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511|回复: 10

[原创] 谋士李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24 08: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早就想写写李儒,但,爱之深,恨之切,让我很长一段时间无从下笔。

李儒,算无遗漏,雄才大略,不在孔明、周瑜之下,实有鸿儒之才,然而,他跟随奸臣董卓,助纣为虐,不事人臣之道,毒杀少帝刘辩,却有辱儒者之名。


时朝纲颓败,宦官弄权,盗贼并起,民不聊生,大将军何进胸无大略,不听主簿陈琳和典军校尉曹操劝阻,依司隶校尉袁绍之计,召天下英雄勒兵进京,诛杀宦官。最终导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战火纷飞,血染山河,一统江山分为三国。这是后话。

西凉刺史董卓,常有不臣之心,得到何进之诏,心中大喜,意识到实现心中梦想的机会终于来到了,于是,迅速点兵遣将向京都进发。此时,李儒便粉墨登场。

与其他人物出场极尽铺陈之能事不同的是,罗贯中让李儒的出场极其低调,只是一句“卓婿谋士李儒曰”引出李儒。然而,李儒就是李儒,那怕你用再低调的笔墨,只要他一张口,一个胸怀大志,运筹帷幄的谋士形象便跃然而出。

李儒向董卓进言说:请主公暂缓进兵洛阳,今天我们虽然是奉诏进京,但,朝中许多内情我们并不清楚,贸然而动,有可能招来不测。不如派人到京城去上表,待取得了帝王的许可,再名正言顺的进京。只有这样才大事可图呀!

董卓听完李儒一席话,心中大喜,马上上表朝廷,果得应允。后陈兵渑池,虎视皇宫,为取得朝廷重权迈出了有理有节的坚实一步。


大将军何进,引兵逼宫,想借此诛杀宦党,不想却引来杀身之祸,反被张让等十常侍所杀。袁绍、曹操等与宦官混战之中,少帝与陈留王逃避草莽,被董卓所持。

此时的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却铁甲军马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恐不安。且出入宫庭,毫无忌惮。而拥有重兵的袁绍和朝廷大权在握的司徒王允,没有看清董卓的虎狼面目,未听进后军校尉鲍信“早除董卓”的劝告,而让董卓慢慢坐大,继而完全掌控了朝政。

见时机已经成熟,董卓私下里与李儒商量说:我想废除少帝,而拥立陈留王,你觉得如何?

李儒果断地说:今朝廷无主,如果不乘此大好时机行事,迟了便会产生变故。等来日在温明园中,召集百官,言明废立之事,如有不从者就地斩首,则朝中的威严与权力尽归主公呀,成就霸业就在此时,主公万勿迟疑。

董卓大喜,第二天就大办筵席,遍请公卿,有恃无恐,带剑入席。酒过三巡,董卓便厉声说:我有一言,众官静听,天子为万民之主,无威仪不可以奉宗庙社稷。今皇上懦弱,不如陈留王聪明好学,我想废帝立陈留王继承大位,大家以为如何?

百官闻言,噤若寒蝉,不敢出声。

就在此时,有一人拍案而起,大骂:岂有此理,你也不想想你自己是个什么东西,竟敢大逆不道,口出狂言。天子乃先帝嫡子,毫无过失,怎可妄议废立,难道你想谋反吗?

董卓一看,是荆州刺史丁原。大怒道:今天顺我者生,逆我者死!猛抽佩剑,欲斩丁原。

就在这关键时刻,李儒看到丁原背后,站立一人,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急忙插话说:今日宴饮,大家不要谈论国政,等来日到朝廷公议不迟。众官也就此劝说丁原,于是,丁原愤然上马,离席而去。

有丁原力谏在先,卢植、蔡邕、彭伯等也不赞同废帝,王允便劝解说,不可酒中议政。于是,筵席不欢而散。董卓见事不成,怒气冲冲,按剑立于园门。忽然看见一人跃马持戟,在园中往来奔驰。忙问李儒:这是何人?

