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481|回复: 3

[街谈巷议] 计划生育的本质是计划经济,意见相左村长见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5 23: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一、中国人曾经对计划经济憧憬无限

    中国人对计划经济的伤痛是刻骨铭心的!曾几何时,全国上下满腔热忱地投身计划经济,大家都对它的实施充满着无限的期望:没有失业,没有竞争, 人人丰衣足食,终身免费医疗,所有产品既丰富充盈满足需要,又恰到好处没有浪费,总之,前景一片光明。

    然而,社会的发展并非如决策者所想象的一厢情愿,当时的情形就是物资极度匮乏,百姓民不聊生。面对这种情况,决策者总认为这是人们的私心在作怪,贪欲没抑制,所以阶级斗争长年累月,狠斗私心连绵不绝,但是中国人的生活却是每况愈下,国民经济几临崩溃。

    痛定思痛,一代伟人邓小平终于拨开迷雾,发现中国之所以落后并非缘于人们的私念贪欲,恰恰是制度错乱,于是,拨乱反正,确立了中国走市场经济的道路,让人们去自行生产,让市场去择优汰劣,结果,短短三十年,百姓生活稳步提高,成绩举世瞩目。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中国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市场经济功不可没。

    然而,尽管市场经济在中国成绩巨大,尽管发展市场经济已经写进宪法,但是,许多人却并没有真正明白什么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仍是阴魂不散随处可见。以人们十分熟稔的计划生育政策而言,里面就隐藏着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它和当年我们想用计划经济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产品过剩的思维如出一辙。

二、计划经济是解决一个问题带来其他问题

    计划经济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社会化的大生产与生产资料个人占有之间天然不合,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无可避免,结果势必会造成产品过剩的局面。于是,社会主义国家就将生产资料收归国有,然后按照社会的需要下达指令性计划进行生产,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初看上去,这种思维无懈可击,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产品过剩的问题是解决了,但是产品短缺的问题却又冒了出来,而且它对社会的伤害比产品过剩还过犹不及。环视世界,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都没能走出过物资匮乏的困境。计划经济不仅使我们不能摆脱贫穷,而且使我们失去了很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大概都会当时的苦难刻骨铭心。

    一项经过人类理性思考的策略,何以在推行的过程中屡撞南墙?那是因为大千世界纷繁复杂,谁也无法预料世界的瞬息万变,更不存在有人能够制订出一个周密无间的万能计划,于是根据计划生产出来的东西总有一部分太多而另一部分太少。当然,人们往往对计划经济中的物资太少记忆犹新,比如,涉及到百姓生活的粮油食品总是不够;而对计划经济中的产品超量积压并不知情,比如,那时全国的胶鞋(俗称解放鞋)在仓库里已堆积了几亿双。

    市场经济解决产品过剩靠的是价格引导,如果出现涨价,则说明社会对此项产品的需求旺盛应当加紧生产;如果出现跌价,则说明社会对此项产品已经供过于求应当减少生产。但在市场经济中易如反掌的问题,在计划经济中却难似登天。因为,在计划经济中的价格是靠官员们制订的,既不能真实反映市场的需求,又不允许轻易变动。

    再退一步说,即使是制订了正确的计划,要执行到位也无比困难,因为商品的价格由国家统一制订,生产者无利可图哪有积极性?所以,那时基层的官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去做农民的思想工作,迫使他们将种植的稻谷棉花和饲养的家畜家禽廉价卖给国家。

    计划经济给我们的教训可谓深刻,原以为它可以使我们不会失业,但却使我们陷入贫困;原以为它可以使我们没有浪费,但却使我们陷入极度匮乏。当我们在发展的过程暴露出一些问题的时候,总有人想制订一个滴水不漏的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完美无缺,结果,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一个问题解决了,更严重的问题接踵而至,眼前的计划生育就陷入了类似的窘境。

                  三、计划生育同样是解决一个问题带来更多问题

    三十年前,整个中国尚在计划经济的笼罩之下,举凡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物资没有不缺的,于是有人认为应该实行计划生育。简单的理论根据就是中国的资源是有限的,多一个人出生就得多分出一份,生得越多,人均占有量就越少,社会就会愈加贫穷,因此,有必要实行计划生育。当然,他们也搬出了反右时期知识分子的良知代表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作为依据。

