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222|回复: 0

[转贴] 福建德化黑鸡产业合作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3 20: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北部,面积22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65万亩,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258元,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发展县。近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围绕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推进产业化经营这个重点,积极挖掘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充分发挥山区独特资源优势,坚持走出一条具有德化特色的农业发达、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在这个发展战略支撑下,从2002年起,组织对当地饲养历史悠久、营养丰富的优质乌骨鸡地方品种--德化黑鸡这一珍稀遗传资源进行抢救性的搜集、提纯、保种,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德化黑鸡养殖已成为德化县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门路。在这种背景下,2005年10月,德化黑鸡养殖有限公司与曾建政、寇富尊等发起组建了“德化黑鸡产销协会”。2006年12月15日,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更名为“德化黑鸡产业合作社”,并到工商局注册登记。合作社坚持以服务成员、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宗旨,发挥合作社桥梁纽带作用,积极为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信息、防疫和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等服务,带动了黑鸡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一、发展过程
    德化黑鸡是福建省一个珍稀优质乌骨鸡地方品种,具有肉质结实、味道鲜美、风味独特等优点,富含蛋白质、人体必需的的各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特别是具有药用和保健功效的黑色素含量丰富。该鸡种2005年8月通过福建省地方品种审定,并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和产地认证。目前德化黑鸡产业发展已列入福建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从2002年起,德化县大力发展德化黑鸡养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黑鸡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逐渐拓展,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主要体现在二大方面:一是养殖户多为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掌握运用黑鸡养殖技术能力有限,标准化生产落实不到位,黑鸡品质得不到提升;二是受小农经济思想限制,农民自主开发市场能力有限,养殖户之间又互相压价、拆台,而且大都出售活鸡这一初级产品,市场运作无序、空间有限,养殖效益得不到提高。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采取统一的标准化生产流程,统一组织产品加工销售,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附加值,增加黑鸡养殖经济效益。适应于这种需要, 2005年10月,经充分酝酿,由德化黑鸡养殖有限公司这一龙头企业牵头发起组建了“德化黑鸡产销协会”。协会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德化黑鸡产、供、销方面为广大黑鸡养殖户提供服务,联系客商,促进产品销售,发挥德化黑鸡品牌效应。协会成立后,受到黑鸡养殖户的欢迎与支持,一些养殖户纷纷申请加入。发展至今,共有成员106人,其中农民成员(黑鸡养殖户)104人,主要分布在德化县龙浔、浔中、三班、龙门滩、雷峰、盖德、国宝、南埕、赤水、桂阳等主要黑鸡养殖乡镇。
    2006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在县农业局的引导下,协会更名为“德化黑鸡产业合作社”,并按照法律规定健全了章程、组织机构和财务管理等制度。合作社还依法到工商局登记为合作社,取得法人资格。这是德化县第一个依法登记的专业合作社。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后,根据《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合作社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了法人变更。
    合作社注册资金3万元,现有资产6.82万元。 2006年协会带动群众养殖黑鸡14多万羽,创造产值850万元;经营收入71.06万元,纯收益64600元,扣除各项支出后可分配盈余38250元,计提公积、公益金后以每斤0.7元的标准,按收购数量二次返利给社员22610元,返还比例达64%。

