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5864|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告] 《武穴文坛》2010.2在线编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9 11:54: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武穴文坛》2010。1印刷中,2010。2开始编辑,请各位推荐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2:35:08 | 只看该作者
[江川故事]暗访

文。江川
食品安全实行部门责任制,国务院三定方案中每个部门在不同的环节和领域都有责任。
     我分管的科室管辖着城郊结合部,它环包市区,四条公路出城,公路两旁的经营户连片经营,是极为敏感的区域——各级领导的明查暗访常常免不了要从这些地方下手。
     市局要暗访了,为了迎接省局的暗访;为了省市局的暗访;我和我的同事们也得去暗访了,为了所有的暗访。我的暗访不是第一次,在我的责任区域里,哪里是薄弱环节,哪里有钉子户,我了如指掌。
     二里半村市区出口的明珠路最有可能是这次上级暗访的第一站,疏忽不得,那里有两户钉子户,要拔掉,其中一户上次我们去暗访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那是一个在乡镇称得上是小型超市的自选商店,店内还算整洁,因为小,摆放的商品就有琳琅满目地感觉,经营的项目也不乏食品类,因此必须建立食品进货台账。
     查验台账成为我们明查暗访的功夫课,我们要求店主从台账上的记录到货架上的商品,再从货架上的商品回到台账上记录,都能做到一一对应。那一次去,还是强力推进进销货台账制度的初期,还有些不配合的经营户,这家自选商店就是。
     我们一进店堂,就感觉到气氛的尴尬,高大身材的店主有些局促地站着,双手靠在背后,不温不火的态度说不上是拒绝还是欢迎。我们向他索要台账,他并不言语,再三追要台账,他只摇头,实在追得不行时,才从牙缝里勉强挤出两个字:“没记”。听到这话,我们的火直往头顶升腾,因为是制度初期,我们就强忍着满腔的恼怒向他宣传起建立台账的意义来。听着我们的宣传,他只是点着头,这本也无可厚非,但看他那双手,始终傲慢地靠在背后,就显得胸脯头颅是高昂的,这就更加坚信了我们的看法:这是一家钉子户!
     钉子户是留不得的,我们就抬高了说话的语气,限期让他做完这项工作,并且现场指导让他立即如何如何行动,可是他依然不动。看着我们迟迟没有离去的意思,才有些悻悻的味道说:“等晚上孩子放学就记”。“你简直就是胡说八道,你的事情等什么孩子放学?”我们就没好气的忘记了文明执法,提着嗓门嚷起来了。他不再理会我们,只顾背靠着双手沉默不语起来,我们也只好愤愤的说些与其说是警告还不如说自下台阶的话离开了。
     又来到了这家钉子户的门前,我们又远远的看见了那双手靠在背后的店主,毫无疑问,他肯定未建立食品台账,我们的心愤然,但是我也在内心里冷笑,这一次,我们执法文书一应俱全,到时就怪不得我们“动粗”了。我们正儿八经地向他出示了执法证件,责令他取出台账。他有些慌乱,用左手从抽屉里拿出了我们统一印制的一本厚厚的台账,似乎是有些将台账摔在桌子上的意味,迅速又将双手反靠在背后说:“喏,记好了,都在这里,你们查吧”“傲慢!盲目自高自大是钉子户的通病”——我在心底产生了厌恶,于是就没好气的从他的货架上东挑西拣地取下了差不多十来种食品,也似乎有往桌上一甩的意思,说:“你将这些东西的进货记录翻给我看看!”他有些犹豫,但还是碍于我们的威慑,终于将双手从背后拿出,左手按着账本,右手非常吃力地翻着账页。这时我才发现他的所谓的右手——手掌几乎全部没有了,残留的半截拇指和一节无名指,像一根“丫”型的晾衣杆,他用这“丫”型的晾衣杆在账页上滑动着,想从前翻到后,找出相应的食品账目来,可那账页怎么也不能掀动,直到被“丫”字豁拉成两行缺口。“算了,算了,别翻了!”我的鼻子就有一阵酸楚,看着那歪歪倒倒的帐面,有些语无伦次的问:“这些账你都是靠左手记的?你会左手写字?”“哪会左手写字,我是一个无用的人啊,这账是我的儿子放学做完作业以后熬夜给我赶的,不过还没记完,今夜再补。”
     大家都没能出声,也不再好说什么,我轻轻拍了一下身边同事的肩膀:“我们到别处看看,你就在这儿帮他把账补上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2:36:49 | 只看该作者
[江川故事]暗访

