡,九江郡范围大大缩小,只包括今天安徽省中部淮河以南、瓦埠湖流域以东、巢湖以北地区。汉高祖时,改九江郡为淮南国,封给了淮南厉王刘长。汉武帝元狩元年,淮南王刘安因涉嫌谋反自杀后,淮南国撤销,复称九江郡。东汉保留郡置,且扬州刺史部历个治所历阳(今和县)、寿春、合肥都在郡内,成为扬州首郡。三国魏嘉平初,改九江郡为淮南郡,治寿春县(今安徽寿县),属扬州。东晋太元中改名南梁郡。南朝宋又改淮南郡,旋复为南梁郡。隋大业间又改寿州为淮南郡,唐武德三年(620年)复为寿州。

朱鹤龄

字长孺,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年七十八岁。明诸生。颖敏嗜学,尝笺注杜甫、李商隐诗,盛行於世。鼎革后,屏居著述。晨夕一编,行不识途路,坐不知寒暑。人或谓之愚,遂自号愚菴。尝自谓“疾恶如仇,嗜古若渴。不妄受人一钱,不虚诳人一语”云。著《愚庵诗文集》。


禹贡

中国名著。《禹贡》是《尚书》(一作《书经》,简称《书》)中的一篇。作者说法不一,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禹贡》为周初人所作;日人内滕虎次郎的战国末至汉初说,史念海在《论〈禹贡〉的著作时代》一文中,则据《禹贡》中有“南河”、“西河”之称,认定作者为魏国人;顾颉刚认为出自战国时秦国人之手。

《禹贡》自宋元以来,注释者不下数十家,虽得失互见,要以胡渭之《禹贡锥指》为最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5 09: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5 09: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张啊,有空把“横岗山” 的来历仔细考究一番,或许比纠结匡山不匡山的要更有意思些呢.....

学术的历史与人文的历史是两码子事哦。学术的历史追求真理与真相,人文的历史则容纳着是非与黑白。我们每天过的日子是人文(中国《辞海
》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历史,不是学术的历史。所以,横岗山叫的得,匡山叫的得, 甚至么子山都叫的得。就像世界上先出了一个胡润之,后来又出一个毛润之那样,天下分别弄出一个赣匡山、川匡山、鲁匡山和鄂匡山来,这就是所谓的人文历史啊。难道先生不认为黄州赤壁是我大黄冈的人文么?真赤壁或许确实不在黄州,但是东坡先生的“人道是”精彩啊, 而且哺育了后来几百年的黄冈人文。细究起来,“匡庐”不也是一个“人道是”么?难道以先生所掌握的现代科技文化,能够支持那个匡X先生真的得道成了仙么?但是由于鄱阳湖的那一份水汽,加上各种因缘际会,”匡庐“迎去了许多给它的”人道是“捧场的大腕儿,于是成就了它天下名山的地位。如果先生能够想起太极图的那双黑白鱼眼睛,或许“文武医禅,灵圣匡山”这个策划,或说“人道是”, 也能像别的地方的“人道是”那样,或许真的能够给我们心中神圣不可更名的”横岗山“注入一点新的精神活力与人文内涵呢?先生难道没有察觉到,未策划”匡山“之前,横岗山有多少”仙踪“呢?而通过一番策划之后, 最起码有诗人、有人文学者、有演艺界人士、有各级别领导开始陆续关注或光顾这一片土地,难道这不是好事么?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没有仙,横岗山也好,匡山也好,那是灵不起来的。”仙“来了,这座山的历史就会重新改写,难道广济县人民不希望家乡能多一两座”仙山“么?

很钦佩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求真务实精神,但人类文化本身却往往有着相当复杂的因素,甚至自相矛盾的成分。一座菩萨像或伟人或名人的雕塑像并非客观真实的人世对象,却让无数人能够忍受肉体的饥渴、病痛,给它时不时地来一番顶礼或膜拜;一种民族的图腾,能让一个民族世世代代地沿袭着对它的精神寄托与无量物化的投入;往日的岁月,总不再重来,却有多少座戏台对它寄托着各种各样的情思?——只有家乡人文学者心中的西游记如是么?东阳影视城如是,侏罗纪公园
亦如是也......学术的真伪寄托着学者的情怀,艺术的真伪蕴含着艺术家的情思,同样也凝结着普罗大众的心绪.......面对这些个文化现象,岂只一个”去伪存真“所能承载的呢?

小椰树我虽没有机会深入地学习太多的历史与人文知识, 但是,从我有限的阅读中, 我也能深刻地体会到, 一个真正的人文学者,一个充分了解了中华历史地理
(比如九江与彭蠡泽)的来龙去脉的人文学者,他一定在坚持他心目中的真理的同时,也能够知道区分学术的严谨与现实及历史生活中人文与地理的流变,这,才真正地称得上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严谨。

我觉得我广济贤达们与其花大量的时间来争论”匡山或非匡山“的名,还不如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为这座山谋点”实“,否则,总有触其皮毛而不及骨血之嫌,于今于后,有何大益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5 09: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椰树,你真费心了,弄了许多资料到坛中,可惜你自己又把他否了——如同苏轼的“人道是”——“有人这么说,并非真的如此”。我两次去黄冈拜谒东坡遗址。因为苏东坡写过赤壁赋,才有“文赤壁 ”之说,显然,作为文学创作,我不但不否定他,而且顶礼膜拜之。但苏并未说,三国古战场、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就一定在黄州江边。
我反对的是,借学术研究之名将武穴北部群山改成匡山,并不反对文学创作。即便是苏东坡,他也将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分得很清,比如,即便是在文学创作中,他也没有将“赤壁”改成“墨壁”呢?更何况,现如今武穴市谁有苏轼般的影响力,能写出赤壁赋那样的“匡山赋”,在当世传之天下,我尽当诵之,礼之,拜之,但也决不因为有了这篇名赋,而去跟风“去横岗山”“去东冲山”化。
最后再说一遍,举出黄冈赤壁是不能说服人的。一个大文豪,一篇古今人都传诵的名篇,足矣,去旅游去赏玩,哪里管什么赤壁之真假?“匡山”能比么?匡山在哪里?匡山赋在哪里?开了几场会,弄了几篇既非学术又非文学的文字,就能与苏轼比肩,就能让天下人往“匡山"去旅游?学术研究不能搞大跃进。文学创作可以搞大跃进,问题是能”跃“出赤壁赋这样的名篇来。
关于匡山,我不想再多说一句了。累了。再说也无益。
老乡们觉得该把横岗山和东冲山改成匡山,改就是了,我倒要看看,有多少人接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8 13: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搞旅游是可以扯东拉西的!

     学术研究也是可以捡对我们有好处的来解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30 22:03: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胜林 发表于 2014-9-5 09:57
小椰树,你真费心了,弄了许多资料到坛中,可惜你自己又把他否了——如同苏轼的“人道是”——“有人这么说 ...

改了就是数典忘祖,又有何用?!对老百姓又有何好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5 12: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史纪先生 以及其他所谓研究广济文化的诸位 能实事求是 多读点书 从事实史实出发 不要鱼鲁亥豕  自己在那里瞎推衍 让外地人看笑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5-19 12:37 , Processed in 0.04939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