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标题: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第十二辑) [打印本页]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6 11:37
标题: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第十二辑)
惊蛰时分,再读佳章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6 11:37
襄阳《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的作者是广济进士郑杰文、七秩龄童
      据《襄樊隆中志》: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明武宗朱厚照批准建庙,并御赐庙额“忠武”。至嘉靖乙酉年(公元1525年),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二甲第55名进士、海盐人徐咸任襄阳知府,到隆中拜谒诸葛亮故居,看到武侯祠“湫隘倾祀”,“瞩目为之愀然”,遂与监察御史王秀共同发起重修诸葛武侯祠。始于七月朔日,讫于九月晦日。落成有纪,乃以文字属笔于同年进士广济人郑杰。
      郑杰,字伯兴,正德辛未1511年三甲第217名同进士,除扬州推官,历升北吏部文选郎中,拔幽滞、抑侥幸,舆论翕然。言事谪官临卬,单车就道。后迁广西佥事,转南京大理寺丞。
郑杰应属撰《重修诸葛武侯祠记》,出现了首次肯定诸葛亮是“三代之下,一人而已”的碑文,论其“ 人物於三代之下,得出处之正,全忠贞之节,树勋业之大,惟汉忠武侯一人而已”,“ 夫以出处之正,忠贞之节,勋业之大,考诸三代之上可以嗣孔孟而俦伊吕,考诸三代之下,一人而已。苟把典弗称,问以昭先烈而风后人哉。”将诸葛亮的地位抬到很高,直上与孔、孟、伊、吕,于三代以下则无人可比的了。
      近人游襄阳谒隆中的人很多,有些人对郑杰《重修诸葛武侯祠记》可谓达耳熟悉能详的地步,但对其作者就只有猜测了。因为郑杰作《重修诸葛武侯祠记》出了名,多迳称其为“襄阳名士”。其实,他只是当时任襄阳太守海盐人徐咸的同科学友,文章也只是应酬之作。其实,郑杰是湖北广济人。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6 11:38
  重修诸葛武侯词记  
                                  明•郑杰
      论人物於三代之下,得出处之正,全忠真之节,树勋业之大,惟汉忠武侯一人而已。侯讳亮,字孔明,姓诸葛氏,忠武其谥也,先琅琊人。当汉末寓居襄阳隆中,结庐高卧,自比管乐时,则曹操、孙权倾汉,刘元德以帝室之胄,志图兴夏,兵踣势岌,叩襄而访士焉。司马徽日:“此间有伏龙、凤雏。”伏龙指侯也。徐庶亦曰:“孔明卧龙,将军可就见不可屈致。”束身三往,始获见焉。密咨大计,欢如鱼水。宋朱子纲目大书曰:刘备见诸葛亮於隆中。此侯出处之大较也。君臣分定、许以驰驱,指顾之间,云从响应,翦荆治蜀,连吴讨曹。鼎足势成,而元德帝矣。及受顾命托孤,奉后主以周旋,鞠躬尽瘁,继之以死。出师二表,可想见其人。朱子纲目复大书曰,汉中王即皇帝位,细书其下,以亮为丞相。又大书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卒于军,此侯忠贞勋业之大较又如此也。夫以出处之正,忠贞之节,勋业之大,考诸三代之上可以嗣孔孟而俦伊吕,考诸三代之下,一人而已。苟把典弗称,问以昭先烈而风后人哉。
     草庐故址封为藩陵,弘治间,左长史林光请于朝,比晋钜平侯例,命有司春秋二祀,爰辟在旁隙地而立祠焉,湫隘倾圮,知府海盐徐君咸雅慕风烈,尝典祀,瞩目为之愀然。今年已酉(1549年)夏,监察御史东莱王公秀,观察于襄,贞度举坠,尚友千古知重,以是请。抚民副使南衮王公佩实与同志亦言之。御史曰:嗟乎!孔明三代遗才,故址已不可复,今祠宇圮陋,风雨弗支,讵非吾辈之责乎。明日檄下,通判周儒,指挥鲁钟,往督厥役,令先诣副使台,经度筹画材植、陶埴、砥锻丹垩工食之费,悉需公牍,分毫无染于民。时分守参议东阳卢公煦甫至,乐闻盛举。知府偕寮属同知郑如阜、推官吴檄、知县方纪达怂恿成之,惟惧弗敏。现模轮奂,视旧有加。始于七月朔日,讫于九月晦日,可谓速矣。落成有纪,乃以文字属笔于杰。窃惟武侯人品事功,掀揭宇庙,照耀史册,尊崇之典,何可废也。惜乎!天厌汉德,匪人能胜。大厦将倾,一木奚为。竟不能面缚三贼,以谢先帝之灵,以成英雄之志,此万古忠臣义士之所愤惋尔。
      杰以乡井,钦仰高风,殆亦有年,顾科目逡巡,心以荒惰,有愧我侯风教多矣。兹幸系名于纪事之石,安敢以不文辞哉。遂掇拾颠末,为之记。
   (七秩龄章注:此文应襄阳太守徐咸属笔。徐咸,海盐人,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二甲第55名进士)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6 11:38
郑杰的诗和名人给郑杰的诗
郑杰诗《谷隐寺》:
僧堂闿爽绝崖阴,面面山容秋气沉。
人在画中诗思远,鸟还云外野情深。
何能借榻谈前梦,忽忆披沙喜见金。
莫道鹿门隔江浒,鹿门原有凤雏林。
(万历《襄阳府志》)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6 11:39
王相庭给郑杰诗《扬州与鹿门子饮酒歌》:
前年勑放东海滨,乘闲日弄沧波春。有时回首玉阙下,浮云万里生氛氲。
剖心未训明主顾,一剑长留国士身。苍蝇具锦意不足,何日金鸡赦逐臣。
翠华云影飞仙路,吾道穷途安足数。凤鸾铩羽投长沙,鹦鹉词高忍羁旅。
襄阳夫子豪俊才,古情道气空九垓。念我飘零日月长,悲歌激烈形神开。
神开歌促劝我酒,酒中盻剑心相厚。公馆春花笑向人,顾我穷愁复何有。
昔年肮脏见天子,祗今索莫风尘里。白日沉销五岳光,九地龙蛇飞不起。
许由被尧让,巢父闻之耻。逃此箕山阳,临溪还洗耳。
鹿门亦有庞德公,独携妻孥远城市。鸱夷之舟已电灭,至今五湖水清泚。
原生环堵长蓬嵩,孔圣曲肱亦饮水。丈夫不逢同所归,古人高节眼中稀。
清春好着东山屐,莫遣风霜冷惨衣。
(《四库存目从书》 集部第52册628页)
注:鹿门子,郑杰号。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又号平厓。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弘治进士。 其文有英气 ,诗赋雅畅,与李梦阳 、何景明 、康海、王九思 、徐祯卿 、边贡 并称为“前七子”。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6 11:39
王阳明给郑杰的诗《郑伯兴谢病还鹿门雪夜过别赋赠三首》:
之子将去远,雪夜来相寻。秉烛耿无寐,怜此岁寒心。
岁寒岂徒尔,何以赠远行?圣路塞已久,千载无复寻。
岂无群儒迹?蹊径榛茆深。浚流须寻源,积土成高岑。
揽衣望远道,请君从此征。浚流须有源,植木须有根。
根源未浚植,枝派宁先蕃?谓胜通夕话,义利分毫间。
至理匪外得,譬犹镜本明,外尘荡瑕垢,镜体自寂然。
孔训示克己,孟子垂反身,明明贤圣训,请君勿与谖。
鹿门在何许?君今鹿门去。千载庞德公,犹存栖隐处。
洁身匪乱伦,其次乃避地。世人失其心,顾瞻多外慕。
安宅舍弗居,狂驰惊奔骛。高言诋独善,文非遂巧智。
琐琐功利儒,宁复知此意!
(《四库存目从书》集部第50册540页)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汉族,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6 13:15
一位广济才女的乱世情缘

芮少麟







“浪迹梅川天作合,感恩知己我偏怜!”是飘零天涯的父亲与母亲相别时,发自肺腑的诗中句。“梦里不知身是客”的父亲客居广济,他与母亲纯属巧遇的结识,是他人生航程的转向点,是上苍给飘泊者提供的一个新机缘。这后来的离梦团圆,不仅成就了父亲新的婚姻,使他的文学创作和诗文,进入一个新阶段、新境界,也成为父亲迈向新式家庭组建,和事业开始的历史性拐点。



结识

广济位于大别山南麓,是鄂东大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有数万人口,文化经济极欠发达,难与江浙诸市县相比。在历史行政管辖沿革中,老广济县城几经撤县并市,早已成为全国基础教育名彰天下的地级黄冈市所在地。

父亲以江南外乡人身份,当年赴鄂任职县民教馆长,虽时间不长,但办事干练,因对宣讲分析抗战时局,扣人心弦,趋听者众。在讯息闭塞,孤陋寡闻的落后县城,这种将传统文化,与抗战大局形势相结合的鼓动与呼吁,引起普通民众和乡民的热烈反响。父亲温文尔雅,见多识广,也在县城上层社会,受到格外关注。

县城中心,有一座被乡人称作洋楼的惟一二层楼房,系笔者的外祖父早年自行建造,1941年冬日寇轰炸广济县城时,以其作为重要目标,战火中被炸毁。外祖父黄介彝,是县城里唯一一个持有湖北省批准行医执照的挂牌医生。平日,外祖父行医救人,诚恳笃厚,广结善缘,以“悬壶济世”为宗旨,是县城里主要的开明绅士。中国土地革命初期,广济农民运动如火如荼,成为鄂东红军的重要根据地之一。外祖父有文化,拥护国共合作,环境的影响使年轻的外祖父,思想激进,在赞同“中国迟早要共产”的认识理念下,外祖父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为救助在鄂东红军伤病员,出过不少力。湘鄂赣苏维埃时,徐向前带领红军进驻广济县城,外祖父家楼下原租给县邮电局,因职工逃散,为徐之红军指挥部住用。外祖父一家与红军中的姐妹,往来关系融洽,母亲曾摇着小三角标语旗,跟着红军姐姐,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歌声中,结束了小学学业。1927年清党时,外祖父被县地方党部通缉,只得逃离广济,至武汉亲友处躲藏数月。立秋风潮过后,他始归,脱党,专心行医,不再过问党争政事。

外祖父家规森严,但不封建,这在广济十分难得。外祖父生有一子二女,儿子婚后早逝,遗有一孙女,仅有的两女,长女已嫁。外祖父把小女——笔者之母,视作掌上明珠,倍加疼爱,百般呵护。县城里无中学,母亲小学毕业后在家一呆数年,无法升学。她秉性好静,喜好文学,外祖父也十分鼓励支持这一发展方向。为“求知读书超过男儿”,外祖父顶住县里世俗的,早年上门提亲的压力,将母亲年龄压低四岁,咬牙送到九江和武昌儒励女中,相继完整地读完中学,再辗转供她进金陵女大、光华大学学习,1937年夏她于“七.七”之前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教育系,拿到毕业证书。在三十年代偏远山区县城,能培养成一毕业于上海的品学兼优女学士,外祖父此举当属识见开阔,标新立异,骄人耳目。母亲嗣后,在武昌工部局圣希理达女中的任教就职,也替外祖父争尽了头彩。

方养泉,是母亲的姊丈,时任县府小吏,也算是县城里有文化的头面人物。父亲客居广济,将抗战宣传与民教工作,办得有声有色,方养泉是赞赏者之一。方养泉与父亲年龄相仿,结识后谈吐相契,往来日勤。

母亲黄哲渊,时任武昌圣希理达女子中学国文教师,暑期返家整日与书为伍,蛰居楼上,外界讯息所知受限,日久生烦,百无聊赖。一天,为舒展冬日心境,欲去姐姐家散心,路遇姊丈,言谈间他顺手指着过去的科举考棚所在地——民众教育馆,连声问母亲“是否有兴趣去那儿参观?”,接着又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新来馆长的骄人业绩,并大加夸赞一番。母亲是学教育的,抗战前生活游览过北京、南京、上海,无锡等地,见过世面,觉得去民教馆参观,同样增长见识,这要比单纯去姐姐家里闲聊,更有价值。未料想,这一好奇心驱使下的投足机缘,竟促成了父母亲的萍水相逢。

父亲以招待普通游览者的方式,接待了母亲。母亲受过传统教育,素质高雅,温婉可人,秀外惠中。言谈间,她得知彼此都是学教育出身,而且母亲还去过他的母校无锡教育学院,该校教务长陈礼江先生的夫人,还是母亲儒励女中的同学。母亲经姊丈引荐介绍,在十几分钟的拜会中,结识了父亲。他相貌端庄厚道,语言应对彬彬有礼,态度温文尔雅,其学者之风,也给母亲留下一个好印象。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6 13:16
相交

第二天姨丈与父亲会面时,谈及民众时事演讲,便随口提议“芮先生,你何不请我姨妹——黄哲渊女士,来作一次时事演讲呢?”时年,广济不比东部沿海风气开放,从未有过女子演讲,尽管抗日救亡女子也有责任。父亲当然欣然同意,便托姨丈先来外祖父家试探,表达此意。母亲听说后,碍于家规世俗,向姨丈婉辞。她在1948年出版的回忆录《离乱十年》一书里,曾追溯往事,忆及外祖父听姨丈邀请后的态度。出乎意料的是,外祖父当即却说:“谁不知道我花许多钱供你读完大学,现在谁都晓得你在武昌圣希理达女中教书……”“孩子,放大胆些,一定要去讲。我知道你能够说话,国事蜩螗,敌人这般横暴,我们广济人都好象井里青蛙,有几个人知道国家大事?国家已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候,你应该向他们去宣传,告诉他们当前的大灾难,大家要戮力同心,打倒侵略我们的日本鬼子,提醒他们再不要糊里糊涂,好象国家不与他们个人发生关系的一样。火没有烧到他们面前,他们决不知道火的可怕。你应该提醒那些不知不觉的人,要他们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

外祖父每天去县中心街的药房,坐堂行医,从社会上,从人们言语相传中,早已知晓父亲在广济的抗日主张,和演讲效果。国难当头,大敌当前,女儿也应该投入救亡,所以不仅同意支持母亲去演讲抗日,还动员表哥、表姐和母亲的几个要好同学组成歌咏队,到会上大唱抗战救亡歌曲。这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作为,对一个老年人来讲,在那种闭塞偏僻的山乡县城里,确实难能可贵。外祖父平常不许母亲交男朋友,不许她与任何外界男子通信,推绝了所以来家里提亲做媒的人,但在国家民族存亡之际,却义无反顾,一破昔日古板礼教的束缚,将拯救国难放在个人之前,准许爱女抛头露面,这种开通思想和鲜明态度,也助长了母亲外出交往演讲的勇气。

1937年的圣诞节,父亲以客人身份,第一次来外祖父家,正式书面邀请母亲于元旦夜抵馆演讲。外祖父母在接待中,也进一步认识了父亲。

1938年元旦前一天,父亲再次至外祖父家面邀母亲,提醒她务必按时践约。这次父亲坐的时间较长,他们意气相投,谈话毫无拘束。母亲顺势叙说了对文学的爱好,外祖父还让母亲拿出她写过的文章,及大学毕业论文、撰集的家谱等,请其指教。父亲阅后,除夸赞之语外,还惊奇地发现他们俩人,竟都是夏历四月初五同月同日生,他只比母亲大两岁。这一生日缘份的巧合,实在难以料到。分别时,母亲曾想明天讲演过后,再不会到他那里去,父亲也不会有何事再来这里,这次相识,只是一次偶然的会面,将来决难再见,于是请父亲在萍水相逢之际,在她的纪念册上题辞,以留作纪念。

第二天,即1938年元旦,父亲书写《元旦试笔》一绝,题在母亲的纪念册上,并在后面整整齐齐地贴上他的一张中装半身小照。诗如下:

旷世才华绝世姿,清狂未减昔年时。

鹏搏指日冲霄去,海角天涯任所之。

外祖父读后,微露笑容,说这首诗做得好极了,既有丰富内涵,又有感染力。外祖母事后,也对母亲说“芮先生是个规规矩矩的人,学问很好,又善诗词,你可以向他学习学习”。在外祖父母的默许下,母亲又通读了姊丈带来父亲出版过的四本书,有《山左十日记》、《东南环游记》、《北国游记》、《民众家事讲话》。父亲书中描写人物山水的轻松灵活,和细腻润滑的文辞,让母亲对他的文学秉赋,增添了敬仰。母亲尤感《民众家事讲话》提到的中心思想:“便是现代家庭的每一分子,必须都有国家第一的志愿与决心,而国家第一的志愿与决心,必须从家庭培养起。倘若我们中国的家庭,十之七八能照着他的理想来组织,那么我们国家的基础,就不致于会和今日的这般糟!”这是母亲回忆录《离乱十年》里中的一段话。

母亲从民众教育馆讲演过程中,亲眼目睹到父亲演说的感召力,和他的为人处事,从读过他的文章,进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他的文章,他的诗,和他的人一样,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外表看上去,好似一个文弱的书生,而实际却心雄万丈。这一个人,将来在文学上,事业上,必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他将来必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的人”。

母亲还写道:“我看见他的人,我读了他的文章,我对整个的他,作了上面的那一个结论,我这般预料他,姊姊也是这般看他,姊丈以及姊丈的邻居,没有一个人不是同样的称誉他”。

元旦当日,父亲又赋以《元旦赠哲渊广济》两首,云:

万方戎马正仓皇,又报春光照玉堂。

天为才人开霁色,话投知己论痴肠。

客窗今日寻常见,别梦他年自在香。

我有雄心消不得,敢将兴废付沧桑。


送尔归帆到武昌,新诗读罢转茫茫。

横冈岭下今宵月,歇浦潮边昨夜霜。

旧日弦歌归寂寞,此时诗友半流亡。

中华终是汉家物,山自苍苍水自长。

父亲的这一句“中华终是汉家物,山自苍苍水自长”坦示了他牢不可破的信念。胡以平在广济虽身为县长,但受北伐影响,政治上对当局抗战前的党争政策,有消极情绪,在封剿红军留鄂东游击队问题上,多敷衍推拖,遂有办公不力之嫌。抗战爆发后,新年刚过,终因官场倾轧,无法再继续立足广济,愤而去职。父亲到广济是投奔胡县长而来的,得讯后分手之际,父亲感念时局,抒发情怀,嗟叹不已,特作《赠胡县长以平即以留别》二律,予以慰勉。云:

云逐龙兮虎逐风,千秋壮气贯长虹。

浪传倭骑遍燕北,天遣吾曹会鄂东。

有限才华安社稷,无穷时势作英雄。

别离原是寻常事,执手相看一笑中。


当前意气各纵横,转眼西东万里程。

岂有河山长破碎?断无鹬蚌久纷争!

梦醒腕底生花筆,感极中天跃马声。

大好头颅拼一掷,男儿自古不虚生!

