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903|回复: 21

[原创] 知识分子的焦虑情结和叙事的嬗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2 19: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知识分子的焦虑情结与叙事的嬗变
解读然也的诗
     对人生创作和屈辱感的刻骨铭心,对身处逆境时生存的意志砥砺,对曾经的过去有着忠实的眷恋.在某个迟暮的傍晚,我打开一页博客。突然间,心奔血涌,无法自制。在这偶然的脆弱和特殊的心境下,我突然有了执笔的愿望。有过曾经的这样理解和感动,但从未有过这样的震骇和穿越时空的恍惚感。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它唤起了当代复杂社会心理结构中时下“穷途末路”的知识分子某种情感公共诉求。
    在这种情感投射下,我看到写作者的写作理想与整个时代的国家意识形态。作者以独特的叙事契合成更为复杂和潜隐的背景,及背景下潜伏着窥视人生百态的焦虑,晦暗的心。我更愿从精神层面和社会心理学上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意识及审视内心世界的势态。
    他作品里的人物大多是来自被损害与被忽略社会底层的精神奋斗者。这些被捍卫的尊严,被呵护的同情,被推崇的爱戴,深入地挖掘出当代知识分子的心路成长过程。
    笔者其实不太懂诗,至于语言形式上,传统悖论上不敢妄言,但仍可捕捉到一瞬间的闪光处。“真她妈艺术……/在去卫生间打水的时候,看见月亮,望五分钟/意识到耳边一直有蛙鸣”《 深夜从睡梦中醒来》。从生活体验来看,底层人生的创伤、屈辱,痛苦的隐忍让作者表现出的反抗、调侃、揶揄和怨恨。这些都像夜在张着漆黑的口,使作者的心灵倍受煎熬。它深遂到人生强烈的尊严及渴求浮躁时代下人们寻绎温暖的安慰。与内心的渴求作比较,不由得使当代知识分子心生莫名的张皇与恐惧。“下午四点多钟,天气阴沉闷热/闪电,击中了一盏路灯,/火花飞溅/巨大的声响引爆了人行道上少女尖锐的喉咙”《 一只鸽子意外死去》。在生存意旨上,它涉及生存性的伤害,生存性的隐忍和生存心的无能感。这是一种个体性的自身与它者加以比较的社会化的心理结构的结果。这种生存性价值的比较,随着社会结构的急剧更迭,阶层发生重构时自然被激发出来。
    一个诗人却以叙述的口吻呈现。“诗的血肉”与“史的骨架”为整体结构。然也的文字中道德承诺及潜在知识分子人生信仰,以叙事为框架,把意识还给诗歌灵魂。这种穿插,交织与转换。知识分子一代又一代的悲情与辛酸,在旧时代生活,人伦关系的温暖情愫,深于生活的政治,纷繁的人情关系中,让严酷的人生却氤氲着人情味。如“父亲这个词曾经是我心口的隐疾/仿佛树痂,能随树一道长大/好几次我梦见自己置身于巨大的灵堂/悲,伤,悲伤······他的不会老去的笑容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如今,我已活过他的享年/心怀感激,并且敢于在黑夜回忆”《无题》。由成年到成熟的然也似乎老道。可然也本人却又陷入了“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律悖陷阱里。正因此,“当代社会文化危机”与道德危机已经不能简单地视为中国传统的衰败。因为许多问题恰恰产生于现代化过程中。如果没有对怀旧生活的深刻体验,恐怕于我们而言更多的是隔膜与指责。乡村与城市二元对立,民族国家意识构建中中与西的对峙。它强化了一代知识分子失去精神家园的庇护,在国家精神形态上的焦虑。而怀旧亦能以温暖的回忆,成为其新的慰藉。作者似乎在寻找什么。从诗的内容上讲,然也应是经历过文革的一代。一方面这一代人强烈渴望摆脱屈贱的生活地位和困顿的生活处境,而另一方面去要背受个人的良知。正是这种对社会结构认识的冲突,社会阶层间怨恨的掩盖和扭曲铸就了诗人。他的写作波及方方面面。现代意识的警惕与传统意识的固守,对当下文学现象纷呈感到不满,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诗者的内容无疑会爆发出来。“傍晚出去走走/突然感觉眼前的街景熟悉而又陌生/来来往往的人真多啊,一个也不认识/但是他们都是我的乡亲。他们的忙碌或者悠闲就像一面镜子/照着我的今生”《体内的回声》。事实上,这样的叙述,告诉现代主义意识的觉醒,刻画了一代知识分子对故乡心理上出现的复杂变化,而这种国家意识背景下的变化充分呈现了焦虑与困顿。意识形态里的社会角色、身分、地位、生存价值都是作者心灵的炙问。“它乐于此道,以便久病成医,谁知道呢/重要的是学会养生/把面具和防盗门做好”《城北纪事之二》。作者似乎对自己的立场留下了空间,也是弥散着知识分子价值观认同上的焦虑。  谁懂寂寞文人心?作者一直在强调“自我”,而这种自我却是以“矛盾”意识出现了。《闷鼓表叔》中“我只听他说:天底下最好看的衣服是老婆婆的寿衣/比戏服、嫁衣做工都细/他父亲认为要等娶了媳妇生了娃儿/才能让他沾手”。这种献祭式的写作追求,在整首僵硬思想中有着别样的精神关怀。无疑是知识分子对时代一种坚如磐石般的操守。诗人眼是冷的,但心却是热的。这种对来自底层的人物,生活的关怀令人十分温馨。至少他温暖过别人,也曾经被别人温暖过。诗人存在的方式,更是存在的良知和勇气。源于内心疼痛的体验。对中国现代生活洞悉入微地观察,对新时期生活虚无的透悟,及生存现状的焦虑始终使作者无法摆脱精神上的困惑。  他的作品中聚焦和放大的现代诗意,将怀旧生活纳入现实生活中,企图营造精神的乌托帮,来对抗反击现代文明的罪恶,虚伪,堕落。这种批斗性的审视使字里行间充满了激情和义愤。
    《闷鼓表叔》中参照人物的情感遭际和生存悲欢,并对故事作了独特的价值评判,充分显示出作者的个性化叙事。经过诗人的生命体验和心灵过滤,读者的感觉更为真实。文中以“我”这一特定视角框定和展现,诗人以文本尝试的形式从外象和人物内心来揭示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及对艺术执着求索。他以局外的身分对乡村生活的激情批评,进而挖掘出现实生活中的灰色和变形的灵魂。形成对现代文明更为理性的考察与审视,远距离的看生活表象,近距离洞穿人物内心。这种嬗变的形式让读诗的人津津乐道。“有人说他像个人物/有人说他根本就是个秀才······”一堆的叙述中,以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去看人物,似乎充满着理性与冷漠。“‘闷鼓啊,找媳妇没?’/闷鼓表叔就急/要走”这种窥探式的换角度,似乎更能洋溢出作者对“纯正”的喜爱。“冷”“暖”两把双刃剑的较量,作者似乎想从叙述中去超越和突破,诸如此意象的有“西西弗斯”“黄斌”都能交待出作者内心的执着。
    纯朴的心灵在现代文明中熏浸和挤兑下逐渐失去光泽,枯萎,凋谢。小人物梦幻破灭如《城北纪事二》、人格的消损如《体内的回声》日常性,孩子的学习,父亲印象,妻子的困顿,诗人的失意深刻揭示了失望的影响及威力无处不及。
    但诗人用模糊的远去的时代来表达内心的渴望与诉求。唯有诗的主体不断的追问、反省,才能缓解诗人内心的沉重与压抑。
    叙事中作者到处有刻意去营造氛围的痕迹,如《关于正宗腊肉》“奶奶遇人就说,我孙子来看我”,“ 我就知道了:只有回到乡下才能吃到真正的腊肉”,我母亲说“吃天然饲料的猪”,“细细劳作一年”等等无疑是作者有意对膨胀的现代文明最好的抨击与批评。这里作者由三人称变成第二人称,除却由生冷的现实变成亲切的回忆之外,仍归功于作者通过叙述上的变化,使温暖的意象逐渐苏醒。无疑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等等这样的叙述角度变换、旋转,都能准确的渗透出字里行间的感情。诗人成功地摆脱单纯叙述的桎梏。打通了经验领域和非经验领域的艺术通道。从而使诗性的叙述上逻辑条断裂,价值解体都被扫地出门,令人耳目一新。
    总之,诗人以一个时代的侧影存在着,他的现代性焦虑无疑是新经济高速发展,精神文明衰退的表症。寻找知识分子内心的失落园而带有“普遍性”。这种非切肤的而是来自时代退化的痛心,让人看到了知识分子失真的声音和血性的呼唤。它承载着知识分子的文化良知,道德情操。我相信然也不是一味钻进故纸堆里的卫道夫,它是对现代文明破坏性的一种控诉。久远的时代已经远去,诗人生活在“活着的世界”。他的追求及当下人文关怀的缺失,都是一个鲜活的对照。作者以“我”“我”“我”的肚脐文学,全面刻画出时代的病态,仍希冀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公共空间。应值得“生”者更多的思索。以外在的表象到内心的阐述,从叙事角度的转换,从氛围的营造,人称上的变化,它都代表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美好愿望与心理诉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2 22: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眼太坏了,可能还有错字,不好意思,但又不能不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2 23: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冰城冷雪 的帖子

