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866|回复: 5

[转贴] 破贾谊千古疑案,还历史本来面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7 02: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破贾谊千古疑案,还历史本来面目

                       ——今日学堂一班《资治通鉴》研讨课示范

                                           作者:李元峰

汉朝著名才子贾谊在二十多岁时便被汉文帝相中,然而就在他即将走上宏远仕途之路的时候,却被文帝“发配”到长沙,若干年之后文帝再招贾谊入宫相见,久坐长谈鬼神之事后贾谊再次只被任命为梁太傅,一生无缘政治决策的核心,最后到33岁便郁郁而终。这一汉家旧事,后来被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感叹:唐初四杰的王勃在他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如此写道:屈贾谊于长沙,非无明主;晚唐诗人李商隐一曲“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更是让人唏嘘不已,贾谊才华横溢,汉文帝偏偏听信权贵们的话,真是浪费人才啊?!

多少年来,这样“合理”的解释一直被广为流传,笔者在当初学习李商隐诗歌之时老师也是这么解读的,打开目前百度等解读也基本是如此。然而,看上去“合理”的解释真的是合理的吗?有没有人认真思考过其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比如:汉文帝一代明君,怎么这么奇怪地跟贾谊只聊“鬼神”事,他真的不关心苍生吗?他手下一批开创了“文景之治”从而奠定了汉家四百年江山的精英,他们真的只是一批妒贤嫉能的权贵吗?有了这些思考,才会发现看似“合理”的表面背后其实有更多的东西。而研究历史,就是一定要具有这种怀疑和探索地精神,只有如此,才能还原真实的历史面目,学习到真正的智慧。下面我们就通过学堂一班一节《资治通鉴》研讨课来了解孩子们是如何学习、研究历史,还历史本来面目的,他们是如何为这桩千古疑案中的汉文帝翻案的。开始之前,我们不妨先和孩子们一起思考下几个问题:

1.     贾谊才华横溢,为何文帝最终没有让他做公卿?

2.     文帝为何贬贾谊到长沙做太傅?

3.     为何文帝后来又思念贾谊召他进宫?

4.     既然专门召他进宫,为何“不问苍生问鬼神”?

5.     从这件事中如何看汉文帝的领导艺术?对我们有何启发?

特别声明一下:这只是一种探讨,结果并不一定对,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如果您不同意,就笑笑而过,毕竟这不过是一群十二三岁孩子们和一个没什么教学经验的老师的讨论。



原文:上议以贾谊任公卿之位,大臣多短之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为长沙王太傅。后帝思谊,召之入见。上方受厘坐宜室,因感鬼神之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帝前席。即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为梁太傅。



一、什么是研讨课?

在上次翻译课结束后,这节课就要开始进行研讨。所谓的“研讨”就是做学问的“审问、慎思、明辨”的三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学习步骤是张校长一直非常强调的做学问的“基本功”。而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下,大多数人仅仅是看皮毛,把东西放进自己的脑子中,对于“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该如何放,以后该如何用”根本不去思考,所以就把自己的脑子变成了一个“垃圾场”。而在学堂,孩子们必须扎扎实实地训练自己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挖出“宝贝”,锻炼思维,让自己的头脑成为超一流的“CPU”。很多读者不知道,其实这也就是西方精英教育从中小学到大学非常推崇的“Seminar”,打开目前网上公布的国外顶尖大学的课程,无论是普林斯顿还是耶鲁,这种研讨课程占据了很大比重。比如有一个案例就是:美国的一个中学生课上和老师同学们讨论历史,发现了一桩案件中的可疑点,然后自己动手查资料并成功为被冤枉的“船长”翻案。可见西方人早就跟我们的老祖宗“高度接轨”了,可叹我们国内目前这些不肖子孙整天在喊着与“国际接轨”,却不知自己南辕北辙,越走越糊涂。



课堂开始进行,师提问:这段话的大意我们都已经基本弄懂了,那么关于这段历史大家有没有什么疑问?