从诗文中,可窥探到父亲当时,对时局的态度及他心境的悲愤凄凉。因胡县长的去职,在“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社会,父亲与方养泉,亦难在县政府留任。父亲也为去职留别,到外祖父母家辞行。母亲多愁善感,虽也替姊丈一家的生计失落发愁,但转念一想,他毕竟是当地人,有房有地,总不致于潦倒无着,而联想到父亲系践四师推荐,应胡县长电聘来此,在烽火漫天时失业,又无家可归,更临近旧日除夕,漂泊异乡时的流浪人之精神感受,势必受到极大刺激。她想到无锡的今天,可能就是广济的明天,父亲在战火蔓延下流亡的今日处境,很可能就是自己明天就要面临到的境遇。于是在同情心的驱使下,便提议并商得外祖父母和姊丈同意,留父亲住在桑梓园姊丈家,待过了年后,再决定行止。

父亲为感谢患难中的留住之恩,于广济桑梓园作诗《赠方养泉兄》云:

人天感格寸心知,唱到阳关泪欲丝。

潘鬓青青君未老,乡音杳杳我何之。

且捐孤洁同谐俗,少抑清狂为疗痴。

留得头颅吾辈在,澄清应是不多时。

一月三日,母亲家里宴客,父亲与方养泉应邀作陪。席间,父亲吟《哲渊招宴即席赋谢》诗一首云:

亡命天涯哭笑难,胜饯宠召感无端。

主人好客情如许,合作英雄巨眼观。

席毕,父亲继作二律《赠哲渊》,以示感激之情:

客中岁月去年年,凄绝江南劫后天。

热泪重为知己落,穷途偏得美人怜。

梦魂绮阁春沉寂,风雨寒窗话万千。

旧恨新仇慵管得,梅川小住即神仙。


风情澹荡宦情微,检点青衫泪满衣。

人到有才天亦爱,骨难媚俗我知非。

国仇种种终投筆,世事悠悠独息机。

莫向沪江寻旧梦,暮云春树总依依。

在狼烟四起,战火纷飞中,父亲由鄂东发出告慰无锡家小的书简,被邮局退回。故乡沦陷,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亲人无讯,父亲感伤备之,肝肠寸断下,他作《接退回家书》绝句三首,记叙了背井离乡人当时的磨折心境:

原简退回泪欲波,空书快快竟蹉跎。

男儿犹有头颅在,拼把肝肠当铁磨!


六二衰翁鬓半颁,别时容易见何难!

开缄第一伤心语,莫道孩儿曾作官!


道路流离几万千,客中一见一潸然。

覆巢二字今方识,赴难誓为天下先!

1937年冬,苦捱年关,迎来了小除夕。父亲在“天涯漂泊我无家”的战乱境况下,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覆巢”之苦,更感激到母亲的患难相助和关照情意,在《丁丑小除夕寄哲渊》四首律诗里,他深情叙谢言志,赠诗云:

华堂春满记开宴,画里真真望若仙。

萍水因缘留爪雪,文章知己属婵娟。

朝朝暮暮花长好,岁岁年年月正圆。

旋转乾坤吾辈事,着鞭敢让祖生先!


世情寒暖复何论,销尽旅魂惯掩门。

慧眼如君巾帼少,痴怀似我性天存。

悔从背后轻弹泪,懒向人前说感恩。

欲叩生生数定否?无端风雨逼黄昏。


哀乐中年百虑纷,敢将用舍托风云。

千秋事业书并剑,万古同心我与君!

薄海茫茫行独往,离愁黯黯看平分。

公孙吟罢鱼龙句,侠骨始知迥不群。


梅川欲别几沉吟,感极云天是此心。

客路何堪逢落魂,人生难得遇知音。

忧时泪共山河积,报国情同岁月深。

莫道有家归未得,丈夫终古不消沉!

父亲以诗中的肺腑之言,将他“客路何堪逢落魂,人生难得遇知音”的真挚文学情怀,跃然纸筆,既展示了他的诗学才华,又表达了书生的侠骨柔肠,诗意的婉转凄恻,情意绵绵,感人之深,触动母亲的内心世界,为两人日后的继续交朋结友,奠定了志向与情感的心理基础。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6 13:16
知 音

时年农历正月,是父亲在姨丈方养泉家中乐以忘忧的一段日子。他整日沉浸在读书写诗,和著写《万里征尘录》的氛围中。这一好学不倦的精神,尤受众人敬佩。他闲暇之余的待人处世,深得外祖父母和方家的欢悦,更与母亲的侄女、外甥这几个少年男女,打得十分火热。只要是风和日丽,万里无云,外祖父总是兴致勃发,邀父亲外出郊游。他们同游过广济观山寨的南泉、北泉,畅游过灵山、龙湫等风景胜地。在龙湫寺,父亲顺手留有题壁诗一首:

忧乐当前一笑空,男儿岂合作诗雄?

百年身世风云里,万里江山指顾中。

肝胆苍茫报日月,蜗房局蹐斗鸡虫。

出门便是天涯路,南北东西任所通!

在父母亲同游广济最高的横冈山时,父亲对那里的景色之美,叹为观止,觉得广济地僻鄂东,横冈三十里的风光,世人未能尽知,十分为其惋惜。在真武殿休息时,父亲躲离围火取暖的众人,一个人跪在菩萨面前的莲花坛垫上,诚恳求签。当他以极高兴的神情,将一支“管教夫妇永团圆”的婚姻签,递给母亲过目时,母亲心里不由热流一暖,她曾这样写到:

“我一接到手上,默读了一遍,我领悟他为什么求这一类的签,我猜到他为什么要递给我看,他没有说什么,我也没有说什么,不过,我们彼此心照,彼此懂得”。

在去横岗山游玩时,已二月下旬,雪后放晴,路滑泥泞,步履维艰,父亲帮忙母亲拿着她的皮大衣,牵拉着她的手杖,协助登山前进,其体贴入微而恰有分寸之举,使彼此的情感,已渐为侄女外甥们窥出。母亲在《离乱十年》里又写道:

“我们由相见而相识,由相识而相知,由相知而渐渐变成了道义之交。但是我们因性别的不同,灵性上虽早已有了沟通,但行迹上始终是稀稀落落,不即不离的。

游罢横岗山,踏月归来,心里有许多的感触。他过几天即赴武汉,我的学校能不能开学,到现在还一点消息都没有,从此我和他便得分别了,从此我和他绝不会再见面了。在这种大乱时期,多年的师友,尚且一别而得不到消息,何况他呢?”

父亲准备元宵节一过,即行离开广济,他向母亲作了催人泪下的:“骊歌唱罢转流连,此去征程可万千。浪迹梅川天作合,感恩知己我偏怜!衡阳不断平安家,楚水长传别恨笺。我不辞行君勿送,愁看双泪落君前”的留别诗,写好了“小住广济,赖贤居停与吾妹之力,使流浪人得免失所之苦,感激之私,直与此生同长久矣。兹者麟行矣,今后天涯茫茫,不知萍飘何所?顾中国必不亡,吾人定有后会之期,则可断言者耳!附陈俚词一章,即以留别,倚装倥偬,不复面辞矣。区区此心,女士当能喻之也”的书笺,打算临行相赠。

然皇天有眼,武昌圣希理达女中,来信开学。母亲收整衣物书籍,千头万绪,思潮如麻。外祖父见她藤箱是一件又一件,行李众多,女孩子一人在目前兵荒马乱、国难当头的交通状况下,实在不放心。于是从爱女之心出发,竟毅然提议让母亲提前两天,与父亲一起动身共赴武汉,以释路途车船辗转,及家人牵念之挂想。外祖父母在疼爱难舍中,与母亲挥泪而别。

外祖父以这种形式对爱女的放行,使父母的情意交往,由神秘而渐渐进入显著的交友阶段。

父母亲在游横冈山途中,已约略谈起了彼此的身世。在夜半赴汉口的江轮上,他俩挤在人满为患的甲板上,背迎着不断扑来的风浪,护着行李,仍无法抵御寒风的阵阵侵袭。父亲将他的呢大衣给母亲披上,又把自己的围巾添裹住她的衣领,用身体试挡着凛冽的江风,在无边的黑暗中,继续窃窃私语着他的身世。

在详细的身世倾诉中,父亲这个伤心人,饮泣了半夜,称母亲的话勾起了他的旧恨新愁,痛感自己的一生,从此完结,并于郁闷苦痛中,借着甲板上的昏暗灯光,作成《二月十五夜江山作》一首,云:

凤泊鸾飘几岁春,伤心家国可怜身。

忏情已觉回头梦,弃世重为绝路人。

寂寞生涯余涕泪,凄凉肝胆化灰尘。

老天欺我终何说?古佛青灯了宿因!

诗中的悲凄、绝望,让母亲对父亲的身世和性情加深了了解。在广济,他们虽常见面,常相谈,但见面时不是谈文学,便是谈教育,谈国家时局与未来,很少谈到父亲的个人身世。至于谈到父亲的家庭,谈到他遭遇过的许多痛心之事,伤心之事,这还是第一次。“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母亲从此对父亲起了另一种同情心,产生了另外一种爱怜。他们以高山流水为知音,彼此心灵相通,追求一致,相互慰籍,在心心相印的人生之路上最终走到一起。

在漂泊武汉的岁月里,父亲“国事焦心哭当歌”,用他于文坛上表现人生,表现时代的诗文,借诗传神,以诗励志,诗动心魄,倾诉了自己的抱负,丰富了感情的流露,也增进了与母亲交往的友谊,和心灵互动,成为他人生诗文中熠熠生辉的一页篇章。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6 13:17
本文女主人翁黄哲渊(1911-1972),女,湖北广济人。1937年上海光华大学文理学院教育系毕业,同年任教武昌圣希理达女子中学。抗战初期,任职中华基督教会北平女青年会,后随夫入鲁抗战,其后,颠沛流离,直至1946年定居青岛,任职青岛观象台。1950年后在青岛市圣功女子中学(七中)、一中、九中、十三中执教。1965年退休。1946年,作者夫妇曾在青岛创建乾坤出版社。1947-1948年间,曾撰写、出版《莽苍苍行》、《离乱十年》、《抗战回忆录》、《三十自记》、《产妇日记》、《中原旅行记》、《青岛游记》等著作。
本文男主人翁芮麟(1909年—1965年),字子玉,号玉庐,江苏无锡人,1929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毕业。芮麟是山东近代史上的一位文化名人,可惜现在其名不著,但在上世纪30年代,他与林语堂、赵景深等同名的著名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30年代曾在广济县留下踪迹,任县民众教育馆馆长。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6 14:00
城塘湖边的老屋

文、饶思堂
岁末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猝不及防地将整个世界按在了暂停键,人不能动,物不能流。局促束缚于方寸之间太久,不由间想起了乡下老屋,想起那些曾经温暖甜蜜、幸福安康,而今却早已远逝的斑驳岁月。
我的老家位于鄂东丘陵一个濒湖的小山村,湖曰城塘湖,垸曰桥头垸,湖在垸畔,垸在旷野中。湖水在阳光折射下波光粼粼、潋滟宁静,每到夏季,大片大片的荷花婀娜摇曳、争香斗艳;而到冬时,比人还高的芦苇遍布两岸,野鸭成群。牧童的我,牵着家里的那条老水牛,往返于这湖光山色,于磋砣岁月里,编织着放牛娃的专属梦想。




老屋位于小山村的最东头,红砖黑瓦,木门简窗。垸口路旁,篱笆荫处,有一条浅浅的水沟,每到酷夏农忙时,总会有灌溉用的清澈的渠道水潺潺地流过,滋润着周边的农田。门前有一条用青石铺就的踏石,被瓦檐上滴下的雨滴经年历月地冲涮,如画工用画笔般勾勒出一道细细的沟痕。记忆里小时候常一人独坐在大门两侧的石墩上,痴痴凝视,唯见沟痕而不知使然。步入老屋的大堂,触目之处是一张八仙大桌,后墙前摆放着供奉祖宗灵位的朱红色条台,小时候每逢吃年饭时,父母都会早起,忙碌地煎炸烹煮,待我们慵懒地从梦里醒来时,视觉里全是丰盛,嗅觉里香飘四溢。堂屋的左右两侧皆是家人们睡觉的房间,虽简朴却不失温馨,右边墙上常年架着一套水车,静静地尘封于岁月里,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幽幽地讲述着光阴的故事。水车下面有一条窄窄的室内走廊,连接着厨房、柴房、牛房,而紧挨着晒谷子用的平房外面,是一处简陋淳朴的农家小院,角落土墙边,散漫地生长着几棵老树,春暧花开之际,枝枝丫丫间竞相吐露着芬芳,于无声处绽放着绿色的希望。
往事浮沉,岁月如歌中,许多的熟悉已渐陌生。而老屋,始终魂牵梦系萦绕于我内心深处的,则是那一处承载着我儿时梦想的空中楼阁。
沿着堂房左侧墙边的木梯上去,是一处由木板铺就的平日堆积闲杂物什的隔层,由此左转,即来到我的空中楼阁。水泥的地面,石灰水涮白的墙面,一盏昏黄的白炽灯斜挂在木床上面的绳子上,床前摆着一张桌子,侧边有一简易书柜,上面陈列着一些年代久远的书。每每闲时,我都会蜷宿于此,在观书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迎来一个个曙光黎明。阁楼的东边,有一扇用木板门做成的小窗,窗虽不大,但却装有我那时的整个世界,少不经事懵懂的我,经常一人呆呆地久坐于那里,看日起日落、云展云舒,看骄阳似火、大雨滂沱。春连着夏,秋过后冬,而我,则在这物转星移,四季轮回中,在不知忧愁的青葱岁月里傻傻地长大。




自打记事之时起,老屋就已存在了,我至今也不知它究竟落成在哪一年?是否比我的年龄还大?在这间农民的房子里,我一直生活着、快乐着、成长着,经历了哥姐们成家,外孙侄儿这些小辈们的出生,父亲的病逝。一直到1996年毕业后进了城里,之后的日子里,唯有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时才偶尔鲜有回之。老屋自此也就老了,空置了,渐渐地从喧嚣热闹中归于宁静,陷入沉寂,就如英雄步入暮年。时光荏冉,世事变迁,生活前行之中老屋日渐灰尘,而再回去时,青苔密布、蛛网纵横、砖斜瓦破、杂草丛生。目之所触,熟悉之中皆是陌生。




离开老屋已二十余年了,如今的我生活在布满钢筋水泥的城里,蜗居于狭小的单元房中,自此我和老屋就如两列逆向而行的火车,越行越远,久经风霜之后,曾经无比兴旺的家族和其乐融融的瞬间犹残存在梦魇深处,而老屋就如一位状态龙钟的老人,步履蹒跚地在时光的隧道里日渐走远,每每忆起时,唏嘘间不禁让人泪目。而泪水之中依稀看见,老屋堂前木梁上的鸟窝里,有燕子在孤单岁月中依旧寂廖地飞进飞出!
岁月静好!老屋梦中!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6 14:03
您安好,我无恙



文:李曙霞







某美女一直被我们称作是不老的惊世妖精。那天我们视频,她穿着睡衣,一脸的安宁,咧着嘴问:我好看啵?不等我回答,她老公在边上扯着嗓子叫:妈了个巴子,天天搞嘞好看出克给别个看,丑八怪的样子在屋里嚇我!
久不见的朋友说,视频个,或者自拍个我瞧瞧。我说不,难看,别个的脸只能画湖北地图,我这能画世界地图了。朋友说,那你能见人?恩,偶尔,月黑风高的时候会见见。
毛头说,丫头,你还好吗?
恩,好,我在家,我很乖。
丫头,去看诗词大会,诗词能让你忘记疫情,诗词总有无限的魅力。




太阳出来的时候,我把屋子里的花儿全搬到阳台上,修剪,浇水,看着几个花苞想象它们绽放的样子。然后,女儿搬来小椅子,我们晒太阳,嗑瓜子,玩石头剪刀布。
没有太阳的时候,女儿自制了她的宝座,在那画画,有城堡,草地,蓝天,白云,金鱼缸,小朋友,气球。然后不停的往嘴巴里塞东西吃,砂糖桔,梨子,旺旺雪饼。初八的早上,她说,妈妈你看,我的门牙晃动了,我长大了,要换牙了。是的,宝宝,每天都在改变, 万象更新,生机勃勃。

很多时候,我划拉手机,看那些报道,患者或家属自述,泪水涟涟。那些无奈,疼痛,人类的渺小,人类各不同的自私,无情,冷漠,温暖,大义,无我,撞击的我心口疼痛。女儿自制了魔法棒,说她是女王,会魔法变变变,能赶走疫情。从客厅跑到卧室,挥舞着她的魔法棒,高呼:见证奇迹的时刻来了!那根一次性的筷子上沾着她用彩纸画的红旗,五颜六色。我的家里,充满了欢乐和希望。




可我还是有点恐惧。看着铺天盖地的疫情新闻,对照那些症状,突然的咽痛,我想不会中招吧?于是,越想越怕,想着若真中了,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女儿怎么办。半夜刷屏的双黄连口服液似乎让我心定了些,终于睡着了。早起,看楼下的药店开了门,脸都没洗,戴好剩下的最后一个N95口罩,卷起一张餐巾纸摁着电梯下楼。药店,陆续人不断,都是来买双黄连的,当然我也没买到,只好买了两盒莲花清瘟胶囊准备打道回府。药店门口的小巷子,社区的志愿者手持小喇叭在居民楼前走走停停,喇叭里宣传的注意事项声音不大,却清晰易懂。他们戴着普通的口罩,穿的是带袖子的围裙。这就是他们的全副防护,和新闻图片里医生护士用废弃的医用工具做的防护服一样,让人揪心。
突然为自己的矫情很羞愧。




远处的钟声清晰的传来,从前,没认真听,也似乎根本听不到。社区的志愿者走了,街面又恢复了安静,安静的只听到空气的呼吸声。
女儿在看喜羊羊灰太狼。我打开乔安云视频,看到妈妈坐在椅子上,安静的想着什么。然后视频给哥哥,问他今天的体温多少。哥哥的体温一直在36.9到36.4之间,他被隔离在新疆的一个宾馆里,虽然他并无任何症状,但他是从武汉出发的,必须隔离。本是不远万里去陪老母过年的,却让老母添了担忧和惊恐,哥哥的心情糟糕透了。我劝他,不是你的错,是你走了后一天才封城的,民族团结一家亲,会没事的,就当没去那,在自己家隔离了,想想医生护士和患者,我们很幸福了。女儿不停的叫着,大舅舅,大舅舅,我们来玩游戏!哥哥在那头笑了,暖融融的。




此时此刻,无数的最美的人,忘我生死,义无反顾;无数的平凡的人,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发着自己微弱的光。正是他们,让人看到希望,看到黎明。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一定能战胜这次疫情。
我们一定相信。




