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5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先生》图书讲述:陈寅恪-双目失明仍坚守清华讲坛的大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16 11:04: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学大家陈寅恪一家踏上了流亡之路。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藏书寄往长沙,但赶到长沙还没等到这批书,便又随清华大学匆匆南迁云南。后来,当书到长沙,竟全部在战争的大火中被焚毁,而他随身带着的常用与备用的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竟也大部分被盗。
  
  《先生》图书——————————————————————————————————
  
  
  
  此时,他的右眼视网膜已经剥落而失明,左眼也仅剩一点点微弱视力。成都电力供应不足,灯光昏暗,又时不时停电,陈寅恪备课与写作都十分吃力,就连学生的考试分数,也只能让大女儿流求帮忙誊到成绩单的表格中。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目光朦胧之中,在没有任何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这是两本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著作。
  
  女儿还回忆说:“父亲用眼过度,视力日益减退。母亲很着急,希望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为父亲增加营养。于是托人买来一只怀胎的山羊,母羊生了小羊之后,母亲学着挤羊奶,给父亲饮用……”
  
  《先生》图书——————————————————————————————————
  
  
  
  1939年,英国牛津大学聘请陈寅恪为牛津大学汉学教授,这是牛津大学创办以来首次聘请一位中国学者为专职教授,并于此后数年一直虚席以待。他们认为,陈先生是当时“最优秀的中国学者”。但陈寅恪不为所动,而是留在国内尽一个中国学者的本分。面对这一极具荣誉感的礼聘,他曾两度辞谢,后考虑到自己眼疾甚重,欲借此机会赴英医治,才答应就聘。不料欧洲战火突起,终未成行。
  
  《先生》图书——————————————————————————————————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4月,双目失明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新回到清华园新林院53号。校长梅贻琦劝他休养一阵,陈寅恪不从,“不教书怎么能叫教书匠?”
  
  为了协助他的教学和研究,清华大学给他配了三个助手。他们都是陈寅恪当年的弟子。其中,王永兴负责跟授课有关的工作,汪重点在研究方面,陈庆华则负责外语部分。早上王永兴先到,下课后离去;接着陈庆华来工作,为陈寅恪读些外文文章,吃过午餐后离开;下午汪陪他散步,同时讨论学术问题。
  
  《先生》图书——————————————————————————————————
  
  
  
  在游学年代,陈寅恪所接受的追求精确性和彻底性的德国学术传统,使得如同自然科学一样,陈寅恪的研究往往也是一个精确推导的过程。
  
  1946年11月,陈寅恪开始授课,学校为了方便他,干脆把课堂设在他家中最西边狭长的大房间内,陈寅恪就坐在教室正面的一张椅子上讲授《元白诗笺证》,每次讲两个小时,中间休息10分钟。
  
  《先生》图书——————————————————————————————————
  
  
  
  这个教室只能容纳20多位学生,听课的有历史系和中文系高年级的学生、研究生、讲师、副教授等。此时的陈寅恪体弱不能板书,只能由助手王永兴帮忙把引文、关键词和学生听不清的字句等写在黑板上。
  
  《先生》图书——————————————————————————————————
  
  
  
  以前他上课很有特点,讲到深处会长闭目良久。但自眼睛瞎了后,再也没有人见过他像原来那样讲课。从此,他总是睁大眼睛望着前方,就如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他晚年的那些照片—目光如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9 00:42 , Processed in 0.05688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