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256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穴资讯] 广济方言对母亲的称谓“媞(易)”略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4-8 11:01:2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广济方言对母亲的称谓“媞(易)”略考

作者/刘芃

       近日,在某社交网络见台湾出版人傅月庵回忆其曾祖母,言及旧时台北有称呼母亲为“姨啊”的风俗,引起一众讨论。有言“姨啊”来自客家话,也有举证“姨啊”来自台湾原住民,也有认为是平埔人受汉人影响,才称母亲为“姨啊”。

        因广济方言也有同样的称谓,加之本人关注这一语音现象有年,发现北至湖北东部,西至湖南双峰,南至江西余干、浙江临海、广东潮汕,乃至台湾原住民都有类似的称谓,称母亲为“姨啊”。而这一底层基本词汇分布跨度如此之广,而且看起来似乎毫无联系的语音现象,不得不引人深思,探求为什么。本人关注这一语音现象十余年,现将所掌握的材料,和本人的猜想成文如下。

        哪些地方称呼母亲为 “姨啊”?

        · 湖北武穴 根据刘博平先生考证,“姨啊(易)”的本字为媞,根据是《说文解字》里对媞的解释:谛也。一曰妍黠也。一曰江淮之间谓母曰媞。从女是声。承旨切。
        · 湖北黄陂 根据黄树先1989年在《语言研究》第2期《古楚国语释词》一文中提到,旧时黄陂有称呼母亲为i,而且根据宋代陈彭年的《广雅》考证其本字为嬭。《广雅·荠韵》:“嬭,楚人呼母,奴礼切”。

案:因为《说文解字》远早于《广雅》,所以本字应该是刘博平先生考证的媞,而不是嬭。但无论是媞,还是嬭,都只是记音,并未回答江淮间(楚人)为何称母亲为媞。

       · 江西余干 北京大学CCER有一位姚洋教授,祖籍江西余干,在回忆其伯母的一篇文章里提到“事实上,我叫伯母‘伊呀’,在当地话里就是妈妈的意思。”
       · 江西永修 “伊,在我老家就是妈妈,我打小叫母亲为伊。江南的方言很有些凌乱,不同的乡镇都有明显的不同,对母亲的称呼也不一致,我所在的乡称母亲大体都叫伊,还拖长了音叫“伊呀”。不过,8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改叫妈了。” (来源:王瑜 微信公众号)
        · 湖南双峰 伊呀(音),双峰西部方言,指母亲。(来源:网络)
        · 福建武平 练春招 从“(弥女)娅”、“依娅”、“(月能)(月能)”到“妈妈”——福建武平岩前方言母亲称谓的转变 《修辞学习》 2005(04),页 28-31
        · 浙江临海 为何台州临海称母亲为「阿姨」?事实上,称母亲为「姨」类型的地区不止台州一地。比如福建漳州南部云霄、诏安、东山等地以及广东潮汕地区,都存在称母亲为「阿姨」之类的说法(乃至进一步合音,如潮汕的 ai /ai55/ 当是「阿姨」合音)。(来源:知乎)

潮汕地区 见下图(来源:  “終結幾個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六)”,台湾 叶高华 2010)

        · 台湾原住民 根据《原住民族语言线上词典》,称母亲为 ina 的有阿美语、卑南语、鲁凯语、雅美语、邵语、撒奇莱雅语。其他同 /ina/ 有关者如下:排湾语:kina; 噶玛兰语:tina;布农语:cina;卡那卡那富语:cina;邹语:ino。

        本人在从刘博平先生的《广济方言》一文中,考证出广济方言中对母亲的称谓易的本字为媞。但这只是解决了本字,并未解决我一直以来的困惑,为什么有所谓江淮间,或者楚人呼母为媞(嬭)。而在本人不断关注这一语音现象时(参考上面所列举的例子),发现称母亲为i,或者ia,或者ina,广泛的分布在我国的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广东、台湾,甚至在台湾的原住民中也广泛存在着称呼母亲为ina(音同姨唉)。这就很有意思了,虽然湖南、湖北、江西,乃至潮汕地区,称呼母亲为“姨啊”,可能来自于客(赣)底层语。但为什么浙江、台湾原住民也有类似的称谓?我思考了十余年,一直没有答案。