瞧,雾霾要散了,天空,清澈起来了。
您安好,我无恙,是此时最好的祝福和回答。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6 14:21
90年代,那些散落在小城武穴的诗人们
文、陈跃超

如果再给你一个孤寂的单身宿舍,一个缠绵的雨季,你还会在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秋日私语》中心旌摇曳吗?还会眼眶湿润地为阿狄丽娜写情诗吗?这样的假设给人太多的感慨,让我想起90年代的诗意青春。


大约1992年,向武华从龙坪高中调到武穴市政府,雷世达跻身文化馆,做创作辅导干部,武穴新诗开始出现一个群落。那时候朦胧诗盛极一时,从北岛、顾城、席慕蓉到海子,骆一禾,新诗浪潮一波又一波,漫过我们小县城。就像柴静的一篇文章里形容的:看着某人不顺眼,上去一脚踹翻,地下这位爬起来说“兄台身手这么好,一定写得一手好诗吧 ”。虽然向武华、雷世达他们还没有一脚将人踹翻的本领,但是初心炽热,经常华山论剑,江边诵诗,将诗歌火种撩拨得猎猎如旗。


这就是那个时候的饥渴,让我们从中找到了乐趣,为黯淡的生活留下一抹光亮。曾曙光连小学代课老师都不做了,跟风跑到街上踩三轮车。这个自由个体户经常邀我到向武华、雷世达的居所蹭吃混喝;一起玩的还有李春贵、温东华、伍江平、郭德军等人,我们在一起喝酒抽烟,一起交流争吵,一起虚度年华。还有一个窝在几十里外化肥厂的周银火,每回在街上见到就一把搂住你,好像憋了很久的欣喜,终于从牢房里放了出来;而仪表堂堂酷似朱时茂的李春贵,沾染了二里半的土豪气,从他口里说出来的都是县城大人物,对我们这些乡巴佬虽然友好但还保留些许矜持;广济药业的郭德军神出鬼没,有时也带我们去卡拉OK,一曲《毁灭》吼得人闻风丧胆。而最热情的莫过于温东华夫妇,只要在街上遇到了,就问:“有空不?晚上到我家吃个饭。”如果你还在犹豫,他连忙说“我把武华世达邀来”,让你免生尴尬。曾曙光形容他们家:“老温就像福利院长一样,收容了我们。”




大家在诗歌的帆船上振翅欲飞,但是飞得多高,也要有造化之功。此时县城文学圈有所成就的,大多在散文小说领域攻城拔寨,但是能解读一首朦胧诗的人寥若可数。于是大家八仙过海各有神通,有读刊授班的,这方面周银火用功最多,(许多文学杂志就是以刊授班形式培养文学新秀),他从《诗刊》刊授院读到《长江文艺》培训班,最后还被西北大学作家班录取,因为化肥厂效益欠佳,无力继续攻读而作罢。还有的傍名家大腕,这需要有相当的作品自信,否则容易吃闭门羹。向武华曾经背一摞诗稿找武汉某文学出版社,编辑问是哪级作协的呀?答曰无作协,编辑遂不再理会。当然也有“曾曙光夜奔黄州访醒龙”的佳话,声名正炽的刘醒龙很热情,竟然将曾曙光两篇文章推荐到省刊物发表了,让曾曙光大喜过望。有一位大法寺镇公务员为了诗和远方,对来之不易的公职说拜拜,还有一个梅川女诗人以青春赌明天,抛弃邻村婚约而私奔京城,也有下海经商翻船的,如李顶武村的周秀保。当然,能够走出去的最终都有收获,比如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毛银鹏和财经作家陈辑宝。90年代的武穴才子佳人很多,像在秋日枝头的红柿,在时代的风潮中含情脉脉,婀娜有姿。



白岩松在回忆九十年代时也说,“那是一个精神食粮最贵的时代”。月工资都不过百元,听一盒磁带、买一本书都要咬牙切齿,但是为了文学还得付出,哪怕节衣缩食也要购回名著名刊,文化馆万梦熊老师近视千度,在他窄小的寓所也是名著满墙。还有更多的像曾曙光一样的农民个体户,完全不顾明天还要出工搬砖的酷烈现实,通宵达旦熬得两眼通红神情倦怠。为伊憔悴为伊忙,时间和精力的大量付出,虽有创作收获但无关生计,连向武华都有疑问,“不结果实的花是不是多余的?”但是,文学就像一种病,从肉体侵袭到灵魂,我们用这样的方式来抵抗个体在庸常生活中的沉沦。就像朱河小学民办教师张保国,只要文友相邀连忙放下手头活计,推出那辆破自行车,在乡间土路颠簸出一路飞尘,他那桀骜不驯的风姿,也昭示着那个年代文学的光荣与梦想。



真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流光容易把人抛。”而今天,手机智能化让阅读更加方便,朋友圈、百度、今日头条这样的APP扑面而来,穿越,悬疑,盗墓笔记,霸道总裁,现实的成长逻辑早已解构,文学以故事在流传,在这些只有想象的远方、没有现世彼岸的网络文学中,它们夺走了大量的流量,却丝毫无助于你变得更加美好。温水煮青蛙,那种无限期待的热情在信息洪流中冲毁殆尽,那些蠢蠢欲动的渴望,像被手术切除了一样悄然消失。我们每天忙碌着各种生计,奔赴于各种交结,既不成功也不失败,既不快乐也不痛苦,在俗世的尘埃中匍匐而行。再也没有澎湃的心潮去眺望山崖那边的青翠薄雾,再也没有怅然的思绪去倾听故乡屋檐下的燕语呢喃,更没有一颗忐忑的少年心,沿着小溪去找寻她家水塘边的兰蕉……这一切正在成为时间彼岸的风景。



但事实上,那一段诗意青春像身体某个部位的暗疾,一直烙印在我的生活中,时刻提醒着我,让我在深夜怅然若失。也许在生活和诗歌之间,真的有着一道栅栏,当年的文化馆已经变身“勇成购物广场”,那里每一寸土地,曾经布满了我的脚印,密密麻麻,或深或浅。我将QQ和微信中的文朋诗友归类于“作家”,三不知还要捏和成群,我们称之为“不合时宜28群”,但是交流越来越少。曾国藩说,小人求全,君子守缺。我能守的或许就是对自己的怀念,对一段天马行空,激情澎湃的生活的怀念,对一去不复返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当我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这个滨江小城消融在夜色之中,霓虹灯一路闪烁,拥抱着远方的星辰。阿狄丽娜,她会不会远远地跑来,轻唤我的名字?虽然她是那么模糊而又亲切。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6 15:17
梅川灵山马祖寺

文、燕山上人

梅川灵山有两大禅师在此修炼过:四祖司马道信和马祖道一。司马道信是我们武穴人今天就不作介绍,只把道一禅师做一个简要介绍。道一在灵山修炼的时间大概是公元683----782年之间,主要是从五祖弘忍研究四祖禅农并重思想,后取道庐山到洪州(今南昌),自创洪州宗一派。
 马祖道一(709-788,或688年—763年),俗姓马,又称马道一、洪州道一、江西道一。唐代著名禅师,开创南岳怀让洪州宗。汉州什邡(今四川什邡市马祖镇)人。史书说他容貌奇异,牛行虎视,舌头长得可以触到鼻,脚下有二轮文。谥号大寂禅师。 马祖道一禅师门下极盛,号称“八十八位善知识”,法嗣有139人,以西堂智藏、百丈怀海、南泉普愿最为闻名,号称洪州门下三大士。百丈怀海下开衍出临济宗、沩仰宗二宗。 马祖道一是四川历史上最具影响文史名人之一,与司马相如、李白、苏东坡齐名。
 马祖道一,幼年在成都的净众寺从金和尚出家,开元年间至衡岳,从怀让禅师习禅。天宝初年到过福建建阳(今建阳县)佛迹岭,开始弘化授徒。不久到临川(今江西临川县)的西山,后又至虔州(今江西赣县)的龚公山宝华寺弘法28年。代宗大历4年(769年),马祖道一来到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的开元寺(今佑民寺)说法,四方信徒云集洪州,入室弟子139人,使开元寺成为江南佛学中心,洪州禅由此发源。和师傅怀让相比,道一是广授门徒的禅师。怀让那一辈人如果是静修僧的话,马祖则是开宗门的一代。江西的法嗣,据史书 说,广布天下,影响深远,称洪州宗(洪州禅),与青原一系下的石头宗遥相呼应,自此禅宗大盛于天下。 日本哲学、佛学、汉学大师铃木大拙指出:“马祖为唐代最伟大的禅师”。胡适称马祖为“中国最伟大的禅师”。
     马祖道一的一生,依其活动地域和思想发展线索,可以明显地分为三个时期:   1.剑南时期(709~733)。中唐时期的剑南是唐玄宗时的十个节度使之一,约当今四川中部地区,下辖益、彭、蜀、汉、资、渝等州。道一幼年在本邑罗汉寺依处寂(665~736)出家。二十岁前后在渝州(今重庆)依圆和尚受具足戒。曾师从著名僧人、新罗国王子无相(683~762)。这一时期的游学,主要接受了五祖弘忍一系的影响,奠定了禅学思想的基础。   2.衡岳时期(733~742)。师从于怀让,度过了青年时代,接受了六祖惠能衡岳一系的教育。   3.江西时期(742~788)。先后住在临川(唐时属抚州)西里山、南康(今赣县田村东山村)龚公山,两地共三十余年(742~773)。唐代宗大历八年(733),移居锺陵(今进贤县)开元寺,地近洪州(今南昌),随后一直以洪州为中心广泛地开展弘法活动,创立了“洪州禅”。他去世之后,唐宪宗元和年间谥号“大寂禅师”。道一门下弟子很多,其中入室弟子依《景德传灯录》记载有139人,依《祖堂集》有88人,各自弘化一方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9 16:08
今夜,愿月与灯依旧



文、吴存明







清晨,远处久违的几挂鞭炮声响起,给今年的元宵节多少应了一下节日之景。在这鞭炮声中醒来,不由闪现出一新禅师的几句偈语:“苏醒后,我看见蓝天,双手合十,心怀感恩。”
是啊,新的一天。这一天,往日该是开学准备、忙碌的日子;这一天,往日里也是新年的高潮,是春节期间的“节中之节”。但今天,尽管不会“金吾不禁夜”,不会有“宝马雕车香满路”,也不会有“花市灯如昼”。但很庆幸,每一天都能静静地在家中看蓝天、看春日的阳光、看远山、看寂静的小城;很庆幸,每一天全家人都能平安健康的一起呆在家中;很庆幸,每一天亲人、朋友、同事们报告的都是平安。更庆幸于我们生在伟大的国度,伟大的时代。




武穴封城十六天了,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今天报告的数据显示,确诊、疑似人数在前两天略有下降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小幅上升。钟南山院士说目前还不能确定拐点是否到来。小区内已有两例确诊对象。早上,已将小区内四号楼整体封闭管理。小区及周边的住户因此多多少少有了一丝丝的紧张。去超市购物、生活补给的人多了起来,从超市门口一直排到了小区东门。人们自觉保持一米五的间距,耐心的排队等候。超市里面,除了个别的柜台空了外,白菜、胡萝卜、青椒、土豆……各种蔬菜品多量足,其它的食品也还充足,而且还有元宵,这是今天最应该有的。但每一个人都在尽可能多的把购物车、购物篮塞得满满的、堆得高高的。囤足食品,尽量减少出门,安心宅家做贡献。




宅在家中,或登楼远眺,或煮一杯清茶看看电视里的元宵节目,关于元宵的记忆也在悄然的泛起。
小时候,元宵必有的就是龙灯了。我们兄妹多,买不起龙灯,父亲总会找来一些竹子,削成竹条,搭龙骨。母亲则弄一些红的、绿的、黄的纸片,糊在龙骨上。一块块的糊好,就成了龙灯了。到了夜里,中间点上一截蜡烛,龙灯红亮红亮的。孩子们自然的聚集在一起,比比谁的龙灯好看、谁的威猛,然后排成一队,小心的举着龙灯,在垸里穿来穿去。调皮的孩子也会在龙嘴里插上一个鞭炮,点起,高高的举起龙头,鞭炮声又仿佛是龙在吟。那时是快乐美好的。




最热闹的是武穴建市后,每年的元宵灯会。白天是街头文艺大联欢、大游街。乡镇的人搭着拖拉机一车一车的涌到街上来了,永宁大道、民主路、科技街等每一条街道都挤满了,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声此起彼伏。远远的望去,采莲船的、玩龙的、耍狮子的、打腰鼓的、武术、戏曲表演的等等。整条街、整个城都是热闹的、欢腾的。真正的“闹元宵”了。到了晚上,更是欢乐。明月当空,桂华流瓦,纤云散,灯市光相射。处处悬灯结彩,路的两边是市里各个单位精心制作的花灯,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传统的生肖灯,龙灯昂首飞腾、猴子灯调皮活泼;彩绘故事灯《水浒传》、《西游记》更是栩栩如生;而那融入现代科技元素的花灯,则有乐声欢荡、流水潺潺,水里还有云雾蒸腾、香气缭绕,着实迷人。真个是“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城市规模大了之后,这种闹元宵也没了。但各个商场门店仍然会把自己的门店弄得灯火辉煌,或者举行猜灯谜比赛、吃元宵大赛等,倒也热闹不凡。有一年广济药业的焰火表演足足一个小时,看焰火在空中有的如花像流星雨一样从天而降,仙女散花一般,有的如鲜花美丽缩放,照亮半空,“火树银花不夜天”之景也着实让人大饱眼福。




“吃元宵了”妻子的喊声打断了我的沉思。煮好的元宵,圆圆的、满满的、晶亮晶亮。夹起一个,靠在嘴边,吹了吹,送进嘴里,轻轻一咬。软软的,香香的,甜甜的,里面那饱满的烫烫的黑芝麻滚入心脾。
静静的品尝着元宵的香甜,静静的体会着此刻的幸福。忽然发现家里的那盆兰花竟然开起了一朵小花,似乎是悄悄躲在颀长、端秀的兰叶下面,那么的不起眼,淡淡的、雅雅的、甜甜的。
花开了,春天还会远吗?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9 16:18
夜话杨二岭之电影
文、苏伟峰

杨二岭村的往事,记忆中最深刻的当属看露天电影了。七十年代,我们村在全省农村中最先拥有最先进的放电影设备的。晚上,全村老百姓都早早过完夜,带着小登子或小椅子及大长板登从四面八方来到村大礼堂前空地上,一边闲扯一边焦急的等待。不光是本村的人,还有许多人从梅川,杨铺、余川、干仕、王宪、龟山赶来!东边来的人就更多了,整个连山乡几乎是人人都来看电影!让人吃惊的杨山大队的许多人竟然从山路上飞奔而来早早的占领观看电影的最佳位置,当然他们也有乐极生悲的惨剧!杨山人就曾经因为看完电影后兴奋过度,在回去的陡峭山路上摔断过九个人的脚。当年看电影的盛况可以说是人山人海,空前绝后!没有六万人也至少有五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人。相当于说是广济县十分之一的人齐聚杨二岭。前几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已!这种热闹程度是现在年轻人无法想象的。我至今还记得有一天晚上放映战斗故事片,银幕上我解放军腹背受敌,孤立无援、弹尽粮绝、牺牲无数。在音乐、画面的渲染刺激下,许多人痛哭失声!特别是坐在前面的细伢们眼泪打转,哀声一片!就在这全场的哭声中银幕上画面突然出现我军大部队从侧面飞奔而来增援,哀怨的音乐也突然转为激昂的冲锋号声,现场几万人都瞬间难以转换情绪停止硬咽!幸亏前面坐着的全村细伢们急中生智拍起巴掌,这一拍,全场所有人跟着拍,并爆发出欢呼声!经久不息!人们己深入电影中的战场!分不清现实和虚幻!激昂、辽亮的冲锋号声中,每一个人都是战场上英勇的冲向敌人的战士!全场所有人都站起来嘴里大声喊着:冲啊!冲啊!真的望前冲!后面的人望前冲!人人望前冲!前面的细伢们一个一个的纷纷掉进杀猪用的臭粪坑里头!大喊:救命!救命!前面的人这才回到现实中来,停下冲锋的步伐和嚎叫,跳入粪坑捞起细伢!这时候,放映员才醒悟过来,停止这光影世界给全场人带来的虚幻!

现在起这群体性颠狂的一幕,自己都难以相信是真的!更为离奇的一幕是村里山上、路上、田里第二天到处都是不动的蛇!村民们一致认为要发地震了,惊慌失措中忙紧急报与村干部,村干部也慌里慌张的报与上级。上级派人来查月余后,说是那天晚上全场观众的呐喊分贝太高,将冬眠的蛇惊醒!蛇受惊出洞而已!绝对不是要地震了!还有更为耸人听闻的一幕,当天晚上全场观众形成的一股声浪如同海啸一样飞越仙人坝水面将彻石大队正在播下早稻秧通知的高音大呐叭震哑!后来彻石村人为了面子说是铁丝生锈了,没绑好自已掉下来的。!多年来,我一直想买一个高音大呐叭赔给彻石大队老百姓,不知道他们还要不要!幸运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垸好几个人在水库边上捡到好几条大青鱼,其中有一条竟重达六十八斤九两!那一波声浪竞然连水中的鱼都给击晕了过去!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在七十年代未和八十年代初,我们村几乎是天天晚上都放电影。最开始是主要在杨二岭垸放,后来其它的几个垸有意见,便改为到各垸轮流放,主要在六个大垸放。村里的小伢们一部电影就可以看上六遍了,且不花一分钱。这种一部电影看六遍的幸福,其它乡的孩子们是不可能有的。那个年代,杨二岭大队就是广济县的第三大娱乐中心!除开武穴和梅川,就只能是杨二岭了,花桥影剧院、田镇影剧院当年还连影子都没有,花桥建电影院从杨二岭借一万元钱不知道是多少年后才还给杨二岭的。有趣的是外村的待嫁美女们为了天天能看上电影纷纷托人做媒,嫁到杨二岭来!当然有的是在看电影现场被我们村后生伢电倒的!有的时候,电影放映换片子间隙就象是相亲大会!男男女女、三五成群,左顾右盼、窃窃私语。这一幕寻找意中人的画面又象是一曲山村爱情小夜曲!当然我村后生伢也不含糊,外村的美女们大多在这个时期嫁入杨二岭来!要不!为啥现在杨二岭年轻一代美女、帅哥这么多!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9 17:37
诗人吕约:让写诗回到写诗本身



在向别人赠送诗集的时候,吕约的问题是:“你需要吗?”她笑称:“这是一个诗人的自觉。”毕竟,这是一个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读诗,甚至不愿意了解诗歌的年代。

旁观者总是要俗套地谈论诗歌和时代在关系。在吕约眼里,这是伪命题。80年代的辉煌原本就不该是诗歌的常态,读者的数量乃至态度,都不应该影响诗人的写作。写诗,原本只关乎文字和词语。

朱大可曾经这样评价她:“吕约,即履约,也就是一种以履约为借口的反讽,它旨在解除一切跟旧语法的契约——但另一方面,契约和仪式,那些庄严的事物仍然内在地保卫着诗歌,令其散发出恒久的光泽。吕约在摧毁传统浪漫主义语法的同时,显示出对重新打开的语言的高度敏感。”


诗人的驱动力源于自我表达的需求


张自言:去年年末有一系列报道告诉我们80年代著名的诗人活得很糟糕,例如梁晓斌生病了。读者们会觉得这暗示这诗歌这些年的命运,你怎么看?

