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46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武穴文坛>>隆重推出<<温东华采访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7 11:2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高:
您好,荣幸地受高岸先生委托,对您进行专访。我准备了几个问题,以确定一个方向。而有的问题,在我没有问到的情况下,可以随着访谈的展开而深入。到目前为止,我只对《一尖山》进行了通读。我需要更深地了解您。希望我们能够合作愉快,共同做好这个专访。

温:
好的,高梁先生,很欢迎您采访。因为您说要共同做好,那么,我们就放松自己,越随便越好。当然,我说错了,或者说得繁杂,您就要宽容啊!

高:
您先做一下自我介绍。

温:
我于1962年出生在湖北广济县(现更名为武穴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兄弟五人,我排行第四,还有一个姐姐,她是最大的。父母亲尚且健在。我8岁入学校读书。

1980年以前我对于诗是彻底的无知。那时所读只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长征》和几篇词以及鲁迅的《无题》算得上是诗,其余的就是所谓的工人诗人、农民诗人、解放军诗人和不同级别的御用创作组等炮制的冒充了诗的分行押韵文字,以及空洞而没有诗象的歌谣。因为八岁时刚入学校不久就遭遇到一个被冤枉的事件,所以我在情感上一直拒绝那些冒充的诗和歌谣,进而拒绝中国当代文学。这种拒绝一直持续到1987年。有的人可能认为少读了那些时尚东西是很可惜的,然而对于我却是一大幸运。我不想说是叫做毒害,但最少是没有被污染。今天回想起来,有一大可惜的是,没有及时阅读北岛、杨炼的诗作。北岛、杨炼我是1986年才知道,87年第一次读到杨炼的《天》和《风》,1990年我才读到他们的《五人诗选》。我认可北岛、杨炼。同时,我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看法改变了些微,可以说这是两位诗人使然,但我骨子里还是不喜欢中国当代文学。

没有历经那个特殊的年月的人是无法想象那时的教育条件,而处在乡村或山区的就更差。教室很简陋,课桌也是破的,教师编额不足,有好多课程没有老师教,记得读初中二年级时教材就没有,高中我是在一尖山读的,当时高中是两年制,我在一尖山的那个班级是一所公社级(高于现在的村级、略低于乡镇级的行政区划单位)高中的分校,我高一还整年没有物理、化学老师。1977年恢复高考,一尖山仿佛一个隔绝的世界,信息闭塞是一回事,但在观念上一般人认为劳动活命重要,觉得高考是万里挑一的事,没有必要把高考放在心上。况且这以前中国很长一段时期大学招生是实行特殊权力推荐制。我们同学和以前一样每周为学校劳动一天,课内课外很少做作业,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开小差。

大自然就是大自然:日月星辰,风霜雨雪,高山大河,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它的一切都值得人们去凝视、沉思。当我们以劳动作为活命的目的时,就更能体会大自然给予的恩赐。那时我虽然书没有读到什么,但因为贫穷和生存,所以就不得不与大自然亲近了,甚至夸大一点说,我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长大的。日后我认识到,与大自然亲近对于写诗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课。

我的经历很平凡,从读书到读书,以后就是出来教书。我于1992年结婚,有一个儿子。妻子也在高中教书,并且诗也写得可观。

高:您在什么时候开始写诗?因为什么触动,开始写诗?最早的作品是什么?

温:
我骨子里并不想写诗。因生性有一股清刚之气,我幻想做别的事业,比如说拯救什么,但这是不可能的。经过一阵彷徨、苦闷后,我决定搞文学,因为文学是通往拯救的另外一条道路。布罗茨基说,生活没有人胆敢评价。这话不是叫我们放弃对生活的评价,而是指明一个事实,即生活的残酷性。可以说是生活的残酷性让我开始写诗的。当然,就我个人来说,自我上班后,生活比较安逸,加上在一个小地方,又知足常乐,所以生活得很幸福。