文。江川
食品安全实行部门责任制,国务院三定方案中每个部门在不同的环节和领域都有责任。
     我分管的科室管辖着城郊结合部,它环包市区,四条公路出城,公路两旁的经营户连片经营,是极为敏感的区域——各级领导的明查暗访常常免不了要从这些地方下手。
     市局要暗访了,为了迎接省局的暗访;为了省市局的暗访;我和我的同事们也得去暗访了,为了所有的暗访。我的暗访不是第一次,在我的责任区域里,哪里是薄弱环节,哪里有钉子户,我了如指掌。
     二里半村市区出口的明珠路最有可能是这次上级暗访的第一站,疏忽不得,那里有两户钉子户,要拔掉,其中一户上次我们去暗访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那是一个在乡镇称得上是小型超市的自选商店,店内还算整洁,因为小,摆放的商品就有琳琅满目地感觉,经营的项目也不乏食品类,因此必须建立食品进货台账。
     查验台账成为我们明查暗访的功夫课,我们要求店主从台账上的记录到货架上的商品,再从货架上的商品回到台账上记录,都能做到一一对应。那一次去,还是强力推进进销货台账制度的初期,还有些不配合的经营户,这家自选商店就是。
     我们一进店堂,就感觉到气氛的尴尬,高大身材的店主有些局促地站着,双手靠在背后,不温不火的态度说不上是拒绝还是欢迎。我们向他索要台账,他并不言语,再三追要台账,他只摇头,实在追得不行时,才从牙缝里勉强挤出两个字:“没记”。听到这话,我们的火直往头顶升腾,因为是制度初期,我们就强忍着满腔的恼怒向他宣传起建立台账的意义来。听着我们的宣传,他只是点着头,这本也无可厚非,但看他那双手,始终傲慢地靠在背后,就显得胸脯头颅是高昂的,这就更加坚信了我们的看法:这是一家钉子户!
     钉子户是留不得的,我们就抬高了说话的语气,限期让他做完这项工作,并且现场指导让他立即如何如何行动,可是他依然不动。看着我们迟迟没有离去的意思,才有些悻悻的味道说:“等晚上孩子放学就记”。“你简直就是胡说八道,你的事情等什么孩子放学?”我们就没好气的忘记了文明执法,提着嗓门嚷起来了。他不再理会我们,只顾背靠着双手沉默不语起来,我们也只好愤愤的说些与其说是警告还不如说自下台阶的话离开了。
     又来到了这家钉子户的门前,我们又远远的看见了那双手靠在背后的店主,毫无疑问,他肯定未建立食品台账,我们的心愤然,但是我也在内心里冷笑,这一次,我们执法文书一应俱全,到时就怪不得我们“动粗”了。我们正儿八经地向他出示了执法证件,责令他取出台账。他有些慌乱,用左手从抽屉里拿出了我们统一印制的一本厚厚的台账,似乎是有些将台账摔在桌子上的意味,迅速又将双手反靠在背后说:“喏,记好了,都在这里,你们查吧”“傲慢!盲目自高自大是钉子户的通病”——我在心底产生了厌恶,于是就没好气的从他的货架上东挑西拣地取下了差不多十来种食品,也似乎有往桌上一甩的意思,说:“你将这些东西的进货记录翻给我看看!”他有些犹豫,但还是碍于我们的威慑,终于将双手从背后拿出,左手按着账本,右手非常吃力地翻着账页。这时我才发现他的所谓的右手——手掌几乎全部没有了,残留的半截拇指和一节无名指,像一根“丫”型的晾衣杆,他用这“丫”型的晾衣杆在账页上滑动着,想从前翻到后,找出相应的食品账目来,可那账页怎么也不能掀动,直到被“丫”字豁拉成两行缺口。“算了,算了,别翻了!”我的鼻子就有一阵酸楚,看着那歪歪倒倒的帐面,有些语无伦次的问:“这些账你都是靠左手记的?你会左手写字?”“哪会左手写字,我是一个无用的人啊,这账是我的儿子放学做完作业以后熬夜给我赶的,不过还没记完,今夜再补。”
     大家都没能出声,也不再好说什么,我轻轻拍了一下身边同事的肩膀:“我们到别处看看,你就在这儿帮他把账补上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2:39:41 | 只看该作者
张记铁匠铺
    郝宗苏
大别山派生的涣水河向南穿过涣口镇注入长江。进出涣口镇有三条路、两座码头,张记铁匠铺就处在通往县城公路的路口,二十米外就是码头。
张记铁匠铺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张家街口,那是他家老铺,掌门的是年近六十的张老师傅,算起来,他应该是第五代传人,在涣口镇也住了三代。张老师傅带了两个徒弟,一个是他义子张黑狗,另一个是大队长的侄儿。涣口镇那时叫涣口大队,可能是有大队长侄儿的关系,铁匠铺的加工费自己收,每年向大队交钱,由大队记三个全劳力的工分。
我家的亲戚就住在铁匠铺隔壁,小时候我最喜欢走这家亲戚,实际上是喜欢看他们打铁。每次到铁匠铺,我最想做的事是拉风箱。拉风的事是徒弟的事,只见他身子向后一仰,炉子里的火苗蔫了一点,身子又向前一弓,炉膛里的火苗直蹿。风从那里来,一直弄不清楚,总想亲手试试,当徒弟一放手,我就抢着拉几下,但往往是越拉火越小。
“想学徒?你还小了点,等你长到这高时再来。”张师傅用手指着他的肩膀说。
不让我动手,我就站在炉前看,看他们打铁,听打铁的声音。师徒三人呈丁字状,两个徒弟挥着大铁锤锻打。张师傅左手用铁钳从红炉里夹出烧红了铁器放在铁砧上,右手握着小锤指挥着徒弟门。只见师傅先在铁块上敲一小锤,两个徒弟使劲的在那个点上猛打,“叮当、叮当,”。“叮叮”、“当”, “叮叮”、“当”,师傅不时的在铁块上敲打,发出“叮”的声音,但大多数时间是在铁砧上打,发出“当”的声音,我感到奇怪,师傅不在铁块上敲打,而在铁砧上打?且听起来声音协调,好听极了。原来,师傅的小锤有两个用处:一是用特定的“锤语”来指挥徒弟锻打,每当师傅在铁块上打一下时,徒弟们就在师傅打过的地方打;二是为了应节凑。大锤小锤轮流交替,一阵快速猛烈锻打,锤落如雨,火花四溅,煞是好看。大锤小锤间的配合恰到好处,那时间差掌握得真是绝对精准。有时我也担心起锤子乱了节拍,其实,那是多余的,就像是看杂技表演一样,让人紧张中兴奋。
张老师傅的铁匠手艺远近闻名,居家用的剪刀、菜刀、火钳,农民用的镰刀、柴刀、锄头、铁锹,木匠用的斧头、刨刀等,没有哪一样他不会的。如果一定要分出过一二三来,那凡是刀类的铁器他最拿手。先说说剪刀吧,说张老师傅打的剪刀经久好用,一点也不过份。一般女儿陪嫁的剪刀,只要不掉了,一直用到做奶奶都有没事。涣口镇方园一、二十里的姑娘出嫁,三天后娘家兄弟送的剪刀都是张老师傅打的,估计不比“王麻子”剪刀差多少。再说说菜刀,一般菜刀用不到好长时间就要磨一次,用不到一、两年时间,菜刀柄就落了。张记菜刀磨一次至少要用一年,砍骨头还不崩口,菜刀用到最后,木柄还是好的。还有镰刀,农民用得最多的是镰刀。镰刀每年割麦之前要重新加工一次镰齿,张记镰刀经他自己加工一次可以用两年。周边几个公社的供销社每年都要订购他的镰刀,每年春节后,他要打几个月的镰刀。张记刀好用的秘诀在刀口的淬火和回火上,如果师傅的淬火或回火的技术不过关,刀一定不好用。淬火的关健是时间和速度,凡是铁匠都清楚,但就是难掌握,张老师傅这方面的技术是祖传的,并在原来基础上,又不断改进。张师傅淬火时先把打好的刀坯子放进炉膛,然后扎个烂草把子放进去,盖在刀坯上,他只要往手心上吐口唾沫,俩个徒弟便马上一个拉风箱,另一个拎来水桶。当炉火正旺时,张师傅把烧红了刀放进桶里,“滋”的一声,一道白雾从桶里冒出,再夹出蓝灰色成坯时,张师傅背过徒弟,先往刀刃上吐口痰,然后抹点硭硝,最后解开裤子……,看多了才知道张师傅是往刀口上撒泡尿。张家打制的刀具,在刀柄处都有特殊的标记,标记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型,中间有四根参差不齐的铁心,这是其他铁匠很难仿冒的。
铁匠铺来往的客多,偶尔落把雨伞、草帽、锄头没有带走是常有的事。有忘性重的人到雨天找伞时,硬是想不起落在那儿,女人骂道莫不是上次雨天在铁匠铺咵天时落了,死心忘魂的,人么冇落呢?到张师傅那儿一找,真的找着了,伞上一个洞还让他修好了。不知是谁的锄头忘了,张师傅比失主还急,见人就打听,日子久了那锄头锈了,他去锈再涂点机油放在那里,等待他的主人来认领。
张记铁匠铺每天早上要烧两三瓶开水,夏天要烧一桶凉茶,铺里放几条木板凳,还有两杆黄烟筒,一包自己刨制的黄烟,供过往歇脚的人用。只要烘炉烟囱冒烟,铺里总是坐满了人,王家湾的、李家寨的、戚家畈的都有,有的上街卖菜顺路带个锄头请张师傅铲个口的、有的专程来买把铁锹的、也有是路过歇脚的。大多人都来去勿勿,坐下来聊天都是些老年人,他们在铺里东南西北的、不负责任的瞎聊。
“听说你湾的李木匠死了?”王家湾的张老头吸一口黄烟后问李家寨的冯老头。
“前天死的,死是死的得,过两个月就七十五岁了,只是死时,三个儿没有一个送他的老。”冯老头在在凳脚上连敲几下没吹出的烟屎后回答说。
“前几天李木匠还到我铺来过,看上去蛮健的,么死了?”张铁匠接过话问。
“快,真快,上午摔一跌,平黑时就过了,人真说不清楚。”冯老头叹息地说。
“大队长这次真要撤职。”三队的一个老头说。
“河里翻船淹死人,又不怪大队长。”另一个老头为大队长开脱说。
“河里翻船淹死人撤不了他,与女知青睡觉是犯法的,还撤不了他大队长的职?我还不相信!”
“莫瞎说。”张老师傅那老头摆摆手。遇到说这些闲话时,张师傅一般不插话或笑而不说,他对徒弟们说手艺人要讲“德行”。
“瞎说?我才不瞎说啊,不信,你等着看。”
大队部多数时间是门上挂把锁,邮递员送报纸送信只好放在铁匠铺,如果那个湾有人在那儿,就请他带去。如果是挂号信,就交给张师傅,张师傅不识字,照例用大拇指蘸上邮递员递过来的印泥,按照邮递员指的表格按一下手印,收下后托人顺路带给主人。大队干部之间有什么事,也是由张师傅代为转告。
张师傅的义子黑狗和铁匠铺周围几个湾里调皮鬼玩得莫逆,收工后,下河摸鱼、打狗、捉青蛙什么的,凑份子喝点小酒,张师傅说了他几次,黑狗只说是几个人一块好玩。张师傅想,也许是自已年纪大了,年轻人只要走正道 ,玩就让他玩吧,以后也就懒得再问了。
张师傅过了年也有六十五岁了,很少干抡锤子的事,铁匠铺的事交给义子小张黑狗打理,大多数时间是陪人咵天。只在遇到年纪大的老客户上门时,他才亲自动手。
这天早上,张师傅照例把烧好了的茶倒进茶桶,摆好家什,凳子。有几个平时爱进来坐坐的熟人见了他,头一低匆匆地过去了,张师傅有些不明白,看看太阳老高了,俩徒弟还不影儿,村里三个一团,四个个一伙的小声地议论着什么,一见他走近了,就讪讪地笑着。好一会儿,张师傅的老伴气喘吁吁地跑来告诉他,昨夜黑狗邀了几个调皮的后生把女知青的大门锁上了…。
张师傅半天还没有反应过来,后来才晓得,原来大队长在那里搂着那妹子,天亮后让公安特派员带走了。
黑狗勾着头走进铁匠铺时,张师傅正一锅接一锅的吸着烟,也不搭理其他人,半天才吩咐老伴炒几个菜,让黑狗吃饱,然后叫黑狗收拾好自已的衣物,黑狗明白了,红着眼,可怜巴巴地望着师傅。
张师傅叫来黑狗的长辈,只说自已没有教好,尽管他的长辈一个劲地赔不是,张师傅还是一摆手说:“伢儿,你不是做手艺的料,你走吧,我们不靠你养老。”
送走了黑狗,张师傅头发一下子白了许多,走路也有些蹒跚了,勾着头,一天到晚很少说话,连老伴也不搭理。
铁匠铺最后由铁将军把门。
村里没有了往日的叮当声,显得有些冷落,时常有拎着锄头来的老客户,怅然若失地站在铁匠铺门前,叹道:几好的手艺,几好的老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2:42:29 | 只看该作者
古 樟 树 下
文、郝宗苏

