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914|回复: 4

[禅宗文化] 禅宗七祖荆楚高僧神会和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1 10:4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禅宗七祖荆楚高僧神会和尚
      剔除迷信说教,佛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经过艺术处理的,研究生命本原的一门科学。因为运动是包括生命在内一切存在的基本属性;生命作为“存在”,也只是作为运动的有延续性的特殊存在形式而己。据人调查,经成吉思汗一人“播种”留下的后嗣,积至今日共达三千多万;《参考消息》2003年5月31日暴料:近日美洲发现了有成吉思汗遗传基因的人,可证为其后裔,是说明生命的“延续性”的证例。但从具体的生命存在(也是一种事物!)来说,处在生命延续性的“新陈代谢”中,有其开始,必有其终止;因此佛学从来没有谈论过人生“寿命长生不老”一类话题。         
      窃以为,学佛的基本功课只有三门:一是坐功,二是劳动,三是交流领悟;而且提倡“劳动”这一功课,还是从禅宗四祖司马道信为使佛教能够符合中国小农经济的生活方式的国情而创立的。 当日道信带了一千多僧众寻觅山林广建寺庙得以容身之后,为了维持生命,主张“农禅并作”,自食其力。这一主张以后就得到了认真贯彻;如同今天劳动之对于公民,既是义务,也是权利一样。六祖惠能初上黄梅山,五祖交给的任务就是“著槽厂去…随众作务”,由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八个多月。此期间,惠能从未越出槽房一步,也从未踏进经堂大殿跬步。惠能以劳动作为劳苦肉身的功课,腰上还绑着石头“舂米”,被五祖发现。五祖认为,比起年近花甲的神秀,手无缚鸡之力,一个只能专门“务虚(书、经书)”的上座弟子来说,惠能更接近实际,也更能认知佛性。禅宗神秀与惠能的“渐”、“顿”之分,用现在的话说,神秀比较重视事物量变过程的修为,教弟子们多读些书,通过经典间接知识结合自我反省,可以一步步接近真知。而惠能则认为心即是佛,平常心即是佛心,通过日常劳作修为即可观识自我,登上“大智慧”的“彼岸”(摩诃般若婆罗密!)。用惠能本人的话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世上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又说:正教不分顿、渐,因为人的资质有高低,天分低的人要渐修,领悟程度高的人则能够“顿契”,不必多说就能产生认识的飞跃,直抵佛性。
     人们咸以为惠能不识字,所以不重文字。人类用文字进行纪载与交流,可以分析总结,可以流长传远,人类近五千多年的发展进步超过前此几百万年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发明了比一切工具作用都大的文字工具。但文字工具也是过滤器,经过文字表达的事物,经过斟酌修饰,动辄失真作伪,是起了过滤折射之后映射出来的事物。所以五祖宏忍说:“见性之人,言下自见,思量即不中用”,指的就是经过文字思量表达出来的思想不是真实思想。故说:用文字总结检讨思想,不啻是文字游戏!
