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979|回复: 5

[匡山西游] 中国孩子创造力世界倒数第五 什么束缚了想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0 2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青少年时期,创造力更多地体现为想象力。创造力的匮乏,无异想象力的匮乏。
  那么,究竟是什么束缚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拖了“第一”的后腿呢?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而创新能力的有无和强弱,固然需要相当的知识水平为基础,但“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几乎概括了这个世界的一切,它推动技术进步,它甚至是知识的源泉”(爱因斯坦语)。试想,如果没有人类自古以来“上天入地”的想象,怎么会有今天的“星际航行”和“洋底漫游”?想象力是青少年的天赋。如果这一天赋得不到培养和延续,如果孩子们想象的翅膀早已折断,我们如何寄望未来?
  然而,又是什么束缚了青少年想象的翅膀?审视一下现实,就不难找到此问题的答案。畸形的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气喘吁吁,沉溺于高分数的竞争和记忆性知识的重复之中。进入大学前,连喘息的机会都得不到的孩子们,如何在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也许大家都还记得一则故事:一个小女孩把弯弯的月亮比喻成长长的香蕉,妈妈认为孩子的想象很形象很有人情味,但另一个小女孩却说,“错了!我们老师说了,标准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书上说的像小船”。我还亲耳听过老师嘱告高考生,作文时宁可四平八稳,也不要独树一帜。在无尽的说教下,思维路数和标准答案都是既定划一的,学生哪里还有展开想象的空间?
  由想象力问题,我不禁联想到近来颇有争议的另一个话题:高中要不要文理分科?中学阶段进行文理分科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从长远发展考虑,极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实,文理二者相辅相成,在素质教育中,一个都不能少。法国作家福楼拜将科技和文艺比作两座“塔”,它们在“塔底”分手,在“塔顶”牵手。这个比喻既道出了两者的不同,也道出了两者可以融合也必须融合的真理。比如,文艺为人们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和不同的角度,以使人们去观察和感悟社会人生,这种艺术想象的作用完全可以平移和借用于科学思维中,用以扩展科学发现的视角,增多科学思考的灵感,从而提升创新意识与能力。想象力需要多种“肥料”的滋养,人为的单向度培养只能窄化思维空间,扼杀原创的活力。
  “倒数第五”的排名是一种尴尬,也是一个有力的警策。当然,解放青少年想象的翅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全社会从点点滴滴做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0 20: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揭秘天才儿童:22个特征判定孩子是否高创造力


 1.在倾听、观察或做事时,精神高度集中,以至听不见别人的说话或忘了吃饭等。如“哦,我没听见你叫我吃饭。”

  2.异常的活跃、难以安静。例如他会说:“我正在思考问题,我不能坐下。”

  3.说话时喜欢用比喻,而且比喻又很别致。如“我觉得自己像一条即将变成蝴蝶的毛毛虫。”

  4.有向权威思想挑战的倾向。如“为什么书上说的都对呢?”

  5.有追根究底的倾向。如“妈妈,我查看了所有的参考书,也看了电视的特别节目,而且问过老师,可我还是不知道上帝在哪里!”

  6.观察事物很仔细。如“嗨,这只蜈蚣只有41条腿。”

  7.渴望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别人。

  8.即使在闲暇的时间也不放弃创造性活动。如他会说“休息时,我做了样东西。”

  9.把两个毫无关系的东西联系起来。如“嘿,妈妈,你的新帽子简直像个飞碟。”

  10.坚持把自己的某种想法付诸实施。

  11.对各种事情表现出好奇,并渴望了解它们。如“我就是想知道从这个院子的房顶上看出去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我就爬上了房顶。”
     12.自发地运用实验检验自己的想法。如“我以为面粉加颜料就能做成橡皮泥,结果都发霉了。”

  13.有做各种试验的习惯。如“我往洗鸟池里放过清洁剂,可是没有一只鸟来洗。今天我想试试泡沫洗衣粉。

  14.忠实于真理并强烈地探求真理。如“我觉得世界上真的不存在什么妖精。”

  15.有独立的行为。如“让我一个人想一会儿可以吗?”

  16.敢于提出新观点。如:“我觉得应该允许儿童投票表决。”

  17.不易分散注意力。如“我还不能出去,我必须等我的试验做完了才能和你出去。”

  18.善于获得物体间的新组合。如“就用线和铅笔做圆规吧。”

  19.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如“雪融化后,白色到哪儿去了呢?”