李儒说:此人是丁原义儿,姓吕,名布,字奉先。有万无莫挡之勇,主公宜避其锋芒。闻听此言,枭雄董卓也惧怕三分,潜入园中躲避。

从此节中,可以看出李儒遇事开合有度,收放自如。具有胆大心细,智勇双全,成就大业的特质。


虎贲中郎将李肃想游说吕布投降,但必须以董卓日行千里的赤兔马为诱饵。董卓心中不舍,便问李儒。李儒只说一句话,便让董卓欣然应允。李儒说:主公欲取天下,何惜一马?这句极具哲理的名言很有现实意义。

果然,吕布喜得名马以后,弑杀义父丁原,转拜董卓为义父。

董卓收得吕布,更是如虎添翼。自封为前将军,封其弟为左将军,封吕布为骑都尉、都亭侯。至此,李儒再次劝董卓早定废立之计。

于是,董卓乃设宴会集公卿,令吕布带千余甲士侍卫左右,酒过数巡,董卓按剑高声说:今皇上暗弱,不可以奉宗庙,我将依照伊尹、霍光的故事,废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有不从者斩!
群臣惶恐,不敢多言。

没想到中军校尉袁绍挺身而出说:当今皇上即位到今,并无失德,你却欲废嫡立庶,不是谋反又是什么?

董卓大怒,说:天下之事,全然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你是想试试我的剑锋不锋利吗?

袁绍毫不失弱,拔剑而起,说:你剑锋利,难道我的剑就不锋利吗?有本事放马过来试试!

董卓羞恼成怒,欲杀袁绍。一旁李儒慌忙制止,说:大事还未初定,不能妄动杀机。

试想一下,袁绍是谁呀?名门望族,四世三公,树恩朝野,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此时叔父袁槐身居太傅之位,自已与弟弟袁术都在朝中身居要职,只要他们振臂一呼,岂不应者云集。此时若杀袁绍,董卓想在京城站稳脚跟,可谓难上加难。所以,李儒劝董卓别杀袁绍,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袁绍手提宝剑,辞别百官,悬节东门,直奔冀州而去,留下一个果敢刚毅、忠君正义、青春帅气的英雄背影。这一伟大背影,足以在以后讨伐董卓的英雄会中,奠定武林盟主的地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袁绍向何进出了一个“招天下英雄进京勤王”的歪主意,不但害了何进性命,坏了天下大局,也引狼入室,将自己逐出了宫门。历史也是有因果报应的。

董卓听从李儒之言,放走袁绍,虽在面子上有些不爽,但,在政治上却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董卓胁迫袁绍叔父袁槐赞同废帝,百官无一敢言。在其淫威之下,几经周折的废立之事终于得以通过。


董卓把持朝政日益巩固,李儒劝董卓提拔社会名流之士进京为官,以收天下人之心。董卓采纳谏议。

李儒曾向董卓推荐了大文豪蔡邕。蔡邕到京后,董卓特别高兴,一月三提其官。董卓这一作法,确实吸引了当时不少有为之士为朝廷效力。

得民心者得天下,谋士李儒,深知这其中的玄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8: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三国》时,读到李儒毒杀少帝这一节,真是恨李儒恨得牙齿痛。

时少帝被废,与何太后、唐妃困于永安宫,衣服饮食,渐渐少缺,少帝心中忧愤,整日以泪洗面。

有一天,偶见两只燕子飞入庭中,遂吟诗一首: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

董卓得到此诗说:怨恨而作诗,如今杀之,就师出有名了。

于是命令李儒带武士十人,入宫弑帝。当时少帝正与太后和王妃在楼上聊天,突然,宫女报告说李儒来了。少帝大惊。

李儒将毒酒敬给少帝,要他饮下。少帝问:为什么要敬我酒。

李儒说:春和日丽,董相国特向弘农王敬上寿酒。

太后说:你既说是寿酒,就请先生先饮。

听太后如此说,李儒大怒说:你真的不肯饮吗?于是,叫手下兵勇拿来短刀和白练,掷于少帝跟前说:寿酒不饮,就领此二物!

唐妃闻言,哭倒在地,说:我代少帝饮了此酒,愿先生留下少帝母子的性命。

李儒喝叱道:你算什么东西,怎么能替代王死呢?于是举酒向何太后说:太后可先饮此酒。

事已致此,何太后却大骂何进无谋,引贼入京,以致有今日之祸。

李儒并不罢休,再次逼少帝饮鸠酒。少帝说:先生莫逼,且容我与太后作别!少帝放声大哭而作歌,其歌曰:天地易兮日月翻,弃万乘兮退守藩。为臣逼兮命不久,大势去兮空泪潸!