卧牛山下,八斗塘边有一棵特大古樟树,樟树底下,是一座土地庙。在樟树西边,八斗塘北面是张家老屋。老张家自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迁徙而来,这卧牛山下至少住了600年。当地人称古樟树下的那个村庄叫张家老屋,自有他的道理,这方圆三十里内的张姓十有八九都有是张家老屋分枝出去的。张家新屋、张家下屋、张家二房、三房等近万人丁都有是张家老屋的子孙。农村常说的老树篼上苗不发旺,在张家老屋得到了应证,近百年内,张家老屋一直只有四、五十房人烟,一百二、三十个红丁。八斗塘肯定是张家祖人挖的,而那棵古樟树是张家祖人栽的,还是之前就生长那里?
大凡古老的东西都有传说。老屋的一位快八十岁的老队长说:当年一老者路过此地,赞道,此处是母猪地,风水好,他把当拐杖用的一根樟树枝顺手插在地上,后飘然而去。老祖宗就是看到这棵樟树才在此地落脚。不知是那个年代的一日,又一白发老者路过此地,绕张家湾转了三圈后,在村东一家讨得一碗清水喝,他将最后一口水喷洒在樟树脚下,不说一句话,转身就走。
樟树在两人高处分枝,显得苍虬多筋。树干有左右两个去枝后留下的凹陷结疤,上下被粗糙树皮包着,像老者眯着眼睛,注视着世间。
“那老樟树看到了很多事?”我问。
“它晓得的事可多了,光我经历的事,哪一件它不清楚?”
老队长漫不经心地诉说着发生在古樟树下的陈年往事。
上世纪五十年初的土地改革时,全乡的斗地主大会就是在古树下开的。那天台子就搭在樟树下,张家老屋四十多合门板都有用上了,台子上边拉一条横幅,上面是“卧牛乡批斗恶霸地主‘张金富’大会”,樟树底下人山人海,低一点的樟树桠上也坐满了玩皮的小伢。台中间挂一幅毛主席像,区政委斜着手枪坐在毛主席像下方,当贫协主席宣布把恶霸地主张金富押上来时,台下的人都往前挤。张金富是从外地押回来的,站在台前中间,两边还站了几个地主,个个低头,胸前挂着写有各自名字的牌子。
斗争会开两天,不同的代表上台发言,陈家垸的陈牛尔控诉张金富抢占了他家的湖田、王家墩的孤妇王婶哭诉张金富逼死了她男人、还有山上戚家垸的戚成富控告张金富那年收了胡家的壮丁钱,而带人抓他儿当壮丁顶数,使他儿吃了枪子,控诉的人越诉越哭,台下也有人泣不成声,台上台下群情激愤。
“血债要用血来还,枪毙张金富!枪毙张金富!”的口号声此起彼伏。
区政委几步走到台前,清了清嗓子愤怒地宣布:经请示县委同意,对罪大恶极的张金富处以死刑,押赴刑场,立即执行。
那次斗争会后一个月时间,全乡的土地都分给农民。
转眼到了农村合作化时期,老屋的农民又把耕牛牵到樟树下,把农具拉到樟下,把种子挑到樟树下,加入了农业合作社。
樟树也有糟厄运的时候,五十年代末的全民大炼钢铁时,山上的树木快砍完了,眼看炉火快要熄了,一伙人带着锯条和绳索,要把古樟树砍去炼钢铁。张家老屋的男女老少拿铁锹、拿铁钗、拿冲担,把樟树团团围住,樟树是我们老张家的根、老张家的脉,那个敢动樟树的一根树枝,我们跟他拼了。事后,上级给村长扣上破坏大炼钢铁的帽子撤了职。
农村的每个自然村都建有土地庙,以求保佑村子里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张家老屋的土地庙就建在古樟树下。初一、十五,村民敬香、放鞭,也有将菩萨红系在樟树桠上。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破四旧、立四新时,与樟树相依了几个世纪的土地庙被红卫兵当作四旧撤除了。他们看到树枝上有菩萨红,又是古树,张家老屋的人把它当作神来供着, 也认为是四旧,要砍掉它。老屋的人又一次挺身而出,使那棵古樟免糟劫难。
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年,贫下中农每人胸前都佩带毛主席像章,每家都发一套《毛泽东选集》1-4卷。那天,老屋张家的贫下中农都集聚在樟树底下,生产队干部有的拿着鞭炮、有的拿着锣,抬着鼓,从上午一直待到下午,恭候毛主席像章进村。
“来了,来了,我看见了彩轿。”两个爬在樟树枝上小伢高喊着。
“我先看见”。
“是我先看见” 。
“我比你先看到”。两个小伢都有想抢头功。
此时没有人去评判究竟是谁先看到,都踮起脚尖朝前望,只见一架彩轿忽高忽低的朝老屋张家走来。一阵鞭爆,一阵喧天锣鼓之后,彩轿稳稳地停在樟树底下。队长上前,面对社员作了重要讲话:“贫下中农同志们:首先让我们共同敬祝全世界人民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我们最最最敬爱的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祝我们的林副统帅身体健康,永远健康!永远健康!上级为我们广大贫下中农佩发毛主席像章,是对我们最大的关心,我们要…,我们要…,我们要坚持继续革命,……报毛主席的恩。”队长涨红了脸,结结巴巴的总算把话讲完了。人们排队一个接一个的从队长手中请回毛主席像章,小心亦亦的挂在胸上。
祖国山河一片红后,古樟树上一东一西的架起了两只高音广播。每天天刚露白,《东方红》声音准时从古樟树的枝叶中传出,然后是《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再播些现代京剧样板戏,或红色歌曲,最后在《大海航行靠舵手》中结束。中午广播是交唱现代京剧样板戏,晚上十点,全天播音结束。广播也经常播通知,社员当听到“注意,请注意,下面播送通知,下面播送通知:大队干部、工作组、各队一把手,听到广播后,速来大队开会”时,就说“大队广播好大胆,通知干部去偷懒。”
        大学毛主席著作的那阵子,在樟树底下的土地庙基上,用混凝土砌起了一堵三米高的墙,画上了一幅毛主席在黄河边的画像。画像两边,一边写着“大海航行靠舵手”,另一边写着“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画像的上方写着“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每天早上出工时,社员一手拿着铁锹,一手握着毛主席语录本,对着毛主席像,高喊“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敬祝林副统帅身体健康!永远健康!”当时叫早请示。而地富反坏右份子,每天早上要站在毛主席像前低着头,向毛主席说“我有罪,我有罪,我罪该万死。”
江青的“样板戏要普及,要提高”的指示下达后,大队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并从县文工团请来师傅,教唱八部现代京剧样板戏。唱采茶戏的改唱京剧,还真不易,别别扭扭学了半年后,选在张家老屋的那棵古樟树下公演。这是一项政治任务,老屋的人不敢怠慢,又一次把大门板送来搭戏台。每天晚上上演一场,每个社员必须到场观看,生产队长清点人数,未到者扣工分。演《智取威虎山》时,英雄杨子荣没有斗篷,在生产队仓库拿个白棉花包撕开披在肩上。那次晚上刮风,把戏台上粘有棉花当雪景用的木门板刮倒了,杨子荣同志刚刚打完虎,就被这倒下来的雪山咚地一砸,一头雾水的东偏西倒,最后栽倒在台上。好在在杨子荣东偏西倒时,锣鼓手们“筐则、筐则、筐则……”的不歇气地敲打锣鼓,再加上戏台上几盏夜壶柴油灯也被风吹得偏向一边,台上昏昏的,观众没怎么看清,都是第一次看样板戏,还认为英雄卧倒是设计中的战斗动作,一个劲的鼓掌。
老屋的耕地在垸的东南方,社员出工都要经过古樟树前的机耕路,每天三次出工,社员都要先看一看、再等一等。队长喊完三次出工后,社员才出门,先看看左右邻舍是否都出来了,再到樟树下等等,看还哪个未到。这时樟树底下可热闹了,男人三、五个揪在一起吸黄烟,你吸三、五口后,又装上烟丝,用手揩下烟杆,递给另一个人吸。女人在一起,手上纳鞋底的纳鞋底、打毛线的打毛线,嘴里也不闲着,这个说我屋那细家伙昨夜又尿了床,真淘死人;那个说我屋的猪又不爱食。青年男女在一起,有说悄悄话的、也有打情骂俏的。
“花枝,你昨晚又被和尚压了,太阳半天高,还不起来。”
“你屋女人和尚压着。”花枝一只手扛着锄头,一只手把衣服往下拉,双脚不连地的朝前小跑的说。
“还不下地?还不下地干活?”队长板着脸催促的说。
水田里的杂草比水稻要高,稻穗从未勾过头,秋收时,没有笑脸的社员挑着那轻缥缥的稻谷从樟树下经过。
张家老屋的土地菩萨,与古樟一起,几百年来一直保佑着张家老屋的人、畜和五谷。
改革开放以后,阶级斗争没有以前那样叫得响了,老屋张家的谁家有人三病两痛的、家畜不旺的,家里的老人晚上摸到古樟底下烧香、作揖,求土地菩萨保佑,求古樟树保佑。
过了些时间,老人偷偷的在樟树背面垒了几块青砖,不知从谁的家里把土地菩萨请出来了,初一、十五日,樟树底下又响起了鞭爆声。又过了段时间,土地庙象模象样的并立在古樟树下,菩萨再次坐在那里,享受村民的贡果,接受村民的朝拜。
“我屋盖房,冬月初八动土,今禀告土地爷、古樟神,能动土,就准我三告。”水贵他娘跪在古樟前,双手捧着告片,朝土地菩萨拜了几下,求土地爷准告。
“求土地爷保佑我儿媳妇今年生个儿,要能生个儿,我捐一千块红砖给你老人家做庙。”桂娣的婆婆虔诚的跪在土地菩萨前许愿说。
有明连续两年高考,每次与录取线差几分,是不是继续复读,有明与家里人意见不一,他娘最后拉着有明来到古樟树下问土地菩萨,请土地爷作决段断,求菩萨保佑。不知是菩萨显灵?还是偶合,有明第三年果真考上了大学。他在樟树底下连放三场电影,还菩萨的愿。打这以后,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家长都要到土地庙去求菩萨保佑。每年高考后,总要在樟树底下放几场电影。
古樟在老屋张家人的心目中过于神圣了,村里不论是有什么喜事,都有离不开她。女儿出嫁时,嫁妆出门后,先挑到古樟树下等新娘子,并在那里与男方举行交接仪式。新娘的父亲或兄长领着她先向土地菩萨上三炉香,放一小封鞭爆,然后取一红绸带系在古樟树干上,再朝它拜三拜。以禀告土地菩萨,小女子要出阁了,感谢菩萨的保佑;以禀告古樟树,您的子孙要离开您,到夫家繁衍生息去了。新媳妇进门时,也要先到樟树下,拜土地菩萨,求它保佑;又从箱中取出红绸带系在古樟树干上,禀告它,她将担起繁衍老张家的子孙的担子。
村里老人过逝时,出葬的前天晚上,其子孙在年长的族人带领下,手托香案,来到古樟树下,禀告本村土地爷,某某老人仙逝,明天什么时辰在某某地下葬,请允许动土,并拜托本村土地爷在那边关照某某。然后又朝古樟拜三拜,禀告古樟树,您的子孙某某已离您而去,在世时有不到地方,请您带过。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那年秋天,晚稻刚收割登场,张家老屋的青壮年劳动力就上水利工地。堆放在樟树西边稻场上的三个稻谷堆垛,因火粪堆的火星随风吹进了稻堆,引起火灾,当地里做工的老年人赶回时,三个稻堆垛基本化为灰烬,连仓库傍边的几间房屋也被烧坏。樟树西边的枝叶也被烧焦,那年,老屋张家的人靠国家救济粮过年。经过那场火灾,本来不很旺盛的樟树,只有向东方伸展的三个树枝,还在应着节令吐青。
分田到户那年,老屋人在樟树周围留了一亩多地没有分,还在树四周培了二尺厚的土,每年春节前,沿树冠下挖两尺深的沟,每户送三担牛粪或猪粪,保樟树过冬。
千年古樟树那被烧的枝桠上,又青叶摇曳、樟香四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2:42:46 | 只看该作者
古 樟 树 下
文、郝宗苏

