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791|回复: 6

[原创] 游苏记--姑苏枫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4 09: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来了苏州,没有理由不去思慕已久的枫桥。

   

     踏着凉爽宜人的秋风,我独自一人,来到枫桥古镇。古镇很小,由枫桥大街和寒山寺弄两条步行街组成,一面临河,蜿蜒曲折,运河两岸,家家尽枕河,户户望水流,典型的运河水乡风貌。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个地方,因了文人的一首诗,而千古流传了下来,这是文人的幸事,也是姑苏的幸事。

      

       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个月夜,书生张继赶考落第,郁郁回乡,乘一叶扁舟,途经此处,便停泊在枫桥边,深夜诗人将这里朦胧的月光,凄厉的鸟叫,点点的渔火,悠悠的钟声,凝固入他浓浓的乡愁忧国中,挥毫写出了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打动了无数的文人墨客。此诗描尽了这里空灵阔大,凄清孤寂,苍桑阅尽的意境,千年来除了元代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可堪比美外,实令人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绝之感。张继大概也没想到他的仕途失意羁旅他乡,独卧扁舟于秋江上的孤寂愁绪,成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神来之笔。




   


       江南水乡名城苏州,水上都城,号称"东方威尼斯,"有桥约300多座,独有枫桥,因了张继,而被诗人墨客吟诵最多。

   

       明朝诗人高启有《枫桥诗》,诗人写道:“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

   

       晚唐诗人杜牧在《怀吴中冯秀才》中写道:“长洲苑外草萧萧,却忆重游岁月遥;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宋代大诗人陆游,于乾道六年六月赴蜀途中,经过枫桥时所作的一首诗是《宿枫桥》,诗云: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南宋时田园诗人范成大也曾《枫桥》一诗:“朱门白碧枕湾流,桃李无言满屋头;墙上浮图路旁堠,送人南北管离愁。”

   

      听身旁的导游说,枫桥,旧称封桥,据史略记载,古时这里是水陆交通要道,设护粮卡,每当漕粮北运经此,就封锁河道,故名为“封桥”,枫桥只是一座江南普通的月牙形单孔石拱桥,始建于唐代,据推断距今至少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明崇祯末年、清乾隆三十五年都曾修缮过,现存的枫桥为清同治六年重建的。

   

      眼前的枫桥,沉默淡然,优雅安然,屹立千年,风清云淡,抚摸着那光洁冰凉的桥栏,思忆古人,苍海桑田,历史变迁,漫长的千年已带走了诗人太多的惆怅,留下了枫桥依然,诗人夜泊的乌逢船也依然……物依然,只是人已千年!桥畔芳草萋萋,垂柳依依,桥下流水幽幽缓缓。

      
      在岸边,有张继的铜像,眉尖轻蹙,双眼微闭,看他神情,似乎心事重重,愁绪满怀,正是"江枫渔火对愁眠"。很显眼的是他扶在膝盖上的右手,右手的食指金光灿灿,伸开着,指着前方。游人到此,多半一定去摸那手指头,据说,摸摸他的食指,会有好运气:是官运?财运?桃花运?导游告诫我们说,人不要贪婪,最多摸三下,天下好事不可能都在你身上,贪婪的人没有好运气。我不贪,也摸了三下,沉思此生已过三十,命运坎坷多劫,唯期望今后老天垂怜,让我世界安稳,庭院静好,最期待一个幸福美满小家庭,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过好每一天。





      苏州自古是人间天堂,繁华富贵之地,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枫桥脚下流过的就是古代京杭大运河中的江南运河苏州段,枫桥跨越在运河至苏州的要塞处,古驿道也在此交汇,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水陆两驿道的中转站。在古代,各类商人如云聚集,各种货物如山堆积,水中船只密布,商户往来忙碌,店铺人家鳞次栉比一直连到阊门。苏州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将它说成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之地。”,可惜于1860年毁于太平军与清兵的战火。

  
      江枫广场的吴门古韵戏台是景区中部主建筑,居高临远,气势恢弘,张充和老先生书写的“吴门古韵”匾额庄重大气,东面的桥就是《枫桥夜泊》中提到的江村桥,它横跨在京杭大运河的枫江段上,从唐代一直与枫桥遥相呼应着。






      漕运展示馆是景区的一大亮点,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馆内利用声、光、电以及仿全息投影技术介绍了古代漕运的发展与消亡,我进去的时候,厅里面里正以最新科技展示中国著名古画“清明河上图”的故事,里面运河忙碌,船只穿梭,吆喝买卖,人力车,摆摊,小孩玩闹,活灵活现.还有一个厅摆放有很多明清时代的船模,再现当年苏州漕运繁华,我伫足良久.




     枫桥北街是恢复的一条明清古街,漫步走过去,有渡口、驿站、米行、当铺等景观。枫桥水多,适合渔隐生活,北街旁,建有一渔隐村,简朴的江南民居,白墙黑瓦,一副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境界。






      过江村桥,迎面就是千年名刹-寒山寺,放眼望去,灰瓦黄墙的寒山寺坐落在郁郁葱葱的古树丛中,像一个餐风饮露、饱经风霜的老夫,给人踽踽凉凉的感觉。


  


         寒山寺在唐代就名播四方,独具韵致,寺因诗而扬名,诗因寺而流播,寺诗交融、如影随形,遐迩闻名。伴着《枫桥夜泊》诗的韵律,我的心竟扶摇起对千年古刹的景仰与膜拜。


  
      每个寺院都是历史的缩影,寒山寺亦如此。寒山寺原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唐代贞观年间,名僧寒山和拾得由天台山来此住持,后人为纪念寒山,改寺名为寒山寺。说到寒山寺,不得不说“寒山问拾得”的典故——寒山问: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之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高僧对说,意蕴袅袅,值得玩味。





 

            记忆里的寺院,建筑大多都千篇一律——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但是走进寒山寺,才发觉这里建筑的与众不同。也许是《枫桥夜泊》诗的缘故,这里多了枫江楼和霜钟楼。然而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寒山寺的寺门;寺院建筑多以坐北朝南为佳,而寒山寺的大门却别具一格,面向西边,令人心生诧异。或许寒山是唐朝诗僧的缘故,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寒山寺填词赋诗,誉美抒怀——碑廊陈列着的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人风格迥异的诗碑,令人浮想联翩,感怀不已!
  


       游寒山寺,当闻古刹钟声。寒山寺的钟声有奇妙的功能:“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寺院皆是晨钟暮鼓,时为下午,我既闻不到钟声,也听不到暮鼓,心里倏然而至地生出些许惆怅。看来天意要我烦恼不清、智慧不长、菩提不生。


             走出寺门,回到人流熙攘的红尘俗世,回望裹挟着历史质感和岁月尘烟的寒山寺和枫桥剪影,隐隐约约地听到一种声音,似乎是寒山寺独有的钟声,荡气回肠,磬音旷古......




                                                                            豆腐游苏州.记于200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10: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年华大哥指点马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4 11: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识友游苏州一圈。

推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4 14: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怪书生张继为何不落步梅川,书一首“梅川别恋”?!为何四祖不回老家,居正回至人民怀抱?!想我广济亦有才子肖光际、医圣杨际泰、党魁吴亮嗣……竟一闻不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4 16: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江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4 22: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行笔流畅,描物状景,灵气十足!
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4 22: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悦目,文赏心。好游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5-26 04:11 , Processed in 0.05291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