     佛教禅学从印度来到中国,以及经过中国化的努力,给予中国文化以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宋明新儒学中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的思想倾向的出现,与受到禅学的不同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说程朱理学与神秀所强调的如来经典禅学相近,那么,陆王心学则与四祖以降所重视的祖师禅学相通。要之,禅学作为中国佛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方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份宝贵遗产。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来总结这一份文化遗产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是我们应该继续努力做好的工作之一。
以上一段老生常谈,表过不提。下面书归正传。
     公元701年,六祖惠能在曹溪说法宏扬佛说,一日来了名年纪才十三岁的童子,名神会,(688~760年)*自称俗家姓高,(湖北)襄阳人,学过《五经》,看过《庄子》、《老子》;他从《后汉书》里得知佛法传到了中国的消息,特从家乡赶到曹溪来要师从六祖。这神会也算得上是“神童”了,可能初出茅庐,不知世界深浅,也许还有些自视不凡。首次与六祖会晤时,六祖正在顾左右而言它,于是神会劈头就问:师父你“见是不见”我呀?六祖口才是极好的,他回过来也只用了一句禅机:“亦见亦不见”。接着说:“我见的是自身不是,不见的是他人好恶。你不见自己(暗剌神会无自知之明!),还敢尔弄人,(先见别人不是!)我们两人都是亦见亦不见的啊 。”
神秀终于没能在这次从到六祖。据神会后人《宗密圆觉大疏钞》卷三下写的《神秀传略》,说他离开六祖北游,以广见闻,是在西京(估计是今西安城)受的佛戒当的和尚。到了景龙年间(707~709年)才重归曹溪。六祖再见神会时,己八十七、八岁,离他圆寂只有六七年了,而神会也有二十多岁了;故后来王维替神会作《六祖碑文》末段提到:“弟子神会,闻道于中年,遇师于晚景”。《六祖坛经•咐嘱品第十》记的也是:六祖称神会为“小师”,证明神会实际从六祖会能,到六祖死时不足十年时间。
      六祖圆寂前,将弟子们召集到身边说:你们准备好,我马上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你们心中有甚疑惑,就赶快问。不然就“拜拜”啦。弟子们闻言无不哭泣,悲号到被六祖“训“了起来:你们数年在我身边修的什么道呵?今天你们哭的又为什么呀?演戏么!若哭的我不知去处,我自知去处。我若不知去处,也不会预报於你们来送别我。你们若是晓得我的去处就不会哭丧着脸了。你们可知道,法性本无生灭去来。依此修行就不失宗旨了。于是众僧安静下来,一一作礼,听六祖嘱咐。弟子们中,只有一人没有哭,这人便是神会。六祖看在眼中,表扬说:神会小师,定力足具,故能“毁誉不动,哀乐不生”。
      惠能既死,这时正当北宗炙手可热之际。神秀入京算起,禅宗北系的领袖人物,还高据两京,君临一切禅徒。时正值中唐盛世,北宗声势,天下无与比伦。但是,北宗始终未能将全国包括南宗的禅众统一起来。北宗新贵们与不安于山林贫困的南禅宗僧众间产生了你死我活的斗争。以奉南宗惠能是正统六祖为题,就成了这场斗争的触发点。
      神会弟子孤独沛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整理出《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文,作为舆论先行。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神会选取定滑台(河南滑县)的大云寺召开的僧俗均可参加的“无遮大会”,面对北宗的崇远法师,展开了南宗对北宗的大批判大讨伐。他说:“北宗只是禅宗的旁门,学的只是渐悟一说!只有惠能大师才是五祖宏忍的嫡传,有法衣信物为凭。北宗普寂还自称禅宗第七代,这不更是欺世盗名!”这场讨伐的结果是:神会被北宗僧人们赶出了京城,不断遭到同为佛子的迫害。但是由于唐玄宗的丞相宋璟曾在广东作过都督,知道惠能在韶州时曾婉拒过武则天的奉请,在整理朝纲时,也知道北宗牵连到武则天,因而站在南宗一边。诗人王维时为右丞,笃信南宗,与神会私交很好。更是除了暗中支待,还进而力荐神会。王维亲自撰写《六祖(惠)能禅师碑铭》,等于从官方己肯定了惠能为禅宗的正式六祖身分。
      神会被京城的和尚们赶跑后,天宝八年(749),王维等则大张旗鼓地将迎迓神会到洛阳荷泽寺为主持方丈。替北宗说话的御史卢奕奏神会“聚众不轨”,天宝十二年后,神会连续被贬弋阳(江西)、武当、襄阳、荆州等地,迫害没有中止。