卧牛山下,八斗塘边有一棵特大古樟树,樟树底下,是一座土地庙。在樟树西边,八斗塘北面是张家老屋。老张家自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迁徙而来,这卧牛山下至少住了600年。当地人称古樟树下的那个村庄叫张家老屋,自有他的道理,这方圆三十里内的张姓十有八九都有是张家老屋分枝出去的。张家新屋、张家下屋、张家二房、三房等近万人丁都有是张家老屋的子孙。农村常说的老树篼上苗不发旺,在张家老屋得到了应证,近百年内,张家老屋一直只有四、五十房人烟,一百二、三十个红丁。八斗塘肯定是张家祖人挖的,而那棵古樟树是张家祖人栽的,还是之前就生长那里?
大凡古老的东西都有传说。老屋的一位快八十岁的老队长说:当年一老者路过此地,赞道,此处是母猪地,风水好,他把当拐杖用的一根樟树枝顺手插在地上,后飘然而去。老祖宗就是看到这棵樟树才在此地落脚。不知是那个年代的一日,又一白发老者路过此地,绕张家湾转了三圈后,在村东一家讨得一碗清水喝,他将最后一口水喷洒在樟树脚下,不说一句话,转身就走。
樟树在两人高处分枝,显得苍虬多筋。树干有左右两个去枝后留下的凹陷结疤,上下被粗糙树皮包着,像老者眯着眼睛,注视着世间。
“那老樟树看到了很多事?”我问。
“它晓得的事可多了,光我经历的事,哪一件它不清楚?”
老队长漫不经心地诉说着发生在古樟树下的陈年往事。
上世纪五十年初的土地改革时,全乡的斗地主大会就是在古树下开的。那天台子就搭在樟树下,张家老屋四十多合门板都有用上了,台子上边拉一条横幅,上面是“卧牛乡批斗恶霸地主‘张金富’大会”,樟树底下人山人海,低一点的樟树桠上也坐满了玩皮的小伢。台中间挂一幅毛主席像,区政委斜着手枪坐在毛主席像下方,当贫协主席宣布把恶霸地主张金富押上来时,台下的人都往前挤。张金富是从外地押回来的,站在台前中间,两边还站了几个地主,个个低头,胸前挂着写有各自名字的牌子。
斗争会开两天,不同的代表上台发言,陈家垸的陈牛尔控诉张金富抢占了他家的湖田、王家墩的孤妇王婶哭诉张金富逼死了她男人、还有山上戚家垸的戚成富控告张金富那年收了胡家的壮丁钱,而带人抓他儿当壮丁顶数,使他儿吃了枪子,控诉的人越诉越哭,台下也有人泣不成声,台上台下群情激愤。
“血债要用血来还,枪毙张金富!枪毙张金富!”的口号声此起彼伏。
区政委几步走到台前,清了清嗓子愤怒地宣布:经请示县委同意,对罪大恶极的张金富处以死刑,押赴刑场,立即执行。
那次斗争会后一个月时间,全乡的土地都分给农民。
转眼到了农村合作化时期,老屋的农民又把耕牛牵到樟树下,把农具拉到樟下,把种子挑到樟树下,加入了农业合作社。
樟树也有糟厄运的时候,五十年代末的全民大炼钢铁时,山上的树木快砍完了,眼看炉火快要熄了,一伙人带着锯条和绳索,要把古樟树砍去炼钢铁。张家老屋的男女老少拿铁锹、拿铁钗、拿冲担,把樟树团团围住,樟树是我们老张家的根、老张家的脉,那个敢动樟树的一根树枝,我们跟他拼了。事后,上级给村长扣上破坏大炼钢铁的帽子撤了职。
农村的每个自然村都建有土地庙,以求保佑村子里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张家老屋的土地庙就建在古樟树下。初一、十五,村民敬香、放鞭,也有将菩萨红系在樟树桠上。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破四旧、立四新时,与樟树相依了几个世纪的土地庙被红卫兵当作四旧撤除了。他们看到树枝上有菩萨红,又是古树,张家老屋的人把它当作神来供着, 也认为是四旧,要砍掉它。老屋的人又一次挺身而出,使那棵古樟免糟劫难。
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年,贫下中农每人胸前都佩带毛主席像章,每家都发一套《毛泽东选集》1-4卷。那天,老屋张家的贫下中农都集聚在樟树底下,生产队干部有的拿着鞭炮、有的拿着锣,抬着鼓,从上午一直待到下午,恭候毛主席像章进村。
“来了,来了,我看见了彩轿。”两个爬在樟树枝上小伢高喊着。
“我先看见”。
“是我先看见” 。
“我比你先看到”。两个小伢都有想抢头功。
此时没有人去评判究竟是谁先看到,都踮起脚尖朝前望,只见一架彩轿忽高忽低的朝老屋张家走来。一阵鞭爆,一阵喧天锣鼓之后,彩轿稳稳地停在樟树底下。队长上前,面对社员作了重要讲话:“贫下中农同志们:首先让我们共同敬祝全世界人民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我们最最最敬爱的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祝我们的林副统帅身体健康,永远健康!永远健康!上级为我们广大贫下中农佩发毛主席像章,是对我们最大的关心,我们要…,我们要…,我们要坚持继续革命,……报毛主席的恩。”队长涨红了脸,结结巴巴的总算把话讲完了。人们排队一个接一个的从队长手中请回毛主席像章,小心亦亦的挂在胸上。
祖国山河一片红后,古樟树上一东一西的架起了两只高音广播。每天天刚露白,《东方红》声音准时从古樟树的枝叶中传出,然后是《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再播些现代京剧样板戏,或红色歌曲,最后在《大海航行靠舵手》中结束。中午广播是交唱现代京剧样板戏,晚上十点,全天播音结束。广播也经常播通知,社员当听到“注意,请注意,下面播送通知,下面播送通知:大队干部、工作组、各队一把手,听到广播后,速来大队开会”时,就说“大队广播好大胆,通知干部去偷懒。”
        大学毛主席著作的那阵子,在樟树底下的土地庙基上,用混凝土砌起了一堵三米高的墙,画上了一幅毛主席在黄河边的画像。画像两边,一边写着“大海航行靠舵手”,另一边写着“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画像的上方写着“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每天早上出工时,社员一手拿着铁锹,一手握着毛主席语录本,对着毛主席像,高喊“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敬祝林副统帅身体健康!永远健康!”当时叫早请示。而地富反坏右份子,每天早上要站在毛主席像前低着头,向毛主席说“我有罪,我有罪,我罪该万死。”
江青的“样板戏要普及,要提高”的指示下达后,大队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并从县文工团请来师傅,教唱八部现代京剧样板戏。唱采茶戏的改唱京剧,还真不易,别别扭扭学了半年后,选在张家老屋的那棵古樟树下公演。这是一项政治任务,老屋的人不敢怠慢,又一次把大门板送来搭戏台。每天晚上上演一场,每个社员必须到场观看,生产队长清点人数,未到者扣工分。演《智取威虎山》时,英雄杨子荣没有斗篷,在生产队仓库拿个白棉花包撕开披在肩上。那次晚上刮风,把戏台上粘有棉花当雪景用的木门板刮倒了,杨子荣同志刚刚打完虎,就被这倒下来的雪山咚地一砸,一头雾水的东偏西倒,最后栽倒在台上。好在在杨子荣东偏西倒时,锣鼓手们“筐则、筐则、筐则……”的不歇气地敲打锣鼓,再加上戏台上几盏夜壶柴油灯也被风吹得偏向一边,台上昏昏的,观众没怎么看清,都是第一次看样板戏,还认为英雄卧倒是设计中的战斗动作,一个劲的鼓掌。
老屋的耕地在垸的东南方,社员出工都要经过古樟树前的机耕路,每天三次出工,社员都要先看一看、再等一等。队长喊完三次出工后,社员才出门,先看看左右邻舍是否都出来了,再到樟树下等等,看还哪个未到。这时樟树底下可热闹了,男人三、五个揪在一起吸黄烟,你吸三、五口后,又装上烟丝,用手揩下烟杆,递给另一个人吸。女人在一起,手上纳鞋底的纳鞋底、打毛线的打毛线,嘴里也不闲着,这个说我屋那细家伙昨夜又尿了床,真淘死人;那个说我屋的猪又不爱食。青年男女在一起,有说悄悄话的、也有打情骂俏的。
“花枝,你昨晚又被和尚压了,太阳半天高,还不起来。”
“你屋女人和尚压着。”花枝一只手扛着锄头,一只手把衣服往下拉,双脚不连地的朝前小跑的说。
“还不下地?还不下地干活?”队长板着脸催促的说。
水田里的杂草比水稻要高,稻穗从未勾过头,秋收时,没有笑脸的社员挑着那轻缥缥的稻谷从樟树下经过。
张家老屋的土地菩萨,与古樟一起,几百年来一直保佑着张家老屋的人、畜和五谷。
改革开放以后,阶级斗争没有以前那样叫得响了,老屋张家的谁家有人三病两痛的、家畜不旺的,家里的老人晚上摸到古樟底下烧香、作揖,求土地菩萨保佑,求古樟树保佑。
过了些时间,老人偷偷的在樟树背面垒了几块青砖,不知从谁的家里把土地菩萨请出来了,初一、十五日,樟树底下又响起了鞭爆声。又过了段时间,土地庙象模象样的并立在古樟树下,菩萨再次坐在那里,享受村民的贡果,接受村民的朝拜。
“我屋盖房,冬月初八动土,今禀告土地爷、古樟神,能动土,就准我三告。”水贵他娘跪在古樟前,双手捧着告片,朝土地菩萨拜了几下,求土地爷准告。
“求土地爷保佑我儿媳妇今年生个儿,要能生个儿,我捐一千块红砖给你老人家做庙。”桂娣的婆婆虔诚的跪在土地菩萨前许愿说。
有明连续两年高考,每次与录取线差几分,是不是继续复读,有明与家里人意见不一,他娘最后拉着有明来到古樟树下问土地菩萨,请土地爷作决段断,求菩萨保佑。不知是菩萨显灵?还是偶合,有明第三年果真考上了大学。他在樟树底下连放三场电影,还菩萨的愿。打这以后,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家长都要到土地庙去求菩萨保佑。每年高考后,总要在樟树底下放几场电影。
古樟在老屋张家人的心目中过于神圣了,村里不论是有什么喜事,都有离不开她。女儿出嫁时,嫁妆出门后,先挑到古樟树下等新娘子,并在那里与男方举行交接仪式。新娘的父亲或兄长领着她先向土地菩萨上三炉香,放一小封鞭爆,然后取一红绸带系在古樟树干上,再朝它拜三拜。以禀告土地菩萨,小女子要出阁了,感谢菩萨的保佑;以禀告古樟树,您的子孙要离开您,到夫家繁衍生息去了。新媳妇进门时,也要先到樟树下,拜土地菩萨,求它保佑;又从箱中取出红绸带系在古樟树干上,禀告它,她将担起繁衍老张家的子孙的担子。
村里老人过逝时,出葬的前天晚上,其子孙在年长的族人带领下,手托香案,来到古樟树下,禀告本村土地爷,某某老人仙逝,明天什么时辰在某某地下葬,请允许动土,并拜托本村土地爷在那边关照某某。然后又朝古樟拜三拜,禀告古樟树,您的子孙某某已离您而去,在世时有不到地方,请您带过。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那年秋天,晚稻刚收割登场,张家老屋的青壮年劳动力就上水利工地。堆放在樟树西边稻场上的三个稻谷堆垛,因火粪堆的火星随风吹进了稻堆,引起火灾,当地里做工的老年人赶回时,三个稻堆垛基本化为灰烬,连仓库傍边的几间房屋也被烧坏。樟树西边的枝叶也被烧焦,那年,老屋张家的人靠国家救济粮过年。经过那场火灾,本来不很旺盛的樟树,只有向东方伸展的三个树枝,还在应着节令吐青。
分田到户那年,老屋人在樟树周围留了一亩多地没有分,还在树四周培了二尺厚的土,每年春节前,沿树冠下挖两尺深的沟,每户送三担牛粪或猪粪,保樟树过冬。
千年古樟树那被烧的枝桠上,又青叶摇曳、樟香四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2:44:00 | 只看该作者
媒  婆
文、郝宗苏