  20.有寻求变通办法和探究新的可能性的倾向。如“这只旧皮鞋可以做个花盆。”

  21.能自觉地独创性地学习。如“昨天我去图书馆把所有关于蚊子的书都查过了。”

  22.乐于思考或提出一些调皮的问题。如“如果狗是主人而人是宠物,会怎样呢?”

  虽然,家长不能指望以上22个特征会在同一个孩子身上表现出来,但只要经常细心地注意孩子的表现,就能不失时机地发现孩子身上随时闪现的创造性火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0 20: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大因素扼杀了国人的创造力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1]早在100多年前就疑惑: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在唐宋时代就已领先西方,却在明清时代落后下来。对此,人们一向认为这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或是小农经济的局限。但我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思考后认为,中国人创造力不足更多是当今教学方法的僵化与知识运用的不足所造成,这主要有四大因素的作用。



扼杀因素一:思维标准化

       思维标准化是扼杀中国人创新思维的首要因素。它突出表现为:思维功能固着、权威迷信、思维惰性。而这一切都可谓时下之“应试教育”不可避免的后果。”。例如,1998年某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对此该省上万名家庭健全的考生竟都以‘我自幼父母相亡,独自一人承担家庭重任成长至今’的公式化的虚假构思开题,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所以,再没有比高考更加助长人的思维标准化了,因为所有的知识获取都应是‘进行时态的’,而非是‘完成时态的’。可高考的训练过程却让人把所有的知识都当成完成时态,促使孩子在学习中,只在乎“什么是标准答案,”不在乎“知识是怎样获取的”。其结果,学生的思维越来越趋同,想象力越来越枯萎,满脑子装的尽是标准答案。换言之,知识传授的僵化是思维标准化的罪魁祸首。而没了想象力与问题意识,哪里来的知识的更新与进步?!

    西方教育与我们的根本不同在于:它从小学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批判思维。例如,中国人讲辛亥革命,必然是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等,到头来要求学生像流水账一样记下这一切;而美国人讲独立战争[2],就会要求学生做小组研究,探讨其发生或不发生的原因,到头来连独立战争是否会发生都是一个问题。



扼杀因素二:知识无活力化



     知识无活力化是中国人创造力不足的另一重要因素,它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见树不见林,学不致用”。具体地说,知识无活力泛指学生不能主动地、有效地将所学的知识用在生活中去,缺乏学以致用的愿望与实践。

    许多老师和学生都认为,中学乃至大学的学习都是基础学习,学过的知识现在用不上,将来会用上,所以不必强调学用结合,这其实是知识无活力的认识误区!因为如果知识学习只是为了将来某一天能排上用场,那么那一天算是某一天呢?!西方的教育多倡导发现式的学习、体验式的学习,它可使学生立即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而我们东方的教育多是灌输式的学习,背诵式学习,它指望学生多年后才体会到自己的学习收获,这其实是很可悲的。

    什么是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拿到一个好成绩,还是将学过的知识活学活用。我在哈佛读书时,他发现一个大二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给一家日本的杂志投稿,讲述他在哈佛的读书经历,深受一批粉丝的喜爱。结果这家杂志社出资邀请他到日本去做巡回演讲。这件事对我触动极大,因为在我24年的学生生涯中,前22年的学习都是为了拿到一个好成绩,从来没想过把自己学得东西卖出去,而那个哈佛学生在大二时就活学活用,现买现买,这不就是知识活力化啊。于是我也把自己的作业整理了一番,开始投到国内的杂志投稿,终于在32岁那年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说来真是太迟了!

   总之,知识的活力化就是要有学习的觉悟——当你没有觉悟时,你的学习永远是被动的,而当你开始了觉悟,知识就会变得主动起来,也更早能实现其价值。”所以,知识的学习应该使人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主动,而非越来越自卑,越来越被动。岳博士的“知识活力化”经历对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的学业成长当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扼杀因素三:发散思维发展受阻



      发散思维发展受阻是中国人创造力不足的另一重要原因。心理学认为,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发散思维则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

     换言之,聚合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就是演绎、归纳思维,而发散思维就是想象力,就是形象思维。例如,在聚合思维中,1加1只能等于2;但在发散思维中1加1可以有各种答案,如等于3(如夫妻结婚生子),等于1(两个人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等于0(两个人闹矛盾,互相拆台)。而在汉语中,它还可以等于二、十、王、田等,凡此种种都是发散思维或想象力的表现。

