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717|回复: 1

[禅宗文化] 禅宗四祖道信与其他禅师的禅定思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2 23: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翻译:本文翻译自《TRDDITIONS OF MEDITATION IN CHINESE BUDDHISM》一书的第9、50-52、105、113、139页。

翻译资料来源:书名:《TRDDITIONS OF MEDITATION IN CHINESE BUDDHISM》
作者:Peter N. Gregory
出版社: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出版年:1987-05-01
ISBN:9780824810887

/陈晓霜

    正如上两章所指出的那样,如来藏在禅法创始人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传法中占据重要地位。慧能和神会奠定了南禅的正统地位,他们脱离了如来藏明晰辨识,虽然更加采用禅为典型传法方式,但也不拒绝融合其它方式,就像典型性地强调使用“见自然”(见性)的方式。

    如果我们能相信《楞伽师资记》,那么这种一行三昧就是形成于道信(580-651)之前,道信禅师其后成为禅宗四祖。道信征引《文殊说经》的内容,这使他认可念佛的价值。但回想其佛陀对于他而言维持为第二位的“方便”,要次于坐禅(tso-ch’an),其最后反之被称为“顿悟”。尽管对天台宗传统有重大影响,道信的观念很清楚地超越了通常的《摩诃止观》的坐一行三味包括了日常行为,如“抬手投足”等。我们不能肯定这些观念是否属于道信本人或者属于净觉,净觉是《楞伽师资记》的作者。如此,则三昧不像铃木宣扬地那样纯粹是“被动、静止的”,铃木把此和禅宗六祖慧能的“积极、能动的”的观念相对比。
依据最澄的《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后称《血脉谱》),五祖弘忍(601-674)从道信那里承继了一行三昧禅的兴趣。但按弘忍的实际情况看,《大乘起信论》的影响已经在道信的思想中出现,看起来更胜于《摩诃止观》的影响。

    弘忍对大师(道信)说:“何为一行三味?”大师(道信)理解弘忍已经直接进入了一行三味的深层法界。

    智顗的师傅是慧思(515-577),慧思著作中以及慧思及其直系弟子的传记中征引的各种参考文献中都显示,一行三昧、般舟、法华和随自意三昧以及方等和请观音忏法在慧思的僧团中有运用。更有意义的是,在那么早的年代,这些修行方式似乎已经被确立为一种固定模式,同样重要的是,一些年后智顗在他诸如《立制法》和《摩呵止观》等著作中加以更充分地概述总结。《续高僧传》(著名僧人的历代传承传记)中记录到,在逝世前,他在向徒弟们讲话中说:

    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华般舟念佛三昧方等忏悔,常坐苦行者,随有所须,吾自供给,必相利益。

    慧成是慧思最重要的徒弟之一,在慧成的传记中,我们发现了慧思实际上采用的行修方式的有关记载。在许多方面,可以看出这些修行方式已经蕴含着智顗在其《立制法》中制定的四种三昧禅法的角色。《慧成传》指出:

    那时(当时慧成加入了修行者行列),有几十人参与禅修,他们中一些人已经具有一定的较高造诣。由于慧成是一个晚来者,慧成很担心自己不能赶上其他僧人的修为。因此,慧成不分昼夜地苦修,时刻打坐参修不止。总之,慧成苦修了十五年之久。慧思(也)反复让慧成修习方等和观音忏法以及法华和般舟(三昧)禅法以化解他的疑障。这样连续三年时间,慧成一直坚持不懈于这些修行实践。最后他破除干扰修禅的阻碍,偏颇(障碍)的细微原因已经消散,(慧思)传授给了慧成真正的佛法。

    智顗本人在大苏山慧思的指导下第一次开悟。568年,智顗离开慧思,开始自其作为禅师的修禅生活,他使用了六种行之有效的修行方法训练自己的弟子。在最早的修行阶段——568年至575年间,当时他在金陵传授佛法——智顗编写了用于方等忏法和法华三昧的最基本的修行规则。所有六种修行方式 (一行三昧、般舟三昧等等)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次第渐修”)中有提及,该书也始于这一时期。时间追溯到公元575年,智顗当时重新返回到天台山,我们发现了一些有关随自意(觉意三昧)、方等忏法、请观音忏法和般舟三昧的手册。智顗著作中的参考文献以及智顗的传记和他的主要弟子的传记中都确凿证实,智顗的六种三昧及忏法方式在他的修行计划中具有主要地位。因此,即使一行三昧、般舟、法华、和随自意三昧和方等和请观音忏法从来没有明确系统化成一个可以确认的体系,但是在它们形成四种三昧的形式之前,在慧思和智顗僧团中的禅修早已长期发挥支柱性作用。而同时,作为禅修的组合方式,从最开始起一直就没有明显的增加或减少。

