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907|回复: 8

[禅宗文化] 龙湫寺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8 08: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圣 谕 龙 湫 "司 岁 祠"
一丶龙湫寺简介
    龙湫古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乡人为纪念此地(明前称大圣山,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改名大明山)真龙童君费光辉而建。唐时始名费龙君祠,宋时朝廷改封费郎君庙,元时改封费圣龙君庙;明时沿用此名,明太祖朱元璋为报费圣鄱阳湖助战,勅命司岁祠;清时异名龙湫寺至今。
  
  万家香火朝费圣,千年古寺独龙湫。拥有1376年历史的费郎君庙,由于费圣龙君神灵屡现,庇佑邑民,有求必应,从古至今,远近闻名,香火旺盛。唐太宗贞观时始建,唐玄宗时扩建:北宋时维修,天子封费郎君为"昭化候";元末至正十二年(1352年)蕲黃二州大旱,人相食,河断流,唯广济灾情稍轻。宋吏王临书载:费郞君能御大灾,功烈于民。元蕲州路总管赵昭武,故在蕲州建费圣龙君行祀,明年(1353年)蕲旱輙应,报知朝廷,顺帝勅封费圣龙君为"德化候"。 鄱阳之战,拥助天子,朱元璋登基后,重修寺庙,勅封费圣龙君为"昭化候"、勅封费圣龙君庙为"司 岁祠",勅每岁六月二日国祀,"县官躬祭,给米一石,需豕一口,纸钱果品,行五拜礼。明成化乙酉(1465)年庙灾,蕲州郡守徐麟,为报祷神破围之恩,亲率乡人重建殿宇(见蕲州志及及<<广济县志>康熙版)。清末民初,庙宇虽遭兵荒损坏严重,但主殿仍存。隨着"破四旧"和"文革"运动的到来,庙宇被拆、神像被毁,千年神庙一时成为一块废墟,唯有两名老和尚在此守着残墙断壁,望神而叹。不信神佛的社会、不懂寺庙文化的人,1971年干仕村(当时称大队)在此创办企业,兴办加工 厂和牧场。直到1991年,祖籍湖北枝江市妙医大师来寺后,在各地信士、本村村民和邻乡村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十年艰辛创业,才还昔日英姿。2002年,武穴籍台胞伍文峰先生回乡观光 ,游龙湫寺后,题诗赞曰:“几番夜雨注龙湫,海客归来续日游。空谷涌青连梦泽,虹桥凝白艏仙舟。龙宫烟静横岗锁,深涧藤幽绕殿流。胜景萦怀倚杖立,泉甘何日济乡俦”。尔后又修建了龙湫寺庙门楼、圣母殿及大雄宝殿,起止今日,庙群建筑由寺庙门楼、圣母殿、僧房、大雄宝殿、费圣龙君殿等建筑构成,也算颇具规模。
  道光三十(1850)年七月大旱,某姓数十人招羽衣士、画桃符、具犬血以秽物作法逼龙君降雨,乡人见而阻之。争执间,某姓垸人来报:全村风沙四起,大风掀屋,求速止。某姓一行惊恐不已,忙缷妆丢秽,祈祷龙君止风降雨。旱年祈祷龙君降雨,自唐时至民国,有求必应。每逢大旱之年,上至县衙,下至百姓,随着祷雨官一行的锣声,龙君尊坐移至哪里哪里就降甘霖。1938年9月,侵华日军到处烧杀奸虏,日骑窜至庙前,马侧昂首嘶叫、双眼直瞪、口吐白沫、两蹄悬空后划,不敢越化桥半步,气势凶凶的日本兵只得望寺兴叹,调转马头,因而乡里妇女僻躲在龙湫寺内安然无恙。费圣龙君,能助天子明君、能御大灾、庇佑邑民,功烈历朝历代,故而千秋香火旺盛。
  

   龙湫寺以悠久的文化历史、古老而神奇的传说、幽静而秀丽的自然景观以及充满着名人学者人文信息的寺庙文化,被列为明代"广济八景"之一,清代"广济十景"之一。龙湫寺----“龙湫夜雨”是龙湫寺的主要景观,它聚仙龙于一庭,溶寺池为一体,构成了龙湫寺的特有景观。唐代建庙大师独具匠心,在设计庙宇时特筑“龙潭”,引水庙内,从而使一股挂泉直泄龙湫潭池,潭水翻滚,旋转倒流,似蛟龙戏水,故此龙潭水池又称“化龙池”。池中溢水,永无休止地顺着岩隙穿庙而过,流奔向前二桥(天桥和化桥),似喷雪溅珠,如万斛白云从地上堆涌,水花片片,可用手掬取之。有诗赞曰:“雪喷苍飞去,潭深水倒流。更有奇观处,晴明雨不休” 。
    “龙湫夜雨”得名其二是,庙内供奉的费圣龙君神座下有暗泉一眼,游人投以铜钱,则叮当作响,串串不绝,声如滴雨。其三是,引水“龙潭”水流之声作响,犹如雨声沥沥。其四,庙宇左侧后螺丝旋溪涧有一曲清泉,从上到下成为三叠, 名”三叠泉”。终年流水潺潺,自上游从石头上淌下,似流、似泄、水花飞溅;如帘、如瀑、雪喷苍飞,静中谛听,如雨声淅沥,故名“龙湫夜雨”。泉下卧石上, 留有古代石刻” 化龙池” 三字, 左边有落款。系以诗曰:龙湫古刹树苍苍,风物清幽六月凉。曲涧暗泉声淅沥,绝如风雨连重阳。
     