早年,我在乡村看到很多痛苦的实事:生灵在贫困、饥饿、疾病和死亡中呻吟挣扎,他们受尽剥削和欺凌。他们的出路在哪里呢,我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我是一个平常人,平常人有平常人活着的法则,我不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就象走在武穴街上一样,对那些生活无着落的人,我只能看看而已,当其伸出手来,我虽然说不上慷慨,但也决不吝啬。我说出这点,并不是为了标榜什么,只是认为人类本应当相爱,而做一个诗人更应当有一颗仁慈之心;至于饕餮们所作所为那是另外一回事,能够打断他们的黑手自然大快人心,不能如此我就期待,但决不与他们同流合污。

1980年开始,我读过很多中国古代的文史哲著作,因为没有做古董学者的想法,所以读书不做笔记,只求心领神会,但对诗词令赋,我还是背来一千多篇。尽管如此,还不敢动笔,就象我刚进学坐在教室一样,老师教写字,同学都照着写,天哪,这哪叫做字哩!我知道自己写不好,所以好多天没有写一个字。许多年后,我从写字中也悟得一点写诗的道理。

渐渐地,我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也不感兴趣了,原因是不能给我思想和情感带来痛快。我必须寻找新的文化,于是把目光投向了西方。引导我进入固然与鲁迅有关系,但主要还是湖南出版的日本作家鹤氏著的《拜伦传》。自此,我就在西方文史哲名著中跋涉,时间一长,我就选择了诗:因为诗是最高贵最直接最能穿透大地和心灵世界的艺术。后来,我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作也不满意了,尽管其主流的思想我也赞成,才气也让我欣羡,由于我在中国古典里浸润过,因而于其冗长由腹诽逐渐变成淡漠,最终让我远离而去了。

我是19849 月开始写诗,虽然说是写诗,但实质上不知诗为何物。记得最初写一篇诗叫《黄昏》,稍后也写了十多篇,其余的现在也记不清楚了。这些都是模仿浪漫主义的,自己很不满意,就全部毁了。1985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送客返回,路过一家书店看到袁可嘉先生主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一册上下两卷,其中艾略特的《荒原》一诗,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这不是我几年来苦苦追寻的诗么?我总算找到了!由《荒原》开始,我就拼命阅读现代主义诗文,阅读范围遍及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意大利语、希腊语、西班牙语,当然,我只是限于汉文版本阅读。博尔赫斯说他自己是在现代主义的大潮中诞生的,这话一点也不假。现代主义大潮来到中国较迟,当它一经来到,就给汉语诗注入了新的血液。我们现在许多诗人受惠于现代主义,这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鲁迅当年因家庭变故,就读教会学校,有机会接触西方新学,因而成就了鲁迅,不然鲁迅就早已无闻了。可以说,是现代主义改变了我的传统思维,使我获得了质的飞跃。

高:您最喜欢哪位诗人的作品?

温:
我一路走来,喜欢很多诗人作品,即使一个诗人写出一篇好作品,他的功劳也不可堙没,他也在我喜欢之列。在国外我喜欢的有荷马、维吉尔、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斯宾塞、拜仑、雪莱、济慈、普希金、莱蒙托夫、马雅可夫斯基、惠特曼、歌德、荷尔德林、海涅、密茨凯维支、波德莱尔、韩波、马拉美、尼采、庞德、里尔克、维尔哈仑、泰戈尔、叶芝、瓦雷里、塞弗里斯、佩斯、埃利蒂斯、聂鲁达、博尔赫斯、米沃什、威廉斯、布罗茨基、休斯(英国)、迪兰托马斯、帕斯、沃尔科特;在中国,有屈原、三曹、建安七子、阮籍、左思、鲍照、陶渊明、李白、杜甫、李商隐、李贺、辛弃疾。我最喜欢的还是艾略特,他的《四首四重奏》写得太完美了。

高:《一尖山》这部诗作酝酿了多长时间?具体写作是在哪一年?在写作《一尖山》时,诗坛处在什么状况?《一
尖山》在纸刊上发表过吗?发表过,是在什么刊物,又是在哪一年?当时反响又如何?