    术语“四种三昧”(“四种类三昧”)本身在慧思的现存作品中没有找到,也未能从有关智顗早期的禅修生涯中的任何记载资料中发现(如他居住金陵的第一个时期和他寄居天台山的十年)。智顗的著作《法华玄仪》(“《法华经》深邃的内涵”)第一次出现“四种三昧”,此书根据智顗593年在荆州的讲经编写,此时距离他逝世只有五年时间。从这个观点上看,“四种三昧”在其大多数作品中经常出现,如《摩呵止观》、《三观义》(“三种辨别力的意思”)、四教义(”四个教导的方式”),短的《观心论》(“论述辨别思想”)和他最后的作品。

    在智顗最后一段生活中留下的一组材料中——时间是从他离开天台山直到他在597死去——这一时期似乎是他的修行生涯中著作最丰的时期。然而,也许最重要的是,在这些最后作品里,我们可以发现智顗的禅修观念和规制得以成熟,这些观念和规制在后世成为天台思想和实践的正统宣言。在禅定领域我们能看到出现了诸如平息和辨别(三止观)的三种(方式)的规制, 识别的十种方面 (十观境),著名的十种模式的识别(十澄观法)。通过诸如此类的观念,智顗试图为普通修行者提供禅修的基本原则,这样他们可以系统地适用当时在中国流行的多种修行方法中的任何一种——包括印度和中亚以及中国本土。四种三昧的规制力图在其活动的主导模式基础上分类和组合不同形式的禅修方式,可以列入这些方法中。

    然而,当我们考察智顗作品中四种三昧的有关文献时,发现这四种类别不仅贴合一行三昧、般舟、法华、随自意三昧和方等与请观音忏法的仪式描述,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它们显然是一致的。这首先表明,智顗设计的四种三昧方案特别适应这一组修行,第二,尽管他的意图是扩大这种方案以包括任一切形式的禅修,但他思想在本质上是六种三昧及忏法修行,只是使用“四种三昧”来表达。因此,当我们开始考虑什么形式的精神原则是早期天台宗的核心思想,或智顗更抽象的禅定模式是以什么方式付诸具体实践时,这组禅修方式,也以四种三昧著称,将会作为天台修行的真正支柱之一。智顗对这组禅修方式的重视用其临终对其弟子的警语来说明最好不过了——这种警语与其师父慧思曾经提出的惊人地相似。当有人问:“您去世去后,谁能成为我们的师父?”智顗回答说:“难道你没有听说过‘佛陀临终的话’吗? 脱戒就是你们的师父。或者像我一直和你们说的那样,以四种三昧作为你们的引导者吧。”

    一行三味的经典定义包括回想佛陀(念佛)。道信在引入了这个概念后感到需要澄清他净土学说的立场。他承认念佛只是作为修行的辅助方式,但它的意义完全不同于善导和其弟子们倡导的“名字的改变”。这是依据于虚空观的大智慧,而不是会导致净土的重生,这有助于实现“佛思”。佛像思想一样不能通过形式来理解。同样的观点在南禅和北禅中被反复强调。在《顿悟要门》中,一位当地的修行者问慧海:我想在净土中重生,但我一直很疑惑净土世界是否真的存在?慧海假装着通过从 《维摩诘经》中征引内容解决这种疑问:“心有净土,处处皆为净土。”

    事实上,在所有的早期禅宗资料中,他是《坐禅仪》可能是更具回忆性有关七世纪东山禅以及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文字资料。在八世纪所谓北禅的这些禅师和他们的直系弟子们的传法活动中,我们能发现早于《坐禅仪》本身的有关禅定行为的清楚描述。在北禅的竞争对手南禅的传法中我们能找到这些教义的起始处,这能减少禅定的特殊问题并有助于沉静下来,三个世纪以来可以公开探讨其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1 20: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村长大人辛苦了,转了这么多有价值的好帖子,向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7-5 02:17 , Processed in 0.30554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