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71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杏坛扫描] 唐诗宋词觅童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5 09:55: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唐诗宋词觅童趣
                梅川   龚太亚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 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 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 ------每天课前,看到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听到一阵阵悦耳的《读唐诗》歌声,我的思绪不由自主的走进了古诗词的经典中。听到这些古诗词的歌声,便产生对无忧无虑、轻松惬意的童年时光的向往之情,陶醉在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中。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唐代诗人崔道融《溪居即事》里,阳光明媚,春风拂面,篱外不知谁家的小船,忘了系缆绳,被悠悠的春风吹进了钓鱼湾。正在水边垂钓的小童,不知实情,误以为有客相访,便急忙放下手中鱼竿,慌忙跑向家门报信,想打开柴门相迎,忙乱中却把门关上了。诗人把小童的一系列动作写入诗中,显得平易自然,却又栩栩如生,形象地描绘出了乡村儿童好客的天性。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农村小娃娃瞒着大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莲,采到白莲后他高兴坏了,兴奋得竟忘记了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公然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跑回家,在湖里清晰地留下了他小船经过的痕迹。诗人白居易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把一个充满童趣的画面和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农村的孩子并不是终日调皮捣蛋、无事可干的,有时他们也帮着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他们经常牵着牛到野外放牧,从古诗词中可见一斑: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唐代诗人吕岩在《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清朝诗人袁枚在《稚子弄冰》诗中,描述冬天,稚童将一块冰穿上彩线,当锣敲打,声音清越嘹亮,于是越发用力,忽然冰块被敲碎,散落在地。这份稚气的玩味,让稚童乐不可支,全然忘记了严冬天气的寒冷。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童趣天成。
    如今,教育改革,大张旗鼓地推行素质教育.一些学校和教师还难以适应转变的过程中, 依旧是耳提面命的应试教育,竟让更多的孩子从这些天真烂漫的童趣中,陷入“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困境,扼杀了儿童幼稚单纯,活泼好奇,聪明好学,又让人觉得是那样的可爱的天性,其心态,无异于一片荒芜的草原。读罢这些诗,不由让人深思:教育还是原生态为本,给孩子一片自由自在快乐的天空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3-11-25 16:11:28 | 只看该作者
有境界,有追求,有理念,中国需要唐诗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20 01:33 , Processed in 0.04896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