唐妃亦作歌曰:皇天将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姬兮命不随。生死异路兮从此毕,奈何茕速兮心中悲!歌罢,相抱而哭。

李儒见状,怒叱道:董相国还要等我马上回去复命,你们一拖再拖,是不是妄想会有人来救你们呀?

太后大骂道:董贼逼我母子,皇天不佑!你这小人为虎作伥,必遭灭族之报!

李儒闻言大怒,双手扯住太后,将太后摔死楼下,命武士用白练绞死唐妃、用鸠酒灌杀少帝。

“一将功成万骨枯。”我深知,每一位成功帝王将相双手都沾满了鲜血。许多时候,他们面对是对手,面对是强者;许多时候,他们只是战略的决策者,而很少是战术的执行者。让人特不能接受的是,这个叫做李儒的文人,这个叫做李儒的谋士,面对的是他的君主,面对的是几位可怜之人,他不但做决策者,还要做执行者,这种为人不齿的双面人,让人啼笑皆非,让人哭笑不得。作为一个文人,作为一个谋士,作为一个臣子,亲自动手结束自己君王的性命,真的不知道,这是武士的悲哀,还是文人的无奈。


董卓废帝立帝之后,皇家政权牢牢掌握在手中,更加肆无忌惮,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并引军出城,围杀百姓,掠夺妇女和财物,装载在战车上,将捕杀的千余人头悬在车下,还都之时,扬言杀敌大胜而归。

董卓所为,天怒人怨,民愤滔天,天下之人,都欲诛之而后快。

时司徒王允,收到袁绍密信,想借机剿灭董卓。王允以生日之名,召集旧部于宴,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十分惊诧,忙问其故。王允说:今天并非我的寿辰,只是想与大家一聚,又恐董卓见疑。董贼欺主弄权,社稷旦夕不保,想高祖诛秦灭楚,方有当今之天下,谁能想到,传至今日,却丧于董贼之手,想到此处,怎能忍住不痛心一哭。众官闻听此言,无不掩面而泣。

突然,坐中一人抚掌大笑起来。这人不是别人,乃骁骑校尉曹操。曹操说:我不是笑别的事情,只是笑大家只顾哭泣,却无一计诛杀董卓。久闻司徒大人有七星宝刀一口,愿能借我曹某刺杀董贼,虽死无恨。

王允闻言,忙取出七星宝刀交给曹操,并亲自酌酒敬奉曹操。曹操也沥酒盟誓,立断董卓之头,悬之东门,以谢天下。

第二天,曹操怀揣宝刀,来到相府,见董卓倒身向内而卧,急抽宝刀欲刺,不想董卓仰面于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连忙回身问道:“孟德你要干什么?”此时恰巧吕布已到阁外。

于是,曹操急中生智,双手举刀跪下说:曹操有宝刀一口,献给恩相。

曹操走后。吕布对董卓说:刚才我看见曹操好像有行刺义父的迹象,被你翻身喝破,故推献刀。董卓说:我也有这样的怀疑,只是一直以来,他对我忠心耿耿,一时难以确定。

正说话间,正巧李儒进来了,董卓将这件事告诉李儒,问他有什么主意。李儒说:曹操没有妻小在京城,只是一人独居寓所。假如现在派人前往召见,如果他爽快的来了,则真的是献刀,如果推托不来,则必是行刺。

董卓信李儒之言,派人前去召见曹操。曹操早已吓得屁滚尿流,逃出了城外。由此可见,李儒确有洞若观火,明察秋毫的本领。


曹操几经周折,逃回老家陈留,发布假诏书,招集兵勇,准备起兵清剿董卓。袁绍听说皇帝有清除董卓的圣诣,连忙带领三万人马离开渤海前来与曹操会盟。

接着,曹操又作檄文传到各州郡,檄文这样写道: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檄文一出,各镇诸侯皆起兵响应。一时间,便集聚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平原令刘备等十八路盟军。

盟军一致推举袁绍为盟主。盟军在袁绍的率领下,与董卓几番交战,各有胜负。华雄斩鲍忠、诛祖茂,吕布刺穆顺、断安国,所挡无敌;而刘关张三英战吕布,也让常胜将军吕布尝到了失败的苦头。

军事战争处于胶着状态之时,董卓派人到盟军孙坚处和亲,谁知孙坚根本就不卖账,反而对使者怒骂:董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我恨不得夷其九族,以谢天下,又怎么肯与这样的逆贼结亲呢!