        媒婆就字面理解,应该是一个中性词,但说者往往带有贬意的成份。偶尔为一、两个人做媒,那还不能叫媒婆,只有经常为他人做媒的人,才称得上媒婆。山上唐家庄的桂花婶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媒婆。
        桂花婶长得眉青目秀,能说会道,还认得几个字,见人一口笑;她心灵手巧,针线活做得好,徒手帮人剪鞋样、剪花底子,对襟毛线、翻领毛线、挑花毛线都会织。下雨天不能下地做活时,村里的姑娘媳妇挤在她家里,织衣织袜、纳鞋绣花;谈情说俏、家长里短。一日,经桂花婶说媒,前天刚定亲的水珍前脚一进桂花婶大门,几个姑娘又缠着她要喜糖吃。“么时候吃你的喜糖?”桂花婶笑着对叫美玉的姑娘说。
        “哪有人看得中我?”美玉红着脸转过头说。
        桂花婶听出了美玉的话中有话,她心里有数了。几个托她介绍对象的小伙子,她一一与美玉进行对比,觉得还是三十里外的芦河垸的刘中元与美玉般配。那天晚上,桂花婶刚吃完晚饭就来到美玉家。
        “今晚到大嫂屋赶餐饭吃。”桂花婶人还未进门,就大着嗓子说。
        “哟,是那阵风把花婶吹来了?我屋餐餐笋子当菜,让花婶笑话 了。”(筷子是竹笋长成的,吃筷子下饭说是吃笋子。)美玉她娘边开玩笑,边端椅子让花婶坐下。
        “大嫂,我想借你家的竹扁担用下,我屋的明天上街买猪儿。”
        “还说借的话,就在门角落,自己拿。”
        “大嫂,俺屋美玉不小了,该找个婆家。”
        “花婶有合适的,帮俺美玉留个心。”
        “不晓得俺玉要找个么样的人?”
        “么样人?人诚实、肯做,做手艺的更好。”美玉的娘开出的条件不高。
        “那好,我姨娘湾的那个伢是个木匠,上次我姨娘家办喜事时,他忙前忙后,吃饭时,他还敬我酒。”
        在傍边做针线的美玉一句话不说,算是对花婶为她介绍对象的认可。
        桂花婶做事麻利,第二天就搭信给那个木匠,叫他上门做碗橱。在做碗橱的那几天,美玉有事无事的上花婶家。
        那年腊月,木匠送给桂花婶四斤猪肉,两个糕点包,还有一件的确卡衣料,算是谢媒。
        邻村的林生儿时患过小儿麻痹症,走路时有点跛,他娘怕长大找不媳妇,让他学会了裁缝手艺。但人快三十了,还找不到对象。他那快七十岁的老娘,与桂花婶的远房的表姑有点沾亲带故,她带两包糖果,邀桂花婶的表姑一起,找到桂花婶,请她想法为她儿找个媳妇。
        “花婶,我与你表姑是老姊妹了,俗话说‘一人亲,一门亲’,俺也高算得上是亲戚,你人缘好,人眼熟,就帮你表弟找个合适的吧!”
        “表姑,你就放宽心。只是表弟脚不利索,找个好的难,还要多花点钱。”
        “还要好的?只要是能为他度个后,多花点钱就多花,全凭你作主。”
        桂花婶这次揽下活还真不好做,前后留心几个月,才找到个合适的。那女伢小时害病打多了连霉素,导至聋哑,但人精明。桂花婶与她比比划划,始终弄不清楚她的意思。最后还她老娘翻译说:她父亲身体不健,弟弟上高中,谁要娶她,条件是要供他弟弟读书,一直要读到大学。
        林生这几年做裁缝还集了不少的钱,哑子开出的条件他满口答应了。谢媒时,他把桂花婶和他老头子一起请去,桂花婶让老头子坐了首席。临走时,除了好烟好酒和衣料外,还给桂花婶封了1000元红包,一直反对她的老头子也笑了。
        “花婶,花婶,你看,那个剁头的又把我女儿打了,左眼膛打青了。”村东的金枝娘拉着女儿找上门来。
        “那年定亲时,我就不同意,你说那个剁头的这好那好,你把我女儿害苦了。”金枝娘越说越气。
        “夫妻间哪能有不打架的,牙齿也有时把舌头咬了。打是痛,骂是爱,睡觉过后一样爱。我明天送你回去,看我不把他头剁落。”桂花婶淡淡地说。
桂花婶做媒摄合多了,也就轻车熟路了。比如到那家弄茶喝时,当正在纳鞋底的女人让女儿给她倒茶时,桂花婶会习惯的瞄上几眼,那女伢的容颜、身材,说话、举止等,她马止留下了印象,且过目不忘。再想法打听这女伢许婚没有,如果碰上还未许婚的,她一定要帮她找一个合适的男伢,直到双双入了洞房,她才如释重负。什么样的女伢配什么样的男子,桂花婶心里有一本帐,时间长了也记不住那多,后来她干脆买本小学生用的算术本,里面写满了名字,男伢一列,女伢一列,成功了的就用红线连起来,村里人戏称桂花婶有一本鸳鸯帐。
        桂花婶的鸳鸯帐巳经记满了三个本子,鞋不知跑破了多少双,但她乐意去做,有毅力去做。有一对人好好歹歹,反反复复的三、四年了,有两人之间的问题,也有双方父母的原因,她比双方的父母还着急,今天跑女方,明天进男家,来来回回不知多少次,就凭着桂花婶那三寸不烂之舌,硬是把那一对人送进了洞房。
        如今她老了,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带回来南腔北调的女人,过门的新女婿说的话,桂花婶一句也听不懂。但她还要问问人家的属相和时辰八字,看他们属相合不合,最后免不了夸一番才柱着棍子,慢慢地离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2:44:22 | 只看该作者
媒  婆
文、郝宗苏