   “龙湫一寺连三景,处处景观韵不同”。寺前化桥是鄂东地区最古老的石拱桥,与寺同建,一直不崩不塌,距今1370年,古韵犹存。桥下仙迹(马蹄印和脚印)相传是费圣化龙上天时所留。桥下岩石上留有唐代颜体石刻”喷雪”和”龙湫夜雨”阴刻线凸字, 属明代学者刘允昌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六月初二留下的真迹。
    寺后叠泉瀑布,水澈冰冽,如瀑如雾,犹为壮观。瀑下前方的青石上有草书“化龙池”石刻, 字迹清楚,笔势婉转,古朴优美。
   
    其笫三景为“明山三窟”, 大明山又为大圣山,明《湖广通志》载:“大圣山在县东25里一名大明山,有费圣龙君庙,庙中有费圣泉最清冽”。清<<广济县志>>同治版<<地理志>>载;”大明山南有峰,曰楠木井,相传建费祠时有楠木出其中故名”。
   三窟中的“油罐”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三窟”:一圆石窟深1。2米,窟底有取不尽白色细沙,名曰:“盐罐”;另一方石窟深近2米,窟底有掏不完的白色粗沙粒,叫“米柜”;紧挨“盐罐”西边的石窟称“油罐”,又名“楠木井”。“楠木井”水面为2平方米,井水清澈见底,楠木树桩依稀可见。该井水终年不溢不枯,雨下得再大不满,百日无雨不枯。过去干仕地区若逢大旱,就来“楠木井”洗井,将池水浇干。由于井水受神灵保护,必须保持原有水位,上天就会下雨。
   至于“油罐”、“盐罐”和“米柜”这三窟是怎样形成的则无法考究,但在干仕地区却有这样一个美好的传说。相传,费圣龙君为了减轻老百姓建庙负担,就大明山顶点化了此“三窟”,一窟盛“油”,一窟放“盐”,一窟装“米”。其“油”、“盐”、“米”随要随取,与真盐真油一样有滋有味,米则比当地老百姓所种的水稻更香。建庙需要大量的木材,也都是从油罐中取出来的,并且都是上好的楠木,千年不朽。建庙时木工、泥工下饭菜都是素菜,费圣龙君见大家吃得不香,就吩咐 厨房掌管用箩挑一担木片(薄而长的木屑)倒入“楠木井”内,顿时一种形似木片的长条薄身鱼挤满了井内,条条活蹦乱跳。厨房掌管高兴百倍,惊讶不己,逐将这些鱼捞起来作菜。从这天起,只要大家想吃鱼,便可到“楠木井”来捞。这种鱼长不过尺,厚不过指(手指),形同杉木片,大家就叫它“杉木片鱼”。如今长江中下游一带的这种“杉木片鱼”,就出自在这里。
   后人有诗赞曰:明山“三窟”几千年,窟中沙粒能变盐,盐油米柜全生就,只等修庙功德圆。
   遗憾的是,此“三窟”于2008年砌石村招商引资开铜矿,炸掉了“盐罐”和“米柜”,仅剩一窟“油罐”也是面目全非。
   站在 “楠木井”上,举目眺望,两湖相映,交叉生辉。远望太白湖,湖景尽收眼底,美不胜收;近观仙人坝水库,湖水波光鳞鳞,水上渔船飘歌。“南门观湖”,心旷神怡,飘逸若仙,后人有诗赞曰:明山观湖景连景,“懒汉扳筝”①东西行;渔帆飘歌赞“三窟”,窟中鱼儿试跃门。注①:在仙人坝水库和太白湖之间,有一座名叫“懒汉扳筝”的山。
   二  、龙湫寺文化
   龙湫寺文化渊远流长,是我市寺庙文化的一枝独秀,明《湖广通志》就有“费圣龙君庙记” 及有关“大圣山”( 即大明山)、“费圣泉” 的记载。自唐代建寺以来,一直香火鼎盛,不仅王公贵族常来祭祀拜佛,而且历代明人学者也慕名前来游寺观光。我国宋代诗人董嗣杲《全宋诗》笫四部<<广济县>> 游费圣龙君庙后题词曰:“云罨厅檐草拥门,荻花掠岸雪纷纷。龙行费圣祠前雨,雅聚甘王墓上云。绝谳树环孤市尽,乱溪水入大江分。邑民还有思莼兴,帘底琴声寂不闻”。 北宋我国诗人龚鼎臣(1009--1086年)[清《广济县志》乾隆辛未版载],《次万明府明水山怀古》诗曰:“剑气含真碧涧东,人龙幻影视王公。星辰诞毓冠裳集,庙貌幽楼俎豆同。一壑春回蛟起处,百灵光积雨声中。使臣衔命趋承日,神道瞻依兆岁丰”。