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01|回复: 1

[人文文化] 清代服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8 22: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清代男子衣着为马褂、马甲、衫、袍、衬衫、短衫、袄、裤、套裤,尤以衫袍外加穿马褂或罩以紧身较短马夹最为流行,亦最能反映清代男子服饰的特色。所戴为小帽、风帽、皮帽,尤以小帽,俗称“西瓜皮帽”最流行。

清代民间男子一般多在腰间束以湖色、白色或浅色的束带,其长结束后下垂与袍齐,讲究的人家还要在其上绣花。

清代女子服饰分为汉族服饰与满族服饰两类,满族服饰将于后面宫廷服饰中详述,这里不再赘述。汉族妇女仍沿袭明代形制,以上身着袄、衫,下身束裙为主,或再加一件较长的背心。到后期,则流行下身着裤,不束裙。衣服镶滚十分考究,有“十八镶”之称呼。

(1)马褂

马褂较外褂短,长仅及于脐。清康熙、雍正年间着马褂的男子日益增多,成为一种时尚。马褂分长袖、短袖、宽袖、对襟、大襟、琵琶襟诸式。对襟马褂比较流行,清初流行天青色;至乾隆中流行玫瑰紫;到了嘉庆年间又改为流行泥金色及浅灰色,夏季纱制的则用棕色。

(2)马甲

也称做“背心”、“坎肩”。前襟横作一字形者叫“一字襟马甲”,也叫“军机坎”,满族称它为“巴图鲁坎肩”(意译为好汉的坎肩)。马甲本穿在内,后改穿于外,俗称“十三太保”。清早期、中期为各部司员见堂官的服装,后至清末,便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起来,成为男子喜爱的服饰,做的短小,只及脐,有琵琶襟、大襟、对襟诸式,四周和襟领处镶有跳色边。各阶层马甲着色有严格区别,奴仆穿红、白鹿鹿皮的马甲,一般人的用色与马褂相同,苏州地区尚黑,其用料为绸、纱、缎。

(3)衫袍

②参见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清代服饰”,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清初期,男子流行长衫、长袍,顺治未年减短及膝,后又加长至髁上。同治年间衫、袍较为宽大。至清末,变成极短极紧的腰身和窄袖式样。衫、袍颜色多流行月白、湖色、枣红、雪青、蓝、灰诸色。

(4)背心

清代女子喜欢穿背心,背心有夹、棉、皮三种,其长达膝下,有镶滚。
苏州女子最爱用玄色绉纱做背心面料。

3.清代服饰“十不从”

清王朝强令更改服饰、头饰,引起汉民族的反抗。为了缓解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清王朝采纳了明遗臣金之俊的“十不从”建议:“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这个不成文的规定,使清代服饰习俗出现了奇异之风,一般女子在结婚或死殓时着明代服饰;未成年儿童着明代服饰;官府的役隶、出行鸣锣开道人员着明代服饰;优伶演戏着明代服饰;释道的服饰也依旧如故,不做更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23: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宫廷服饰习俗

1.满族服装

满族最初居住在寒冷的东北地区,畜牧业和狩猎是其主要生产及生活方式。与此相适应,满族喜穿轻暖贴身的裘皮服装。后来,随着生活地域的拓展,在与汉族和蒙古族的交往中,满族吸取了二者服装中的某些形式,形成了本民族以袍褂为主的风格独特、新颖多彩的服装样式。其中,最具特色的有箭袖、马褂、旗袍、旗鞋等。

(1)箭袖

箭袖又称“马蹄袖”,是满族特有的服装袖头样式。满族服装以袍褂为主,箭袖最初是为冬季行猎时保护手背而做。为避免手背冻伤,满族的袍褂常在袖口处加一截半圆形的袖头,其状颇似马蹄,袖口狭窄,上长下短,以便在骑射时既能打开露出双手以利拉弓放箭,又可于射箭后随时放下,盖住手背以御寒。后来,箭袖又成为满族礼服的袖头,男子与八旗妇女皆可穿用。

按满洲习俗,箭袖平时向上翻起,行礼前放下,以示恭敬。又有活动的箭袖,当以常服用作礼服时,要于常服袖口缀上另制的箭袖,俗称“龙吞口”。用毕将箭袖拆下,仍为常服。

(2)马褂

清初马褂被用作军服,只限于士兵穿用,求其作战便捷。康熙以后,马褂首先在满族贵族中流行起来;尔后被民间广泛用作便服,马褂的形制也从对襟马褂的基础上,发展出大襟、缺襟和琵琶襟马褂等新样式。内穿长袍,外着短褂,是满族典型的礼服装束。

(3)旗袍

旗袍是满族妇女传统的日常服装。它原是一种不分上衣下裳的长袍,袍呈直筒状,由一整块衣料剪裁而成,任何部位均不重叠,式样为圆领大襟,两面开禊,袖口平直,腰身宽大,长可掩足。此种长袍上下连体,一件可顶汉族的衣、裙、裤等多种服装穿用,但制做起来省工省料,经济便利,穿在身上,美观大方,能够展现女性轻盈秀美的自然体态。又根据气候变化,此袍可做成单、夹、棉、皮等多种样式,并且可长可短,宜供四季穿用,因此深受满族妇女的喜爱。由于满族又称“旗人”,此袍又被称为“旗袍”。

旗袍是满族服装中最具生命力的品种。满族入关后,为巩固其统治,曾在广大的汉族地区强行推行其服装、发式等。但辛亥革命(1911年)后,随着清政权的垮台,满族的服饰习俗大部分被逐渐淘汰,而旗袍却以其种种优点,被人们长期穿用,至今不绝。

(4)旗鞋

旗鞋亦称“满鞋”,是清代满族妇女穿的木质高底鞋。满族旧有“削木为履”的习俗。木质高底鞋即在木质鞋底的中间,再镶上一块高度约两寸至四、五寸不等的木底,与今天的“高跟鞋”有些相似。所镶木底的形状主要有两种:上小下大、踏地印痕像马蹄的,叫“马蹄底”;上宽下圆,踏地印痕像花盆的,叫“花盆底”。两种旗鞋上底后,均要用细白布把整个木底包裹起来,并在四周加以刺绣或穿珠等装饰。鞋面则多用绸缎,上施五彩刺绣或饰之以珠宝。妇女穿上这种高底鞋,显得体态修长,行姿婀娜,别具风韵。

于是它受到满族中、青年妇女的喜爱。一般少女从十三、四岁就开始穿。满族妇女从不裹脚,保持天足。穿高底鞋有掩饰天足之意。老年妇女为方便行路,则多用平木制作满鞋,叫“平底鞋”。

http://www.2100book.com/sucai/14592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5-20 05:22 , Processed in 0.03610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