        媒婆就字面理解,应该是一个中性词,但说者往往带有贬意的成份。偶尔为一、两个人做媒,那还不能叫媒婆,只有经常为他人做媒的人,才称得上媒婆。山上唐家庄的桂花婶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媒婆。
        桂花婶长得眉青目秀,能说会道,还认得几个字,见人一口笑;她心灵手巧,针线活做得好,徒手帮人剪鞋样、剪花底子,对襟毛线、翻领毛线、挑花毛线都会织。下雨天不能下地做活时,村里的姑娘媳妇挤在她家里,织衣织袜、纳鞋绣花;谈情说俏、家长里短。一日,经桂花婶说媒,前天刚定亲的水珍前脚一进桂花婶大门,几个姑娘又缠着她要喜糖吃。“么时候吃你的喜糖?”桂花婶笑着对叫美玉的姑娘说。
        “哪有人看得中我?”美玉红着脸转过头说。
        桂花婶听出了美玉的话中有话,她心里有数了。几个托她介绍对象的小伙子,她一一与美玉进行对比,觉得还是三十里外的芦河垸的刘中元与美玉般配。那天晚上,桂花婶刚吃完晚饭就来到美玉家。
        “今晚到大嫂屋赶餐饭吃。”桂花婶人还未进门,就大着嗓子说。
        “哟,是那阵风把花婶吹来了?我屋餐餐笋子当菜,让花婶笑话 了。”(筷子是竹笋长成的,吃筷子下饭说是吃笋子。)美玉她娘边开玩笑,边端椅子让花婶坐下。
        “大嫂,我想借你家的竹扁担用下,我屋的明天上街买猪儿。”
        “还说借的话,就在门角落,自己拿。”
        “大嫂,俺屋美玉不小了,该找个婆家。”
        “花婶有合适的,帮俺美玉留个心。”
        “不晓得俺玉要找个么样的人?”
        “么样人?人诚实、肯做,做手艺的更好。”美玉的娘开出的条件不高。
        “那好,我姨娘湾的那个伢是个木匠,上次我姨娘家办喜事时,他忙前忙后,吃饭时,他还敬我酒。”
        在傍边做针线的美玉一句话不说,算是对花婶为她介绍对象的认可。
        桂花婶做事麻利,第二天就搭信给那个木匠,叫他上门做碗橱。在做碗橱的那几天,美玉有事无事的上花婶家。
        那年腊月,木匠送给桂花婶四斤猪肉,两个糕点包,还有一件的确卡衣料,算是谢媒。
        邻村的林生儿时患过小儿麻痹症,走路时有点跛,他娘怕长大找不媳妇,让他学会了裁缝手艺。但人快三十了,还找不到对象。他那快七十岁的老娘,与桂花婶的远房的表姑有点沾亲带故,她带两包糖果,邀桂花婶的表姑一起,找到桂花婶,请她想法为她儿找个媳妇。
        “花婶,我与你表姑是老姊妹了,俗话说‘一人亲,一门亲’,俺也高算得上是亲戚,你人缘好,人眼熟,就帮你表弟找个合适的吧!”
        “表姑,你就放宽心。只是表弟脚不利索,找个好的难,还要多花点钱。”
        “还要好的?只要是能为他度个后,多花点钱就多花,全凭你作主。”
        桂花婶这次揽下活还真不好做,前后留心几个月,才找到个合适的。那女伢小时害病打多了连霉素,导至聋哑,但人精明。桂花婶与她比比划划,始终弄不清楚她的意思。最后还她老娘翻译说:她父亲身体不健,弟弟上高中,谁要娶她,条件是要供他弟弟读书,一直要读到大学。
        林生这几年做裁缝还集了不少的钱,哑子开出的条件他满口答应了。谢媒时,他把桂花婶和他老头子一起请去,桂花婶让老头子坐了首席。临走时,除了好烟好酒和衣料外,还给桂花婶封了1000元红包,一直反对她的老头子也笑了。
        “花婶,花婶,你看,那个剁头的又把我女儿打了,左眼膛打青了。”村东的金枝娘拉着女儿找上门来。
        “那年定亲时,我就不同意,你说那个剁头的这好那好,你把我女儿害苦了。”金枝娘越说越气。
        “夫妻间哪能有不打架的,牙齿也有时把舌头咬了。打是痛,骂是爱,睡觉过后一样爱。我明天送你回去,看我不把他头剁落。”桂花婶淡淡地说。
桂花婶做媒摄合多了,也就轻车熟路了。比如到那家弄茶喝时,当正在纳鞋底的女人让女儿给她倒茶时,桂花婶会习惯的瞄上几眼,那女伢的容颜、身材,说话、举止等,她马止留下了印象,且过目不忘。再想法打听这女伢许婚没有,如果碰上还未许婚的,她一定要帮她找一个合适的男伢,直到双双入了洞房,她才如释重负。什么样的女伢配什么样的男子,桂花婶心里有一本帐,时间长了也记不住那多,后来她干脆买本小学生用的算术本,里面写满了名字,男伢一列,女伢一列,成功了的就用红线连起来,村里人戏称桂花婶有一本鸳鸯帐。
        桂花婶的鸳鸯帐巳经记满了三个本子,鞋不知跑破了多少双,但她乐意去做,有毅力去做。有一对人好好歹歹,反反复复的三、四年了,有两人之间的问题,也有双方父母的原因,她比双方的父母还着急,今天跑女方,明天进男家,来来回回不知多少次,就凭着桂花婶那三寸不烂之舌,硬是把那一对人送进了洞房。
        如今她老了,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带回来南腔北调的女人,过门的新女婿说的话,桂花婶一句也听不懂。但她还要问问人家的属相和时辰八字,看他们属相合不合,最后免不了夸一番才柱着棍子,慢慢地离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3:10:03 | 只看该作者
亦师亦父亦如友----记我的良师赵季春