吕约:这首先是一个个体生命的事件,不仅仅是诗人,任何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失去体制的保障都会这样。我觉得他不是作为一个诗人在受难,我们要讨论的是社会制度怎么去保障公民的权利。

大众认为80年代诗歌曾经辉煌过,证据就是诗歌在公众的注意力的中心。80年代思想解放的潮流里面,诗歌作为文学的探索者,是最活跃的一种力量。

但是,如果你去看整个历史,诗歌最巅峰的是唐代,但这里面每一个具体诗人自己的命运,例如李白、杜甫,都是不如意的,他们并不是那么地受尊崇。我觉得并不存在假想中的,诗歌曾经非常辉煌、胜过了世俗的权力这样一个时代。那只是美好的愿望。

张自言:另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是,读诗的人少,会影响你对诗歌的坚持吗?

吕约:这种说法也是读者的想象。还是以诗歌最鼎盛的唐代为例,那时候识文断字的人就很少,读诗的人更是小众的。任何时代,读诗的人都是小众,这个境遇是永恒的。诗人的驱动力还是来源于自我表达的需求,当然你有一个跟无形中读者交流的,或者有一个对话人的需求。

这个读者不一定是坐在我身边的,可能空间很遥远,时间上也可能很遥远,比如说很多年以后。写作者是为无限的少数人,希望的是超越时空的交流。这个恰恰文学,包括艺术,所特有的一种功能。

写诗不面对时代而面对词语

腾讯文化:关于现在的时代,我们都说这是碎片化信息化的。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对写诗的语言会有什么影响?

吕约:写诗的动力不直接来源于我要面对这个时代。任何一个时代的个人写诗的时候,首先面对的最直接的东西就是词语,怎么用词语这种材料表达我对客观现实的思想,是个人在选择词语。

按照罗兰·巴特的说法,一个作家的风格是在两个轴上运行的,一个是集体的,一个有历史的语言结构里面。我们不可能生造一个词出来,要在既定的语言里选择,个人化的因素就是一个人的生命体验。诗歌如果写得好的话,是在两个轴上运动、结合得最好的一种语言典范。

所以时代只是写诗的一个生存的背景或者是地平线。刚才说的信息化的时代新闻语言大众传播的语言,包括我们在写微博、微信的时候是一种社交化的语言,这些背景对写诗的影响,还是回到面对怎么选择语言、表达自我感知这样的问题。

腾讯文化:您会把新闻写到诗里面去,例如地铁、恐怖主义、保钓。能解释一下您的用意吗?

吕约:因为词语的产生首先是因为你的心受了外部世界的刺激。这和故事里的诗言志,情景触发了你的情感是一样的。古诗里经常写风吹来鸟飞过,那我们生活在一个都市世界,古代的农夫耕田,就变成了现在地铁上有人在乞讨的场景。

技巧是创造形式的能力

腾讯文化:技巧存在吗?

吕约:技巧对于写作来说可能是存在的,如果没有技巧就没有形式。你的意识和语言的产生是因为你关注了什么东西,你把它变成什么样的形式,这个时候你就在重新组织这个世界的秩序。技巧,实际上是创造形式的能力,这无疑是文学所基本的要素。第二个层面上,写作经验越丰富,技巧有可能变得越来越成熟。

腾讯文化:您在技巧上经过了怎样的变化?

吕约:我最早写的诗歌是《在南方幻想南方》,是我基于我对于现实的幻想。我为什么会幻想,是对现实不满足。

现在,我写的是想象,跟幻想不一样的地方是,想象是一种简单化的对现实的修补。面对整个现实世界,把它重新整合,重新赋予它形式。我觉得在这里面有两个因素在发挥作用,一个是你的经验,你对世界理解的深化;第二个是技巧的纯熟,才能达到想象世界的语言创造形式。

腾讯文化:记得您有一句诗是“把诗歌当作垃圾筒来使用”,怎么解释这句话?

吕约:这是幽默和玩笑口吻来写出沉重的题材,把诗歌当垃圾筒使用,事实上指的是我在现实里面会制造很多的垃圾,这个垃圾没有地方去存放它,就放在语言虚拟的容器里面。

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

腾讯文化:好像大众对新诗的感觉是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唯美了,您觉得怎么评价诗人认为的美和大众所示为美之间的隔阂?

吕约:一说到诗,甚至一些年轻的学生,从情感上更倾向于古诗的那种美,因为是一种和谐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美。也可以说是一种审美惯性吧,因为那个世界已经完成了,就是没有任何矛盾的一种美,古诗田原经验里面的那样一种美。

现代中文诗发展了一百多年,从五四的时候开始,从胡适的《尝试集》,经过郭沫若的《女神》,一直到后面四十年代的九月诗派,八十年代诗歌又重新复苏,出现了北岛、顾城这样的一些诗人。现代白话新诗是一直试图在创造新的美,就像叶芝的诗里面所讲的:“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一种新的美在诞生的时候总是可怕的,和人们过去对美的接受心理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现代汉诗创作美的文本还是有很多,有一些已经成为了经典,有一些还等待公众的重新认识和发现。

古诗是农业文明的一种经验。现在大部分人已经离开土地,走在街道上、坐在办公室的格子间里面。面对这样一种新的经验,包括我们在这种生活里面的一种新意识思想感情,能不能找到一种新的语言来表达它?我觉得这是整个现代白话文学的任务。“现代美”一直在创造过程之中,但是因为才只有一百年的时间,跟古诗、古代的美数千年的时间相比历程还是很短的,需要一个认识和经典化过程。但我认为现代诗无疑创造了新的美。

腾讯文化:您曾经说过诗是语言的种子,有人把它遗忘了,有人还在照料它。您是怎么样照料这个种子的?

吕约:诗性的逻辑跟现实的逻辑往往是不一样的,甚至是有对抗的。诗人沉默的时候,甚至是走向自杀的时候,可能是因为这个种子出了问题。

语言的种子实际上是对一种诗的意识的种子。这个种子是在生命的土壤里生长的。在你的灵魂意识层面上要不断去酝酿它,要保持诗性的思维。

艺术总是要对生活说“但是”

腾讯文化:您曾经说过,八十年代走红的诗人,更多是由于他们观点上的激进。那么现在的诗人们呢?

吕约:80年代诗人和文学都倡导生命的价值本身的解放。当时是以一种激进的姿态走在前面的。

现在诗歌的这个意义已经不再于激进,而在于拓宽大家意识的空间。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匈牙利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有一句话:“艺术总是对生活说‘但是’。”肉眼看到的现实和生活之外,还有别的东西,诗人要指出来。

腾讯文化:女性的身份会对您的写作有影响吗?

吕约:更应该强调的是这样一个个体的独特性,当然里面有蕴藏了自己全部的性别经验在里面。

女性写作在中国的现代诗歌史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翟永明。在一个群体写作被命名之前,其存在是模糊的。当这部分写作被命名之后,大家看到了这样一个新大陆,这是有解放意义的。

我觉得女性意识被激活以后,看待世界的眼光无疑就摆脱了传统只用男性的华语规范来表达的约束。但不是每首诗都要去刻意强调女性立场,要看这首诗的艺术目的是什么,不一定。如果女性书写变成了强制的,又把解放的意义又丧失了。

腾讯文化:您觉得现在中国的诗歌评论是什么样的状态?

吕约:第一,诗歌评论滞后于诗歌创作本身。我们现在当代诗歌的评论还在总结八九十年代的诗歌创作。对于现在走在前沿的诗歌探索可能本身有所忽视,或者关注不够。

第二个不足是在评论的准确性。诗歌评论往往会停留在面上的概括,简化一个现象,用代际和流派来命名。对于创造了好的诗歌的个体诗人、具体作品的细读,还是有很大的空间。

腾讯文化:顾彬好几年前有过著名的言论,觉得现代汉语写作的情况是非常糟糕的,但是例外的是诗歌,您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吕约:顾彬同时关注小说和诗歌的创作,他在进行比较的时候也有任性的成分。一方面批评小说创作的现状,认为小说创作里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既包括功利化的问题,比如为了占有公众、为了汉学家接受、为了获奖而写作浮躁的功利意识。同时他也指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小说创作里面在语言探索上面、在文学的审美价值自足性上面的一种不足。他用诗歌作为例子来说明在同一个时代的境遇里面另外一种艺术形式,他个人的评价认为比小说更好。希望如此。

但这还是个人的评价。把诗歌这种文体跟小说这种文体的成就进行比较,我觉得是很难的。我们的诗歌并不小说差,可能是因为潜意识里面小说得到了太多的关注,在消费市场上当然小说更有市场,诗歌的读者更少。弱势群体总希望强调自己的存在,可能是这样一种心理作用。

腾讯文化:谈谈你的新诗集《回到呼吸》

吕约:这个新的集子设计的名字《回到呼吸》,是近几年写的诗歌,可能比较具有代表性,整体风格上可能是回到了自我生命最基本的经验层次上面来,因为呼吸就是我们个人生命的原点。对于现实的关注、对于一些词语的实验、形势上的探索,这个精神还是一以贯之的。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9 17:51
感化未遂

吕约


我被生活活埋的时候
有个瘦子总是连滚带爬及时赶到
象一个辞世多年的近亲
它站在坑边
唾沫横飞
动用多种失传已久的修辞手法
审判我,羞辱我,刺激我,贿赂我
当然,最终是为了让我站起来
不要装死

沙子塞住了我的牙缝
我抱着250块的保健枕头
嚼着沙子
嚼着每日5g的钙片
在乱石丛中
长出新的骨头

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在坑边演练一遍
今年,它至今没有赶到
难道它开始装死
好让我感动地答应替它活着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9 17:57
写在纸的另一面

一、记录者的境遇

是的,一个疯子的梦
无论叫它历史
还是现实
记在石头上
还是纸上

是的,我们是这个疯子的
忠实秘书
因为过于忠实地记录了
他记不起的梦
清晨
被他痛揍

痛揍我们
他以为是梦

不——是的
是的,不——
我们的呼喊
也是对疯子的叫喊的
忠实记录


二、一个折磨人的怪词

太阳底下又发生了什么?
知道的人想对不知道的说什么
假装知道的为什么这样说,知道却不吭声的又是谁?
“事实”,也就是说,只有上帝才能抹去的东西
如果有人想代替上帝让它消失
就留下一个送不走的词:“真相”——

我们拍这个词的马屁,送它礼物
夸它是“良知”的儿女,“正义”的兄弟
“真理”的姐妹,在黑暗中叫它的小名
希望它像狗一样跑过来舔我们的手心
它没跑过来

将它的敌人“谎言”
送上等待证人的法庭
它不做声

威胁它:如果你迟到,就要认错
如果你不来
我们就向你的敌人认错
它不认错

乞求它:我们这些只有两只眼睛的人
需要你,胜过你需要我们——
它不感动

它正与这些渺小的东西一起消失
孩子,男人女人和他们的照片
说话的,不说话的
有眼泪的,没眼泪的
猫与鼠,狼和羊
狼对羊所说的
羊对狼或对自己所说的
问题与答案
原因和结果
以及那些
被原因和结果
吃掉的

它在这里捉迷藏
勾掉的名字,删掉的数据
滔滔不绝的沉默

它被这些伟大的事物驱逐
制服
公章
口号
主义


另一种钱
生活,遗忘
遗忘,生活

麦克风说:“这就是真相,我们没有撒谎。”
“告诉别人真相是残忍的。”涂红色口红的嘴巴说
“一切都是幻象。”涂黑色口红的嘴巴说

怀疑伸出一根手指,指向它的藏身处
愤怒却将我们带错了方向
在绝望的帮助下
恐惧
将我们抛进没灯的监狱

在我们消失之前
带领我们找到它
带领它
找到我们的
一定是
更大的恐惧


三、纸的另一面

纸的这一面
记下了爆炸,只有爆炸
灰烬在纸的另一面

纸的这一面
记下了灰烬,只有灰烬
风在纸的另一面

纸的这一面
是一个个问号,只有问号

纸的另一面
也没有写下答案

将纸举起来,对着光
从另一面看
每一个字都是反的
这一面成了另一面

纸的另一面
银幕的另一面
刀子的另一面
人的
另一面

这一面
和另一面
隔着一堵墙壁
唱歌给对方听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9 20:06
《庄周传》
(外三首)

文/张尹

庄周喜欢睡觉,在午后
躺在院子的凉席上
看几页书
就在微风中进入了梦乡

庄周喜欢睡觉,每次都做梦
经常做的梦
是一只蝴蝶在院子上空飞舞
这时的庄周,不知道是梦见了蝴蝶
还是自己在院子上空飞舞

有时,庄周也梦见一只老虎
与自己打闹
庄周赢了,就是自己在梦中
老虎赢了,就是梦中的自己
在与一个人玩耍

偶尔一阵内急,庄周在睡意中起床
逍遥的身姿,使蝴蝶和老虎退去

因为梦而存在的庄周
因为醒来,而惆怅若失




《路孔古镇的山》

这些山,在沱江边
有的蜿蜒有的匍匐
这些绝壁
和绝壁上的石洞
石洞里的摩崖石刻
因为很多的水
很多风
很多日子
很多人的到来
它们在这里

很多次
我们站在江上的船里
看着它们
慢慢飘过




《路孔古镇》

一片房子
一条江
一个码头
一条街,旧时的
名叫路孔
现在叫万灵

来这里的人走着,看着:
万灵不是路孔
路孔也不是万灵



《孔子传》

他传道,授业,解惑
每一句话都被弟子
记录下来
编成典籍流传后世

他经常坐着马车,从一个国度
逃离,到另一个国度
衣不暖,饭不丰,如丧家般地
躲藏

有时,远方的朋友到来
他拱手作揖,席地而坐
白水当茶,
讨论人生至理,或是它国八卦

也批评弟子: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时习之。
弟子三千
终究熬出七十二贤者

每当夜深人静时,他才想起家中
渴盼相聚的妻儿:
这皎洁的一生
也只是一生的一部分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10 09:39
欢爱时闭上的眼睛

文/吕约

欢爱时闭上的眼睛

在仇恨中睁开了

再也不肯闭上

盯着爱情没有看见的东西

欢爱时的高声咒骂

变成了真正的诅咒

去死吧,去死吧

直到死像鹦鹉一样应和

喊着爱情没有宽恕的名字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10 09:39
温东华新诗讲座《新诗优劣十论》
新诗优劣十论  
1  
劣诗十弊< —————————— >好诗标准  
肤浅寡情<———思想情感————>深刻深致  
空洞冗长<———材料内容————>丰富简约  
单调贫乏<———句式句型————>变化自在  
拼凑做作<———节拍押韵————>自然天籁  
生硬僵化<———缀句缀段————>鲜活浑然  
枯涩死寂<———意象方面————>温润郁勃  
无诗性空间<——跳跃转换————>有诗性空间  
无情思震荡<——流动回旋————>有情思震荡  
无思维穿透力<—事物核心——— >有思维穿透力  
无诗的生态<——从大地生长出来———>有诗的原生态  
   
2—4深刻深致深情  
•肤浅寡情不是好诗,深刻深致深情才是好诗
•深刻深致深情
•深刻的诗:海涅《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艾略特《荒原》《四首四重奏》
•深情深致的诗:拜伦《雅典的少女》、歌德的《迷娘歌》普希金的《致凯恩》。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3-4——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  
5—6丰富简约  
•空洞冗长不是好诗。十九世纪末期浪漫主义诗丧失激情,而代之空洞冗长,中国官方推重的诗人名流,其诗往往犯有此病。
•丰富的诗:济慈《秋颂》
•丰富简约的诗:博尔赫斯《蒙得维的亚》
6——博尔赫斯《蒙得维的亚》  
我滑下你的暮色如厌倦滑下一道斜坡的虔诚。  
年轻的夜晚像你屋顶平台上的一片翅膀。  
你是我们曾经有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那座随着岁月悄悄溜走的城市。  
你是我们的,节日的,像水中倒映的星星。  
时间中虚假的门,你的街道朝向更轻柔的往昔。  
黎明之光,它送出的早晨向我们走来,越过甘甜的褐色海水  
在照亮我的百叶窗之前,你低低的日色已赐福于你的花园。  
被听成了一首诗的城市。  
拥有庭院之光的街道。  
7—8变化自在
•句式句型 要富于变化。
•语言是由词、短语、句子构成的,词有词态之分,短语有语态之分,句子有语气语调、肯定和否定之分,句子还有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之分、有单句和复句之分,而复句又有意义关系之分。好诗忌单一句型。好诗慎用排比句。
•句式句型变化自在的诗:如《警觉》
8——布鲁东《警觉》  
9—10自然天籁   
•汉语新诗不要人为的安排什么七字句、九字句,也不要轻易使用整句  
•汉语新诗不要押韵,不要平仄,不要节拍。押韵、平仄、节拍都是人为的做作的。这种做作拼凑伤自然之美。  
•汉语新诗朝着语言说方向前进。说是人的本性,我们人类的活动,固然有唱、吟、诵,但与说比起来是相当少的,我们每天少不了说,而且花大量时间去说。除开不会说者便罢,一般的说者,他的说一样具有节奏美、情感美,因为说源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呼吸、心跳和血液循环。诗的语言说一样是诗的本性。  
•汉语新诗语言说是象之语言之说。  
•语言说在语音上追求天籁境界。  
10——橡子《英国篇章之六》遇见火焰   
在湿漉漉的公园遇到火焰,那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事。  
但你有可能遇到百年的大树,叫不出名字;你可能遇到松鼠与浆果。  
遇到白色的芦苇,灿若云朵,细碎的乡愁落满一地。遇到花朵的孤寒。  
除了你一个人,谁也不到空荡荡的木头长椅上落坐,它们沉默的会议日复一日,从晨到暮。  
遇到手持长剑的女人,脸上有青铜的崇高,有苔藓的没落,乌鸦不再叼着她的眼神飞翔。  
遇到火焰,但是不可能,可能的是点燃与掐灭,是水对水的爱慕。  
所有的世纪都将被云朵喂养,而每一根草茎之下都有阴郁的天才。修剪刺的篱笆,  
开吉普车旅行,遇到讲德语的黑姑娘,她黑得犹如幻觉。  
11橡子在蕲春(图片)  
12—13一尖山是汉语新诗的高山  
一尖山是汉语新诗的高山  
横亘蕲春武穴黄梅的一尖山,是汉语新诗的高山。  
   