董卓虽然怒不可遏,但,也无计可施,只好再次问计于李儒。李儒献计说:吕布新败,兵无战心。不如引兵回洛阳,然后迁帝都于长安。以应童谣。近日街市童谣唱道:“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臣思此言,‘西头一个汉”,乃应高祖旺于西都长安,传一十二帝;‘东头一个汉’,乃应关武旺于东都洛阳,今亦传一十二帝。天运合回。丞相若迁都长安,方可无虞。

李儒深知,此时的洛阳已是一个十足的是非之地,社会力量,各种势力,错综复杂,盘根错节,想协调和谐出一个清明盛世已是不可能的事情,不如,就此离去,到一个新的地方,开辟一个新的天地,成就一翻新的宏图伟业。

事实证明,李儒此举是十分正确的,移都长安对巩固董氏政权起到了坚实的作用。若非董卓不听李儒之言,既爱江山,又爱美人,舍不得将美女貂蝉赐与吕布,大汉基业完全有可能归于董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8: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司徒王允为清董卓,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出美人计,将养女貂蝉先许与吕布,后许与董卓,让两人相互怨恨,产生嫌隙。

果然,这出千古大戏,在王允为导演,貂蝉为主角的表演下,取得了空前绝后的历史影响。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蝉,不负王允所托,以风花雪月之身,沉鱼落雁之貌成功离间了董卓与吕布的政治同盟,让臭名昭著、万人唾骂的董卓及其政权悄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当知道董卓与吕布为一女人而互生怨怼的时候,李儒十分着急,发了颇具影响的三次言。

第一次发言,是在董卓看到吕布调戏貂蝉时,追杀吕布。李儒并没有就此事指责吕布,反而批评领导董卓,他说:恩相差矣。昔日楚庄王‘绝缨’之会,不追究戏弄爱姬的蒋雄,后来楚庄王为秦兵所困,幸得蒋雄死力相救方才脱险。如今貂蝉只不过一女子而已,而吕布乃太师心腹猛将,怎可相提并论。太师若借此机会,将貂蝉赐与吕布,吕布感太师大恩,必定以死报答太师。请太师三思。
董卓听完李儒的话,想了半晌,觉得李儒说得有理,虽然心中不是很情愿,但还是答应考虑一下他的建议。然而,董卓那经得住貂蝉的柔情与眼泪,在绝色美人的的温柔乡里石榴裙下,早已将犬子吕布与董氏伟业抛诸九霄云外。

第二次发言,是在董卓追杀吕布的第二天,李儒对董卓说:今天是良辰吉日,太师是不是应该将貂蝉送与吕布?

董卓色迷心窍,根本就没有这个意思,只是推托说:吕布与我有父子名分,不方便相赐。他戏弄我爱妾,我不追究其罪,你去他处转告我的意思,好言劝慰他就是了。

李儒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再次劝说:太师呀,您要以江山大业为重,千万不可被女人所迷惑呀!

闻听此言,董卓羞恼成怒,说:你的妻子肯赐与吕布吗?从今以后,貂蝉之事,不可再言,言则必斩。

第三次发言,是在董卓发飙后,唯唯诺诺退出太师府后,李儒仰天长叹:没想到我们这些人都会死于妇人之手呀!罗贯中在此处用了一首小诗,写得很传神: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李儒心怀全局,料事如神,可惜,一腔热血与满腹经纶却也只能换来一声长叹。


正在董卓色欲熏心、权欲熏心之时,司徒王允假传圣意,说皇上想禅位于董卓,请他入朝接受禅让,实则王允已与吕布密谋,相机刺杀董卓。

董卓不知是计,兴高采烈前往受禅。董卓一行来到城外,文武百官全都出城迎接,奇怪的是,唯独不见谋士李儒的身影。也许此时的李儒,早已知晓败局已定,不然,如此重要的场合,作为董卓最信任最倚重的人,怎么可以不出现呢?

当董卓被吕布、李肃等杀死后,吕布这个昔日董卓的义子却高喊:助卓为虐的人,就是李儒,谁愿前去将他擒来?

