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58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文文化] 黄冈:沿着千年黄州的文化足迹进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4 13:0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黄冈:沿着千年黄州的文化足迹进发

2012-1-3      中国经济导报

  编者按:黄冈,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也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因为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这里汇聚了多元文化,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几乎是题中之义。本文从黄州的千年历史说起,论古道今,阐述了黄冈今天发展文化产业所做的大量努力。
  
  刘雪荣
  
  数字黄州,历史文化波澜壮阔
  
   黄冈市,古称黄州。说起黄州历史,可以四言八句三十二个字概括,即两属十归、两州分合、四戏两祖、八进两出、千六名人、六千遗址、十六大战、十六城池。
   “两属”,是指黄冈文化的双重属性。春秋战国时期,黄冈处于吴头楚尾,两国大体以巴河为界,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在这里此消彼长、互相融合。我国当代考古泰斗、中国考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苏秉琦先生对此有一个结论:“鄂东地区是古代东西南北文化荟萃之地,不仅因为黄冈地处长江中游,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水乳交融,而且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也在这里交汇”。这表明黄冈文化不仅具有东西两重性,而且具有南北两重性。东西两重性是指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交汇,南北两重性是指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融合。
   “十归”,是指在国家分裂时期,黄州曾经属于十个国家。国家统一时期,黄州则属于一个朝代、一个国家。具体来说,春秋战国时期,黄州地处吴头楚尾,越、楚交替管辖黄州地域;三国时期,黄州处于吴国和魏国的交界地,或属吴或属魏,动荡不定、归属不定、边界不定;南北朝时期,黄州先属南朝后属北朝;五代十国时期,黄州先属南唐后属后周;南宋时期,黄州属南宋,后被金和元占领。
   “两州分合”,是指黄冈历史上曾发生的两次重大行政区划变更,就是蕲黄并治和蕲黄合一。隋开皇三年(583年),朝廷鉴于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有名无实,为了便于统一和管理,在鄂东地域只设蕲州和黄州两个州,其余诸郡尽废,这样就形成了蕲黄并治格局。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蕲黄合一,蕲州和黄州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由此可见,蕲黄并治从583年到1378年,一共795年;蕲黄合一从1378年到现在,一共663年。
   “四戏”,是指楚剧、汉剧、京剧和黄梅戏。这4种戏的源头都在黄冈,形成了“四戏同源”的独特文化景观。总的来说,黄冈人在生产生活中,比如插秧、薅草、采茶时,形成了插秧歌、薅草歌和采茶调等一些最原始的音乐素材,其基本元素有三个。一是哦呵腔。苏东坡来黄州后,听到老百姓唱一种很奇怪的调子。他说:“余来黄州,闻黄人2、3月皆群聚讴歌,其词固不可分,而其音亦不中律吕,但宛转其声,往返高下,如鸡鸣耳。”因为其声像鸡打鸣一样,也叫鸡鸣歌。哦呵腔的特点是,人声帮和,锣鼓伴奏,里面用了很多“?――哟――呵”等帮腔衬词,它是花鼓戏的基本素材。二是二黄。二黄腔是戏曲的基本元素,来源于黄冈、黄陂。三是采茶调。这是黄梅戏的原始素材。哦呵腔、二黄、采茶调都是戏曲的基本元素。就像盖房子要有水泥、钢筋、砖头一样,戏曲艺术就是由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据笔者分析研究,楚剧=哦呵腔+黄陂孝感方言及音乐;汉剧=二黄+西皮;京剧=汉调+徽调;黄梅戏=黄梅采茶调+安庆方言及民间艺术。由此看来,楚剧、汉剧、黄梅戏中,黄冈的元素、遗传基因各占1/2,有一半的血统;京剧中黄冈的基因占1/4,有1/4的黄冈血统。
   “两祖”,是指佛教禅宗的四祖寺、五祖寺2个祖庭。四祖寺建于唐朝的624年,五祖寺建于672年。黄冈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素有“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之说。中国佛教禅宗一共6位祖师、6座祖庭,黄冈就产生了2大祖庭、3位祖师。四祖和五祖为中国佛教做出了极大贡献。2位祖师倡导、实践、开创了农禅双修、农禅并重的新风。所以说,黄冈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发源地。黄梅近年举办的湖北黄梅禅宗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全国的高僧大德都来参加,说明黄梅在佛教界地位极高、影响极大。
   “八进两出”,是指黄冈的移民史。黄冈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移民史。历史上曾经8次大规模地移进移民,2次大规模地迁出移民。“八进”包括邾国君民迁入黄州、朝廷移徙巴人“南郡蛮”、朝廷移徙巴人“巫蛮”、西晋末年的流民南迁侨置以及4次江西填湖广。“两出”则指2次湖广填四川。湖广填四川是非常著名的移民历史,堪称历史上的“西部大开发”,麻城孝感乡也成为中国古代“八大移民发源地”之一。四川、重庆现在能找到很多麻城的文化遗迹,保留很多麻城会馆,四川清音中还有麻城调。
   “千六名人”,是指黄冈名人灿若繁星,一共1600余人。其中进士944人(5名状元,61人官至二品以上);举人中的杰出者192人(举人3985人);近现代名人466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文化现象。明朝黄冈进士占湖北的39%,清朝时占35%。如果以州府为单位排名,明清两代黄冈进士总量在全国排第五位,仅次于杭州、福州、苏州和北京。《湖北历史名人》中的1/3是黄冈人。中共一大代表13人,黄冈就占了3位(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北京中华世纪坛收录了40位中华历史文化名人,黄冈有李四光、李时珍、毕升3人。1955年至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的将帅1613位,黄冈有102位,占了6.3%。黄冈遍地是英雄,遍地出豪杰,真正是人杰地灵。
   “六千遗址”,是指黄冈历史遗址遗迹星罗棋布。黄冈现有遗址遗迹5768处,文物11.7万件,文物保护单位675处,排全省第一。目前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黄梅县张山遗址,距今约四万年,位于黄梅县杉木乡小溪河与古角河交汇处。同时,黄冈境内有50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000至4000年。这些遗址中,较为著名的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中华第一龙――黄梅卵石摆塑龙、螺蛳山遗址、禹王城遗址、罗州城遗址等。
   “十六大战”,是指黄冈历史上曾经发生的16次重大战争。黄冈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历了许多次战乱。如吴楚柏举之战、赤壁之战、唐末五代军阀混战、南宋抗金、抗御蒙军、李自成挥师蕲黄、张献忠进驻蕲黄、蕲黄48寨抗清、太平军捻军、黄广战役、鄂豫皖根据地与红四方面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鄂东解放及渡江战役等16场战役。回顾一下黄冈的战争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蕲黄地区一直深受战争的苦难,百业凋敝、元气大伤;二是黄冈人民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英勇善战、可歌可泣,具有光荣的优良传统。
   “十六城池”,是指黄冈历史上的16座城池。包括邾城(公元前255年至339年)、寻阳城(公元前206年至412年)、罗州城(公元前201年至1263年)、西陵城(西汉初,江夏郡治)、西阳城(329年至573年)、蕲阳城(448年至559年)、黄州城、蕲州城、黄梅县城(明朝1466年)、罗田县城(1479年)、英山县城(1499年)、麻城县城(1499年)、黄安县城(1563年)、蕲水县城(1575年)、广济县城和荆王府(1445年至1643年)16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13:02:05 | 只看该作者
  追根溯源,地理环境得天独厚
  