有明代江汉诗人吴松与明代官吏洪武十九(1386年)年广济知县余寅合写的<<大圣山龙君祠记>>;明代安徽绩溪诗人嘉靖辛酉年(1561年)广济知县胡尚志诗<<明水山>>;明代我国学者明万历四十年广济知县刘允昌,明万历甲辰岁六月初一(1604年)撰有《费龙君庙记》;明代理学家瞿九思,写有诗歌《费仙祠龙湫歌》;广济诗人杨大熬,明万历辛丑年(1601)撰有《费郎君传》。光绪乙酉岁(1885年),我国诗人、京师太守王方田撰有《竭费郎君庙记》等。还有明清诗人胡尚志、刘养微、刘养吉、顾景星、张仁熙、刘醇骥、舒峻极、金德嘉、张佳杲、李釆韩、胡楚瑛、金啟江、金啟洛、金啟汾、李之经、张礼源、饶嘉元、库世膺、蓝士绻及干仕文人干效智、干廷植、干钜清、干鸿、干润章干建书等游龙湫寺题诗91首[见《龙湫纪胜》]。
   千年龙湫寺古寺文化,除我国历代文人留有名诗佳句以外,还有天子墨宝(可惜未得保存)。清《广济县志》康熙版载:”明洪武初,明太祖朱元璋封费圣龙君为昭化侯,封费圣龙君寺为司岁祠,每年六月初二(费圣龙君生日)为国祀,县官躬祭”。故康熙三十九年,广济知县刘临特为费圣龙君像题匾联:千古树奇勋封山封侯还封圣,一生全大节报亲报君复报师。另有唐代(石拱桥)建筑文化以及古代石刻(两处石刻)文化。
-----continu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8 08: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continue
   三   、附记
    <一>    大圣山龙君祠记    吴松  余寅
  神费姓,名光辉,父元昇,母刘氏,居邑之大圣山。元昇常出耕,刘氏餉之,道遇雷雨晦冥,刘眩。雨霁龙漦浹体,既而有娠。唐贞观四年六月二日,平旦而神生焉。不食母乳,天性颕异,四岁就学通诗书,七岁灵异彰变。常与诸子戏儿澡于涧,涧水湧溢逆流,诸子告于师,师知不凡,伺夜睡熟视之,见黄龙伏于床下,益异未幾,云雾四合,雷霆激空,化为黄龙而去。
  贞观十年七月十日,邑人瞻仰思慕不已,乃建庙于山,岁时致祭。神生时,五龙自山顶湧穴而去,三穴清澈不竭不溢,号灵泉,从而淹其二泉止,存中泉。凡遇旱熯,远近郡邑皆致币鼓乐迎泉,以祷之甘雨輙应。先是历朝赠庙号,至宋时封昭化候。维大明乙酉(1465年)庙灾,郡守徐麟世居广济,奉神惟谨。国初,僉营田分道嶶饶寇兵围城,祷于神,尽获俘馘,神之感应類如此。麟拜特恩,就禄养親蕲州。乡人荣之,谓神福之也。遂捐已帑,搆殿宇,维岁六月二日遵。
                              典致祭吴松、余寅,黍居邑宰,虔率僚友齐宿灵宫,恪恭乃职祀事。
  
  注: 吴松,明代江汉诗人。  余寅,明代官吏。(公元1519一1595年)字君房,晚年改字僧杲,鄞县(浙江宁波)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年七十七岁。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洪武十九年任广济知县,后调任辰州知府、福建盐运司同知、太常寺少卿。寅著有《农丈人诗集八卷文集二十卷》及《乙未私志》、《同姓名录》、《吴越游稿》等,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见清<<广济县志>>第四册艺文志)
  <二>   费仙祠龙湫歌
  我闻横岗有山山,东头蛟龙作窟多。龙湫其下绝壑谷,旋潭不知几千尺。仙人徃往称灵邱。。。。。。
                                                                                 瞿九思
  注;  瞿九思,黄梅县人,明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明代理学家,历官广平知府。
  