文、朵朵
赵季春,原武穴市实验中学党支部书记,后创建了育才高中,退休后在百汇家电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的诚邀下全力创办私立武穴市百汇学校,现任百汇学校终生名誉顾问。
      在百汇学校工作五年的时间里,我的第一个工作岗位就是担任赵书记的助手工作,其间与这个老人及其全家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当时学校刚成立不久,首要工作就是抓生源,没有学生学校怎么办下去?招生工作是重中之重,在大家都避之不及的时候,年过六旬的赵书记不顾身体吃不吃得消,毅然接过这个关系到学校生死存亡的重担,我负责配合他协助招生办的日常工作。赵书记思维敏捷,策划招生方案,拟定招生计划,培训招生人员,部署招生战略区域,并亲自设计招生宣传页......我只能及时快速地整理出各种数据资料,保证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要完成的任务。有的数据我总是提前自己收集整理,在默契的配合中,赵书记总说我是他的小电脑,要什么一按就出来了,而且思路总能与他保持高度一致,他经常满意地说自己的眼光真不错,选我做他的助手真是一个抵两(小小地骄傲一下)!时值六月酷暑,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没有休一天假,老头子年龄毕竟这么大了,又胖,又患有糖尿病,每天看着他一手拿着手绢抹汗,一边接待着一波又一波前来咨询的家长们,身上的小背心常常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家长们提出的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问题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赵由于说话过多,声音都哑了......带领家长参观校园环境,教室、食堂、宿舍、图书馆、微机室、排练厅、运动场......每天上上下下不知多少层楼,我总是抢着要去,赵说办公室不能离人,还有电话进来,他说他亲自去介绍得更详细,家长也放心,他真正是不想放弃每一个前来咨询的家长。果然,只要是赵亲自接待的家长,很少有不领着孩子前来报名的,他们都说,这个学校有这样好的一个校长,我们把孩子放在这里放心!赵书记每天定时定点亲自联系周边黄梅、富池、蕲春、浠水、武穴各乡镇战略区的负责人,了解各片区的调查情况、工作模式、发展进度,认真听取反馈信息并针对各地实情提出指导建议。对成效不理想的区域,亲自上阵,那天下午快下班之前,赵在听完其他片区的工作汇报后,了解到富池片区负责人在当地的工作开展得相当吃力,他立马动身,连夜赶往富池,实地调研,与富池片负责人共同商讨适合于当地的宣传方式......他每天到得最早,吃得是最晚,经常是等他送走最后一位家长再到食堂,好饭好菜早就被打完了,他也不介意,就着些剩菜冷饭,吃得还蛮香......赵就是这样,马不停蹄,没日没夜地忙碌着。偶有人少空闲的当儿,他就给我讲故事,讲笑话,在他那特有的浓浓的黄梅腔里,我知道了与他相濡以沫的老伴余老师的诸多趣事,他那古灵精怪的小孙女的搞笑乐事,他的三个女儿、女婿、儿子、媳妇的家长里短的生活事......就这样,在老头子的一举一行,一言一语中渐渐地被这个老人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打动着,心下早不知不觉地把他当成了自己的父亲(因当时与挚爱自己的父亲分开有一年多没见又二老正好同年),丝毫没有觉得这是我的上级、领导,在他的感染下,每天快乐地工作,劲头十足,再苦再累却一点也不报怨。
      在赵书记的正确领导下,当年的招生成果斐然,学校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生源人数过了八佰大关。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学校是非常可喜的成绩。
      之后赵书记被调到高中部主管高中部全面工作,他总是这样,哪里的骨头最难啃他就主动请缨到哪里去。我留下继续在招办工作。虽然分开后我们不在一个办公室了,可赵书记每天必会到我办公室里转一下,坐一坐,也许是我在一楼踏脚,也许是习惯,听听我的工作,讲讲他的事,从来没觉得远过。
      后来他的小孙女从武汉来百汇上小一,因为我的办公室离她的教室近,小丫喜欢来找我玩。爷爷奶奶爱这宝贝孙女自然是掏心掏肺,每天早上赵书记都会提着新鲜的好吃的好喝的大包放在我这里(寄宿学校学生是全封闭式管理,半个月回一次家),说这是给小丫和我带的,你们俩一起享用!奶奶余老师自从孙女来校后,隔个二三天就必到学校里看看,每次来了也是直奔我办公室,因为小丫和我早就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一天也离不开我了,我和她一起吃饭,贿赂她的生活老师偶尔把她偷到我的寝室睡午觉,听她唱新学的歌,听她流利地数英文数字ONE TO ONE HUNDRED,给她洗澡,给她扎漂亮的小辫...放假时爷爷奶奶同我们一道去麦奇吃蛋糕、冰淇淋、汉堡、炸鸡腿,陪她练习奶奶布置的心算作业,小丫说我是她的武穴妈妈。
      在自己想创业离开学校的一年多时间里,赵书记和余老师也从没有忘记关心我的一切。时不时会到我那里看看,好不好,约我和林去他家吃饭。逢时过节,我和林必会前往问安看望,和他的子女们像姊妹一样互相祝福。在与林关系最糟糕,我最伤心的时候,余老师一整天地陪着我,听我说,让我哭,弄东西给我吃,想方设法让我高兴。赵书记更是与林促膝长谈,说的尽是我的好......我那时得不到父亲母亲的理解与支持,所有的工作都是赵老师和余老师做的,就像我自己的爸妈一样。(写到这里,滚烫的泪水再次模糊了双眼...)
      从学校闲下来后,二老一同奔赴武汉儿子家,给儿子、媳妇、孙女当起了带工资的保姆,全心全意为儿子一家服务。
      今年清明节,二老回家祭祖,还不忘记专门到我家看我,知道我现在一切很好,二老很是欣慰。第二天,余老师亲自下厨,做了满满一桌子菜,邀上了育才高中及天有高中另两对夫妻,我们老、中、青四对在一起吃饭、喝红酒、聊天,渡过了一个非常愉快的夜晚。用赵书记的话说:和你们年轻人在一起真好,我建议我们每年都来上一次这样美好的聚会,让美丽的生活更加美好!