      这时安史之乱发生了。副元帅郭子仪通令全国大府各置戒坛度僧,收取“香火钱”,以助军费。神会虽然被迫害,遭打击,他却一意一意协助郭子议动员南宗积极支待平叛,在这一活动中起了积极作用。
      安史之乱后,全国出现一个破北宗、树南宗的运动,惠能的声望空前高涨,北宗被彻底打倒。王维通过《(惠)能禅师碑》,已经揭露武则天、孝和皇帝曾多次征惠能赴京被其婉拒的事实;宗密一系的人则宣称:贞元十二年(796年)时,唐德宗敕皇太子集诸禅师楷定禅门宗旨,正式立神会为惠能嫡传的第七祖代祖师。但据柳宗元和刘禹锡撰的《大鉴禅师碑》,惠能被奉为六祖,在南方普遍流行,但正式得到朝廷谥号,则是元和十年(815)的事。这时离惠能去世已有百余年了。这个谥号的重要作用,就是禅宗僧众纷纷争做惠能的法系。   
      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时,出过一本《法如禅师行状》的书,此文以惠能为南宗,而以神秀为北宗,以法如为菩提达摩以来的第六代。按法如本受宏忍法传,且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4年)至唐中宗弘道无年(683年)作黄梅五祖寺主持,是第六代,也曾经被朝庭正式谥号达摩第六代传人。在惠能名下,则除了神会之外,又出现与神会平行的怀让、法海两个系统,同时被奉为“禅宗七祖”,所记不尽相同。我们是外人,是不容置喙的了。
      神会费毕生之精力,打倒北宗,建立南宗为禅门正统,功不可没。各都在争正统,有点象武林派系仇杀相争的味道。其实神秀北宗失足于依附武则天的政权战车,就注定了后来的命运。随着武则天的下台,不解散也会被解散。如此说,北宗的台子是被自己拆倒的,并不是由南宗来“打倒”的。
      安史乱平后,因功被唐肃宗诏入内道场。后住洛阳荷泽寺,故又名“荷泽大师”。卒于唐肃宗上元年(760年),享寿73岁,谥“真宗大师”,著有《显宗记》等。弟子有无名、法如等。但后来的禅宗大师、都出于怀让及行思两支门下、而神会之嫡嗣、除灵坦宗密之外、绝少大师。临济云门两宗风行以后、更无人追忆当日出死力建立南宗的神会和尚。在《景德传灯录》等书内、神会只占一个极不重要之地位。所以近人胡适之先生认为,神会的瘗没世而名不称焉,是“历史上最不公平的事”。本文己觉得写长了,就此打住
                                                                           
      附一:华严宗和禅宗的宗教哲学都曾予程朱理学以重大影响。但宋代华严宗已极衰微,经籍散佚,而禅宗五家中临济、曹洞、云门三家却仍然保持着某种繁荣局面。由于禅教融合的提倡,禅僧为适应当时士大夫参禅之风,普遍对华严教义表现兴趣。所以,宋代理学家接受华严学说,实际上是通过五家禅,尤其是曹洞禅进行的。程朱反复申述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说,与曹洞宗的“君臣五位”说有着内在的联系。陆学则更直接了当,几乎把禅宗的精髓溶入自己学说之中。总之,程朱和陆王都曾从后期禅宗五家那里吸取营养,禅宗自身发展理论的能力反而枯竭了。
      附二:* 据胡适先生考定,神会和尚降生于唐高宗咸丰元年(公元670年),圆寂于唐肃宗宝应元年五月十三日(公元762年6月9日辛卯日),而不是生卒于688~760年。胡适先生认为,一般介绍说神会襄阳人,首见六祖惠能于十三岁时不合情理。因为由襄阳而至绍关,神会决不是只有十三岁的儿童,当是三十一岁,所以神会享寿为九十三岁而不是原说的七十三岁。胡说引自胡适之先生《新校定的敦煌写本神会和尚遗著两种》校写后记第三篇﹕《附记神会和尚生卒年的考正》。引此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9 22: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慧尽在禅机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4 21: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学习,多领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6 21: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长见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 07: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品赏绝虑考究美文,叹先生广济之心,可惜我佛国之名,如今一无着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5-21 04:47 , Processed in 0.03643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