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类就有教育, 最早记载余川镇教育的是在南朝宋(439--466年) 时, 我国历史上著名文学家鲍照(414--446)与游学名儒就在太平东冲山造台读书的史事。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临川王刘义庆任江州(今九江)刺史,鲍投麾下任职,并颇得赏识,故携眷寄居黄梅(黄梅县志载,”东海迁居,筑室于黄梅”,其旧居室在今招待所大门西侧)。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临海王刘子顼任荊州刺史,鲍任前参军。由于鲍其眷寄居黄梅(清<<广济县志>>乾隆癸丑版<<卷三>>也载,”鲍参军有宅在黄梅,而读书于济邑东冲山)。他在江州和荆州任职时,经常来到东冲山读书写作,甚至还在紧挨明月峰自然景观---巨石书案左旁造台读书,结庐而居。经常是妻伴夜读,写诗赋词。相传鲍照在此读书时甚为用功,每晚用松明子照明,直到深夜,天刚蒙亮又起床习武。鲍照长于乐府,尤善七言诗,后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其著名的<<拟行路难>>十八首就创作于此。难怪康熙年间清代翰林学士金德嘉先生告老还乡时,还念念不忘读书台壮景,再登鲍照读书台题诗一首;”山鸡啼彻九天闻,万仞芙蓉五色云。台下青青书带草,至今人识鲍参军”。
镇内最早的教育文化是官宦人家和富人家庭的私学, 再者是寺学。寺学一是经堂佛学, 二是寺内开设儒教学堂(南宋名将余玠就曾读书于青著寺学堂) 。东晋(376年) 慧远公来五峰山建寺, 寺内设立经堂传授佛教。唐代至民国时期, 镇内名寺不但有佛学经堂, 还开办了孺学学堂, 其中大藏寺丶龙湫寺的庙学办得时间较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