诗歌在一尖山是很发达的事业。早期的繁荣可以追索到东晋末期,那个时候,武穴到小池都是一片泽国。泽国的对面九江就有一位非常卓越的诗人陶渊明,当时,许多诗人南来北往,路过这一片泽国,总要拜访陶渊明。稍后,在蕲春武穴交界的一尖山,历史又偶然又必然的送来一位给唐朝诗歌造成极大影响的诗人,那就是鲍照,他留恋一尖山的山水美景,就在一尖山建造房子居住起来,因此,也吸引了许多诗人在一尖山上上下下。可以说,当时的中国诗坛除开南京,我们这一地区“一尖山——雷山(我们地区老年人叫庐山为雷山,因为雷池而得名)”就是一个诗歌中心。唐宋时代,这儿都有很好的诗歌传统。而真正产生蕲春武穴的本土诗人还是在明清时代,这个时代,写诗的人非常多,但影响比较小,其中最有名的、诗也写得最好的诗人就是金德嘉、陈诗(他是状元陈沆的老师)、陈沆(陈沆与龚自珍、魏源是好朋友)。他们那些诗,我们都称作古诗。古诗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与狩猎社会和农耕社会结合在一起的。从工业革命开始,现代型的社会逐渐代替农耕型社会,因而也促使诗的变革。辛亥革命一起来,新诗也就慢慢产生了。从新诗产生到1949年,一尖山下的黄梅有诗人废名,一尖山下的蕲春有诗人胡风,一尖山下的武穴没有诗人。到了当代,缺憾的是黄梅诗人较少,而一尖山下的蕲春武穴一下子就象雨后春笋一样冒出了许多诗人,而且创作非常可观。下面就列示一尖山下蕲春武穴黄梅的诗人方阵:  
  刘不朽  王新开  孔德勇  向武华  
  陈跃超  周银火  郭德军  张振兴  
  苏朝阳  桂小波  雷世达  耀  旭  
  张经武  李春贵  吕文艺  温东华  
  杨 敏   吕 约   橡 子   曾曙光  
余笑忠  张 尹   小 竹   吴远目  
李  磊  张 冠   元 归  杨  进  
秦时月  郑秀文  若 离  聂时珍  
毫不夸张的说,我们一尖山诗人在中国当代个个是好样的,一尖山诗人创造了汉语新诗的高峰。  
  一尖山是汉语新诗的高山。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10 09:40
14—15鲜活浑然   
•缀句缀段 。  
•句子与句子相连,做到连贯容易;但想做到突兀,往往造成孤零生硬失去和谐鲜活。  
•段落与段落强扭在一起,或者有断裂,层次与层次意脉不贯通,最终使通篇不浑然一体。  
•艾略特说:————每个短语  
•和每个句子只要安排妥帖(每个词都各得其所,  
•从它所处的位置支持其他的词,  
•文字既不羞怯也不炫耀,  
•新与旧之间的一种轻松的交流,  
•普通的文字确切而不鄙俗,  
•规范的文字准确而不迂腐,  
•融洽无间地在一起舞蹈)  
•那么每个短语每个句子都是一个结束和一个开始,  
•每首诗都是一篇墓志铭。   
16—23—27意象温润郁勃  
16——所谓意象就是具有深刻意义的形象。
景与象。景能够生成字面以外的意义的才是象,象沦落了就是景。
事与象。凡发出行为动作或承受行为动作都构成事件。有的事件仅仅是事件,如“取阳晋”;有的是事景,如“我从道路上走来”;有的是事象,如“我从破执的道路走来”
象有动静之分,又有又有虚象与实象的区别。凡物处于静态者,皆视为静象,其处于运动中视为动象。一诗,不可能专静或专动,它既要取静象,又要取动象,动静结合,方能千姿百态,在稍长的诗篇里尤其如此。
一般的,凡是静象,从语言上说就是名词性的,当我们予其配上动词时候,该静象就会被动化,动化的结果因动词的位置不同而出现两种情况,即可能是静象也可能是动象。譬如说“鸟”,给鸟著一动词“飞”的时候就变成“飞鸟”,虽然如此,“飞鸟”我们还只能把它当作一静象,只有当我们说“鸟飞”时候,才认定这是一动象。
真正的诗意大多在对于对象的虚化上。如“独钓寒江雪”,假如写成“独钓寒江鱼”就没有诗意,因为“鱼”太实。“鬓云欲度香腮雪”用法也是这样。
   
17——诗应当是一个生命体,而组成这个生命体的细胞——意象,也必须是活的。王维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杜甫说“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又说“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范仲淹说“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辛弃疾说“落日楼头,断鸿声里。”马致远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高启说“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杨炼说“落日顿悟一片蝉声。”“落日”在他们笔下显现出各自的生命形态。
   
18——象按照显示实际生活意义划分有三大类,即赋实象、比兴象和征在象。
赋实象在所有的诗中都存在着,因为时代地域诸多要素的制约,因而在使用时,其成分就很不一样。读欧洲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就感觉诗人运用的更多的是赋实象。如华滋华斯的《丁登寺赋》、拜伦的《雅典的少女》、雪莱的《西风颂》、济慈的《夜莺颂》《秋颂》、普希金《致凯恩》《致大海》、莱蒙托夫的《云》《诗人之死》、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歌德的《五月之歌》《对月》《迷娘歌》、席勒的《欢乐颂》、海涅的《乘着歌声的翅膀》《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密茨凯维支的《青春颂》等有名的抒情诗,如果把它们与现代诗进行比较,就感觉在诗象的运用上的迥然之别。
   
19——中国古代诗所运用的象,主体上都可以看做比兴象。
比兴象在中国古诗中比比皆是。当《诗》被汉儒尊之为《诗经》开始,到大清王朝灭亡,它就一直处在显学的位置,所以《诗经》的影响之深远恐怕没有别的诗集可以替代了。因此它被后人发掘出来的比兴的手法也就为各个时代的诗人所运用。
   
20——所谓香草美人、襗秽鸱枭,这是屈原的比兴之象。“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是宋玉的比兴之象。诗到汉代,如“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是汉乐府的比兴之象。“月明星稀,乌雀南飞。”这是曹操的比兴之象。“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这是阮籍的比兴之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这是李白的比兴之象。“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是李商隐的比兴之象。
   
21——皎然以自我为出发点、从构思的角度提出“义贯众象”,如果我们反过头来从物的位置思考,我们倒更看重的是:众象示义。诗离开象,诗义无以附丽,象离开义,象成无归之象。司空表圣说:“超以象外,得其环中(雄浑)。”“真力弥满,万象在旁(豪放)。”“意象欲出,造化已奇(缜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近乎三千年的古诗无不以象来示义,而且中国近乎三千年的古诗几乎都是用比兴之象来示义。比兴之象于中国古诗真是太重要了。从诗意的角度,我们可以说:比兴象是中国古诗的灵魂。
   
22——世界诗,自象征主义开始,在意象运用上,越来越多的人在运用征在象。今天谁写诗,如果不运用征在象,他绝对成不了大诗人。
征在象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象来抓住物质的实体,或者说是用象来征兆、征收(象征收税款一样)表现、显示存在。传统的诗往往只抓住事物的物理属性或现象上的社会属性,不能象一颗能量巨大的子弹炸开事物的外壳而让我们看到人类生存的世界的物质与精神的内在关系;所谓诗就是借助一系列的象从外在突入内在的一种语言文学;这样的诗一旦生成,其象就没有必要分什么内在和外在,因为内和外已经浑然一体而成为一个真实了,如同艾略特的《荒原》,我们不能说欧洲就是荒原,也不能说荒原就是欧洲,我们只能说荒原就是荒原,《荒原》就是一篇诗。
   
23——征在象不作无谓的描写形容,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类总给人有做作之嫌。如果描写形容,也必须是置入坚硬的叙述中而不露出贴花的痕迹,让我们不感觉虚假。
征在象的叙述在抓住实体时一定要扩展到实体以外有意义的分支意象上,从而使所有的意象在一起形成境域,而且境域不仅是横向,还要是纵深的。
征在象不排除所有的修辞手法,但不是必需的。在语言上常常用一些表示存在的语词,或用直指和复指形式;当然,也可以不用。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庞德的《地铁车站》。《地铁车站》去掉比喻词,也没有表示存在的语词,也没有表示直指的语词,诗人只是将两个意象进行碰撞形成一个新的征在象。
征在象虽然极力强调抓住实体,但不时取虚象而获得深度和广度;取虚象绝对不能借助情节,而要借助思维力量将事物进行错位、穿透处理。
征在象不排斥赋实象和比兴象。一篇好诗应该是赋实象、比兴象和征在象的有机结合。
征在象的思维一般情况下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哲学上的一元思维。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10 09:40
24——庞德《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朵
•       这是一篇意象诗,为九叶派诗人杜运燮翻译。该诗运用意象叠加形成新的意象。所谓意       象叠加,确切说是“意象碰撞”
25———27埃利蒂斯《疯狂的石榴树》(意象郁勃)  
疯狂的石榴树  
   
在这些刷白的庭园中,当南风
悄悄拂过有拱顶的走廊,告诉我,是那疯狂的石榴树
在阳光中跳跃,在风的嬉戏和絮语中
撒落她果实累累的欢笑?告诉我,
当大清早在高空带着胜利的战果展示她的五光十色,
是那疯狂的石榴树带着新生的枝叶在蹦跳?
   
当赤身****的姑娘们在草地上醒来,
用雪白的手采摘青青的三叶草,
在梦的边缘上游荡,告诉我,是那疯狂的石榴树,
出其不意地把亮光照到她们新编的篮子上,
使她们的名字在鸟儿的歌声中回响,告诉我,
是那疯了的石榴树与多云的天空在较量?
   
当白昼用七色彩羽令人妒羡地打扮起来,
用上千支炫目的三棱镜围住不朽的太阳,
告诉我,是那疯了的石榴树
抓住了一匹受百鞭之笞而狂奔的马的尾鬃,
它不悲哀,不诉苦;告诉我,是那疯狂的石榴树
高声叫嚷着正在绽露的新生的希望?
   
告诉我,是那疯狂的石榴树老远地欢迎我们,
抛掷着煤火一样的多叶的手帕,
当大海就要为涨了上千次,退向冷僻海岸的潮水
投放成千只船舶,告诉我
是那疯狂的石榴树
使高悬于透明空中的帆吱吱地响?
   
高高悬挂的绿色葡萄串,洋洋得意地发着光,
狂欢着,充满下坠的危险,告诉我,
是那疯狂的石榴树在世界的中央用光亮粉碎了
魔鬼的险恶的气候,它用白昼的桔黄色的衣领到处伸展,
那衣领绣满了黎明的歌声,告诉我,
是那疯狂的石榴树迅速地把白昼的绸衫揭开了?
   
在四月初春的裙子和八月中旬的蝉声中,
告诉我,那个欢跳的她,狂怒的她,诱人的她,
那驱逐一切恶意的黑色的、邪恶的阴影的人儿,
把晕头转向的鸟倾泻于太阳胸脯上的人儿,
告诉我,在万物怀里,在我们最深沉的梦乡里,
展开翅膀的她,就是那疯狂的石榴树吗?
(袁可嘉译)
   
28—29诗性空间  
•通过跳跃获得(威廉斯《红色手推车》),通过分行分节获得,通过分解获得,通过转题获得,通过省略获得(《蒙得维的亚》最后两行),通过虚化获得(实中之虚)
•总之诗性空间是通过神思飞跃在诗中留下间隙通道
29——威廉斯《红色手推车》:  
那么多东西依靠  
一辆红色手推车  
雨水淋得它晶亮  
周围是一群白鸡  
30—31情思震荡   
诗情要流动,诗思要回旋——31——普列维尔《公园里》  
一千年一万年  
       也难以  
       诉说尽  
    这瞬间的永恒  
       你吻了我  
       我吻了你  
在冬日朦胧的清晨  
清晨在蒙苏利公园  
      公园在巴黎  
巴黎是地上一座城  
地球是天上一颗星  
(高行健翻译)  
32思维穿透力  
抓住事物核心,抓住存在。思是锋利的牙齿,诗人之思要嚼碎万物。  
布鲁东的《警觉》就是具有思维穿透力的诗。博尔赫斯许多诗具有这一特点。  
33—34诗的原生态  
•诗的原生态是指由意象(主要是征在象)带出原本的实际生活又从原本的实际生活长出意象的不断带出、不断生长的以实际生活为土壤、以意象(主要是征在象)为苗秀的整体的系统的存在形态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10 09:41
33————解读温东华《还乡》——诗中第一第二两行就是征在象诗句,其中蕴藏着实际生活。  
诗中“还乡”就是存在着的实际生活,也可以把它看做一个存在,而意象“一群群大雁驮负满天乌云像思妇的头发披散夜间的灯”是从“还乡”中生长出来的,它在生长的同时又带出实际生活中的“思妇”,而意象“一只鹰攫住她的心盘旋于断树或者更远处闪电的刻痕”又从“思妇”中生长出来,最终又返回到此在(此在之生活被包含其中),诗句中的“此地”即标志。  
存在总是通过去存在、去投入世界中而获得自身之存在,去在的意愿愈是强烈,“去在”就从“存在”处被抛投得更远。这几行诗中,由于“还乡”这个存在之去在的意愿强烈,所以它运足的态势足以开启一个新境域,而且还能够从意象中长出新的意象。凡写入诗中的意象没有真假之分,只有虚实之分。“一只鹰攫住她的心盘旋于断树或者更远处闪电的刻痕”是十足的虚象,它比“满天乌云像思妇的头发披散夜间的灯”更虚灵,更能够显示“还乡”这个存在的本性。本性一旦揭示出来,就可以用最简易朴素的语言将其锁住,同时开启新的意象“背着京城大道摖拭双颊泪水”。其中“这样”这个语词非常重要,它对于处在它以前的诗句所显示的一切是保持和持有,而对于处在它后面的两句诗所显示的实际生活是预持,不管是保持、持有和预持,它们最终在时间特性上唯一特征是:持有。  
35语言说—征在象—原生态(我的诗学观念)  
我的诗学观念是“语言说——征在象——原生态”。  
语言说是征在象、原生态之语言说。  
征在象是实际生活境域之存在之显示。  
原生态是本原之实际生活之征在的原生态。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11 12:44
躺在情人的怀里做个梦
文、旋转跳跃



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

        头天晚上,我们就入住了这个万绿湖边的山野别墅。别墅刚刚盖好,因为藏在深山里,湖水边。又是冬天。客人就非常少。别墅群只有十几间中国传统特色的茅房。但走进去,却是豪华装修,日式的卫生间,非常宽大,榻榻米一样的大床,足够让我们做个浩瀚无边的春梦。于是我们叹息没能力养个小情人什么,幻想一下,如果能带个小情人在这么宽的榻榻米上享受一夜风流,多美啊。

        但是,我马上觉得自己的想法是错误滴。

        是每一间茅屋的名字改变了我的想法,上面写着,五婶家,六叔家,三姨家,大舅家,二姑家,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的三亲六眷的所在,茅屋的前面是小小院落,后面是枯萎下去的湖水,退下去的湖滩上,是黄黄青青的野草,起伏的野草间,是自由散漫的黑水牛,黄水牛,四围的群山,镶嵌在别墅群的远处。在冬日的早晨,朝霞和雄鸡唤醒了这片沉睡宁静的土地,之后还是安静沉谧,一切现代化的喧嚣,隔离在千里之外,心里充溢的,是空灵的愉悦,是安详的神秘,这个时候,哪里还需要什么小蜜来抚慰我们疲惫的身心。

        这空洞的大自然的声音,才是我们真正的梦中情人。

        这空灵的冬日朝霞,清洁了我的恶俗和污浊,让我们找到了丢失的自己。

        多少年来,我为唐诗的远去叹息不已。今天早上,我才真的明白了,远去的其实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一种完全绿色无污染的生活剥离了,唐诗就像干枯了的核桃,仁销壳立,徒有其形了。

        所以,我们肯定写不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肯定写不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脱离了母亲的抚慰,我们便开始了孤独的旅程,这旅程叫做流浪,永无归宿。

        自然是真正的梦中情人,躺在情人的臂弯里,我们才会做一场沉醉的春梦。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11 14:30
瞿九思创办龙坪镇江汉书院
    文、吴为民
    据清康熙金德嘉会元撰写《鸿脑洲记》载:武穴龙坪镇古称鸿脑洲,旧曰“龙坑”,因江水冲刷,形成许多龙凼,明嘉靖为景王属地,景王认为龙坑不祥,乃改为龙坪。明清之际,龙坪文风昌盛,名士辈出。究其缘由,因龙坪镇有一座书院——江汉书院。
    江汉书院的诞生
    据史书记载,明万历37年(公元1609)黄梅学者瞿九思曾任明朝万历年间翰林院待诏,学识渊博,学养深厚,曾在江南四大书院的庐山白鹿洞书院、长沙岳麓书院传经布道,因明朝御史巡视湖北,深感瞿九思人才难得,特准瞿九思在黄梅太白湖滨的鸿脑洲(今武穴市龙坪镇)创立江汉书院,专作瞿九思等学者讲学之场所。江汉书院是当时广济县(今武穴市)唯一的一座书院,也是广济县最早的一座书院。
    江汉书院的历史遗存
    据广济县志载:江汉书院左有仰瞻窝,右有文昌阁,中有敬业堂,西有六贤祠,六贤祠内有龙坪镇名士胡应中、胡士容、金之纯、金德嘉、李起观、寇学海等塑像。盛极一时的江汉书院,历经劫难,至民国初年已荡然无存,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江汉书院是传说,还是真实存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一次整修黄广长江大堤中,民工挖掘一块残缺石碑,“汉书院”三字清晰可辨,而“江”字不知被江水冲到何方。当时的武穴市龙坪镇教育站长,也是我高中物理老师黄年玉,得知此碑花钱买下,存放在龙坪中学校内,后此碑几经辗转流落到龙坪镇寺庙“逍遥宫”内。江汉书院石碑的发现,证实“江汉书院”的真实存在,同时也见证龙坪镇千年文运昌盛。
    瞿九思创办江汉书院的贡献
    瞿九思(1545-1617年)黄梅县人,字睿夫,号慕川,明万历五年举人,大学者,理学家。十九岁开始游学,曾应邀到庐山北麓洞书院、濂溪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石鼓书院讲学。1573年应邀编写《楚志》,他所著之作除经史、传记、天文、地志、图籍、历算外,还采集黄梅民间民歌编成《化民成俗歌》集,此集后来成为编写黄梅戏剧本的原始蓝本,为黄梅戏的产生和发展也作出了较大贡献。瞿九思治学严谨,洞悉经史。受江汉书院荫泽,书院学生皆有建树。从江汉书院走出的胡士容(龙坪镇朝阳村胡胜垸人)进士及第,官至明朝太傅卿;金德嘉受书院启蒙,全国会试第一,被清廷授为翰林院检讨,掌修国史。江汉书院在龙坪地区影响深远,至今龙坪镇领导干部行政级别之高、数量之多在武穴市名列前茅,龙坪镇的民营企业老板数量也居武穴市之最。
作者: 夜游神    时间: 2020-3-13 12:06
刨坟有啥意思?为啥现在没有广济名人?都没落了,都不思进取了。就像我朝的电视剧,整天就那几部宫斗剧辫子戏,今天你抢他老公,明天他玩你侄女,后天就是歌功颂德。除了这些烂戏,看不到一点光明。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13 16:50
时光故人(组诗)