在学堂,我们要求所有的孩子必须针对所学内容自己提出问题,问题好与坏开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在锻炼“审问”的功夫,只有有了这一层功夫,思维才能从浅浅的文字表面进入到背后,感受到一般人所不能领悟的东西。而在刚开始,孩子们跟我们一般人一样,是非常不习惯这种提问的方式的(特别是目前学堂中班、小班的孩子们)。但在老师的要求下他们不得不开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一提不要紧,他们却发现原来自己是可以提出很好很棒的问题的,比如一班从未接触过古代汉语的四个新生目前提出问题的水平已经超过了一些老生。所以他们不仅不再讨厌、恐惧这种学习方式,反而感觉这种挑战性非常锻炼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很有成就感。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不断地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充满热情和迎接挑战的愿望去探索真理,这也是张校长所说的“每个孩子本质都是非常喜欢挑战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成就”。

小慧:老师,为什么汉文帝不让贾谊做公卿?

师:这是个好问题,答案好像已经有了哦,谁来回答下?

小如(理直气壮地站起来):老师,书上已经写了——因为文帝手下的大臣们觉得贾谊太年轻了!又不懂事,乱做一通,当然不能让他做公卿啊!

在小如讲的过程中师发现小磊在走神,于是特意点他起来。

师:小磊,你同意小如的观点吗?

小磊(猛地一下回过神来):嗯……我同意!

师:ok,你同意她什么呢?

小磊(有点心虚的):她的观点啊……

师:哦,她的什么样的观点呢?

小磊(傻眼了):……

师:不知道吗?你都不知道她讲了什么东西,那你同意什么呢?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不知道吗?

小磊:因为我刚才跑神了。

师:为什么跑神了呢?

小磊:我在想自己的答案。

师:这还比较诚实,坦诚地面对自己而不是像你刚才那样睁眼说瞎话,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学生,才能真正地获得进步,对吗?

小磊(低下头,不好意思):是的。

在我们的课堂上,传授知识永远是次要的,而“思维与心理行为”教育永远是核心,而老师在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而非仅仅充当一个“推销知识”的小商贩。比如在这个对话中,老师针对小磊出现的“走神并掩饰自己错误”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及时调整,让他明白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自己出现的问题,这样的心理行为调整一方面保证了他后续课堂学习的状态,更好地参与讨论提升自我思维;另一方面让他明白怎样去面对自己发错误的行为,从而在其他方面也能用同样的心态来积极面对而非拼命掩饰;最后,让其他孩子在这个过程也调整心态,明白该如何做。这样“对症下药”是否比仅仅对学生吼一声“你在干嘛呢?!要注意听讲!再不认真就给我出去!”更有效果?

师:好了,大家先停下来。小磊刚才犯的问题,其实是我们很多人最常犯的问题,包括我自己。

大家有点疑惑:不就是走神了吗?

师:不是走神的问题,而是他为什么会走神?大多数人在交流沟通时往往不注意去聆听别人的意见,而只是关注自己想什么、要表达什么,所以就像刚才小磊一样,别人在讲,自己在搞自己的。这样小如你感觉舒服吗?

小如:不舒服,感觉他不尊重我。

师:是的,仔细聆听别人的话,这是最起码的尊重。另外,只有你听懂了别人的话,才有能跟别人展开讨论,才能在讨论中发现别人的思维漏洞、提升自己的思维和智慧,对吗?

大家点点头。

师: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大家一定要注意:在别人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时,自己要空掉内心,仔细聆听别人在讲什么,顺着别人的思路去理解;理解透彻后跳出来看看这样的思路有何问题,没有问题就同意,发现了问题就探讨,而非用自己想当然的看法去“赞成”或“否定”别人。这是你们学习的方法,也是你们以后跟别人交流沟通的基本原则:因为一个真正的精英,一定是非常擅于和别人沟通交流的,而不是整天在别人面前唧唧呱呱“发表、推销”自己的看法。这一点,小磊要注意,小如更要注意,你自己平时也是最不用心聆听别人的话,今天感觉到不舒服了吧?

小如点点头。

“学习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而在上述的引导中,老师正是在教“审问”、“慎思”和“明辨”的方法:空掉自己的内心,聆听、感受别人的话语,顺着别人的思路去理解(审问);理解透彻后跳出来发现其思维是否漏洞,如果有,是什么样的的漏洞(慎思),提出来,然后进行探讨(也就到了明辨)。同时大家也发现,这不仅是对做学问有用,更是对为人处事有非常大的帮助,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古人追求智慧本来就是经世致用,追求智慧也不是像我们现在很多人一样傻读书,读生活这本“无字书”才是真正地做“学问”,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所以治学的方法和为人处事的道理融会贯通再自然不过。



二、才华横溢的贾谊为何被汉文帝“放逐”长沙?

