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乙烯作业工人染色体损伤及其损伤修复能力研究
来自知网
作者
孙原
摘要
氯乙烯单体(Vinyl chloride monomer, VCM)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合成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 PVC),在全世界有大量的职业接触人群。VCM是确定的人类致癌物,可导致多系统、多器官肿瘤的发生。随着对氯乙烯毒性认识的加深,各国都在严格控制工作场所空气中氯乙烯的浓度,以往人群研究发现在我国现行职业卫生标准下,VCM仍可产生一定的健康危害。因此有必要探讨在较低VCM接触浓度下,VCM对作业工人的职业健康危害。 本研究应用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采用现况调查和随访,探讨染色体损伤与氯乙烯累积接触剂量的关系,分析氯乙烯接触工人染色体损伤的发生发展规律。同时运用基于微核的DNA损伤修复能力检测方法,评价氯乙烯作业工人DNA损伤修复能力,筛选DNA损伤修复能力降低的易感因素,分析DNA损伤修复能力的强弱与染色体损伤的关系,为研究VCM接触的早期敏感效应指标以及探讨遗传毒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调查的某工厂其氯乙烯接触水平较低,96.5%历年车间空气检测结果中VCM浓度均低于我国职业卫生标准。但现况调查和随访均显示在目前浓度情况下,氯乙烯作业工人存在染色体损伤,且具有剂量反应关系。 本研究之现况调查的研究对象是该化工厂188名VCM作业工人,并以68名不接触VCM和其他毒物的该厂的行政和后勤人员作为对照,根据历年车间空气中VCM浓度检测结果、实际接触时间和工龄、以及生活氯乙烯接触计算累积接触剂量,据氯乙烯累积接触剂量分为高、中、低三组(累积接触剂量≤1378.4mg为低剂量接触组;1378.4-33166.4 mg为中剂量接触组,33166.4 mg为高剂量接触组)。结果显示,氯乙烯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是对照组的3.66倍,且低、中、高氯乙烯累积接触剂量组的微核率存在趋势关系。 本研究对该厂氯乙烯作业工人的六年微核的随访包括了43名2004年微核率正常的氯乙烯作业工人,追踪其微核异常率的发生情况,截止到2010年,发现不同接触剂量组的工人其出现微核异常率的比例不同,高剂量接触组其微核异常率显著高于低剂量组,相对危险度为2.28。对66名氯乙烯作业工人在六年内进行随访,在2004年、2007年、2010年三个时间点进行微核检测,应用微核率和微核异常率两个指标分析六年内染色体损伤的变化情况,与2004年微核细胞率相比,2007年、2010年的微核率均有明显增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11和1.45;2007年、2010年的微核异常率均明显高于2004,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15和2.45,微核率和微核异常率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染色体损伤程度也在不断加重,提示氯乙烯的遗传毒性具有累积性。 多因素分析发现除了氯乙烯接触之外,在各种染色体损伤的影响因素中,性别对染色体损伤的程度和发展进程都有影响,与男性相比,女性的染色体损伤程度重,且染色体损伤发展进程快,因此应加强对女性工人的保护。此外,在低于我国目前职业卫生标准的接触浓度情况下,双核微核试验能检测出氯乙烯接触工人的染色体损伤,并能体现出染色体损伤的发生发展趋势,因此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可以作为氯乙烯接触早期遗传损害的敏感指标,并可用于追踪研究,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本次同时研究了氯乙烯作业工人染色体损伤的修复能力,应用基于微核的DNA损伤修复能力检测方法,检测80名氯乙烯接触工人的染色体损伤及其损伤修复能力,同时以30名不接触VCM和其他毒物的该厂的行政和后勤人员作为损伤修复能力研究的对照。按氯乙烯累积接触剂量分为4组,包括对照组和三个接触剂量组(累积接触剂量≤231.99 mg为低剂量接触组;231.99-6561.99 mg为中剂量接触组,6561.99 mg为高剂量接触组),研究显示对照组、低、中、高氯乙烯累积接触剂量组的3AB指数存在统计学差异,分别为0.44±0.14,0.43±0.10,0.34±0.12,0.24±0.13,且低、中、高累积接触剂量组的3AB指数存在一定趋势关系,提示氯乙烯接触会影响DNA损伤修复能力,氯乙烯累积接触剂量越高,DNA损伤修复能力越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除氯乙烯累积接触剂量之外,性别对氯乙烯作业工人DNA损伤修复能力有影响,女性是DNA损伤修复能力低的危险因素,因此提示应重点加强对女工的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服务,提高作业工人职业生命质量。 研究还显示,按3AB指数将氯乙烯作业工人分成3组,3AB指数≤0.24为低损伤修复能力组;0.24-0.39为中损伤修复能力组,0.39为高损伤修复能力组,结果表明,损伤修复能力中、高组的微核率均低于低损伤修复能力组,其FR值分别为0.74和0.56,高损伤修复能力组微核率低于中损伤修复能力组,是它的0.75倍,三组的损伤修复能力和微核率之间存在一定趋势关系,提示DNA损伤修复能力与氯乙烯作业工人染色体损伤的发生关系密切,修复能力越差,发生染色体损伤风险越高。 综上,在低于我国目前职业卫生标准的接触浓度情况下,氯乙烯接触仍能导致作业工人染色体损伤,表现出其遗传毒性和危害的累积性。同时DNA损伤修复能力与氯乙烯作业工人染色体损伤的发生关系密切。
收起
出版源
《复旦大学》, 2011
关键词
氯乙烯 / 染色体损伤 / 胞质分裂阻滞微核实验 / 现况调查 / 随访研究 / DNA损伤修复能力
被引量
0
收藏
全部来源免费下载求助全文
知网
道客巴巴(账号登陆免费)
相似文献
参考文献
氯乙烯接触工人遗传损伤及其修复能力研究
李勇 - 《复旦大学》 - 2013 - 被引量: 0
氯乙烯作业工人染色体损伤及其遗传易感性
冀芳,郑颖佳,王琪,... -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 2011 - 被引量: 0
氯乙烯作业工人染色体损伤及其遗传易感性研究
冀芳,郑颖佳,王琪,... - 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 - 2010 - 被引量: 0
氯乙烯作业工人GSTM1,GSTT1和GSTP1基因多态性与染色体损伤风险关系研究
李勇,王威,焦洁,... - 全国环境与职业医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 - 2011 - 被引量: 0
氯乙烯作业工人代谢酶基因甲基化与染色体损伤
王金玮 - 《复旦大学》 - 2014 - 被引量: 0
氯乙烯暴露对作业工人染色体的损伤
仇玉兰,王威,刘静,... -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 2008 - 被引量: 7
氯乙烯作业工人DNA修复基因甲基化与遗传损伤关系的研究
徐晓文 - 《复旦大学》 - 2014 - 被引量: 0
氯乙烯接触工人染色体损伤的遗传易感性研究
仇玉兰 - 复旦大学 - 2007 - 被引量: 1
基因多态与氯乙烯作业工人染色体损伤风险
焦洁 - 复旦大学 - 2011 - 被引量: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