人活着只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就好了,想那么多干嘛,活的不累吗,小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3 09: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夜舞倾城 发表于 2010-11-12 23:41
回复 冰城冷雪 的帖子

人活着只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就好了,想那么多干嘛,活的不累吗,小资

哈哈,每个人在这个社会里扮演的角色都不同的,我也是受朋友之托而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3 11: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句实话,我对现在这些所谓的“诗人”式知识分子不是太喜欢。他们常常发神经,写一些鬼也看不懂的狗屁,恐怕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对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更是一毫作用也没有。

相反那些流行歌曲的词作者更像诗人,他们的文字一般都是人们情感的表达,不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而且语言比较优美,韵律性强,更为重要的是它们的易于传播,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家喻户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3 12: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桃园故人 的帖子

固然有理,但你所述的只是大众化的诗歌,英精文学与大众文学的对立,我也不并不赞同.但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圈子.中国的水有多深,恐怕我们自己都难得探清楚

点评

.“中国的水有多深,恐怕我们自己都难得探清楚”,没有这么这么玄乎,就是窗户纸  发表于 2010-11-16 10: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3 13: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桃园故人 发表于 2010-11-13 11:22
说句实话,我对现在这些所谓的“诗人”式知识分子不是太喜欢。他们常常发神经,写一些鬼也看不懂的狗屁,恐怕连 ...


晕,真不敢相信这些话是出自一个文人之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3 14: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荷叶林 的帖子

可能是桃园看不习惯我士大夫般的行径,他讨厌说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3 19: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品位的诗歌评论,提读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4 10: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过红叶.但你仍没有指出冰城的软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5-25 13:10 , Processed in 0.04738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