          谨以此文献给我最尊敬的老师并以此纪念我们共同并肩作战的难忘岁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1-30 18:53:35 | 只看该作者
文言简单读法

文/colinliu
某认为读古文,应该从诗经开始。诗经大概是中国最上古的文学了,而且其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怀而不怨的中正典雅,是中国古典文学最精髓的美学思想。诗经的读法,各有家法。近代以来的诗经皆是在朱晦庵朱熹先生的【诗集传】的讲法,动辄此乃淫奔之诗,理学家讲法,实在不可取。但朱子的诗序作得倒是很有读头,是一篇不错的文论。现存的诗经讲法只有毛诗一家,鲁、齐、燕这三家诗皆不存,另外【韩诗外传】读来倒也有趣。【诗经】分风、雅、颂。今人论诗,独以十五国风为尚,轻读雅颂。虽然从文学价值来看,街巷讴歌,来源于民间,生动活泼,对于时情和音韵的研究大有裨益,但就文辞而言,不如雅、颂华丽。本人尤其钟情【大雅•文王之什】,文辞庄丽,正雅之声。初读【诗经】,可以参考周振甫先生的【诗经译注】,还有程俊英先生和蒋见元先生注释的【诗经注析】。其他诗经讲法,参考闻一多先生的诗经讲义即可。诗经里面提到很多动植物名字,很多博物学家考证成册,左图右文,也是很不错的【诗经】伴读书目。扬之水的【诗经名物新证】,还有日本学者冈元凤的【毛诗品物图考】,都是很不错的读物。诗经真是先民浪漫的留影,吾华在上古就有此健康正雅的清新,实在是值得骄傲。



作为楚人,诗经读完,可以读【楚辞】。【离骚】如若可能,应该熟读成诵。不过【离骚】大多是楚地方言,拗口非常。可参考游国恩先生的【离骚纂义】,这是一本非常完美的关于离骚的书,考证翔实,可谓后无来者。一本楚辞,除了离骚以外,最应该读的是【天问】。四字一句,而且行文极富想象力,比西方的荷马史诗有过之无不及。游国恩先生关于楚辞的研究系列的书是最好的参考书目,其余可以适当参考宋代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楚辞真可谓中国古典文学的奇葩。真为楚人骄傲。



读完这两本书,古文就应该有些功底,可以开始读【昭明文选】。之所以不选【古文观止】之类的蠢书,是因为这些大都受古文家们的蛊惑,选文实在迂腐之极,有些文章并不见得多好,而且点评极其蠢,拿金圣叹评点【水浒】的笔法来点评古文,佛头着粪。【昭明文选】的编选者昭明太子是一等一的富贵清华的人才,只有这样清秀而且富贵的闲人,选出来的才是好选本。现存最好的【文选】的本子是李善注的本子,不知道现在容不容易找到。本人认为唐以后的古文实在没有看头,文章还是汉魏六朝的好。韩柳以至桐城的古文,读来都味同嚼蜡,所谓文起八代之衰,把天下读书人的灵气都抹杀了。这与唐宋以后科举盛行有关,尤其是八股取士以后,文人的文章读来都很迂腐,只有淫词艳诗读来有些味道。所以读好一部【文选】,才有富贵清华的气质。文选烂,秀才半,此言不虚。但读文选有一个难处,便是汉赋居多,汉赋虽则美则美,无奈书袋太多,而且很多难字,读来会很费力,但如果真的通读文选,古文会提高好几个品格。读书人,品格最重要,老是在读【过秦论】之类的文章,甚至【师说】之类,品格很难提高。【昭明文选】几乎把中国的好文章都收尽了、此书不可不读,不可不熟读。



读完【昭明文选】,可以读【世说新语】。这本书清新可爱,耐读性是中国古代文学里面最强的,也是后世小品文的不祧之祖。读完【世说】,文字有清气,知道什么叫飘逸。【世说】最好的本子是余嘉锡先生的注本,周祖谟先生在给乃岳丈做序的时候,说先生在艰难时刻,每以注释【世说】为务,以砥砺士节,读之可谓泪下。这个时期,北朝的文字可读的有【洛阳伽蓝记】,黍离之感,而且文字雄奇端庄,不读此书,做文章就不知道什么叫庄严。这一时期文论方面的书,可读的有【文心雕龙】。读了这本书,就可评判文字高下,而且本书实在是文笔非常之好,字字珠玑,后世学术文章再也没有能写得如此有文采的。不是为本家人彰气势,这个时期,文笔最好的实在就是刘义庆和刘勰。



再往后,除了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苏轼在黄州写的【前后赤壁赋】以外,天下已无文章。氏族制度的打倒,贵族的不存,门第的倒塌,家学不传,斯文也不传了。自此科举取士,天下书生做文章都有功利心,便没有文章了。



其余诗词以后有空再说,只是这里要反驳一个谬论。年少时读书,大多见到先贤们故作模样,说学作文当从左传始。左传的文笔实在算不了很妙,无非是注释断烂朝报的冗文。他们说读左传作文,无非做的是八股文罢了,算不了文章,左传的文笔和新华社的文笔相差无几。虽则说文史不分家,但史部来讲,除了【史记】的一些篇章有文采外,其余并无可能很有文采,文胜质则史。一般的史学著作,都以真实为主,不可能兼顾文采,况且纪实性的文字都不会文采奕奕。所以说作文自左传始,可以休矣。



最后隆重推出中国文章的最高境界【尚书】。可惜【尚书】不易读,只能放在最后。尚书才是文章里面最正雅的文章。其余【庄子】可读,唐以后无文章可读,除了【腾王阁序】和【前后赤壁赋】。词则清词甚于宋词。诸子中亦有不少文章可读,姑且存而不论,待下次有闲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12 10:20 , Processed in 0.16526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