温:经过现代主义的洗礼,感觉自己可以写诗了。198510月,我把一切的记忆清理了一次,觉得还是应当写我熟悉的生活,写家乡老百姓的生活,但写熟悉的生活又当从哪里入手呢?从人物入手写一个时期的是可以的,但究竟又能包含多少内容呢?模糊中觉得找一个人物作标题很困难,这时,还是现代主义拯救了我。现代主义告诉要找到抒情载体:我们这地区的人的生活与群山是息息相关的,村里的人常常说靠山吃山,乡土中国里山区老百姓,他们向山索取,向山榨取,即使死后也托体青山,山既是他们的诞生之地,又是他们的归宿之地,一代人一代人都是这样的,山就是他们的根,山承载了他们生活的全部,山也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于是我就用我故乡的一尖山作为抒情载体,标题也就直接用一尖山了。同月,我就开始动笔写《一尖山》,每部分大体的内容和情形我是明了的,但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很多自然物和人工物还要去寻求、选择、提炼。写大一点诗,最怕的是空洞,为了写好,我上午在野外草地上、树林里构思,下午就一边组句一边写,同年12月中旬总算完成了我当时计划的上卷,也就是你现在看到的十三章形式的《一尖山》。我写作《一尖山》时,诗坛处在什么状况我一点也不知道。1986年春天,黄冈地区群艺馆搞一个诗歌大奖赛,我的几个同学劝我寄去,没有获奖,赛事5月结束,9月出版了非公开书号的130面的小册子,《一尖山》居然在其中,这也算是在纸刊上发表了。后来,这书的编辑郑慧剑先生告诉我,发表是他主张的。至于反响几乎没有;唯一收获是通过这篇诗结识了诗人耀旭。

此后,我把《一尖山》寄过几家文学刊物,都杳无音信。我对中国诗界就更怀疑了。

高:能否谈谈当时写作《一尖山》的心情?完成写作时的心情,以及现在您重读这部作品的心情。

温:因为《一尖山》写作跨时两个多月,虽然写时从容不迫,但心情比较多样,不过,大体上心情是与诗中的情感相一致的。写作时,最可怕的是遇到障碍,不能越过时,心情就沉闷,一旦越过,就有松一口气的愉快感,完成后心情就更轻松了,因为写长诗令人最担心的是半途而废。今年,我把《一尖山》发到《酷我》之前重读了一遍,心情是沉重的,原因是一尖山的岁月是沉重的。现在是16点钟,我是不是走到艾略特的一个阴沉的下午里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9-3-17 11:21:44 | 只看该作者
高:您怎样评价《一尖山》?今天我们怎样去理解《一尖山》?您认为《一尖山》是否取得了它应有的地位?
温:《一尖山》是抒情史诗性的作品,我写的时候有较高的期望值,也努力过。这一部分主要写生的艰难和死的悲壮。1987年暑假,我有一个同学王咏兵读了这篇诗后,说舒婷在我旁边一站,马上就变得苍白了。《一尖山》只要认真读了,理解就不会有多大困难的。我认为高岸先生理解得非常到位,他为《一尖山》写了两篇文章,其中的看法与我当年写作时所想是一样的,我再说也越过不了高岸先生两篇文章的范围。不过,读者看评论的同时也希望听到作者的声音,我自己就是这样的,所以我还得说两句。《一尖山》中的“我”是一个动态的我,这个我有时做了诗中不同时代的人物,有时又是相对于第三人称的写作者,有时又成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诗中的“一尖山”有时是抒情载体,有时作为一个巍峨的形象与英雄的形象等同合一了。诗中还有父亲、母亲、年迈的母亲、女人、孩子、人民、山民、贱氓、胡子、亡灵等形象,这些与一尖山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尖山的生存状态。《一尖山》一直躺在我的故乡里,自然没有取得它应有的地位!