   黄冈有如此多奇特的文化现象,追根溯源,可以归为“地理环境决定论”。
   首先,古代黄冈交通便利。古代的交通主要靠水路,哪个地方的水路发达、河流水量充沛,哪个地方的交通就发达。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黄冈就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境内倒水、举水、巴水、浠水、蕲水,再加上一条长江,交通极为便利。从黄冈地图分析,长江和黄冈地形基本上沿着正方形的45度对角线,从大别山上流下来的5条河,基本上都平行于正方形的另一条对角线,然后垂直注入长江。麻城之所以成为移民中转站,就因为有举水、长江之便,加上沃野千里,具备移民的条件。
   其次,有奇特的大别山。如果用GOOGLE搜索地图,可以发现从宜昌到上海,整个长江北岸,没有大的山脉,只有一座大别山。大别山是长江和淮河的地理分界线。大别山北岸的水流向淮河,属于淮河流域;南岸的水流进长江,属于长江流域。所谓“大别”是指气候之大别、物产之大别、文化之大别。历朝历代分裂要么以淮河为界,要么以长江为界,都与黄冈有关,所以黄冈是兵家必争之地和重要的军事屏障。总体上看,黄冈是东西南北的交汇之地,南北以长江为界,东西以巴河为界,交点在巴河的长江口,这也是文化的交汇点、军事的交汇点。此外,这里还有大片的良田沃土,在麻城的西南部分,有一个三角形区域嵌入大别山,这个区域包括麻城、红安、新洲、黄陂等一大片平原,又有长江、举水的滋养,物阜民丰,所以这里能成为移民的中转站和大本营。
   分析黄冈独特的地理环境,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黄冈独特的文化。地理环境决定文化有直接和间接两个路径,从间接决定来看,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黄冈是历代战争频发之地,战争必然带来人口剧减,人口剧减带来移民,移民带来文化。移民具有两重功能:从生物学意义上讲,移民可以产生远源婚配的优势;从文化意义上讲,移民必然带来文化的融合。以螺蛳山遗址为例,螺蛳山遗址位于黄州区堵城镇,是距今约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经考古发现,遗址有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的堆积。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都在这里交汇、碰撞、沉淀,形成了黄冈兼收并蓄、复杂多元的文化。黄河流域的北方文化南下,长江下游的文化西进,加上长江中游的本土文化,直接决定了黄冈的多元文化体系。由此可以为今天黄冈的众多文化现象找到渊源,为什么黄冈学界名人辈出?原来肇始于邾国孔孟之乡儒家文化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为什么产生几百位将军?原来是勇猛尚武的巴人血液流淌在黄冈人的血脉里;为什么农业发达?原来是中原流民侨迁南置带来的农耕文明;为什么黄冈人“三会一不会”(会读书、会打仗、会种田,不会经商)?从黄冈的文化渊源里都能找到答案。黄冈人崇文重教、淳朴勤劳、沉毅顽强、开放包容的精神特征,应该来源于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文化。
  