师:还有谁评价下小如刚才的观点?

小刚:小如说贾谊不懂事好像不太对,贾谊明明是很有才华的。要不然文帝也不会想提拔他做公卿啊?

小刚一说,大家都纷纷点头。

小如(着急地):我说的不懂事不是指他没有才华,而是……

师(笑着问):而是什么?

小如挠挠头,表达不出来。

师:讲不出来,就说明自己还没理清楚。

小诚:应该是贾谊年轻,又不会处理好关系,被别人嫉妒。

师:你们同意小诚的看法吗?

小瑾:我觉得有道理,这些大臣怕贾谊抢了自己的机会,他又这么年轻,所以很嫉妒。

师:哦,照你这样理解,汉文帝手下都是一批“妒贤嫉能”的“重臣”了,我觉得有一个两个估计也不是不可能,但如果都是这样,他们怎么能弄出个名垂千古的“文景之治”呢?

小瑾傻眼了,觉得好像不对。其他人也感觉到不对劲,但就是想不通怎么回事。

师:再说了,如果他年轻,周瑜、甘宁做将军时才不过十几岁,诸葛亮出茅庐辅佐刘备时也不过二十多岁,看来年龄不是问题哦?说他不会处理好关系,是不是意味着文帝要得就是一批“结党私营”的大臣吗?

大家又开始犯傻了。

师:我们都知道汉文帝是一个明君,他手下的一帮重臣都是非常厉害的,这些人共同做了一个相同的决定,那么有两种可能性:要么这些人集体发昏;要么他们“英雄所见略同”。你们觉得那种可能性大呢?

大家觉得第二种可能性比较大。

在这里,老师对学生们的思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质疑,而且老师给学生强调不仅要领会老师所提出的质疑,而且还要感受、思考为何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质疑,自己却发现不了。这个过程是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领会“慎思”和“明辨”。提出问题能够把对方“问傻”,说明你已经发现了对方的思维漏洞,这样智慧的火花就会在碰撞中产生了。

师:好,既然我们承认汉文帝和一帮重臣做出的这个决定是可能有他们的道理的,那我们就来分析这个“道理”到底在哪里。谁能告诉我,“公卿”是什么职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02: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刚:就是三公九卿。

师(笑):哦,那“三公九卿”又是什么东东呢?

小刚(想了会):就是,就是很厉害的官位。

师:到底怎么个厉害法?

小刚又傻眼了。

师:你有没有查相关资料?

小刚(不好意思):没有,我只看了书上的“红字解释”。

师:哦,那你就是搬了一个答案过来,根本没搞清楚它什么意思,对吗?

小刚小声地承认:是的,而且我看柏阳版(他们的参考资料)上也这么讲的。

师:哦,柏阳讲的?那你为什么没有说是他讲的呢?我们有没有强调过:你当然可以引用别人的观点,但你必须说你引用了,而且更重要的要说你为什么同意他的观点,对在哪里,而不是傻傻地搬过来,对吗?

小刚点点头。

师:这是态度极为不认真,所以要挨一板子,同意吗?

小刚认真地点点头,伸出手来。

老师走到小刚前面,拿起戒尺,打了小刚一个手板。

对于连基本的概念都没有搞懂的“忽悠型”或“搬书型”学生,老师在课堂上是绝对不放过的,做任何事情最起码的态度是“认真”,而不是搬个词或理解个大概就可以糊弄别人了,这样的结果到最后只能是糊弄自己。特别是课堂上有参考资料时,学生们最喜欢把别人的观点搬过来,但我们强调“一定要弄懂别人为什么这么说,还有没其他可能性?因为别人的看法只是为自己多提供一个角度,而不是取代了自己的思考。”

师:还有谁明白这个公卿到底什么意思?

小颖:就是指皇上手下最重要的一批大臣。

师:好,理解地不错,三公九卿,用我们现代话讲就是中央的政治局常委,核心领导班子。那么,你们想,进入这个领导班子的人意味着什么呢?

“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领导!”大家说道。

师:很好。那么贾谊符合不符合这个领导职位呢?

大家想想觉得他挺符合的:这么才华横溢啊!

师:呵呵,一个人才华横溢就可以做领导吗?

小慧:哦,老师,还要能管理别人!

师:还有呢?

