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展望
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上分析表明,这些变化使中国越来越像一个“正常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除了GDP增长较快以外,中国与一般发展中国家在体制和社会表现上的差别越来越小,几乎达到有它们之所有、无它们之所无的程度。中国宪法的序言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人剥削人的制度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宪法第一条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宪法第六条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没有其他任何市场经济国家拥有这样的宪法。然而,现实往往比宣言更有说服力。中国的改革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至于这个“特色”到底是什么,三十年的实践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中国变成了一个“正常的”发展中国家。
认清这一点,有助于理解中国今天的现实。从一个“正常”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看,今天发生在中国的几乎所有现象不但很容易理解,而且几乎都能轻易找到答案:用历史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标准衡量,改革后出现的大量现象无疑是不正常的,甚至匪夷所思,既不合理也不合法,但这些现象在任何实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却不但完全正常,而且必然如此。因此,继续用传统社会主义的有色眼镜观察当今中国现实,难免陷入认识误区。
认清这一点,还有助于认识中国未来的走向。从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回归“正常”,意味着丧失了原有的基本制度特色,走上了常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对中国而言是福是祸?中国能够沿着这条常规道路“和平崛起”,或者说,摆脱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吗?
历史经验和大量研究表明,尽管或许存在所谓“后发优势”,但资本主义发展至今,能够按照常规路线发挥这种优势、进而赶超发达国家的所谓后发国家始终凤毛麟角。相反,绝大多数国家几百年来始终无法摆脱国际分工中的低端地位,一些一度高速增长的“明星国家”也难以摆脱“繁荣-膨胀-泡沫破裂-衰退”的怪圈,发展中国家在整体上始终面临“后发劣势”或“发展陷阱”。参照这些历史经验,人们有理由设问,回归到这条“正常”道路的中国具备怎样的特殊条件,能够避免重蹈这种始终不发达的“正常”轨迹,从中脱颖而出?
事实上,中国正在面临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类似的中短期挑战。在GDP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今天的中国已然问题成堆。在经济领域,有利可图的增长部门和关键企业越来越多地为跨国公司所控制,市场逐步“殖民化”,人力资源优先服务于外资,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挑战,存在着外资控制中国经济的现实危险。在世界经济史上,依靠外资实现现代化的例子绝无仅有,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所谓新兴工业国。在中国,如果说1949年之前的经济模式不能解决国家发展问题,反而导致了革命,那么,重新回到这种模式的结果很可能同样难以避免类似的困境。
在社会领域已经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包括加速的两极分化、加剧的劳资冲突,以及住房、医疗和教育的不公,而政府却越来越陷入苦无良策的境地。一些所谓关注“民生”的措施尽管能够缓和矛盾,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产生矛盾的根源,正如其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局面一样。
另外,市场化改革导致社会分裂,理想信念破灭,道德价值沦丧,不再能够同心同德,形不成统一意志,大大降低了整个国家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因此,即使中国的经济仍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和矛盾仍将长期存在,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正如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
更为严重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波动不可避免,由增长转为衰退只是时间问题。作为一个“正常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国已经没有任何特殊武器能够有效应对经济减速或衰退带来的后果,例如危机时期通常出现的银行挤兑、物价飞涨、股市崩盘、失业剧增等,而连年积累的各种矛盾例如官员腐败、贫富分化、社会不公等很可能集中爆发,甚至诱发政治危机和社会动乱。这些问题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司空见惯,最幸运的政府也只不过能够把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持在低烈度水平上,避免全国规模的爆发,其他国家则不得不忍受长期社会混乱、内战甚至分裂。沿这条常规道路走下去,中国有可能不会比这些国家更幸运,只要看看1949年之前的历史就很清楚。未来中国如果发生类似的金融或经济危机,其后果只会更严重,因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身受其害的人口规模将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迅速实现现代化,尽快成为发达国家,就是保持社会稳定、不出现全面倒退可能也相当不易。居安而思危,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我们应该对改革认真总结和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