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39914|回复: 7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穴名人] 武穴名人大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5-17 23:0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武穴名人简介 <br/><br/>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武穴地杰人灵,群贤辈出。论文,有“禅宗四祖”司马道信,“楚栋之杰”张仁熙、“清朝硕儒”金德嘉;论武,有“抗金名将”余玠、“御外先锋”刘天衡、“抗粮英雄”宋关佑;论官,有“楚党魁首”吴亮嗣、“辛亥元老”居正、“外交奇才”郭泰祺;论民,有“民间智星”肖光际、“反洋勇士”郭六寿、“大义妈妈”董三妈;论学者,有“清代名医”杨际泰、“化学博士”吴伯藩、“水杉之父”干铎;论实业家,有“实业巨头”郭鼎存、“办电先驱”陈云山、“商家总管”陈正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武穴更是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其中有张其雄、万里、王友均、张凤林等一大批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有以陈康、蓝侨、杜国平、张春森、陈金钰、郭锡章等一批战功卓著的共和国将军;还有被民间誉为“竹艺之圣"的竹器艺人章水泉,优秀外交家陈家康、闻名中外的新闻记者郭超人、建国后国家广播电影事业开创人之一陈播、著名表演艺术家方掬芬等等,他们更是武穴人的骄傲,更值得武穴人民自豪。 <br/>(一)古代名人 <br/>司马道信 <br/><br/><br/>吴亮嗣 <br/><br/><br/>余玠 <br/>胡士容 <br/>刘醇骥 <br/>张仁熙 <br/>金德嘉 <br/>张朝宗 <br/>杨际泰 <br/>宋关佑 <br/>肖光际 <br/>查子香 <br/>(二)红色将领 <br/>陈康 <br/>蓝侨 <br/>杜国平 <br/>张春森 <br/>陈金钰 <br/>郭锡章 <br/>(三)革命志士 <br/>张其雄 <br/>万里 <br/>胡乔甫 <br/>宋振东 <br/>解朗辉 <br/>潘本登 <br/>汪少剑 <br/>刘汝翼 <br/>李燮儒 <br/>周祥麟 <br/>蓝文峰 <br/><br/>王友钧 <br/>查子香 <br/>张凤林 <br/>董三妈 <br/>陈家康 <br/>周越华 <br/>(四)民国贤达 <br/>居正 <br/>郭泰祺 <br/>方震 <br/>刘文岛 <br/>饶汉祥 <br/>吴道南 <br/>彭汉一 <br/>彭汉遗 <br/>潘宜之 <br/>(五)著名学者 <br/>杨际泰 <br/>吴伯藩 <br/>居励今 <br/>饶木公 <br/>干铎 <br/>王觉民 <br/>干峙山 <br/>刘赜 <br/>胡寿秋 <br/>居浩然 <br/>查树兰 <br/>(六)实业先驱 <br/>郭鼎存 <br/>俞希衡 <br/>陈云山 <br/>陈正斋 <br/>章水泉<ca></ca><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14-6-17 15:07:41 | 只看该作者
嫩芽菜 发表于 2014-6-17 14:52
武穴新一代新名人:
村长,
小苏,

请问是按姓氏笔画排名的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14-6-17 14:52:01 | 只看该作者
武穴新一代新名人:
村长,
小苏,
鹏版,
扒皮,
冰城,
三声,
太平洋,
飞哥,
水灵,
龙王太子,
志新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2014-6-17 13:57:26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题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14-6-17 13:41:0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花雨夜 发表于 2007-5-17 23:55
吕克俭,湖北武穴人,生于1963年12月27日,又名小林、泰白魂,自号太白湖人。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武穴市实 ...