大家开始思索了:有人说要能识人用人、礼贤下士,像魏文侯一样,有人说要能跟别人合作、带领团队,有人说《余世维领导力》课上学到的七个根性:沉稳、细心、胆识、积极、大度、诚信、担当等。

师:好了,你们看,所以要成为一个领导不仅仅只是才华横溢那么简单,对吗?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所以,以为贾谊仅仅才华横溢就应该做公卿是非常荒谬的。大家看看,文帝在这里是和大臣们一起讨论看贾谊是否适合做公卿,说明他也是要全方位考核贾谊,对吗?

大家点点头。

师:这说明什么呢?

大家:汉文帝做事态度非常谨慎。

师:是的,这也是领导艺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全方面地了解个人,而非通过片面的了解。用现代管理学的语言就是“360度全面考核”,你们看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发明出来了。

大家笑笑。

师:那么大臣们怎么说呢?

小璐:“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意思是贾谊年纪轻轻刚有点本事,就想依靠自己的本事行使专权,扰乱很多事宜。

师:好,还有没有其他理解?

大家都说差不多。

师:你们只看到了文字的表面,这句话讲得是贾谊的做事方式,但重要的是反映了贾谊怎样的思维和心理行为特征?就像老师平时点你们的问题一样。

大家一下子醒悟过来。

小诚:贾谊这个人恃才傲物,心态比较自满,觉得自己什么都是对的。

小磊:贾谊在思维应该不是很深入,要不然他不会想不到自己心态自满会带来什么后果。

师:好了,你们看,这就分析出了问题的关键:贾谊不能当公卿不是别人有问题,而是他自己有问题!他的问题就是仗着自己年轻又有出众的才华,便心态自满,这样的人能够听进别人的建议、跟别人合作吗?这样的人能够认真面对自己的问题、继续进步吗?这样的人能够成为中央级别的高级领导吗?

大家摇摇头。

师:这些大臣说的话其实已经反映出了他做事根本不尊重别人的看法,只想着用自己的办法去做事,这样的人,有人喜欢跟他一起工作,有人喜欢被他领导吗?

大家觉得不可能。

师:真正的领导是让大家共同动脑,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然后自己再集思广益,做出合理的决定。而且作为公卿还要跟其他部门的领导沟通,而像贾谊,是不可能做好合作工作的,对吗?

大家点点头。

师:注意这块我强调的是“合作”,而非“搞好关系”,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呢?

大家开始思索,觉得好像差不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02: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合作和搞好关系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尊重真理和事实”,合作的人呢,相互之间可以探讨甚至争论,但目的是为了弄清楚真理和事实,一起把事情做好,就像我们现在上课一样;而搞好关系的人呢,相互之间为了面子装糊涂,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不尊重真理和事实,只是为了混一份工作。明白了吗?

大家点点头。

师:那么根据贾谊的表现,我们估计他如果做了领导,也只能成为自己部门一个独裁者,别的部门领导眼中的顽固分子,对吗?你们还记得看过《兄弟连》里面那个非常有才华、训练士兵非常到位的长官吗?但他到最后有没有做战场上的领导呢?

大家一下子明白了过来:那个长官自身确实有自己的本事,却没有与人合作的能力,而且不能赢得属下的服从,所以他不能成为一个领导,只能成为一个教官。

师:这个贾谊其实跟那个教官有点像,汉文帝一听别人这样反应,他是个非常聪明的人,立马就明白怎么回事了,所以肯定不会用贾谊做公卿,一旦用了就会出问题,也不再用他的提议,因为这个人的思维显然不够深入。这说明文帝考虑问题是非常周密长远的,对吗?

大家终于明白了文帝为何不用贾谊做公卿。

小颖:那为什么还要把他放到长沙去做太傅呢?

师:这是个好问题,为什么呢?

大家又开始困惑了。

师:把你们自己想象为汉文帝,我就是贾谊,你们觉得我现在没有机会进中央核心领导班子,是不是就要把我发配回老家、再也不用了?

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小诚:怎么可能?你才二十多岁,还有机会啊?!

师:好,说到点上了。你们想想,贾谊才二十多岁,虽然他现在确实存在问题,那汉文帝是不是想让他再锻炼锻炼,提升提升自我,本事长进了(特别是跟别人合作这方面),再调回来进中央,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大家觉得这种可能性非常大,毕竟汉文帝是非常爱才的。

师:这块历史没有说后来文帝怎样让贾谊去长沙的,但他很可能告诉了贾谊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如何好好提高自己,对吧?