文、李吹渔

■冬至

当星辰聚集
走在返乡的途中,身影高过芦苇
我就是那只无处栖息的大鸟

鸣叫或是呼唤,都在内心涌荡
一层薄雾浮上来
故乡的轮廓
被旷野的忧伤庇护

我在族谱里,还有自己的名字
今夜,墓碑一样安静
今夜,大地自由呼吸

而我,惊醒了几声犬吠
远远的,像是旧邻打个招呼



■沉淀

一粒盐
在一杯水中,溶化
这其中的过程,难以窥见

一些恒星
在星海的故乡里,寂灭
总有一颗星
把新生当作辗转万年的磨难

夜晚的风不停地吼着,冬天的树
光秃秃的一片
没有什么再落下了

在上海滩一隅
我保持一盏路灯的淳美
甘于臣服,却又照亮各自的悲喜



■故乡

故乡,离我很近
却又很远

十年,二十年,我都没有回去
老屋空了

院子里的大槐树,尚在否
故乡故乡,我把怀念吹成一支笛子



■时光故人

那个半夜里唱情歌,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现在坐在面前,我们之间
隔着一杯茶的距离
还有将近三十年的光阴
我们拘谨地饮茶,小心探询各自走过的往昔
有时对视一下,扭头望着窗外
摸摸手机,打开微信
偶尔说着几句
我说他要是至今还在唱歌,保证超过当代的小鲜肉
他说我没丢下写诗的爱好,比什么都强
相互回忆和夸赞,任一团烟雾
遮住我们的脸
己亥岁尾,这个冬天不像冬天
无雨无雪也是一件无聊的事
茶水凉了,再续上热水
一壶铁观音,把时间
煮沸冲淡
他告诫我,坚持和感恩
我轻轻点头
像是答应,又好像没有许诺
分别在即
我突然提到那年那届邻班
一个尚未毕业,出车祸离世的女孩子
他说他还记得
两人的叹息,在风中
飘散



■距离

原谅我已老去
没有多少激情和冲动
花开草绿,秋叶冬雪
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过下去
日子像一张用旧的唱片,兀自旋绕

而心心念念,诗和远方
总有一头怪兽守在某段路口
有时离我很近
在梦中不请自来
有时很远,让我充满遐思
如此温暖,一个少年闪烁清澈的泪光

那时我衣袂翩翩,不用理会尘世的纷扰
天空白云朵朵,揽镜自照
我的脸果实一般新鲜
现在我习惯于虚构中穿行
一把鸟鸣
在手掌晶莹欲滴
一盏灯火
燃亮一座荒原
还有茫茫大雪
把行者的脚印抹去,总比童话深沉一些

我不可遏止,叩问——
“远方有多远?”
此后是,春光明媚乳燕新生
万千丈阳光的发丝
盘绕在我们之间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30 08:59
闲话黄州  
文、秦川梦回
    老去是个神奇的历程,每老一日,身心便轻盈几分,花甲、古稀、耄耋,一路走来,渐趋化境,个中之妙,曷可胜言。

昔列子御风而行,虽免乎步履,犹有所待者。我则无论躺着、坐着或走着,心中一动,千万里瞬息可至。

新冠之役,日宅家以利国,正合神游。朝思暮想,常在江汉之间。或访桂潜山之壑,或追古荆襄故垣,或泛舟秭归乡溪,或听鼓归元禅林,历历皆往日所至。最奇者偶至两忘,依稀间似闻舟楫欸乃,金桂馨香。

平生最喜清净。黄冈这样的小城虽只一次路过,印象却极深。那里的冈峦起伏,衰草如烟,乡路逶迤,街衢幽深,至今思之,犹历历在目。城西东坡赤壁傍山环水,岭树重遮,更是幽到了极致。

我过过多年苦日子,对贫困有种近于偏爱的关注。黄冈自古寒苦之地,昔人苏子瞻在此四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予乏食,于郡请故营地,使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黄冈之于苏轼,实有再造之功,它荦确瘠薄的东坡陇亩,它“大者如椽”的茂密竹林,它被误做周郎赤壁的赤鼻矶,一道促成贬窜于此的苏轼四年里厚积薄发 ,“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写下了“大江东去”、“凌万顷之茫然”等千古不朽的诗文。

苏轼离开黄冈时已四十九岁,比照“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的判据,已是秋后的蚂蚱没几天蹦头了。如果没有黄冈四年窘迫日子,世间就不会有东坡居士,他的诗文、故事,不会像今天这样蜚声四海,家喻户晓。极而言之,无非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二流水平的名家,历史上多如牛毛的禄秩二千石的省部级领导干部。

一切有心于文章千古事的老先生勉之!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3-30 10:41
县城初识国医大师

文 、李国星






三天前,人民日报客户端发表了国医大师李今庸教授的文章《中国医药学是人类医学的瑰宝》。李老生于1925年9月,今年已经95岁高龄了,他一生致力于中医药文化研究和临床应用,著作等身,成就斐然,是湖北省第一个获得“国医大师”殊荣的中医学专家。
我1985年至1989年在湖北中医学院学习期间,有幸亲聆过李老的教诲,也曾使用过他编著的《中医学基础》、《内经》、《金匮要略》等教材。虽然和李老见面的机会主要在湖北中医学院,但是初识李今庸教授却是在我们广济县城的一间会议室里。
1984年,我们这里的风气还不是一切向钱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尚在,医学界的学术气氛也比较浓。广济县卫生部门成立了多个专业学会,中医界也有中医学会,而且经常开展学术活动。
有一天,卫生局通知,全县中医医生到广济县药检所三楼的卫生局会议室听学术讲座,讲课的是在湖北中医学院请来的教授。这天早上,县中医学会的同志老早就跑到武穴轮船码头,迎接从省里来的教授。




这个教授就是李今庸先生。他是头天晚上在汉口上船,次日早上在武穴下船,然后到会议室来给我们讲课。那个时候他大约五十岁的样子,留着平头,戴着深度黄边近视眼镜,穿着平常衣服,脚踏一双圆口布鞋。如果不听他讲课,单从穿着上看,很多人都会认为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大伯。
李教授来到三楼会议室,里面还是叽叽喳喳的人声,中医学会的同志宣布李教授开始上课,嘈杂的声音才慢慢静下来。李今庸先生讲课如拉家常,娓娓道来,不紧不慢,不时配以板书。讲课内容层次分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举例恰当。

我曾多次在这个会议室参加会议,每次领导在上面讲话,总有个别人在下面交头接耳,总有个别人进进出出,总有个别人提前离开。可是李今庸先生那次讲课却出奇的安静,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进出,没有一个人提前离开。大家聚精会神地听着,看着,记着,生怕漏掉一句话,生怕错过一个字。中医学会的同志也在一旁认真地听课,会场不用人维持秩序。这一方面说明了广大基层医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术会议的珍惜,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李今庸先生作为大师级的教授,其讲座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就是在那次学术会议上,我第一次认识了李今庸先生。我从头到尾听完了他的讲座,并且在他讲完之后,我还利用下楼的时间向他请教了几个问题。李教授有问必答,边走边说,平易近人,丝毫没有大师的架子。




李今庸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7岁入私塾,14岁随父学医,17岁开始应诊,建国后长期在湖北中医学院从事教学和临床研究。他一生精勤不倦,潜心钻研,最终成就了一位大儒,大医,大师。他写作的大量学术著作和临床经验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他为中医药的发展积极献言献策,促成了国家相关中医药政策的及时出台,使我们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咸被其泽。李今庸先生是我景仰的中医大师之一。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4-3 11:36
朴素的雪(五首)
文、江帆


你会发现,你也有一双翅膀
不必经过任何人的同意,就可以飞


一朵独步的云

在念青唐古拉山顶
一朵独步的云,停了下来一一
在念青唐古拉山,有一只鹰来到佛前
一座庙宇,一朵白云,一只苍鹰
有时候山河冷却,它们随风飘远
有时,会悬在空中




暮天里

一只小鸟,在风雪中飞走一一
它逗留在空暮中的、一串佛珠的叫声
实则太小
小得,只有深处,沧然的一声鸟鸣




朴素的雪

你的夜,在回声里抱着天空
一万只羔羊的天空,坐满小院的屋顶
当风在石榴树上隐身,把日子铺满白雪
你由此感激,这些关联着命运的事物
院中海棠、绿萝、抱病的白菊
都一一充满悔意




白的雪

白雪。是神又在诅咒这个世界
当内心荒远,变得没有内容
当一块块石头,骑上天空的脊背
你从此便有了一一
一种比沉重更为可怕的伤感




哀伤是什么

是万物死后万物的碎片,守着风声  

让他们看看吧,泠风就蛰伏在你的星空
像雨的犬吠,像来临。像消逝……

像你和万物怎么也等不来的那一位母亲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8-18 12:37
我所目睹的消失
文、塞壬



一场瘟疫把人锁在屋里,立了春,花事的热闹已关在窗子外。有了闲,反倒百无聊赖,头发和指甲都长长了,人说,此刻只要保全自身,不添乱就是行善。但凡可做可不做的事,于我而言皆无效率,单枞茶忽然就不香了,涮羊肉异常地腥,完全失了味道,夜里常常醒来,赤黄而短促的小便,照镜子,嘴唇起皮,脸有暗痘。时间似乎静止了,从某一刻起,它不再往前走。退了所有的文学群,不再打开微博和朋友圈,然而,依然不能静心。瘟疫制造了另一种场,无端地焦虑,它把人活活困在一种无为无力且瘫痪的泥沼里。



忽然接到一个活,挑照片。移动硬盘拷来了几万张照片。说是准备组建一个打工题材的摄影博物馆。以影像的形式记录那些在东莞存在过的工厂、打工者,包括他们的生活、工作场景以及那些与他们相关的人、物件,和那些照片背后的故事。作为一个作家,我得说,从功能上来讲,影像比文字更可靠,它以沉默的方式述说真相、存在和——内在的意义。是的,意义并非是后人总结出来的。影像更直观地摊晾出内在的意义。文字显得多余。照片的时间跨度有二十多年,在这段历史中,我觉得每一张照片都是有生命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场景都有它的独立性和价值。挑照片意味着删除、过滤、合并、归类和重新组合。于是,我的这只握鼠标的手,在按下每一个右键的时候,它都比以前的任何一次都要迟疑,我甚至隐隐地感到害怕,因为,错过一张有用但略不完美的照片只在于瞬息之间。专注,让我从这场瘟疫中解脱出来,我淹没在这浩瀚的影像中,一些熟悉的人和画面渐渐从照片中走出来,这些消失的、远去的故事皆在这影像之外。当我说消失,不是为了要纪念,而仅仅只是想说出曾经的有过。虽然这样的有过,太多太多,它们都被掩埋在历史深处。但是,只要我画下了那风中的最后一片树叶,它就永远不会掉落。



我意识到类似意义、责任的庞然大物一下子罩在头顶,它带给人的压力会干扰正常的判断,于是我竭力想要摆脱它,在这瘟役横行的时光里,我似乎找到了另一种途径抵达了某种治愈。伴着些许的遗憾、欣慰和祝福,我的目光在这样一些照片中停留了许久:一张张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入职表,上面依然保留着黑白或者彩色的一寸大头照,他们来自乡村,大多来自湖南、四川、江西、湖北、广西、河南等地,那上面一张张年轻的脸,青涩的表情,有点愣,无一例外地,初到广东的兴奋感给他们蒙上了一种眯缝着眼的憧憬,年轻人笑得露出了大牙,憨得敞亮。而有一些,是面对镜头的比手比脚、不苟言笑,摆出的一幅笔挺、严正的模样,好多剪着齐刘海的姑娘笑出酒窝,她们活泼的眉眼一下子冲破这陈旧的表格,隔着这二十多年的尘埃,到底是青春啊,不论是什么年份,底色却是鲜亮的。这些表格是手工填的,圆珠笔,歪歪扭扭的字挤在一起,却把那些乡村的奇怪地名写得清清楚楚,令人莞尔的错别字,还有涂掉的墨坨子旁边再补的细节,纤毫毕现。他们大多读的是初中,未婚。大把大把的空格空在那里,诸如受教育经历、培训经历,获过何种荣誉,特长,全都空在那里。最后往下拉,靠右下角签名那里,每个人都按了一个红手印。这近乎白纸一般的表格,干净,一如他们刚刚正要开启的人生。



这是怎样的一群人,这是怎样的一个时代?我怎么能删掉?这里的每一张照片都不能删,有名有姓,他们,都真实地存在过。我觉得,并不是只有勋章才配挂在墙上,如果这些入职表的照片挂在博物馆的墙上,他们是配的。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8-18 12:38


器物是会说话的,比如照片中那一排排搁员工饭盆、茶缸的格子柜,比如长廊满壁鞋箱的洞洞里摆放的鞋子,无尘车间的更衣室,长长的晾衣架上森然静挂的满满一整间的衣物。即使没有一个人在,它们都会说话。白色的塑胶桶,被扔掉的一次性的口罩、橡胶手套还有发网,它们堆满了快要溢出来,正等着人拖走,它们全都说着话,里面工作的忙碌现场,机器都在运转,时间的发条正有条不紊地往前走,一派鲜活的日常,寂然无声的车间外,走廊处,有清洁工拿着拖把来回地拖地。这些照片,也许你会说,拍出来并不需要什么技巧,然而,它本身包含的信息,它所呈现的某种有温度的质感,正是源于稍纵即逝的现场本身,无法复刻。摄影师占有兵拍打工题材近二十年,我一直觉得他的照片就是一部个人的摄影志。一个人的摄影博物馆,也许提供的只是个人的视角和注解,虽然他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但是,二十年,这个时间的厚重份量,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纵深感,以及紧咬一个主题的任性和偏执,都是摄影师作为个人面貌清晰的性格特质。后来者恐怕难以超越。我有幸跟他成为同事,这么多年,有多少工厂谢绝记者的采访,谢绝外来者的窥视,而他,竟能自由出入,挎着相机,熟门熟路的跟门口保安打着招呼,直接进入那神秘的工厂车间和员工宿舍。

我在这浩瀚的照片中发现,有不少照片是占有兵拍的,其中有一些照片在拍摄的时候,我也在现场。我忽然意识到,有两家大的工厂已经消失了。我说大,是因为它们在巅峰时期,员工都在六千人以上。胜百吉鞋厂最后一条生产线迁走是在2019年的夏天。台湾企业,在东莞27年,是著名篮球鞋Puma的制造商。另一家是时力电子厂,它是硬盘磁头的制造商,2017年关停。每一个早期用电脑的人对那种方方正正的塑料磁盘不会陌生,它的内存很小,大概只有几兆,老式电脑机箱有一个专门的光驱,用来读这种磁盘,而今,连U盘都逐渐淘汰,我们已经开始使用云盘,这种落后的产品走向淘汰是它必然的归宿。时力电子厂早在1988年在东莞投产,曾经,成为它的员工是一种荣耀,订单多,工资高,出粮准,工厂的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甚至组建了时装表演队和篮球队,代表东莞参加各类文艺比赛。



没有人注意到它们的消失,官方的媒体没有报道。曾经一万多人赖以生存、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工厂,它的消失竟无声无息,仿佛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当我打开这些照片,流水线,机台,女工,那些被人蹭得发亮的机器设备,一千多平米的生产车间,反着油光的绿漆地板,一字排开的线位和一大片低伏于案上工作的人头,所有这些,他们全都掩埋在历史的尘埃里。我这只言片语的文字,和这些不见天日的照片,如何能担得起那些巨大的存在?那些消逝的人和过往,没有人能记起,这岁月的黑洞,吞噬了那么多人的青春韶华,我用文字掀开它,保留它,让它成为我的一部分。太大的事物,往往不会有切肤感,大而空,大而隐,文字反而难以置喙。一个人的文字总是小的,小到私密,小到琐碎,小到只与我有关。



我曾跟随摄影师占有兵去胜百吉鞋厂拍过几个人,一个台湾高管,一个清洁工,一个马拉松选手。在时力电子厂的无尘车间,东莞摄影师拍了几组中国女工肖像。看着手边的这些照片,我叹了口气,我知道,我的文字将是脆弱的、无力的,没有人知道他们的下落,当工厂关停或是迁走,他们的命运也无人关注。厂房,已被推土机夷为平地,所有的,都被抹得干干净净。人和车从那里走过,这冷酷的人世间,流驶的只有光阴。





成为一个摄影师,我至今还没有跨过一个心理障碍,我觉得对着一个人,或是一棵树,一朵花,一束与你对视的无辜目光,你的相机都是野蛮的,尤其是,你无所不用其极的用各种角度去拍,微距,甚至是掰开一朵花蕊拍里面的小虫子,各种奇技淫巧去摆弄它们,以致达到符合你想要的效果,在我看来,摄影,首先要克服的是,要下得了狠手。即使是,与一头牛对视,它满含泪水的大眼睛看着你,真要对着它一阵猛拍,我都觉得是一种非文明行为。我曾把这种顾虑讲给摄影师占有兵听,他笑着告诉我,真要成为一名摄影师,脸皮要厚。似有不妥,他又解释,那种为了追求效果而不顾生命尊严、不顾自然规律的拍摄都是走偏的人,有摄影师为了拍小鸟振翅,快迅煽动翅膀的艺术效果,他们把鸟关进小黑屋,用惊吓的手段迫使小鸟奋力扑腾,振翅,这样的拍摄不是脸皮厚,而是丧失了人性。

原来摄影是可以做假的。

最终我只能成为了图片的文字编辑。有一天,占有兵拿给我一组照片,是胜百吉鞋厂的高管张金发,他以叙事的手法跟踪拍了这个人的在莲花山捡垃圾的一天。这位台湾高管从2006年开始,每一个双休日都要爬东莞长安的莲花山,做义工,在山上捡游客乱扔的垃圾,从未间断。多年来,以他为中心,已经发展了一个在莲花山捡垃圾的义工群体,本来,这属于新闻报道中好人好事的题材,摄影师去拍这个过程也没有什么独到之处,正能量,很好发表。这组照片并没有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直到我第一次去胜百吉厂见到了本人。



台湾的工厂相比较而言,似乎特别重视环境卫生,进入厂区,主要干道,绿化带,停车厂真是整洁干净。一个体格健壮的中年男人出来迎接我们,他就是张金发。他戴了一顶棒球帽,圆领紧身T恤,肩头搭了块毛巾,我们一路走向大堂,他就走在我们身后,一路随手捡地上的落叶,见我盯着看,他笑着说,这是我的习惯啦。

我们照例参观了流水线车间,我对订单如何,市场环境如何这类话题不感兴趣,却好奇地看着那一车车绿色的塑料楦头发呆,传送带上一只只往下游环节漂走的鞋子也让我好奇。一个人脱离出去,在车间瞎逛。

见我脖子挂着相机,一个青年工人上来搭话。他问我们来干什么。我回答说采访高管张金发。他环顾了一下四周神秘地说,你们要是以后来怕是见不到张主管了。这个工人继续爆料,工厂要慢慢迁到越南了,现在订单不足,只有两条线在生产,张主管也被人排挤,他可是唯一为我们员工说话的好人啊。

他不是年纪到了才要退休吗?