         1. 一次DNA测试 波利尼西亚人(Polynesians)的近亲

        2017年,本人从23andMe测试DNA,在报告中得知,居然和波利尼西亚人有4%的亲缘关系。这让我十分惊讶!因为就我自己对父母族系的了解,均是宋代从江西迁居广济的江右民系,怎么会和远在大洋洲东边的波利尼西亚人有4%的亲缘关系呢?后来多方查证,才知道因为美国DNA数据库里面华人数据样本不足,这4%的DNA亲缘关系只是说明统计上的相关性。而这一相关性来自于波利尼西亚人与台湾原住民的密切亲缘关系。在得知这一可能的DNA亲缘关系以后,本人好奇波利尼西亚人,或者南岛人是如何称呼母亲的。经过研究发现,由于台湾原住民和南岛语系之间的亲缘关系,称母亲为ina,广泛的存在于南岛语系的各个支系。也就是说,从我国东南沿海以及台湾岛,乃至马来、印尼、菲律宾、太平洋上的各种小岛上,有41种南岛语言都广泛的存在着称呼母亲为ina的现象。除了用ina表示母亲以外,在这些南岛语系里,ina还有孕妇、生养过孩子的妇女的意思。从语言学上来看,南岛语系和台湾原住民的语言之间的亲密联系,是得到了很多充分的研究。称呼母亲为ina的现象,广泛的分布在太平洋各个岛屿上并不足为奇。可是为什么在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潮汕也广泛存在这个语言现象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来自于本人一次漫不经心的阅读。

        2.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媞”却在灯火阑珊处

        2018年的一个冬夜,我正在读《资治通鉴》,突然读到这一条 “於是天子曰: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覆,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


        原来,无论是先秦的越国,还是汉代的闽越、东越,或是台湾的原住民,均是来自于长期居住在我国东南沿海的百越。根据《史记·东越列传》,秦末,越王句践的后代无诸和摇,率领越人归附鄱阳县令吴芮,跟随诸侯灭亡了秦国。汉初,立无诸为闽越王,后以闽君摇为东瓯王。景帝时,东瓯跟随吴王刘濞造反。等到吴国被攻破,东瓯杀死了吴王刘濞,向朝廷表忠。吴王的儿子刘驹逃亡到闽越,经常劝说闽越去攻打东瓯。到汉武帝建元三年,闽越出动军队围攻东瓯。东瓯派人向汉天子告急。朝廷派严助调兵出征,军队尚未到达,闽越就撤兵了。东瓯请求内附中原,于是将二十万军民移居到江淮。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两百年后,许慎在撰写《说文解字》的时候,会有“江淮之间谓母曰媞”的记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从湖北、湖南、江西、潮汕、台湾原住民,乃至广袤的太平洋岛屿上,广泛的存在称呼母亲为“姨啊”、ina的现象了。因为,这些语言,对于母亲的称谓,都来自于古百越语的底层词汇。


        案:本人关心广济方言有年,当时第一次读到蕲春黄季刚先生的《蕲春语》,以及吾家刘博平先生的《广济方言》,发现两位老先生,从训诂学和《经典释文》的角度,考求贩夫走卒、村妪野老口语的本字,觉得十分有趣。只是一直没有搞清楚,广济方言里母亲称谓“媞”的由来,积疑十余年,一朝冰释,实在是痛快。本人开始关注广济方言的时候,发现1994年的《广济县志》有不少错误,后来将手上的一些资料整理出来,放到网上。十余年过去后,发现已经有一些学术著作吸纳我当时的观点。

        厦门大学邓晓华教授,曾经有文章提出,南方汉语的形成是一个多元结构体。南方汉语的最底层系以古百越语言为基础,其中又可划分为福建的闽越,广东的南越,江西的赣越,江、浙的吴越。先汉以前(即秦汉以前),南方与北方,南方各区系之间的语言文化交融已很频繁,例如闽越、吴越与楚关系密切。秦汉时期,随着汉人中央政权的确立,南方土著更多的在文化和政权上认同北方。六朝、唐宋以降,大量的北方移民迁移南方,南方民族成分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大量南方土著汉化。但这并非意味北方汉语消灭或同化了南方土著语言,而是南北族群经过长期的语言文化的互动过程,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古南方汉语,它的来源是多样,多层次的,包括:1,古百越语(如古南岛语、南亚语);2,百越民族后裔—壮侗、苗瑶语(例如由壮侗、苗瑶语混合而成的畲语);3,自汉、六朝、唐宋各个时期由于 “文教传习” 作用,而南播的北方汉语文读系统,这也包括北人南迁传播的北方汉语。这是南北方汉语同源的根本。

        我想,广济方言里称谓母亲为“媞(易)”,正好应证了邓晓华教授观点。可见,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即便过去了数千年,生活在武穴这片土地上的人还和先民一样,保留着古老的来自百越族的记忆,称呼母亲为“媞(易)”。当然这里只是一种自圆其说的假说而已,是否正确,还有赖于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比如,考证台湾原住民的语言和古百越语的关系,来完成这个逻辑闭环。


作者 | 旅美博士  刘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21-4-8 21:36:19 | 只看该作者
又见旅美博士刘芃新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17 18:25 , Processed in 0.04199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