在万丈湖农场教过书83左右吧.我的启蒙老师.兄弟怎么认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14-1-19 00:11:4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革命烈士一张凤林



经历 1896年2月,张凤林出生在原广济县西北角一个穷得没有名字的垸子里(今湖北省武穴市大法寺镇堂选村),直到张凤林带领穷兄弟闹革命以后,人们才知道大法寺镇潘家山里有个穷垸子,叫"茅屋洞"。十五、六岁时,张凤林从师习武。勤学苦练,几年后就熟练地掌握了拳、刀、剑、气功、推拿接斗的硬功夫,二十岁时,他成了附近有名的武师,他舞棍如银蛇飞舞,水泼不进,见过的人没有不赞叹的。
张凤林
张凤林侠士义胆,耿直善良,多次和当地横行乡里、为非作歹的恶霸地主作对,并打伤一个恶霸,那恶霸有钱有势,唆使官府捉拿张凤林。
为了一家人生计,张凤林带着亲友们凑的几块钱和一根防身齐眉短棍,挥泪辞别了故乡,来到九江,后来辗转到了永修、福安、、吉安、莲花等地。
1927年,正在湘鄂边区以放竹排为生的张凤林,耳闻目赌了"四·一二"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屠杀革命者的种种暴行,和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求解放的桩桩事实,他认清了一条真理,工农要翻身,当家作主人,只有拿起刀和枪,跟着共产党干革命,才有出头的日子。
于是,他参加湘赣边区的秋收暴动,由于作战勇敢,立了战功,几个月后,他便当上了班长、排长,不久他随红八军五纵队转战大治、阳新,参加了龙港暴动。192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了给红军四、五纵队渡江北上开辟道路,张凤林奉命回到广济县,1930年5月,复祥区成立了苏维埃,张凤林担任区赤卫队队长。
1930年10月,蒋介石对鄂皖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反革命军事围剿。国民党十三师三十七旅万耀煌部进驻武穴,躲藏的、逃亡的土豪劣绅纷纷出笼,成立剿共委员会,他们张牙舞爪地四处清乡、查户口,大肆搜捕,屠杀革命同志和无辜群众。
在这危急关头,张凤林坚决执行县委的指示,留在本地坚持斗争,他凭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同广大群众的紧密联系,凭着自己会种田,会武术,会推拿接斗等多种本领,一次又一次地逃脱了敌人的搜捕,象一团不灭的火种燃烧在群众中间。 1932年,由于敌人搜捕太紧,张凤林同志不得不在树木丛生的杨家坳上的老虎洞里隐蔽整整一年,白天,他隐蔽在山洞里,一大批堡垒户轮流送饭上山,带给他各种情报。封锁严密时,断绝了往来,他就采集野菜、野果充饥。晚上,他经常下山活动,鸡叫头遍了上山。
贡献
一天晚上,张凤林趁晒谷咀垸唱戏的机会赶去侦察敌情,刚在台前的一条板凳上坐下,观众突然骚动起来,他立即起身一看,七个彪形大汉已经冲到跟前,张凤林知道是来抓他的民团,挥拳就打,一连打倒几个团丁,他随即跃上戏台,穿过挂在台中的布幕,从后台跳下。这时,台上台下乱成一片,人如潮涌,敌人不敢开枪,气急败坏,疯狂追击,黑暗中,哪里看得见张凤林的影子。
1934年以后,敌人对他的搜捕放松了些,张凤林才结束昼伏夜出的穴居生活,转移到群众家里隐蔽。
1938年9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广济县,张凤林带着那根防身的短棍从家乡出发,踏遍鄂豫地区的山山水水,终于在武汉找到一度失去联系的上级党组织,他接受了三项任务,重建广济地下党组织,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武装和抗日根据地。
回家后,张凤林选定人熟,地熟、情况熟,山多,湖多,骨干多的蕲广边地区,于1939年2月,组建了蕲广边党总支,他和其他同志并肩战斗,一年多时间里,发展百余名党员,训练了120多名便衣队员,建立了4个党支部和6支武装便衣队,开展了抗击日寇的小型游击活动,初步形成了以杨门村为中心的方圆200余平方公里的蕲广边敌后抗日根据地。1940年春,张凤林任新成立的蕲广边县委委员、民运部长。
张凤林深深懂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为壮大抗日革命武装,他费尽了心机,他动员二弟把家里仅有的一亩五分田卖掉,他还带领便衣队,采取借、买、收、缴等办法,搞到一批枪枝弹药,不仅武装、壮大了自己,还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新四军和邻县的便衣队。
为了适应抗日斗争的需要,1941年5月,蕲广边军政联合办事处成立,张凤林任处长。1942年6月,他又担任了蕲广边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 为了巩固蕲广边县根据地,他不顾风险,日夜操劳,顽强战斗。他带领武装工作队,摧毁伪保甲政权,建立了白民田、罗麻豹等四个乡的民主政府。
1942年底,张凤林考虑到自己文化程度低,担负政府主要领导工作有困难,就向上级党组织力荐文化比自己高的居文焕。担任县长,党组织批准了他的请求,让他担任民运部长,兼管财经工作,可是在群众心中,张凤林却一直是没有县长头衔的好县长!