那只是表面的理由。

哦。

这个爆料无法证实事情的真伪,但是,一个员工突然在背地里说一个人的好话,往往比说一个人的坏话更让人信服。我一直倾向于,这个更难。

后来回到他的办公室,他为我们准备了很香的手磨咖啡,我站起身,看着墙上他拍的风光照片。他有极好的艺术审美。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8-18 12:39


谢军是胜百吉厂的工人,同时也是一位狂热的马拉松爱好者。他曾经重跑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还负重跑完了318川藏线,对于媒体热衷的报道,我一直兴趣不大,占有兵也拍过关于他日常训练的一组照片。这位看上去比实际年纪要大得多的青年人,虽然马拉松给了他很多的荣誉,但他依然只能在工厂维持生计。他对跑步这件事的坚持和理解,让我觉得这是一个看重灵魂之重的人。

我去过他的宿舍,他的床位,除了一个枕头和一张旧席,什么也没有。那张床,得多硌人啊。我无意翻看他的博客,他写道:『在慢跑过程中,我考虑到了跑姿、步频和呼吸节奏的协调性,跑步过程中体能、意志与心态的完美结合。在快跑过程中,我一直保持节奏,调整呼吸,感受着风从耳边过,物从身边飞的情景,与各种车辆比速度,跟骑行者比耐力,同时间赛跑,感受心的呼唤,与体能做抗争。』

这段文字,显然是有一定的生命体验,它从技术、思想和体感这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经常在外面跑马拉松,有时耗时几个月,作为他的主管张金发一直在支持他,定期给他寄鞋子,也容许在他严重缺工的情况下为他保留了工作岗位。

然而,这些并没有让我有太多的留意,我真是一个冷血的人啊,对于好人好事总是熟视无睹。对于这个人,刺痛的我的是另一件事。镇里举办了一场大型的相亲盛会,作为马拉松狂人,冠军,以及本镇的名人,谢军也参加了这次相亲,有着名人光环的他依然只是一名鞋厂的普通工人,在台上,没有一个女孩子愿意跟他牵手。一个也没有。那种尴尬,那种来自现实的伤害,深深地刺痛了我。至今都难以释怀

我们还拍了胜百吉的一名女清洁工。她叫熊玉芬,四十几岁的年纪,在工厂扫地多年,然而却培养出一名特别优秀的儿子,儿子在英国留学,暑假期间来东莞看望父母。我们去拍的那一天,是在那间拥挤、昏暗、简陋的出租屋里。这是工厂附近的出租屋,楼下的过道满是肮脏的水渍,蟑螂横行,电线乱牵,四处都贴满了治疗性病广告的城中村。熊玉芬从头至尾没什么话,她显得很拘谨,但非常客气、表情卑微。我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在这样的出租屋,长相清秀,着装时尚的优秀男孩子并不忌讳让人知道母亲是一名清洁工,他大方地回答我们的问题,显出极好的教养。他甚至不介意暴露自己家庭的贫困环境,面对采访,这个男孩有让人信服的真诚。

我觉得,做到这一点很难。它挑战人的虚荣,隐私,还有所谓的俗世尊严。这个男孩,他没有弄混淆什么叫真正的尊严。

紧接着,我们在北京举办了中国女工摄影展,作为拍摄对象,熊玉芬应邀去北京,她专门去染了一头棕发,可能药水不高档,严重偏色,头发显得异常的红。坐飞机去的,可还是有很多路段需要坐车,她晕车,吐得一塌糊涂,看上去人很虚弱。我开始愧疚起来,但是,她所表现的总总,那么真实,一个质朴的中国女工,为了去北京染了一头红发,在车上吐得一塌糊涂,光是这两点,我觉得,比展览上,挂在墙上让人参观的那些照片更有魅力。



我第一次见识无尘车间就是在时力电子厂。那个时候,我们在拍中国女工这个主题。主要拍人物的肖像,肖像拍摄影其实难度很大,它要求你在瞬间拍到人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点。摆拍显然不行,那种木木地,直视镜头的标准照无法表现人物的个性。

现在想起来,穿上整套无尘服的工人很像当下抗击新冠肺炎于一线的医护人员,连体衣,头、手脚都遮得严严实实,只留一双眼睛在外面。我记得当时,有的摄影师拍得真好啊,有掀开口罩露出笑容的瞬间,那种特别自愈的笑容,有人拍出美丽的大眼睛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瞬间,还有人拍出,这些女工在流水线上表现出了一种仪态美,女性特有的娴静、温婉表现在她们的劳动中。

可是,我的采访中有一项必须要问的一个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问女工们的梦想是什么。我所得到的答案都非常实在而真切。没有那些虚幻、缥渺的东西,几乎都是为了家庭过上好日子,为了让孩子受好的教育,回县城买房,回乡开一个小杂货铺,游遍全中国这样的朴实答案。我记得有一双大眼睛面对我的问题的时候,迟迟没有表态,紧接着,它开始闪现泪花。女工低下头,不再注视我,我关切地问她怎么啦,她拉下口罩,哭了起来,她哭得肩膀一耸一耸,她低声地啜泣,显得特别悲伤。

我没有梦想,我只是活着。她说。

我不能再继续追问下去。于是我把她拉到一旁,好让她平复下来。我跟她说,好好活着也是梦想,有时候,我们活着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为了他们活着。

她慢慢恢复了平静。点了点头。看得出来,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女子,她身上发生了人生中不如意的事,具体无法深究,但我忘不了那一双满含泪水的眼睛,那低声的啜泣,我印象中,她的每一个动作都那样深沉,浸透了哀伤。我这个人,对于不幸中的人,对于来自命运伤害的灵魂,总是特别感伤。能说什么呢,我非常清楚,所有的,只能靠那个人,独自捱过来,没有捷径。

最终,我把她的梦想写成:好好活着。可能这个答案有点奇怪,最终,在众多的女工肖像中,她没有入选,但我,依然清晰地记着那个女工。

那次展览非常成功。我觉得,如果真要挑选中国女工的肖像,展览中的照片是不错的,平凡,真实,质朴,没有一张是人为地拔高。





应该还有很多工厂消失了,它们甚至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我想着,被掩埋,被遗忘,或许本来就是事物的终极真相。遗憾的事情太多太多,我们唯有珍惜手中拥有的。而那些依然还在的工厂,也许,我们能做的也并不多,就像,我这碎片般的文字,能忆起的几个人,仅仅是这个大事件中的一鳞半爪。也许,他们并不能存在于某博物馆,但是,只要我写下他们,于我,他们就不会消失。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8-18 12:49
郑小琼:用诗歌“收藏一个辽阔的原野”
    
    南方日报记者 郭珊 陈小庚
近日,80后诗人郑小琼最新诗集《玫瑰庄园》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作品主要围绕着旧式庄园的主人也即“祖父”与5个女性及其子孙的生活与遭遇展开,以诗歌的形式,展现了一个家族命运的跌宕起伏和时代的风云变幻。作者在形式上也做了创新,80首短诗,六节四行,二十四行一首,文风细腻稳健,彰显出更高的艺术追求。同时,她在现代诗歌创作中有意识地融入大量古典诗词意象、典故,这一尝试让人看到了另一种重温和开掘传统诗歌遗产的方向。日前,郑小琼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分享了她的创作心得与近况。

写作不要忘了“内心的司南”

南方日报:《玫瑰庄园》创作历时13年,为什么想到要以诗歌的形式来创作家族史这一主题?是不是受到这些年来一直很热的非虚构创作或者说个人口述史的影响?

郑小琼:这部作品里最早的16首在2003年开始创作,当时《星星》诗刊、《诗选刊》等杂志与选本曾刊发。我2001年开始写作,2003年是我写作的一个转折。当时,我面临很多方向性的选择,是沿传统的乡土与乡村方向,或从诗歌上的体例及形式进行探索,或去拓展“打工”“工业化”主题的诗歌等几条途径。我最初学习写诗是从很传统的乡土、乡村、乡愁主题出发,第一部诗集《两个村庄》,第一部散文集《夜晚的深度》都是乡土或乡村主题。对于初学者来说,总有各种野心,希望从各种方向进行不同的探索。

具体就《玫瑰庄园》来说,潘鸿海先生的画作《在外婆家》唤醒了我对故乡的记忆,它让我想起外婆,想起外婆家的老房子,想起外公家族的往事,受画中意境的影响,我想写一组关于四川家族记忆的诗歌,于是便写《玫瑰庄园》。这部诗集第一批16首我花了两年的时间,我确定了在这部诗集中自己需要的东西,比如诗歌的分节、长度,以及风格,我有意识地寻找中外诗人在探索诗歌体例方面的作品,完成形式上的统一,比如节与行,长度,自己再有意识地进行控制训练。后来,当我完成了前42首时,我觉得需要对时代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各种专业知识的了解,比如花草树木,建筑物的风格以及历史背景等。我还曾写信给张清华老师与谢有顺老师,告诉他们我写作的一些困境,他们便推荐了一些书籍给我阅读。

南方日报:这部作品花了大量篇幅书写祖父及5个祖母的情感世界,从您个人来说,书中人物的人生遭遇对您的创作和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郑小琼:在诗集《玫瑰庄园》里面有一首《鸟》,外婆一直跟我说人生不要忘记了方向,她常说燕子飞得再远,也不会忘记回家的路。在《鸟》这首诗中,我有过表达,“鸟羽上有生命的司南”,我们的人生或者写作也不要忘了内心的司南。《玫瑰庄园》是一本以女性为主题的诗集,表述了对5个祖母、我自身以及女性在现实世界中不由自主的命运,包括婚姻,还有现实生活中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的性别的不平等。《玫瑰庄园》有一首关于溺死女婴的诗歌,在生命的哀歌与痛哭中,讲述旧时代性别带来的不平等,或面对饥饿“偷粮妇人避难他乡”,这种避难饱含复杂的情感,有的女性被用很少的粮食以聘礼为名几乎等同于卖到他乡,令人叹息。

继承诗歌传统也是一种“先锋”

南方日报:读这部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乡愁和对故土风物人情的眷念,有一种悠远而又细腻的伤感和追思,从题材到形式都与之前反映打工生活的作品有了较为明显的转变,这种变化是什么原因诱使的呢?

郑小琼:从2003年到2016年,这部诗集几乎见证了我诗歌成长的过程。今年是中国新诗百年(编者注: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诗歌,被视为中国新诗诞生的标志),这100年以来,先辈诗人们无论从形式、体例、表达手段与手法、内容、技法、语言风格等进行过非常有益的尝试,他们的努力大大拓宽了新诗的疆域。

为了写这部诗集,我找到了很多关于新诗体例的论文与诗歌,比如很流行的十四行体,以及闻一多、朱湘、冯至、普希金等人的诗歌。我不止一次地说过,打工题材只是我创作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其他题材的创作,比如《玫瑰庄园》或者《纯种植物》,我最近还将出版一本十二行诗体的诗集。我写过一首《胃》的诗歌,“这饥饿的胃,吞下一列奔跑的火车”, 我认为诗歌应有一颗巨大的胃,它能消化橡胶、煤、铀、月亮、昆虫、飞鸟、乡村。而且“在胃里藏一个活着的灵魂”,诗歌之“胃”除了要吞下时代这列“奔跑的火车”,还应有一个“活着的灵魂”。在另一首诗中我对自己的诗歌也有过表达“我的体内收藏一个辽阔的原野”,打工题材只是这个原野的一部分,一个诗人不应把自己局限于某种题材,他应寻找更为辽阔的原野。

南方日报:在《玫瑰庄园》当中,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您似乎有意识地在现代诗创作中融入古典诗词与意象,运用文学典故。前段时间,诗词大会很火,唤起了一股重读经典诗词的热潮。对于这方面的尝试,您是怎么打算的?

郑小琼:继承传统,拓展传统新的疆域也是一种先锋。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继承是我写作最为重要的方向之一,我感谢人生中遇到很多师长,他们让我加强对古典文学的阅读,我深深受益。比如《女工记》的写作,我曾遇到困境,正是对古典文学的阅读,让我找到了“记”这种文本写法,它是中国很古老的文体,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相当多名篇都是以“记”为名。我原计划写《女工》,后来决定写《女工记》。仅一字区别,两种思路完全不同,我想用最真实最原生态方式记录中国女工的人生,中间可以如古代的“记”一样夹杂作者的感情与主张,这个“记”清晰表达了我的立场、倾向。在《玫瑰庄园》中,同样可以看到古典文学对我创作的影响。

南方日报:现在越来越多作家在网上开设公众号,直接面对读者进行创作,有人担心,创作的快餐化、碎片化、热点化,可能会打乱作家原有的创作节奏,甚至导致文学品质的下降。您对此怎么看?

郑小琼:我的写作有自己的规划,它是一种“慢”写作,比如《玫瑰庄园》,写了13年。在写的过程中不断地否定,又重写,不断地探索。我不认为创作节奏的快慢与文学品质的下降有内在的关系,文学品质与呈现的具体文本有关,与创作时间长短无关。

除一些灵感式的创作之外,我有相当多的规划性写作。我是一个很犟的人,也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这是8年流水线生活带给我创作的影响,我很感激单调而枯燥的流水线生活,每一天将一个简单的动作做一万五六千次,在这种简单的重复中,让我学会了耐心,学会了坚持。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8-18 12:53


走马
文、郑小琼
     14年前,我从南充来广东东莞打工。第一站在大朗落脚,这里有我的同学。在大朗找不到工作,我去樟木头找我表姐。表姐在樟洋,她1992年出来打工。我跟表姐穿过樟洋那一片低矮的老屋,见到了很多熟悉的人。他们都是表姐那里的人,是走马那个地方的。我小时候去过表姐家很多次,那么多熟悉的面孔恍然让我回到故乡南充。后来,放假时,我经常去樟洋。
  大前年,我开始写作《女工简史》。我对这边的农民工有多年深入了解,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地区的农民工几乎是整个村庄从事一种职业,比如制鞋工人的村庄、五金工人的村庄、灯饰加工工人的村庄、玩具厂工人的村庄……我想起了走马,想起了在樟洋的走马人。我想以这个地方为素材写农民工流动问题。我与表姐夫、表姐联系。表姐夫是走马人,他兄弟四人都在樟洋打工。我的表哥、表妹、舅娘也在樟洋,他们跟走马的打工者一起过来。随着樟洋的旧城改造,这群最底层的打工者像候鸟一样迁到百果洞扎根下来。现在,不少走马人已离开樟木头,去了深圳、塘厦、惠州、厚街、大岭山……去这些地方的人多是个体,其中大部分还是与在樟洋的走马人一同搬迁,到了百果洞。表姐夫曾离开过走马群体,后来又搬回来,跟大多数走马人一样,在百果洞租房,生活在一起。现在,表姐的儿子也加入了打工群体,生活在百果洞。虽然百果洞离他打工的地方有二十几分钟路程,他仍愿意骑着自行车来来回回。他没有在工厂附近租房。他说,这里有他很多的朋友。在他眼里,厂里的朋友算工友,随他一起在走马长大的才能叫朋友。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8-18 12:53
我最初想写一个在异乡的村庄,想写一个地方的人集中在这个地方的场景。我开始了解生活在樟洋或者百果洞的走马人。他们与大多数打工者一样,上班、下班、生活。半年下来,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当我开始动笔写《女工简史》,我突然想到一些问题,在南充从事农业的走马人如何到异乡从事工业的?他们如何进入工厂?走马人第一次来障洋是什么时候?他们来樟洋最初从事什么职业?表姐夫1991年从走马来樟洋,他算来得比较早的。他说,第一个来樟洋的走马人,实际也是从事农业生产,在这边种果树,在上世纪80年代。我知道,四川人多地少,一直有外出讨生活的传统。他们外出割麦或者摘棉花,有手艺的工匠会起房打家具。第一个来樟洋的走马人看见附近有工厂招工,便写信告诉家里的亲戚来这边找工,这样一个带一个,带来很多走马人以及走马附近的人。我跟其他走马乡人交流,发现很多走马人也都在说这个有传奇色彩的“拓荒者”。我提出想去见见这个人。表姐夫说他早回乡了,人已不在。我想从他的亲人入手,了解这个人的故事。但时间太久了,有的说他有亲戚在这边,有的说他最早在福建种水果,后来福建老板在这边包地,把他带过来……不下五六种说法,我终究没有确切的答案。去年,我回南充,到表姐夫家,见到这个有些传奇色彩的走马人的墓地,静静地躺在大山之中。它背后,曾经繁荣的村庄已经衰落。那些在山湾里、山坳里、半山腰的老房子都已破败不堪,久无人居住,任凭风吹雨打,近无人烟,在霉烂、倒塌……或余两三户还有人居住的房子,一些垂暮老人守望着。他们要守着生活了一辈子的房子度过风烛残年。老家的走马人在公路边建房子。在百果洞或者曾经的樟洋,走马人租住在当地人的老房子里,陪伴他们的本地人也是一些不愿离开老房子的迟暮之人。

  走马人从事的职业并不是单一的,从事各种职业的都有,五金厂、印刷厂、做快递、毛织厂……职业较广泛,但几乎全在工厂。我听到一个不同于表姐夫的说法,另一些人说最早来樟洋的不是那位种植果树的人,是另外三兄弟。我倾向于表姐夫的说法,我相信第一个外出的走马农民应该从事农业生产,或者有传统手艺,出乡找活干。他们也许种水果,或者是收麦客、割稻人,或者是木匠、蔑匠、泥水匠。但另外一部分人让我不得不相信这个“三兄弟”的说法:他们家有亲戚嫁到这边,介绍来这边打工,说最早来这里的大部分是跟随与三兄弟有关的人来到这里。我一直想找这三个人,我把《女工简史》中有关走马的这一小节删掉、放下,想了解了这三个人后,再继续写。

