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2427|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论] 《舌尖上的中国》何以感动我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3 16:4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这两天大家都在谈论央视一套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很少看电视的我晚上在家也等着看。全体网民为一套讲美食的纪录片而兴奋,这件事情在当下的中国十分罕见,值得深究。
  《舌尖上的中国》已经播了三集,每一集都有一个主题。第一集叫“自然的馈赠”,讲原材料;第二集叫“主食的故事”,顾名思义讲的是主食;第三集叫“转化的灵感”,讲的是豆腐、奶制品这一类“偶然”的美妙发明。在一集50分钟的纪录片里,导演和摄制组带着观众探访祖国各地美食,了解各式各样与美食有关的人和事,整个片子节奏紧凑、制作精良,十分好看。
  吃对于中国人是一件重要的事。我们从小被教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一点首先体现在饮食上。在世界版图上,做饭好吃的民族为此总是十分自豪的。在全球化的今天,美食输出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个民族对世界的头一桩贡献。法国的奶酪和面包、西班牙的火腿、德国和比利时的啤酒、希腊的橄榄油、东南亚的咖喱、日本的寿司、韩国的泡菜、墨西哥的卷饼、阿根廷的牛排……这就是“吃货”眼中的世界地图。这张地图是和谐的、动人的、充满幸福的。
  中国的美食世界闻名,但往往被人误解,因为它太过丰富、太过复杂、甚至可以说太过微妙。十年前,在大多数外国人那里,宫保鸡丁、木樨肉、左宗棠鸡这几道菜可能就代表了中国菜(Chinese),现在,美国小镇居民大概也知道川菜和湘菜的区别了——美食的输出和一个国家国际关注度的上升,或许不无关系吧。
  看《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件情感投入很大的事。有人说,吃大概是最能把所有中国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在美国读书时,发现几乎所有留学生都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因为在美国很难吃到正宗的中餐。还记得有一次犯了鱼香茄子馋,专门托有车的美国朋友载我去遥远的中国超市买材料。朋友一开始很难理解为了一道菜天遥地远开车几十公里的疯狂之举,但做完饭后(以我初级的厨艺),他就不再疑惑了。出国的时候是笼统地想中餐,想水煮鱼、想火锅、想刀削面、想广式点心,回到北京,就想爸爸做的山芋粉圆子炖肉。美食事关童年记忆和身份认同,是最有效的族群凝合剂。身为中国人,再怎样的“世界主义”,他还是会有一颗中国胃——一颗见过世面的、被惯坏了的、挑剔的中国胃。《舌尖上的中国》的聪明和讨巧之处就在,给中国人看,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和地域包容融合;给外国人看,是软实力建设。
  美食知识普及之外,《舌尖上的中国》拍得还很有感情,因为它十分关注人,关注自然。它的叙述是这样开始的:“卓玛和妈妈正在寻找一种精灵般的食物……”它以节制而温情的语调,讲述了许多和食物有关的人和故事,讲述了许许多多的人为了寻找食材而付出的艰辛,为了制作美食而付出的劳动。它还讲述了那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人向自然索取时的智慧,因此也更懂得敬畏自然。这种种“正面”的精神和故事,是不是在向当今中国食品工业的乱象温和地提出批评?
        文章摘自:http://www.shnanx.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2-5-23 18:36:13 | 只看该作者
有点学西方的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5-23 21:52:23 | 只看该作者
刚看完!生存之道!!!不同的地方有它不同生活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5-23 22:24:30 | 只看该作者
《舌尖上的中国》{:soso_e179:}{: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5-23 23:26:21 | 只看该作者
谈到舌尖上的中国,我只想到,吃个好吃安全的食品太难了。就像吊丝娶个美女做老婆,还得能让她不偷X那们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5-24 08:38:13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在看,呵呵!拍摄得很到位,没有商业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5-24 09:46:14 | 只看该作者
挺好的,有的情节会让人有些许的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5-24 10:25:52 | 只看该作者
纪录片的时代已经到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5-24 10:36:18 | 只看该作者
说的是吃的,可这些都是老祖宗积累的生存之本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5-24 13:43:25 | 只看该作者
散文式的行文风格,资本主义大学新闻学院里的产物...
僵化的中国教育是培养不出这种影视作品的...
CCTV现在有很多外国新闻从业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26 11:00 , Processed in 0.03607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