    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同步发展,才能使人既有知识基础,又有创新能力。可惜在当今的教育制度中,聚合思维发展往往是以牺牲发散思维为代价的。换言之,一个人在入学后,随着他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他的想象力也在日益下降。这种情况到了高中阶段可谓达致登峰造极!它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怎么简单怎么来,怎么省事怎么做,对世间万物形成了大量的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为加以矫正,我在香港城市大学特别开设了一门创新与问题解决的课,在课上,他时常与学生做发散思维的活动,如回答《脑筋急转弯》中的问题,发现杯子的100种用途等,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问题意识的能力。这些活动都深受学生的欢迎。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岳博士认为,爱因斯坦的成功就在于他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同步发展,互为补充,而非想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那样相互排斥,互为冲突。



扼杀因素四:创造力认知非凡化

    创造力认知非凡化,也是扼杀中国人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人对创造力的认识一向受到“非凡论”观点的影响,即将创造力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明联系起来,认为创造力是少数天才人物的专长,是特殊能力的表现。如果这样看创造力,我们这辈子永远也出不了头,因为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牛顿、爱迪生、爱恩斯坦这些人的水准。”

    对此,我们要走出创造力认知的“非凡论”的误区,大力倡导“平凡论”观点,将创造力与日常生活的革新变化结合起来,把创造力当作是人人与生俱来的能力,需要不断加以开发和利用。其实,创造力是多元化的、生活化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例如,每年春节前后,香港的中餐馆都会上一道菜,叫做“金银满地”。它其实就是炒鸡蛋,其中蛋黄为金,蛋白为银,图个吉利,突出表现了生活创造力!还如,郑和率领万人舰队六下西洋,这可谓他非凡创造力的表现。但人们有所不知的是,郑和根据在航海中的风向,储水的竹筒,船员的铜钱等发明了麻将,这虽是平凡创造力的表现,却对中华民族贡献突出!所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摆脱对学术权威的顶礼膜拜,通过教育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发现平凡创造力的种种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0 20: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做有创造力的中国人


在当今社会里,创新能力之能力培养无疑是世界各国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怎样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中国人,这个问题可谓“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希望我介绍的这项研究能够引起您的思考。



做美国人就是做有创造力的人

首先,什么是有创造力的人?对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E.P. Torrance) 在1970年代对87名教育家做了一项有趣的调查。他要求每个人列出5项有创造力学生的行为特征,并加以统计分析,结果排列在前五位的特征有: 思维和行动有独创性(38%),思维和行动有独立性(36%),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35%),不随大流,不依赖群体的公认(28%),好奇心,能不断提问(18%)。近年来的研究更表明,西方人对创新的理解主要包括下列特质:好奇心、独立力、幽默、自信、批判精神、想象力、坚靱不拔等。

那么,中国人对创新核心特质的理解与西方人有差异吗?对此,港、台和大陆的学者做出了不少研究。概括说来,中国人认为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下列特质:创造力、创见、创新、观察力、思考力、灵活、意愿尝试及灵活性等。这与西方学者研究的结论可谓大同小异,相差甚微。

如果中西方人对于创新核心特质的理解相当一致,那么中西方人的创造力表现也应差异甚小。但中国学生的创造力一向被证明是低于西方学生的,对此人们总是从文化差异上找原因,如中国人为人重传统,讲服从,西方人为人重个性,讲自由;中国人学习多背书,少提问,西方人学习多提问,少背诵等。那么,这些文化因素是怎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人之创造力的发展,这一直是我的一个疑惑。

一次查阅文献,我偶然读到一篇文章,讲的是美国大学生对创新特质的认知与理想美国人的认知甚为一致,它们主要包括:独立、想象力、幽默、自信、批判精神等。所以它得出的结论是,做个美国人就是做有创造力的人。这篇文章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在想,中国大学生对创新特质的认知与理想中国人的认知是否一致?



做中国人与做有创造力的人是两码事

    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一项调查。我们根据以往的调查找到了60条有关创造力的描述语(如创造力、独创、观察、批评等),然后让每个被试就此做两次评分:第一次就每个描述语可以表现个人创造力的重要程度加以评分(5表示最重要,1表示最不重要),第二次就每个描述语可以表现理想中国人的重要程度加以评分。我们抽样选取了451名北京、广州、香港、台北的大学生来填写该问卷。

    结果发现,两岸三地的大学生对创造力特质与理想中国人的认知绝少重叠。在14项创新核心特质中,仅有有智慧和有自信与理想中国人的特质重叠,其它如原创力、独创力、愿意尝试、想象力、好奇心、有个性这样的创新核心特质均在理想中国人的评分甚低。它突出说明,做有创造力的人与做中国人是两码事——做前者,他会看重原创力、独创力、愿意尝试、想象力、好奇心、有个性等特质;但做后者,他大可不必看重上述特质!而统计分析的结果更证明两者之间毫无关联。那么,什么是理想中国人的核心特质呢?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主要包括责任心、自制力,社会认可、社会服从、谦虚谨慎等核心特质。

做中国人与做有创造力的人是两码事,它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做有创造力的中国人:我们缺什么?