  在东莞、深圳一些镇上的汽车站,我发现了一些很有意味的现象。从广东的一个镇到另一个省的小镇有长途大巴车。在这种点对点的长途大巴车的路线背后,都会有一个村庄的农民工迁到另外一个镇的传说。樟木头镇汽车站与走马所在的镇,也有一条长途路线。开长途大巴车的是走马人。随着长途大巴线路开通,两地交往越来越密切。走马与樟木头之间,只有一辆大巴车的距离。这辆往返的大巴车,从走马带来腊肉、香肠、腌菜、鸡蛋等,也从樟木头带去药品、衣服、电器等,以及走马老家父母的牵挂、樟木头儿女的思念。一个小孩暑假从走马来樟木头,不用大人带,直接电话给大巴司机,中途司机照顾,回去亦是如此。在樟木头,有走马人开的菜馆,吃的是纯正的走马人的味道。菜是从走马准备好的,大巴车运过来。走马人喜欢的腌菜,也是走马人的气味。表姐的儿子,去年从老家来这边读书。她的小儿子很快便可以找到在走马的玩伴。他们在走马就认识了,有的比他早来这边两年,有的与他同来。这里有纯正的农民工,走马那边的混混到了樟木头依然是混混。在这里,他们又聚在一起,曾经的同学、亲戚、朋友都在这。这里是另一个叫走马的地方。

  对村庄的调查继续深入,走马人在这边的变迁、职业、打工年限、职业流动等,走马人在这边的婚姻、家庭。在这边,老去的走马人是不是回老家,新一代是不是如老一代走马人一样聚集在这里……当我越深入,那一句句乡音、面孔背后的故事,便会突然在拥挤的人流中涌出来,那样清晰地呈现,带着生活的烟火味,带着漂泊者的无奈,也带着外来寻梦者的坚韧、勇敢……这些记忆如此强烈地打动着我。

  当我开始创作《女工简史》时,我不断地像了解走马人一样去了解我所要呈现的女工,了解她们的故乡、她们的经历,她们在这边或悲或喜的故事。或者去走马人开的餐馆吃一顿有老家纯正味道的饭,它们带着乡愁,是记忆;或者像走马人一样,哪怕在繁华的异乡依旧怀念着走马;或者像第一个来樟木头的走马人,老去了,他的魂魄还是要归到故里,埋在走马的山中,那里的青山绿水是他永恒的记忆。

  我们是这样离开故乡的漂泊者,最开始的四川人、湖南人、湖北人等都有类似“四川耗子”、“湖南骡子”、“湖北九头鸟”等外号。“四川耗子”生存能力强,“湖南骡子”吃苦耐劳,“湖北九头鸟”狡诈有头脑。他们从故乡来到这里,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为了生存下去,必须像耗子一样,哪怕是水泥地,也要打出“生存之洞穴”,有着天生的适应能力。他们的背后,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故事。很多时候,我跟走马人或者其他女工交流,我惟一能做的是尽量当一个倾听者,默默地倾听着他们的故事,去寻找他们故事背后的记忆与往事,感受着酸甜苦辣,让我的文字染上他们生活的气味与气息。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8-18 12:59
召唤远古的侠客基因
-----李白《侠客行》品赏

文、清晨之子


侠客行
作者: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翻译:侠客的歌

两个骑马的武士流星一样飞驰而过,宝刀霜雪一样锃亮
他们不但剑术高强,而且勇敢,一生行侠仗义,替人排忧解难
十步一杀,所向披靡,事后不图虚名,连名字也不肯留下
想当初,他们与信陵君是好朋友,平时经常到府上做客
把宝剑放在膝前,三个人一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把义气看得比山还重,一旦答应了朋友的事,五匹马也拉不回
为帮助信陵君救赵,挥动金锤杀死守城大将,使敌人震惊
两个勇敢武士的这一壮举啊,千百年来被传为美谈
像这样的勇士即使死了,灵魂也散发着芳香
做人就要像他们那样,留名青史,为人颂扬
怎能学杨雄那个书生,终生把精力耗费在书斋里
头发都白了,还在钻研那本深奥难懂的《太玄经》



译后记:


  李白这一首“侠客行”古风,写的是战国时魏国信陵君门客侯嬴和朱亥的故事。我们知道,唐代豪侠风气盛行,这是与唐朝西域交通发达和全国经济日益繁荣有关。李白少年时代也受豪侠风气的影响,自幼勤苦读书外,“十五好剑术,高冠佩雄剑”甚至,他一生都不离剑的:“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堪称是“文武不殊途”,兼备于李白一身了。

  一开始,李白以锋利的想象力和夸张的笔法为侠客画一个素描,诗人并不写实,而是着眼于侠客的精神风貌,以神写形。“缦胡”,“霜雪明”,“飒沓如流星”,这些鲜明的形象,千载之下读来,英锐之气,兀自虎虎有威。

  接着写侠客的动作:“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仅仅二十字,集中概括了他们精湛的剑术和不图名利、尚义气、重承诺的高尚人格。事实上,李白是以自己心目中崇拜的理想人格而写侠客的,所以能写得如此深刻而生动。

  最后,通过一件事情,诗人对“二壮士”的勇敢事迹的赞叹溢于言表了。同时也对再天禄阁校书的扬雄之流的书生给予无情的蔑视:“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是为壮夫所不为!然而,诗人不仅仅是扬此薄彼,同时这也是对自己的自嘲,他本来有一身的本领,但得不到国家领导的赏识和提拔,只能喝酒,写写诗,太亏材料了。李白很多诗都表达过类似的主题:他有天赋,但没有机会使用它。

  侠客,是中国远古文化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基因。它的作用是:对于体制的强权保持一种个人的挑战,无论是武力上的,还是思想上的,使得强权无法控制一切,使得中华文化不会完全丧失活力。到了明朝,由于残酷的专制统治,这个基因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休眠了,尤其到了近代,又来了西方强盗的侵略,中国人吃饭、穿衣、一举手、一投足、一动念,都变得要想一想是否符合西方人的规范,是否有“绅士风度”。因此,侠客的文化基因在现代中国也是离死不远了。

  现今的中国人还是非常喜欢武侠剧,但如果你真仔细想想武侠电影里的侠客,你会发觉那都只不过是一些可爱的小男人和小女人。作为消闲,固然可爱,但与李白诗中的那种豪侠境界却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承平世界,一切都已经由别人安排好了,管理好了,自己消闲就够了。但正如我所担心的,如果极权世界真的降临,我们恐怕就更需要唤醒远古的基因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就算是某一种“眼花耳热后”的梦话罢!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8-18 13:02
洪水中的家园
文、宋银华

一滴水带来的  不是渴望
一滴水   能拽出一条河

也能长出一片海



一场不期而遇的水

撕破七月的天幕

砸向我稻菽飘香的家园



白浪滔天的水   如饥渴的白蛇

逼退庄稼拔节的声音

恣意肆虐的水

我在哪里寻找

昔日的落霞与孤鹜



逆行于洪峰浪尖之上

一杆旗帜指引的队伍

让水  找到奔流到海的方向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8-18 13:03
多情却被无情恼:流浪诗人苏东坡带韵律的牢骚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清新婉丽的《蝶恋花》是一首杰作,在国外被翻译成英、法、日等几国语言。好的东西不分国界,人类的精神追求是相通的。

《易经》的三易之一不易,我的理解是:虽然所有有形的东西都是要变化的。但是圣人说过的话是不变的。孔子还有释迦的教诲是不变的。人爱好正义和平、追求幸福爱情(反对虚假反对背叛)的人性也是不变的。所以世界上总是有变化和不变的两个方面。在物质方面,也就是科学在不断地进步。不得不进步。另一方面,在精神方面是永久不变的。相传,东坡谪居惠州时曾命侍妾歌吟此词,唱着唱着,苏轼已经泪满衣襟。

残红褪尽,青杏初蓓,自然界的新陈代谢映入眼帘,触动流浪诗人敏感的心灵。但,性格豪放豁的苏轼,不愿让情绪停留在这里,紧跟着写了一句:“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投向广阔的空间。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一片生机盎然的乡村生活。一扫伤春之感。“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低沉的感情中透出自强振奋的精神。

这种互相对立又关联的景色描写手法,贯穿始终。接下来的,仍然是相通的手法,比如:“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暗示那个“绿水人家”。绿波环绕,高墙深锁,墙外的过路人只能听到墙内女孩荡秋千的笑声,触物思情,勾起了自己去世妻子的思念之情,不能自己,无限伤感。一堵围墙,阴阳阻隔,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多情的苏东坡对幸福爱情的坚定向往。

生性耿直的诗人不适合当官,屡遭迁谪,老婆又死了,婚姻不顺,在这首词中,一会伤春,一会喜春,一会伤感,一会豁达,一句“多情却被无情恼”,描写出多少繁复的感觉啊!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这个名句像一面镜子,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自己多情,现实无情。就像自己爱慕某人,别人却对你冷漠。而且是暗恋了几年,发点感慨。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作为装潢设计系的一名学生,总是不经意间将自己陷进无尽的郁郁愁思中,“为赋新词强说愁”,放大自己的忧伤,被宿舍同学笑话,尤其在学了很多诗人的伤感诗作之后,那种自己想象出来的忧郁更是泛滥。而如今,读了苏轼这首词,联想到这几年发生的遭遇,终于“识尽愁滋味”,俯仰叹息了。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8-18 13:12
誓词

---湖南医疗队出征武汉金银潭医院誓词

如果我倒下,不再回来,
请不要难过,不要悲哀,
我死,你生,这是我对生命真正的热爱。

如果我回来,请不要庆功,不要厚待,
杏林门下,救死扶伤,责无旁贷。

如果我回来,请不要苛刻,
不要责怪,我无力回天,
对生命的离去,我比任何人都悲哀。

我的离去,我的归来,
都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我的国,我的家,是我们共同的情怀;
我们的爱如高山巍峨,如大海澎湃,
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共同的风采!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8-18 13:21
芒种,以抒情的方式(三首)

         文/四望梅川河

今天,麦芒射出彩色的光

没有了针尖,世界缺少英雄气

但一阵丰收的风,足以大治天下

此时,秧田车水,心中的大好河山

祖父复活,庄稼复活

在泽草丛生之地,大自然拔节无声

布谷鸟,推开大地的窗户

伯劳鸣,螳螂生,世界太多的花下低吟

但今日阳气充盈,到处是宽阔的胸膛

和热烈的爱情,栀子花乘虚而入

早蝉声声,楼上的婴儿和卖花的女孩

梅雨来时,绿肥红瘦,我铺一张宣纸

颜体“芒种”,世界心宽体正有骨力


武山湖里



浪是湖脸上的皱纹

湖是天上的一颗星星

那颗星是童年遗失在野外的弹珠



蛙声四起,暮色醒来

许仙就是从这里走失



希尔寨
      
希尔寨,青山之上
白色的水袖,舞动出一条马路

希尔寨,昨天去过
今天去了,明天我还会去

希尔寨,翻开一本线装书
这条线到底有多长,时间
从你开始,由你结束

就说满山的花儿,月季、海棠、山茶
为什么等到花儿已谢,才发觉此处告别的语言没有写好
长亭短亭的芬芳啊,让希尔寨回到书本本身
可以虚构一些离别的故事,小桥流水
翠竹满山,山的腹腔情话汹涌

举杯吧,为心中的希尔寨送行
今天是非物质的,不说花儿
要不就每人送一粒种子送一册经卷

希尔寨,你要慢一点
时光就会右踏步站立,绕袖

谷雨一过,桑葚都酸了
皂荚树,藏在童年的布鞋里
再回到山的阳刚本身,那就是桃子李子
正值成才的季节,青山长青
这才是最茂盛的注解

希尔寨,云朵之下一片悠然
南山也罢,白水无穷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8-18 13:27
少年游之县城(外九首)

文、吴永强



天空落了下来,停在伸手可及的彼岸

雪定居在路边;一条狗

从这个村里逃出来,窜进那个村



我们四个人,在后半夜要去县城

走着走着,夜晚把路封住了

月亮把我们封住了。走着走着



就不知到了哪里。那是十五年前

至今我仍记得那片野地;我们走了一夜

县城遥不可及,县城从未出现



好似多少年后的我们

走着走着就散了,而县城

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已将我们抛弃





一个人



一个人喝酒,一个人抽烟

一个人摆龙门阵

小屋腼腆,亲朋无一字

一个人摆弄钟表上的刻度

一个人睡觉,代替十个人回到梦乡

一个人回到过去

一个人写下诗行,约谈十个自残的土匪

在文字里持刀远行

这么多年我只是一个人

一个人坐公交车,车上空无一人

一个人上班,单位空无一人

一个人赴酒局,宴席上空无一人

一个人在人山人海,人山人海里空无一人





秦岭道上



抛弃一个省

邂逅一个省

遭遇另一个省

半小时之内,我游离在三省交界处



把这个村庄交给四川

那个山头扔给重庆

脚旁的小河随手赠与陕西

我手握重兵

三千汉字可轻取汉中

可越秦岭

在高速路上评点山川

把乱侃的嘴巴封为万户侯

把三省草民唤作良民



这是昨日的山河

我的心里只有一个山村

村旁的小河,一座茅屋

给我三个省我也

不放弃任何一个伸懒腰的早晨





某个中午无意义之意义



从七里河路到建设路

我要去参加一个家庭聚会

穿过大半个城区

带着空瘪的胃,它即将灌满啤酒

带着寡淡的舌头,它即将

被鸡肉和土豆俘虏

在出租车里接到远方的一个电话

那个寓居岭南的山东人

说刚刚付了首付

在南国拥有了一座

不漏风的城堡

一个摇滚青年

被我们拒绝,这是另一个电话

出租车照例堵在泉城广场

我们在城市的胃里被消化

然后,路灯亮了

半小时后我出现在一座房子的

餐桌旁。我把胃摆在餐桌上

把一把椅子挪开

撇了撇腿,更加舒服地

端起了酒杯





雨中帖



水压低了树林,拔高了底层的草

风被挤到角落

我们和避难的空气一起坐在车里

用铁皮外衣替草木祈祷

“爸爸走吧,”你说。能去哪儿?

我带你来到雨里,这就够了

前面是秋天,没有退路

下一个野地在水的背后

你要找的杜鹃花

会开放,要在草上打的滚会打十圈

现在我们困在雨里,玻璃和液体的玻璃

第一时间击穿视线

你看那些漂在水上的车,河在生长

我们的船是唯一的陆地





孤独者说



蹂躏完自己,他把身体放在一边,开始读诗

特朗斯特罗姆,清明节晚上,他读一个亲人

写给死亡的情书

诗把他救活,又让他回归孤独

两个人的欢愉,一个人的欢愉,半个人的欢愉

他躺下来,盖上被子

盖上夜晚,盖上一首诗

盖上眼睛,盖上一场梦,盖上一个乌七八糟的人间





错乱



我在花园路,另一个我到了历山路

我在济南,另一个我到了北京

我在你面前,另一个我站在另一个你面前

有无数个我,无数种可能

这是一个人的荒原

是我的名字以及别人的代号

有时我会离开自己

在别人的生活里代替一个人思考

代替他失眠然后自我休整

代替他恋爱

把身体装进一个女人的快感里

代替我的那个人也在做同样的事

错乱让我无地自容

我的脚印留在过去的路上

那条路,通向十个路口,十个土匪

那些持枪等待的汉子

在我抵达之前,把枪摸了又摸





济南至重庆于天空之上



一本译诗集从左手翻到右手

我把自己嵌进一个男人,趋近一个女人

仿佛不是在空中,而是乘坐火车

奔驰在彼得堡和莫斯科之间的原野上

奔驰在1916,我是列车员曼德尔施塔姆

正在约会神话中的茨维塔耶娃



此刻的我或茨维塔耶娃少女时的恋人

即将抵达,莫斯科或重庆

和泥沙一起追随长江

那是我久居的黄河或涅瓦河的另一种称谓

江边,有我的一株枇杷树

枝头朝向济南或莫斯科所在的北方





故乡



他回到了故乡,但是

他的钥匙丢了



房门紧闭,院子里一个人也没有

村子里一个人也没有,通往村庄的石子路

全被堵了起来



河床干涸,草鱼和螃蟹的庭院

也是空的。杨树全部失恋

年轻人和青蛙一道外出打工

春天和秋天一道,把机会让给严寒和炎热



无数把锁将宅门、老胡同、炊烟以及风

锁了起来。没有人给他开门

就像离开的时候没有人送行



他在门上做了记号,匆匆离开

他回来过了,只可惜,他的钥匙丢了





必然辞



这是一个必然的下午

湖边的树林喝饱了夕阳

一些必然的石头

把剩余的时间拥进怀里

只有我一个人

不枯坐,不赴宴,不等待戈多

不与神灵说话

这是必然的,只有我一个人

约会树影里的蚂蚁,我们骑在大象背上

从一块石板奔赴另一个石板的国度

从一棵柳树赶往水边的蜻蜓

这是必然的,我们行进在人类的缝隙

有时面对汪洋停下来

从青苔上跳下去

放一把火,燃烧一些浪花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8-31 09:31
黄鹤楼即事
文/清·金德嘉

高楼自古足登临,
此日逢君载酒寻。
花信正来梅落后,
春光渐入柳丝深。
江山并是樽前客,
风月谁知醉里心?
仙子有时还弄笛,
愿将幽感托清音。
作者: 郭德军    时间: 2020-8-31 09:54
大暑(外二首)
文/楚衣



一条河,被猛烈地拖拽

泛着金属的光泽

像一只想象中的狗,要求你带它去散步,留记号

阳光下

满是漩涡和激流

这些类似洞窟的东西

连同它们坚定不移的态度

聚集起来

成为一个巨人

他不会说话,不会计算,以不同的方式

高耸,切割云朵

朝对面的山体涌去

而你

正在攀登的这些小路

看起来绯红

很容易流逝在他的轮廓中


进程


满嘴的沙子。或者从泥沼里逃脱
一双手复制另一双
这连续的不规则的梦境,它有一个明确的位置

更像七月
“鲜红,并且正确”
于睡眠深处扭头,折返,将你撕毁

仿佛你曾经历的
它都经历,直到被容纳,宽宽的肩膀
削为一道走廊

你无法曲折。它说,它擅长隐藏
这药丸
每吃一颗,就会吐出一排牙齿


想念自己


也想念寂静。波澜。
我被记起,追随某些特定的事物,崇拜祖先
流淌爱
或于积雪的山中任风鞭打
无休止地荒凉下去
不亚于一千棵树
反复黑暗,又总是被光反复照亮
它们早晨清新
傍晚甜美
中午迎接跳跃与飞翔
先否认过去再依靠萌发,生长或一点点醒悟
投身于信仰中
我攀爬
同时也落空
有别于岁月迟钝,南方和北方
那时的我
错把阴影当成了雾




欢迎光临 武穴论坛 (http://bbs.wuxue.cc/)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