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致认同这篇文章的主色调太过灰暗,沉闷,萎靡,羞陋,恶心,那么这种感觉是从何而来?有谁认真的思索过没有?是谁在感情意气用事而放弃了根本的东西?这些,我们都要好好的想一想。 此文人人认为灰暗,沉闷,萎靡,羞陋,恶心,其实只有一个原因,用三个字就行了,“缺乏爱”。爱是人类的基础。 我在这里有必要重申一次,因为误读的者太多,往往把一个词片面的理解。实则是:人类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爱心,包括工作,包括爱好,包括生存,包括向往和梦想,包括生活的态度,都只用一个字就可以说明问题,那就是因为有“爱”!而此文从头至尾是朝着相反的方向,抹杀人类的天良,反向而行。 我前面说的,都不去做,并不是因为孩子不孩子和儿童文字不儿童文字,我也没说儿童。说穿了还是源自于对家人的爱护,不想被阴霾的东西污染。 文学和艺术的。不光只文学和艺术,还包括我们所能见到的任何事物,人类的为什么始终朝着更美的方向呢?这也是源自于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一理贯通万事,就这么简单而已。 我最初的回帖,引用了马加爵。 我们现在都在说人,都在试图说人性,都在支持和赞成本篇文章,相反的却指定是三声个性和偏执作怪,甚至说是三声人性的阴暗。 为什么这样呢? 为什么不客观公正的对文,而是非要争强好胜,要把三声的合理看法打压下去呢?为什么固执的拿一些不能支撑的证据来歪理斜说,混淆视听?这些仅仅是因为无知吗?显然不是,豆版的眼力我一向十分佩服! 我们不能低估儿童文学,其实我们这里大多数人的鉴赏能力都只能算处在小儿的智力能力的范围之内。我们连好坏都分不清楚。还谈什么文学呢? 我相信,接受过真正专业培训的作者,作家,他们的第一课,老师就明确的讲了怎么写文,如何创作,我们所学的语文,更不必说。那么作文的意思和作用是什么呢?是用阴霉思想的引导把一个个人培养成阴暗无爱的马加爵吗? 大家都好好的想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