就在吕布喊完这一句豪言壮语后,忽听门外有人传报说,李儒的家奴已将李儒捆绑送来。此时,罗贯中只用了一句话草草结束了李儒充满智慧的生命:王允命缚赴市曹斩之。王允命人将李儒绑缚刑场处斩了。

李儒为董卓规划政治蓝图,构建人脉体系,谋划帝王大业,在董卓前去受禅,即将登上九五之尊的大位的时候,李儒却抱病在家,不去享受自己全力打造的胜利成果;在得知董卓已遭变故,身首异处的时候,这位料事如神的谋士却没有伺机逃跑,反被家奴所出卖。难道平日里在李儒身边的这些人不是他的亲信?会这么容易就把李儒绑了,那个时代可是最恨这种卖主求荣的小人的,以李儒知人善任的能力,能进到李儒日常生活中的人绝大多数肯定都不会是这样的人。即使有一两个,也没有把李儒绑出去的能力呀。然而,李儒这位胸怀大志,文韬武略的谋士,就是这样被世人唾骂着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一切仿佛就像迷一样让人不可思议。

十一

查看史书,发现与《三国演义》不同的有两大点,一是李儒的身份,二是李儒的死。而通过两个不同点的对比,我惊喜的发现在对待李儒这个人时,我与罗贯中的个人思想感情有种惊人的神会。

《三国志》中李儒并非董卓的女婿兼谋士,而是汉少帝郎中令。这让我很奇怪,罗贯中为什么更改李儒的身份呢?另据《后汉书·何皇后纪》和《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九》记载,李儒并没有在董卓死后,被吕布所杀,反而在董卓旧将李傕战胜吕布,重掌朝政时,还举荐李儒出来做官。终因献帝怪其毒杀兄长而未允。198年李傕被曹操击败,李儒从此不知所踪。这样的结果很符合李儒这样有政治远见和聪明才智的人物的。然而,罗贯中为什么要在杀死董卓之后,就一定要李儒死呢?

我想,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罗贯中写书时将李儒的身份及死亡情况搞错了,二是通过更改李儒的身份和死亡,来充分表达个人对历史人物的感情色彩。
在大量的史实面前,治学严谨、学富五车的罗贯中不可能弄错李儒的个人身份和死亡史实。也就是说,对李儒身份及死亡的更改,是罗贯中表达个人对这个历史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于是,我想象着,在面对李儒这个人的时候,罗贯中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爱恨交加,进而通过更改身份来减轻他的罪责,通过斩首市曹来表达对他的愤恨呢?

这种思考让我很有兴趣对自己观点进行论证。

像李儒这么有胆略才识的人,应该有识人慧眼,不应该为虎作伥,所以,让李儒成为董卓的女婿,才会让人感觉李儒为董卓忠心耿耿死心塌地在情理之中,那怕是毒杀少帝这样大逆不道的行径,在那家天下的封建社会里也是能够让人理解的。这是罗贯中隐晦地通过对李儒身份的改变,表达对李儒这种具有将相之才的谋士的爱惜,使其不致太过声名狼藉。给后人留下一种“算无遗漏,如遇良主,大业必成”的名士形象,并能博得“以董卓姻亲身份出道,注定无法另择良主,最终招致失败”的同情

然而,对于文人李儒对自己的君主做出的不臣之事和禽兽行径,罗贯中心中肯定也是咬牙切齿,到了非置之死地而后快的程度,怎么可能让他“不知所踪”,而逍遥法外呢?于是,通过被家奴捆绑,后被斩首刑场的杜撰,来发泄心中熊熊的怒火。

历史已成风烟,我们已无从知道历史的真相,然而,“好人一生平安”、“恶人必有恶报”等因果观念,任何时代都必将成为世人心中最直接最世俗最现实的情感表达。
2011222日星期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4 11: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江涛兄剖析罗贯中书写的“李儒”的意图精致独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 19: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刻而精致的文化散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 20: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儒就算死了,也不枉白到世上走一遭啊,今天的江涛兄笔下,又见李儒,李儒荣幸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8: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郭德军 发表于 2011-4-1 19:28
深刻而精致的文化散文!

谢谢四兄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8: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郭德军 发表于 2011-4-1 19:28
深刻而精致的文化散文!

问好,德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8: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伊枫 发表于 2011-4-1 20:31
李儒就算死了,也不枉白到世上走一遭啊,今天的江涛兄笔下,又见李儒,李儒荣幸也。。。。

呵呵 ,张兄言过了!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9 18: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5-23 23:13 , Processed in 0.07446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