  <三>   、费郎君传
  费郎君者,名光辉,广济人也,郎君故家大明山遂庙也。。。。。。邑人谋为庙于大明山,工人貌郞君,忧莫知其似也,经营间,有美童子在焉,忽不见,像遂成。久之有修郎君像,加脂其面者亡,何脂自落。。。。。。郎君祠在唐宋已致祀,而明洪武间则刺封昭化候,以每年六月初二日祭焉,六月初二者,费郎君生辰也。
                                                   明万历辛丑岁(1601年)      邑人杨大鰲撰
  注:  杨大鰲,明代广济诗人。
  <四>  费郎君庙记
  费龙君庙,在县东(县址梅川)二十五里,明洪武初重建。六月二日县官躬祭,备米一石,豕一口,纸钱果品,行五拜礼,演剧庆诞。六月一日有事于费郞君庙,郎君人龙也,庙在大明山,天子命有司岁祀之,余往修故事焉。
  是日雨甚,自旦达暮,与人行泥淖中,余以午饭出郊,薄暮始得至,至则,诸博士尉弟子以下应有事者己先集僧舍,雨亦稍歇,余纵步出看山色,衣履沾湿,反庙门,门有桥甃石为之,溜中瀑布自桥拱喷出,激石而下。雨后瀑势壮甚,声出桥上,迅疾如箭,又如万斛白云从地上堆而湧出,片片可手掬取也。诸生前曰,此何减玻额山前碧玉流乎。余曰,柳公非善状,瀑者似此何。殊溅珠喷血,便当以喷雪。(刘公次日书"喷雪"二字,见清<<广济县志>>第四册<<山川>>)
  。。。。。。
                                                 明万历甲辰岁(1604年)        进士刘允昌撰
  注  :   刘允昌,号育泳,安徽桐城人,科弟世家,明代知名学者,恩师汤显祖。明万历四十年任广济知县,后知江西宜黄令,调知临川。
  <五>  谒费郎君庙记
  县城东二十五里明水山,有费仙龙神庙,素著灵异。。。。。一日偕往,薄暮始到,而干姓诸绅士已早具衣冠迎矣。灯烛辉煌,陈设备俱就殿中间,各钾绅晩餐献酬,交错间耳边淅沥相杂,吾曰天初晴何又雨也?众曰,此即龙湫泉声,出视之,果星光满天,所谓龙湫夜雨者。益信是晩宿僧别舍,次早執事斋,集肃瞻拜如礼讫旋僧舍俟曰,薄暑退,惜各绅闲步庙门外,见四面山势环抱,庙后化龙池泉水绕庙迤逶曲折,滚滚奔放庙前二桥。相去数步,水从桥孔中流出,如喷雪溅珠,匡庐瀑布不是过也。桥下大石错落,鐫有"喷雪"二字,又有"龙湫夜雨"四字;稍下有马蹄痕,深尺许,旁鐫"龙趾"二字,相传即神飞升处。览毕后,至庙中后殿,供神父母像,前供神师像,中殿供童子像,即神飞升时遗像。龛上悬泼墨书:童真上圣匾额。又楹联云 :千古树奇勋封仙封侯还封圣,  一身全大节报親报君复报师。蓝知县刘临,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题也余联匾
  甚移,干君凤轩復出指山顶曰,上有三窟,相传为楠木井,即当日建庙时漂木料。更乃偕诸绅山行三四里至山顶,巨石矗立约半亩,寻之果有三窟。一窟已涸,二窟水犹未竭,掬饮之,清冽甘美。坐石少憇,日影将匿,清风徐至,四顾空阔,北而橫岗诸山,南而太白诸湖尽入眼底。已而沿山下行四五里,至干氏村诣干淑芳(干润章)家,宿众绅者:柳碧庭、鄒藻香、胡石闌、干玉书也。
                                                光绪乙酉岁 (1885年)          进士王方田撰
  注:   王方田,  我国清代诗人,官至京师太守。  
  说明: 以上资料均摘自<<湖广通志 >>、清<<广济县志>>康熙丁未版、乾隆辛未版、癸丑版、同治壬申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8 13: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几个古代读书人,把《太平广记》和一些其他书里头的故事搞下来改一改,于是费龙君的传说就神乎其神了...

现在的读书人,把唐书和宋史丢到一边儿去,也可以把广济河连到开封府去。看大家怎么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0 18: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看到的最全的关于费祠龙庙的介绍了。记忆中还有一段鲁班修庙的传说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0 18: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奶奶经常带着我及弟弟堂弟们,逢初一十五就去祭拜,那时香火鼎盛,黄梅蕲春的都有来祭拜的,不知现在是否如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18: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家有时间去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8 00: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往往我一看到一大堆文字的我就看不下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3 08: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去看过,那里很清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30 10: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个好地方,我们有空都应该去看看,支持家乡旅游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7-5 15:04 , Processed in 0.03798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