    所谓计划生育中的计划,其实就是偌大的国家简单地规定一个家庭只生一个,无论你是穷人富人还是天才弱智。由于我们国家动用行政干预手段,强制性推行这项政策持续三十年,人口增长的速度的确明显下降,可以说得上是成绩斐然。但是,在人口增速急剧下降的同时,新的问题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一是人口性别比例失衡。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近几年新增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已经达到了117/100,有的省份高达130/100,而正常的比例是不超过107/100。根据这一数据,我们完全有理由担心在未来不远的时候,中国将有至少10%以上的适婚男性无法拥有正常的婚姻与家庭,届时引发的社会问题不容乐观。

    二是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据多家权威机构预测,如果中国继续维持现行的人口世代更替水平,至多到204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超过总人口的40%,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龄问题最严重的国家。其实,现在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常驻人口中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初露端倪,有的家庭已经不堪重负。

    三是人口素质提高并不理想。现在的人口素质与三十年前相比当然提高了许多,但这不是计划生育人口减少的功劳,而是市场经济财富增多的功劳,因为是市场经济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假如没有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素质的整体水平应当比现在还高,理由是家庭里有两个以上的孩子竞争意识更为强烈,心智成熟更为顺畅。

    四是严重损害了的女婴女童的合法权益。由于多生孩子面临着巨额罚款,生孩子的成本就变得非常高,尤其在农村,交不出罚款,牵牛扒房是常见现象,抓人关人或者亲属株连也时有所闻。为了逃避这种高额成本,少数家庭在分娩之后如果发现出生的婴儿的性别并不如愿,便会选择弃婴,而被抛弃的一般都是女婴。弃婴从表面上看是无良父母的狠心,根源却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残酷。

    五是严重损害了弃婴孤儿的合法权益。现在的家庭要想领养孤儿弃婴,条件极其苛刻,原因是政府害怕有的家庭为了逃避计划生育而将亲生的子女谎称为弃婴或孤儿,但这样的限制却给那些真正的弃婴孤儿带来了生存困难。有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自己生了一个想再收养一个这不可以,有的家庭出于同情收养一个孩子却被罚款,有的家庭已收养孩子多年却无法解决他们的户口问题。

    六是加剧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从古到今生儿育女都是私事,但是自从中国推行了计划生育之后,公权力便介入了私人领域,使养育一个以外的孩子变成了一件奢望的事情,有的人为了免于受到开除公职承担罚款的处罚,或者免于今后的事业前程受到影响,只好请客送礼巴结权力,最终使默默无闻的计生委变得炙手可热权势无边。

    七是使整个社会漠视生命道德沦丧。为了推行计划生育,有的地方口号血腥淋漓,比如“宁添一座坟,不添一口人”,“打出来,引出来,流出来,就是不能生出来”;有的地方措施残忍无情,强制节育捆绑打胎,甚至对人工流产而出生的活婴采用极端的措施处理。现在全中国对于偶尔发生的灾区成年人或者大学生自杀现象痛心不已,而对每天都在发生的屠杀婴儿或者胎儿现象却麻木不仁。

    八是家庭抗风险能力极度脆弱。一个人的幸福,不仅要看他的眼前,更要着眼他的未来,所以更多的中国人喜欢生男而不是生女(在只能生育一个的前提下),喜欢生两个而不是生一个,因为,一般来说,男性对家庭的经济收入有更大的保障,两个孩子比一个孩子更加安全保险。这个理由在5·12的汶川大地震中得到了验证,那些421结构的家庭里骤然丧子是何等地痛彻心扉!

    就象我们当初抱着良好的愿望实行计划经济一样,计划生育实现了人口数量下降的目标,但却带来更多更大的社会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5 23:58: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的太好了太正确了,客观的讲出了事实。好生活来自于小平同志带领了中国人走出了毛时代(将近30年的水深火热和万丈深渊)的生活。好的国家社会制度不是一下子就能制定出来的,是通过几代人滚打摸索和付出代价创造出来的。我个人是非常崇拜邓小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6 08: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平时多看了些书!我也许就是个小愤青!谢谢支持!{:soso_e1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6 08: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小平说过“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捉了老鼠就是好猫”。老百姓不懂这个意思,当官你懂的,不管是大官小官搞了钱就是好官。
邓小平还说过“提倡部份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人富起来”,结果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周永康就是类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9-30 09:16 , Processed in 0.04614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