    二、运作特点
    1、建章立制,夯实基础。一是制定运作章程。协会更名为合作社后,在《德化黑鸡产销协会章程》基础上,根据《专业合作社法》等政策规定,制定了《德化黑鸡产业合作社章程》,坚持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宗旨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民主管理、自我发展”的组织原则,对合作社的职能、组织机构、社员的权利和义务、财务管理、变更终止程序等作了严格规定。二是规范运行机制。明确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为决策监管机构,下设财务室、办公室、营销部、技术服务部等四个机构,详细制定了决策及内设机构的职责和工作制度,对合作社社员按社员所在乡镇分设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一名联系人,负责联络生产、销售等事宜,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与管理网络,确保合作社规范运作。三是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了财务审批、财务公开与监督、货币资金管理、凭证报销、借贷资金管理、公务消费管理、合同管理、盈余分配、出资管理等财务管理制度,坚持开支理事长“一支笔”审批、重大项目集体研究、非生产性支出限额管理、货币资金专户且账款分离管理、财务收支定期公开等举措,确保合作社开支有度、管理有效、运行有序。
    2、标准生产,打造品牌。一是统一投入品供应。强化科技攻关,与德化县畜牧兽医站联合组织黑鸡良种培育繁殖获得成功,被德化县政府授予科技进步一等奖;多方筹集资金,建设黑鸡保种选育场,统一为黑鸡养殖户提供优质鸡苗。二是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组织对黑鸡生产标准化流程研究、总结,制定了《德化黑鸡品种》、《德化黑鸡孵化规范》、《德化黑鸡饲养管理技术规范》、《德化黑鸡卫生防疫技术规范》和《德化黑鸡综合标准》,并于2006年7月1日通过福建省技术监督局发布,统一了黑鸡养殖生产标准。三是统一组织申请产品基地认证认定。至今,共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和产地认证6个。四是统一申请产品商标注册。统一向国家工商局申请了“戴云黑鸡”产品注册商标;积极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前,已进入论证阶段。
    3、发挥职能,优质服务。一是免费吸纳会员。合作社(协会)吸纳成员,坚持不向成员收取会费,由黑鸡养殖有限公司等7个发起人出资3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后转为出资),合作社收入主要来源于运营所得。只要是当地黑鸡养殖户、营销大户、饲养技术专家及关心黑鸡发展的社会人士,符合《章程》成员规定,经申请同意后都可办理入社。二是强化技术培训。长期聘请县农业局畜牧兽医站2位高级畜牧师为技术顾问;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生态养殖等新技术,引导社员对不规范鸡舍按标准化生产要求进行改造,提高育雏期成活率、育成期成活率和成品出栏率;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开展技术交流活动和发放技术宣传材料等方式,强化对社员技术培训。协会成立至今,共举办了12场(次)培训班,接受培训380人次,发放专门材料450份,极大提高了社员黑鸡饲养水平。三是统一疫病防治。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的免疫程序统一组织社员对黑鸡进行及时免疫,对禽舍及器具进行消毒,按时驱虫,确保生产安全进行。四是积极提供信息服务。合作社配置电脑,通过互联网及县“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中心、报刊杂志等载体及时收集市场行情、新技术、各地肉鸡养殖发展情况等信息,通过群发短信、印发宣传材料或深入现场等形式向社员反馈。五是帮助解决社员困难。想社员之所想、急社员之急,积极帮助社员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如受今年“圣帕”超强台风影响,南埕镇一户社员鸡舍倒塌200多平方米,压死了100多羽黑鸡,合作社了解情况后,马上安排2000元的补助资金,由专人送上门,并帮助做好灾后恢复生产各项工作。三班镇龙阙村社员庄文滔欲扩大生产规模,因资金缺口较大,合作社帮助联系县农业银行落实了贷款。
    4、拓展市场,增加效益。一是落实定点采购。与德化黑鸡养殖有限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落实直接定点挂钩,由公司收购社员出栏产品。收购价实行保护价,保护价实行一年一定,市场价较高时,以市场价向社员收购;市场价较低时,以保护价向社员收购。对部分因交通运输不便的社员由合作社统一组织收购销售。2006年4月和11月,共统一收购两批次1.1万羽,收购价格比市价每斤多2元,销售收入达71.06万元。销售收入扣除成本及计提公积、公益金后的可分配盈余中,又以每斤0.7元的标准,按收购数量二次返利给社员,返还比例达64%。二是统一产品加工、包装和产品标识。经加工对外销售的黑鸡产品统一加工流程和包装方式;给每一只黑鸡颁发了“身份证”,给每只鸡套上了脚环,详细标明该鸡的编号,详细记录下每只鸡的出壳日期,防疫日期和销售日期,并将编号输入专门网站,消费者只要登录网站,输入所购黑鸡脚环上的编号,该鸡的“身份”即可准确无误地了解,确保了黑鸡的质量纯正,为市场成功运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设立直销点。在福建省泉州、厦门等地设立11个直销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稳定的产销链条,切实增加社员产品销售收入。四是强化产品宣传。组织销售人员到省内主要城市现场推介产品,强化宣传力度;邀请泉州电视台《泉州美食》节目组到黑鸡养殖基地现场录制黑鸡加工烹制过程,通过泉州电视台向外播放,扩大产品影响。