高:您如何到《酷我》的?能否说说高岸先生?
温:说到上网,我还是今年才能够注册登陆。我是今年春天通过《仙湖文学》的友情连接来到《酷我》的。我把古河写的那篇文章贴上,然后就是学校放假,我回到乡下老家,收假返校,我打开《酷我》一看,就发现高岸先生写的文章《时代埋没的金子》,读了以后,非常激动:因为我在遥远的异国找到了知音知己。自此以后,我就经常登陆《酷我》,每次登陆我都要看看高岸先生的文字。对高岸先生我一直怀着一种特别的敬意,他不仅鉴赏力非凡,而且胸襟博大,光明磊落。他没有一点小家子气,虽然我们没有晤面,彼此也没有看到对方的照片,但我猜测我们俩的气质可能近似。我们之间的友谊可以天长地久,就象李白和杜甫一样。高岸先生对我的认可,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我极其真诚的感谢。

高:谈谈您的诗观好么?您怎样看新诗?新诗的出路何在?
温:我的诗学观可以概括为“征在象——原生态——语言说”。中国古诗一般使用的是建立在赋基础上的比兴象,西方现代主义以前的诗一般使用的是写实象。我认为现代最好的诗所使用的是征在象。所谓征在象是指把握住物质实体的象。如果我们把“客观——精神”再划分,就分出客观现象层、客观本质层、精神现象层和精神本质层。征在象要求从第一层面出发以回顾的方式突入精神本质层,读马尔克思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有的诗因为不能回顾,所以呈现的象态是人工态;如果哪一篇诗以回顾的方式突入精神本质层,那么就是“征在象——原生态”的,这样的诗绝对是非常好的诗。这样的诗如果同时又是语言说的,那么就是善中之善了。高岸先生的《缺席》和《在路上》等诗就是“征在象——原生态——语言说”类的作品。关于语言说可以阅读我的《诗的批判与创作》。
新诗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新诗走到今天有它的成就,但令人不满意的非常多,从艺术的角度说,我最厌恶非诗,也不喜欢稀释了的诗。至于新诗的出路,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出路是存在的,由于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一时间里是没有出路的。然而诗人不能因此而悲观,诗界的浑浊,最终要靠诗人自己去净化,每一个诗人只要认真地做就是出路。

高:您对当前的诗歌流派有什么看法?如民间写作、知识分子写作、第三条道路等等。
温:有流派,我不反对。流派有作为标志使用的,一群气质审美相似的诗人,如果自身修炼到位,一起向诗界冲击,有助于成功,一旦成功就再不能固守流派了,而要吸取众多流派的长处。流派有作为本质上使用的,这在中国大概是没有的吧。流派还有地域性一类,社团性一类,它们在草创阶段也有其意义。假如用流派来瞎搅蛮缠,招摇撞骗,那对于诗还有什么意义呢!流派最好还是要有自己的理论,只有这样才使人们感到它不是空洞无物的。流派最终要产生杰出的诗人和杰出的作品才好。
民间写作是相对于官方写作而言的,宋朝的江湖派就类似于民间写作。今日,各个文化部门的完备,这作协那文联的设立,挤不进的人或挤进而又没有混到名堂的人,他们愤懑,因之以立名目排遣心中之积怨,可以理解,但于真实的写作没有多大的意义。提知识分子写作、第三条道路等也类似。我认为写作就是写作,没有必要在空洞的立名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高:在全民皆商的年代,您是否有放弃诗歌写作的打算?是否搁笔?当时作为一个诗人,您是什么感觉?是否羞于自己是个诗人?很多诗人在年老后,就封笔了。您会如此么?您会写到哪一天?
温:风雨不动安如山。我有幸生在全民皆商的年代,之所以说有幸,是这样的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诗的题材。皆商是民的事情,写诗是我个人的事情,我一点也不羞于自己是个诗人。如果没有变故的话,我认为还是写诗好,而且也不打算封笔,但多半时间可能会让笔休闲或绝食的,因为我是一个很懒惰的人,只有在情思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写作。

