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529|回复: 3

[原创] 从曹操焚书学恕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9 07: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从曹操焚书学恕道

毫无疑问,在《三国演义》里面,曹操给人的印象很残暴,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让人记忆深刻,犹似蒋介石的“宁可错杀一千,决不放走一个”。这似乎与儒家的“恕道”格格不入。然而,曹操官渡破袁绍一节里,大获全胜之后“焚书”一节所体现的恕道却让人深思。

且看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有这么一段:“操获全胜,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连带标点符号,区区一百零个五个字,把个曹操精于权谋心机却精准的盗用恕道为己所用演绎得淋漓尽致。细细玩味,恕,亦有道。

所谓恕道,宽仁之道也。作为一种儒家思想,其基本依据是孔子之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亦有语: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究其根本,这是儒家思想体系最朴素的换位思考理论体现。意在教导人们学会宽恕别人的过错,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也许对方也并没有主管犯错的动机,考量一个人或者一件事,要多从几个角度去思考分析。和谐的局面,成功的追求,都需要恕道来支撑。学会宽恕,方成大道。

再回头看看曹操焚书。其时,曹军绝处逢生,得许攸之助大破袁绍于官渡,此时的曹操虽挟天子以令天下,但无论曹军阵营还是曹操本人都很清楚,天子不过一件摆设,天下群雄并立,个个拥兵自重,莫不对大好江山垂涎三尺。而欲取天下,首先得靠人,靠人心,尤其是良臣猛将,忠勇之士。曹操一代枭雄,当然深谙其道。是以在大获全胜可以赏功罚过的时候,对私通敌方的书信看都不看,并且非常体谅,“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其恕道精髓拿捏的时分、火候恰到好处,效果也毋庸至言了。

值得探究的是,曾经因为一点点疑心杀害吕伯奢一家八口,借报父仇欲图徐州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的曹操,为何在声威日壮的时候大行恕道呢?不妨这么看,孟德献刀被识破仓皇出逃之际,可谓毫无根基,惶惶如丧家之犬,彼一时,保命第一;其父被反贼杀害,兴兵雪恨之际,陶谦谦恭君子,而他初得天子,正欲在天下群雄面前杀鸡给猴看,树立江湖威望,是以无所不用其极。而到了他大败袁绍的时候,他实际上消灭了一个最为强劲的对手,一个曹氏天下正在扩张,势不可挡,下一步,他将继续扫除袁绍余党,此时,收心才是枭雄第一选择。因而,曹操在众多手下面前把个恕道玩弄的淋漓尽致。其实,他玩的不仅是恕,更多的是道。

权谋,权谋,还是权谋。整部《三国演义》,实际上就是一整部络绎不绝的权谋大戏。儒家思想起于先秦,恕道只是其中一个思想而已。表面上,我们通过焚书看到了曹操宽仁的一面,但更应该看到曹操“道”的一面。以恕为道,以道御恕,犯而不校,曹操自己少了烦恼,手下多了忠心,难怪曹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于诸雄之中,实非偶然啊。

恕者,宽也。道,法也。人欲成事,需从恕道,心怀宽恕知心,同时也要讲究行恕之道。“恕”“道”结合,方成大事。姑妄品之,姑妄看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9 10: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孟德,一代枭雄,千古人物,翻雨覆云,千年以后,依然激荡人心。说不尽的三国,尽在一壶杜康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9 10: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纵观历史,得王道大统者,尽在一身权谋——心机“变”。曹孟德,刘邦,赵匡胤,朱元璋,毛泽东,无一不是最灵活最深沉的“变”,诸如项羽,刘备,陈友谅,诸葛亮,李后主等,皆为情之所钟,格器乏度,固守执着的主儿,所以壮志未酬,身老江湖,尘埃落定,一个土馒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9 10: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帖后回帖是一种美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5-24 02:06 , Processed in 0.04933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