    三、初步成效
    ——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合作社充分发挥引领农民进入市场桥梁纽带和组织、协调作用,使分散的养殖户联合起来闯市场,避免了内耗,提高了竞争力,增强了抗御风险的能力。
    ——提升了产品品质。合作社实施统一的生产标准、统一防疫,极大程度上保证了出栏黑鸡的质量,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通过合作社的带动,有6个养殖基地先后获得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和产地认证,市场上活鸡价格每公斤都在40元以上。
    ——增加了社员收入。在合作社的带动组织下,2006年,加入合作社的黑鸡养殖户创造产值850万元,人均纯收入6200元,比未加入的黑鸡养殖户收入高出二十二个百分点。
    ——带动了黑鸡产业发展。在合作社带动下,全县德化黑鸡养殖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底,全县黑鸡存栏50万羽,出栏90万羽,创造产值4950万元,并涌现出四个一村一品专业村、一大批黑鸡养殖大户,已经带动形成了德化县农村发展主导产业,“黑鸡”变成了一只只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金鸡”。

    四、几点体会
    1、立足实际是基础。德化黑鸡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发展潜力巨大,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面临着生产与销售断层、产品质量迟迟得不到提升等迫切的现实问题,急需一种可以把养殖户组织起来统一生产、销售的中介组织,正是立足于这个实际,应运而生的“黑鸡产业合作社”才能取得快速发展。
    2、规范运作是关键。合作社制定了规范的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健全了组织机构和管理网络,对每一项涉及合作社收支、发展的重大决策,都实行民主决策,真正体现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组织原则。合作社理事会等决策机构能做到公道、无私,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把服务社员作为主要宗旨,获得了社员的支持,保障了合作社规范有序运转和良性发展。
    3、创新思路是动力。合作社(协会)成立伊始,就立足于在德化黑鸡产、供、销方面为广大黑鸡养殖户提供服务,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对内,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做好品种的保种选育,统一组织标准化生产和防疫,并多方关心帮助社员克服生产、生活上各种困难,形成融洽的内部氛围;对外,面向市场,以市场为生产导向,采取了电视台扩大宣传、定点保护价采购、设立直销点等举措,千方百计促进产品销售、增加产品销售收入。正是由于服务理念的不断创新和调整,才使合作社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4、优化环境是保障。合作社创立伊始即受到各级政府和业务技术指导部门的关心和支持。福建省农业厅领导、畜牧总站和省农大、省农科院畜牧所的专家,泉州市政府、市农业局领导多次莅临现场对德化黑鸡开发利用及合作社发展壮大进行调研指导;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机构,对合作社与县畜牧兽医站等联合组织的黑鸡保种选育项目加强领导,拨出专门资金扶持建设原种场和扩繁场,为做好德化黑鸡产品开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作为主管部门的县农业局一向重视合作社的指导扶持,把合作社作为创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运作机制的示范,指定县畜牧兽医站、县经管站为联系挂钩单位,帮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经常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实地,强化对合作社社员的技术指导和产业发展咨询服务,帮助做好鸡苗保种选育、疫病防治、无公害农产品或生产基地认证及联系销路等工作,推动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五、下步计划
    由于合作社创办时间不长,资金不足,组织社员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扩大生产能力有限,而目前销售市场仍局限于福建本省部分地区,市场拓展力度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下阶段,合作社将多方筹集资金,组织社员对鸡舍等基础设施按标准化生产要求进行改造扩建,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加大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与培训力度,积极组织标准化生产;在国内部分城市增设直销点,加大营销网络建设,进一步拓展市场,促进社员收入比明显增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7-19 05:08 , Processed in 0.03825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