张凤林和他的兄弟相继参加革命以后,地主、恶霸,土匪和国民党军队对他的家庭进行了严重的摧残,财物抢劫一空,房屋烧毁三次。张凤林长年在外,家里往往大半年揭不开锅盖,破瓢破篮、讨米棍成了他妻子儿女离不开的三件宝。
家里人经常流落外地,受尽折磨,一次,大儿子在流浪中得了重病,高烧不退,草药治不好,不得已请了一个郎中,但朗中开口要十担谷,诊不起,结果活活病死,他生下五个子女,先后饿死,病死四个,只有一个名叫常德的小儿子几经磨难活了下来。
常德生下不久,妈妈就背着他去讨饭,贫苦农民看到张凤林的妻儿这般落难,都情愿自己挨饿,也要拿出东西给他们吃,常德靠吃"百家饭"长到7岁,爸爸把他送到舅舅家里放牛。一天晚上,常德看见爸爸用麻绳做成的腰带上穿了两圈密密麻麻,黄灿灿的金戒指,觉得很稀奇,凤林抚摸着孩子的头,说:"这是公家的东西,俺不动。"
当县长以后,他家的房子又一次被敌人烧毁,亲友们劝他盖间瓦房。他笑着说:"我身无半文,拿什么盖瓦房?还是搭茅屋好,冬暖夏凉,不怕火攻,茅草是烧不尽的。"大家又说:"你当了县长,连间瓦房也盖不起?"凤林回答:"共产党的县长不比国民党的,只能为群众谋利益,也不能给自己谋私利。
张凤林分管财经工作,经管大量现金和实物,他经常教育身边的同志要廉洁奉公,不能贪财。一分钱,一寸布都要用在革命事业上,同志们给他发津贴,他总是嫌多了,给十元,死活只肯收五元。
一次凤林重病之后,瘦得皮包骨头。警卫员担心他拖垮了身子,悄悄动用了公家一块银元,买回了一点冰糖、木耳和一只土鸡,蒸得烂熟,在睡觉前端给凤林吃,凤林问明了情况,严肃地说:"动用公款是犯法的",他硬是连筷 子都没有动一下,还拿出一块银洋替警卫员还上。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凤林和其他二十多位同志一起从党校回到蕲黄广地区开展工作,1946年8月间,担任新成立的蕲广工委副书记,负责阳城,田家镇、四望一片工作。年底,中原突围到蕲广一带活动的张体学,撤离广济前,亲手交给张凤林一千块银洋,一再属咐他,必要时你可以自行处理。张凤林当即把银洋装进袋子,塞进坛子,在坛口封上泥,埋进家里的土洞里。
为了摆脱敌人,他化装出走,拖妻带子,提着篮子,拄着棍子,一路讨米要饭,一路探听情况,途中遇见蕲春的老战友何启,何启见他一家人面黄肌瘦,破衣烂衫,问他怎么这幅穷相,张凤林默默地笑,老伴说出了实情,何启感慨地说:"老张啊,像你这样腰挂手枪,家藏银洋,领着妻儿要饭的县长,从古到今,怕是头一个吧。"
11月间,鄂豫区五地委和军分区成立,他向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刘仰峤如数交出了这一千块银洋。
1947年9月间,正是大别山枫叶染红,桂花飘香的季节,挺进中原的刘邓大军到达鄂东地区,10月26日,刘邓大军在蕲广边界打响了著名的高山铺战役,张凤林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大力支援前线,护理伤员,没日没夜地干,他还深入田家镇、阳城一带,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基层政权,组织贫农团,发展武装力量,消灭反动势力,他精神焕发,逢人便说:"红旗快要插遍全中国了。"
1948年3月,尾随刘邓大军的国民党四十八军七十二师进犯广济,以五千余兵力,将我县四望、田家镇、干仕等区共约500人的区干队全部压到崇山,包围圈越缩越小,情况越来越危急,党组织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分散突围。讨论部署时,同志们都说:"老县长先走,你今年都五十二了,要不同志们怎么好让你留下?"张凤林笑着说:"老规矩,我留在后面掩护。"
崇山突围后,国民党的几千名正规军和上千名"团儿队",开始逐垸逐山逐洞地搜查,许多同志在突围后却惨遭杀害,张凤林坚持革命二十几年,"驮儿队"对他的活动十分了解,张凤林面临着更大的危险。
1948年4月5日,刘邓大军留守人员刘靖江、王长江等十位同志在梅川东门河滩被敌人杀害了,张凤林得知消息,悲愤不已,他连夜冒雨赶到银山脚下,在王垸一户人家的薯洞里找到了儿子常德,流着眼泪对儿子说"革命快要胜利了,我可能看不到,胜利后,儿要到我们党办的学校去读书,长大了,好好为人民服务。" 然而,一切都是事实,令人不敢面对的事实,在追悼会上,地、县委领导痛哭失声,党失去了一位好干部,人民失去了一位好县长,共和国朝阳的霞光中多了一抹鲜红!