  任重道远,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黄冈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黄冈人也正在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首先,高度重视名人文化建设和文物保护。黄冈市委、市政府最近召开了全市名人文化建设暨文物事业发展动员大会,出台了《黄冈名人文化建设规划》和《黄冈市文物事业发展规划》。两个规划具有里程碑意义。黄冈市委、市政府同时还出台了《关于推进名人文化建设的意见》、《黄冈市文化遗址遗迹保护管理办法》及《黄冈市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实施方案》,这些规划、办法、方案明确了要按照“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护机构”的要求,将遗迹真正保护起来,然后加以合理利用。
   同时,面对黄冈丰厚的文化资源,黄冈人任重道远。开发利用黄冈宝贵的文化资源,要持之以恒地做好4件事:讲东坡、论英雄、说禅宗、唱黄梅。不仅仅是讲、论、说、唱,还要脚踏实地去做。事实上,在打造东坡文化方面,现在已经建成了遗爱湖公园、苏东坡纪念馆,赤壁风景区规划已经正式出台,赤壁管理处的机构、编制已经理顺,加大了赤壁山文物管理、森林防火、白蚁防治等重大隐患治理力度。硬件之外,软件方面还有苏东坡研究会,苏东坡国际文化论坛,排演了大型现代黄梅戏《东坡》。在建设名人文化方面,出台了黄冈名人文化发展规划,建设了红安烈士陵园,举办了将军后代大合唱,即将建设黄冈名人文化馆,开通了多条名人旅游线路。在开发禅宗文化方面,黄梅已经举办了禅文化旅游节、禅文化高峰论坛,投入十多亿元正在建设鄂东禅文化旅游区。在继承和提升黄梅戏方面,黄冈市委、市政府为湖北省黄梅戏剧院改革发展专门出台文件,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每年为戏剧院增加170万元的财政预算,成功举办了7届黄梅戏艺术节,正在建设黄冈艺术学校新校和黄梅戏大剧院,黄梅戏已经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要研究怎样将黄冈的文化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变成核心竞争力,变成可消费、可带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一是发展影视产业。此前在这里拍摄的电影《黎明行动》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现在正在筹拍《麻姑》、《禅宗》、《大别山红军》、《高考故事》等影视片,题材众多,初显成效。二是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如黄梅挑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可以做成一个很大的产业。李时珍医药健康文化开发也潜力巨大。三是开发文化旅游资源。除了以东坡文化为主题的遗爱湖公园之外,黄冈的红色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要做好红色旅游这篇大文章。此外还要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立健全提升吃住行游购娱6要素。全市一批新酒店已经建成或正在动工建设。高速公路已实现县县通。投资14亿元全长458公里的大别山旅游公路已全线贯通,从红安七里坪一直到黄梅,将沿线的38个景区连接起来,惠及7个县市22个乡镇230万人。经过几年的努力,黄冈的景点创A、旅行社建设等都有了显著提高。2006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32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亿元;2010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81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4亿元。总的来说,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潜力巨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13:09:51 | 只看该作者
寻阳城(公元前206年至412年)和罗州城(公元前201年至1263年)是名副其实的两座历史文化名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12-24 15:33:1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武穴什么时候好起来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22:46:14 | 只看该作者
吃老本,出新本,任重道远。

老本吃不好,新本也唱不出来,那就只能鼓啊,呼啊,喊加油啊!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实际上我们还有很多的空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那种......

要从文化的角度搞经济,也要从经济的角度搞文化。如果能从文化的角度搞文化,那得道行很深才行.....所以,近期还只能主要着眼于经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9-12 21:20:18 | 只看该作者
黄冈打造文化古城,做了不少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9 08:12 , Processed in 0.07932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