    首先,我们缺乏对做中国人与做有创造力人之不协调的文化反思。创造力倡导人们要有批判精神,有问题意识,尽量发挥个性、做事独立自主,这都需要我们勇于表现自我,突破面子心理,“该出手就出手,当出头就出头。”这些特征都与中国文化之讲中庸、重谦虚、求面子、随大流等传统相冲突,其习惯养成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要清醒认识的是,做有创造力的中国人,不仅是对个人创新潜能的开发,也是对中国人文化自我的挑战。

    其次,我们缺乏对创造力之大众化的认知。美国创造力协会倡导,创造力是人脑的机能,除了白痴或脑疾病患者外,人人都有创造力,发展潜力基本相同。陶行知[1]也早在1930年代指出;“处处为创造之地,时时为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所以,创造力表现是无所不在的,深入人心的,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刻追逐、体验创新的乐趣。由此,我们要走出创造力神圣化的光环,首先在生活中寻求创新的自我实现。

    第三,我们缺乏对创新价值判断之审美性认知。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国人对创造力的认知缺乏艺术性成分,中国人对创新价值的评断多以实用济世为基础,以社会影响为宗旨,缺乏对创新之纯审美价值的重视。这种认知范式与西方社会之看重创造力之多元表现的文化传统(如在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等上的表现)有明显不同,它使我们难以对创新的唯美表现发生兴趣,也就难以养成多元化的创新价值观。

第四,我们缺乏对创造力之幽默表现的认知。大量研究还表明,中国人很少将创造力与幽默感结合起来,而在西方社会,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幽默感不仅是创造力的突出表现,也是人格完善的核心指标。虽然中国的文化传统不乏诙谐调侃的成分,但幽默从未成为创新能力与人格修养的核心成分。相反,在现实生活中,幽默感还时常与“耍嘴皮子”、“哗众取宠”混为一谈,这严重误解了幽默感对创新思维的促进作用。

    由此,做个有创造力的中国人,必须从生活做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0 20: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培养创新人才应重视情商教育


 众所周知,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完满人格,完善人的道德生活,实现道德对人生的调节和提升,促使人全面和谐地发展。而情商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包含了智力因素以外的所有因素,因此,情商教育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中尤为重要。

  情商与知识、能力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创新能力不仅仅表现在智力方面的创新发明能力,它更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综合素质的表现。因此,培养创新人才需要首先进行情商教育。

  在我国古代的传统教育中,包含着情商教育的思想,例如,道家讲的“真”,佛家讲的“善”,儒家讲的“忠恕”、“仁义”等。现代教育中的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实际上也寓含情商的培养。

  情商教育可以开启学生的聪明才智,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只有将心理情感、人文道德等思想素质与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等科学素养融为一体,才能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创新教育的实质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人的主体精神。不难看出,这些创新理念均与人的情商密切相关。学生的学习不好,创新能力差,往往不是由于他们的智商不高,而是情商问题。例如,缺乏自控能力,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没有科学的学习习惯,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进行情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进行情商教育,不仅有益于学生今天创新能力的提高,更有益于学生明天创新能力的发展。因为学生一旦形成稳定的健康心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进行情商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有目的、有意识地营造情商教育的氛围,进行情商熏陶。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融洽的氛围中,利用情感渗透的教学模式进行知识的传授。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健康的心理品质。通过心理健康咨询,解决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是情商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

  创新型人才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毒品。科技人才可以利用手中的技术为民造福,也可以制造杀伤性武器、合成致命性毒品;管理人才利用手中的权力可以为民谋利,也可以侵吞大家的利益,公饱私囊。因此,我们的教育方针应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以保证培养能服务社会而不是危害社会的人才。进行情商教育,也需要把培养人才的道德素养放在首位,使其具有高尚的情操,在个人发展的同时造福社会。

  作为情商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是情商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情商发展中的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修养。因此,教师首先要有高情商,有高尚的情操,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情商的学生。例如,要培养高素质、有责任心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高素质,有很强的责任心。人们常说,医德影响人的生命,师德影响人的灵魂。所以,道德心的树立,需要从教师做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以及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通过示范的方式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1 1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相信我们的社会会越来越需要这样的人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10-12 20:21 , Processed in 0.03872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