在党的关怀下,烈士的后代张常德生活幸福、事业顺达,曾在京山、黄州等地工作多年,后在黄冈地区轻工局副局长任上离休,于1998年底离开了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
发表于 2013-9-13 19:21:57 | 只看该作者
2012年1月12日晚,武汉武穴商会在武昌民主路总督府大酒店八楼举行2012年春节招待会,宴请来汉参加省人大、省政协“两会”的武穴市有关领导及在省委、省政府工作的部分武穴籍领导同志。中共武穴市委书记吴美景、市人大主任郑勇平、市政协主席胡晓青、副市委郭春桢、政协副主席何松涛、湖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省政府安全引水办公室主任陈楚珍、省纪委党风室副主任胡起金、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周向阳、省发改委处长张贵宝、省委办公厅处长卢天梁、苏贵德、省政府办公厅技术室主任李建镇、武昌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孙志军等,共28位同志应邀出席了招待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发表于 2013-9-13 19:17:19 | 只看该作者
省政府办公厅处长  李建镇  大法寺人   75年    副厅级,应该不比董卫民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2013-9-13 08:46:18 | 只看该作者
村长小麦 发表于 2007-6-26 09:47
&nbsp;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 ...

村长好,感觉你懂得蛮多武穴历史名人,请问你知道民国时期的吴定澡字国辅吗?1930-194几年在湖北郧县任职的。后解放回家,朋友劝他去台湾因不舍家眷而没去,后来在土该期间挑水库累死。知道的话发我邮箱wuqianghappy@qq.com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12-6-6 23:16:23 | 只看该作者
周武彝

(1888.2-1989.12),谱名周光有,武穴市(原广济县)四望镇周笃村人。1888年2月6日生于南京江宁镇六郎桥,卒于1989年12月13日,享年102岁,是我国将军中少有过100岁的寿星。
  百岁将军·周武彝
  周父母婚后不久迁往南京江宁镇六郎桥定居,以种菜谋生。先后生下三个儿子,老二夭折,幸存二个儿子幼子即为周武彝。到入学年龄,父母送他读私塾。后因在南京生活难以维持,全家又迁回周笃原藉,租种学田以维持家计,其父并兼为人撑木排,供周武彝继续求学,父母先后因劳成疾,无钱医治相继去逝。全家靠兄长光元种课田维持。
  1908年到武昌考入湖北陆军国立小学堂,并参加了同盟会。1910年元月提前一年毕业,考入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周武彝与同学耿丹、唐生智、龚浩、刘文岛、戴岳、邓汉祥、李品仙等都参加了“文学社”,借吟诗填词宣传反清救国的进步思想。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打响。次日凌晨,雷洪、耿丹和周武彝持枪进城参加战斗、接防。湖北军政府成立时,周武彝任军务部军事检查员。
  1912年春,周武彝以优异成绩考入保定军官学校,为第一期学生。同学中的唐生智、龚浩、陈铭枢、贺耀祖、邓锡候、刘文辉、陶峙岳、张治中、陈诚等,后来都成了风云人物。
  1914年,周武彝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在鄂军中见习两年,任排长。
  1921年7月,周武彝自告奋到夏斗寅团任参谋长,充作援鄂战争的先锋。1922年调到六团主办军训,其时第六团驻守湘潭、湘乡一带,当时彭德怀和黄公略都在第六团任排长。
  1926年夏,广州革命政府委任唐生智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兼北伐军前敌总指挥。七月五日唐率部北伐,全线出击,周武彝当时任第二师营长,奉命率部经衡阳、衡山、湘潭,直取长沙。周武彝营首先攻入长沙城内,战功显赫,升为团长。长沙收复后,周武彝奉命保卫宝庆(今邵阳市),作为北伐和后援。
  10月,调任第八军第二师第五团团长,率部从蕲春县漕河附近出击,打垮北洋军阀的王牌师,在追击敌中,道经广济县四望铁石墩,以戎马倥偬过门未入,仅在途中嘱戚族与北伐军密切配合,打倒军阀列强。又因军功升为副师长兼第五团团长,并调到武汉担任卫戍任务。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上海叛变革命,实行反共政策。在宁汉分裂后,便追随唐生智所指挥第四军、第三十六军等部队讨蒋。讨蒋失败,唐生智通电下野,东渡日本避难,三十多万士兵均被桂系收编,周武彝不甘屈辱受桂系羁縻,更不能忍受蒋介石节制,毅然弃职回汉口闲居。