高:您最喜欢自己的哪些作品?网络对您的写作有影响吗?网络对诗歌有哪些影响?
温:古话说敝帚自珍,诗人的作品就象诗人的儿子,儿子是自己的好。我害怕被情感遮蔽而说错,所以就不好说了。我上网时间短,到现在为止,应该说网络对我的写作还没有造成影响,但网络对诗有影响是事实。或许以后会对我造成一点影响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3-17 11:22:16 | 只看该作者
高:您喜欢什么样的读者?
温:比如说,我读诗人的作品我就是读者,大概我还算得上一个合格的读者吧!当今之世,诗界大乱,写诗的人多,读诗的人少,写诗的人几乎是谁也不买谁的帐,而且许多人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盲目自大,他们押根儿就不知道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所以每一个诗人的读者都是寥寥无几的。如果一个人的诗写得好,而有读者认真的读,那么,这个读者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者了,而是知音知己了。当然,对于有的名气大的诗人,是有较多读者,不过,与其说是有很多读者,还不如说是有许多盲目崇拜者。

高:您喜欢读什么样的诗?或者说诗歌应该是个什么样的?而诗的评价标准又应该是什么?
温:我的阅读是全方位的,从来不囿于狭小的圈子,不管什么诗体、什么风格,或者是什么样的创新,只要达到极致,或者逼近极致,我都喜欢。虽然如此,不能说作品没有高下之分,即使同是杰作,比如说屈原的《离骚》和曹操的《短歌行》,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金子,但一斤金子与一两金子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卡西尔在《人论》里说,艺术作品不在于感染力如何,而是在于它是否强化和照亮。我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是对黑暗的人生的照亮与拯救,是对可怜卑弱的灵魂的强化与提升,是对夜晚的无情的批判,是对束缚人的清规戒律的扫除。如果从诗的本身来看,诗不能被搞成散文,不能被搞成音乐,不能被搞成绘画,不能被搞成雕塑,诗有它自己的本性,尽管大诗人的出现使诗的本性发生一些位移,但并不妨碍对诗的评价。具体的评价标准有很多,难以一条一条述说,而且这样述说很容易把后学者导入死胡同。要想把诗评得准确,最好把诗放在源流因革正变损益中审察,这样不会评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3-17 11:26:33 | 只看该作者
采访一下曾父吧,传播一下父爱亲情,提高每个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和谐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3-17 11:27:01 | 只看该作者
2008年,我才读懂了温东华的诗歌,他为武穴文学争取了世界的荣誉!
坚硬的质地,铁的光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3-17 11:27:5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3-17 11:51:38 | 只看该作者
校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3-17 12:41:26 | 只看该作者
此篇已经收入<<温东华>>诗集,购买者请到新知书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3-17 13:27:1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3-17 16:28:50 | 只看该作者
高:您对当前的诗歌流派有什么看法?如民间写作、知识分子写作、第三条道路等等。
温:有流派,我不反对。流派有作为标志使用的,一群气质审美相似的诗人,如果自身修炼到位,一起向诗界冲击,有助于成功,一旦成功就再不能固守流派了,而要吸取众多流派的长处。流派有作为本质上使用的,这在中国大概是没有的吧。流派还有地域性一类,社团性一类,它们在草创阶段也有其意义。假如用流派来瞎搅蛮缠,招摇撞骗,那对于诗还有什么意义呢!流派最好还是要有自己的理论,只有这样才使人们感到它不是空洞无物的。流派最终要产生杰出的诗人和杰出的作品才好。
民间写作是相对于官方写作而言的,宋朝的江湖派就类似于民间写作。今日,各个文化部门的完备,这作协那文联的设立,挤不进的人或挤进而又没有混到名堂的人,他们愤懑,因之以立名目排遣心中之积怨,可以理解,但于真实的写作没有多大的意义。提知识分子写作、第三条道路等也类似。我认为写作就是写作,没有必要在空洞的立名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8 15:05 , Processed in 0.06599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