  1928年春,第二次北伐开始,李品仙和廖磊途经武汉,请他出任第三十六军参谋长。
  1929年,蒋介石与桂系矛盾激化,蒋利用唐制约桂系,唐利用蒋重掌兵权。在“蒋、冯、阎”中原大战后,唐即通电反蒋,周武彝已升任第四军副军长。反蒋失败,唐生智被迫第二次下野。周武彝、龚浩、刘兴均被蒋通缉, 周武彝再次匿居汉口。
  1937年“七七”事变后,唐生智从香港回到南京,任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军事参议院院长,军事训练总监。为筹划国防和准备抗日,在军事委员会内设执行部,唐生智任主任。任命周武彝为交通部驻上海中将专员兼京沪杭、铁路局军事专员办公室主任。后调任粤汉铁路局专员办公室主任,该机构后改称军事委员会铁道运输司令部粤汉线司令部,周武彝被任命为中将司令。当上海“八一三”战役打响后,他亲临机场指挥将156师、160师、187师及约千余人的教导旅和各种军事物资及时运到上海。
  1938年武汉失守后,战区司令部迁到长沙,经张治中介绍,认识了时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周副部长关切询问了粤汉铁路的军事运输情况,对他的各项处置和措施,表示赞赏,使他深受鼓舞。
  1944年夏,日寇逼近衡阳,坚守阵地,直到最后一刻才撤离到重庆。
  1946年1月,挂名北平平津区铁路管理局副局长,闲居北平。1948底,周武彝随该局一起参加起义。
  1949年武汉解放后,周武彝回到湖南长沙。参与保护长沙附近的捞力河和浏阳河两座大桥。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后,由于周武彝积极参与和平起义,协助护路保产,为革命立下新功,被任命为粤汉铁路局、衡阳铁路局顾问。
  1949年10月,全国解放后,周武彝虽年事已高,中央领导让他发挥余热,为党和人民继续做些有益的工作,先后任命他为铁道部门衡阳铁路局长沙办事处处长,武昌铁路分局、衡阳铁路分局副局长,以及长沙、武汉、广州铁路局顾问等职。
  1950年开始到逝世前,是政协湖南省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和第四、五届常委,参与爱国统一战线工作。
  1962年,应国务院邀请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81年4月,他作为辛亥革命亲身参与者,赴京参加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活动,主席台第二排就坐。左右边是杨尚昆、彭真、徐向前、肖劲光、江华、李维汉等。会后还受到邓小平、叶剑英和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84年11月26日,周武彝以九十七岁的高龄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他入党宣誓的实况。周武彝在入党申请书写道:“我经历了清朝、民国、新中国的几个朝代,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迎接全国解放等重大斗争,近一个世纪的经历,使我深深懂得,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民众,抗御外侮,振兴我中华民族。我要为党的事业,四化建设,民族富强,统一祖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制度而奉献余热。”
  1987年2月6日,周武彝百岁大寿,政协湖南省委员会、省委统战部、广州铁路局在湘江宾馆为他举行了贺寿会。会议由省政协副主席周政主持,由湖南省党、政、军等负责人刘夫生代表省委、省政府为他敬献了大寿糕、寿联和国画《青松图》。寿联上写着“共和永固一代先锋,上寿无疆百岁老人。”还有著名画家陈白一特意为他创作了一幅长达四米的《群仙祝寿图》。周武彝在百岁寿庆前也题写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条幅。
  1989年12月13日,辛亥革命老人、民革中央委员、广州铁路局顾问、共产党员周武彝在广州仙逝,享年一百零二岁。12月22日,在广州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由广州铁路局局长杨琪华致悼词,广东省、湖北省政、军、政协领导和他生前亲友及子女孙,共五百余人参加了追悼会。12月28日将骨灰迎回湖南长沙,安放在革命公墓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16 23:55 , Processed in 0.04331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