大家觉得有这个可能。

   在这里,老师组织、引导学生一步步揭开事实的真相,同时学习汉文帝的领导艺术,梳理清楚对一些为人处事方式的误区:比如“合作”和“搞关系”,这样他们一方面了解了历史,一方面自己明白该如何在生活中去做,而精英的培养就是通过这样一步步严谨、认真的训练来达到的。

三、汉文帝为何召贾谊进宫?召进后却“不问苍生问鬼神”?

师:搞明白了文帝为什么“放逐”贾谊到长沙,下面还有什么问题。

小磊:为何后面文帝思念贾谊,召他进宫?

师:对哦,是不是文帝跟贾谊关系很好,好长时间不见了,想念他?

小磊想了半天:我觉得好像是,但好像又不是。

师:哦,那是什么原因呢?

大家又开始思考:到底为什么呢?

小慧:是不是汉文帝想让贾谊回来了?

师:哦,为什么呢?

小慧:前面不是说文帝让他出去锻炼嘛?锻炼了几年召他回来看看锻炼地到底如何啊?

大家恍然大悟:觉得静慧讲得很有道理。


师:讲得不错,文帝作为一名杰出的领导者,他跟贾谊应该是有私交,但他更重要是关心用人的问题,所以这块的“思”根据我们的讨论,说明他其实根本没有忘记贾谊,而是一直记在心中,现在感觉他出去锻炼的时间也差不多了,让他回来看看成效如何。大家看文帝这个领导做得怎么样?

大家纷纷赞叹:这个领导太好了!

师:好,看明白了文帝为何召他进宫,那下面的故事呢?好像太奇怪了,文帝为什么只问他鬼神呢?

小磊举起手急着要发言。

师:好,小磊你说吧。

小磊:因为贾谊进宫的时候,文帝刚刚在祭祀后坐在宣室里吃祭祀过的食物,所以就想到了鬼神,然后问鬼神。

师问其他人:你们觉得呢?

大家点点头。

师:那按照你的理解,如果文帝在这块如果没有祭祀,吃得是猪肉就应该问贾谊怎么养猪的问题,吃得是羊肉就问贾谊怎样放羊的问题了?他是这么一个随便的人吗?

大家哄的笑起来。

小诚:文帝喜欢鬼神之事,想研究下。

师:哦,文帝喜欢鬼神为何在我们学习的其他地方没有看到,好像就跟贾谊讨论了下?再说了,他喜好鬼神干嘛呢?想长生不老吗?

大家又陷入了困惑:到底文帝要做什么?

师:这块确实也是一个千古疑案,很多人就只看到了问鬼神,就说文帝不关心苍生,比如有句诗是这样批评汉文帝的——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但却好像很少有人问——为何汉文帝只问鬼神?他真的只非常关心鬼神吗?他就不关心苍生吗?根据你们的了解,文帝关心苍生吗?

大家纷纷表示他当然非常关心苍生,要不然不会有黄老之治。

师:那他非常在意鬼神吗?

大家说:在意鬼神是他心中有敬畏,因此而更加认真管理国家。而不是好神弄鬼,像秦始皇一样想长生不老。

师:好了,那么文帝问贾谊鬼神之事,到底为何呢?

大家还是想不明白,你一言我一语说不清楚。

师:看一个人做事,就要找他做事的主要原因和目的,而且事件之间往往是有关联的。大家知道,文帝之所以能问贾谊鬼神之事,是因为他先把贾谊召了回来,那么文帝为何召贾谊回宫?

大家:看看他锻炼地怎么样了!但这跟问鬼神好像没有什么关联哦?!

师:好了,你们再读读原文“上方受厘坐宜室,因感鬼神之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帝前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呢,文帝问了鬼神之事,贾谊就开始讲了,一直讲一直谈,直到三更半夜,而文帝呢?他自己好像是一直在聆听,到了最后还把席子往贾谊跟前挪了挪。一直到结束,再也没问其他,对吧?

大家点点头。

师:好了,那么这块一种可能性是:文帝问鬼神只是一个手段,目的是考察贾谊的心态如何,思维成长如何,但一考核,这个家伙就开始叽里呱啦地讲了,根本不去思考文帝为何问这个问题,也不知道自己跟别人探讨,征求文帝的意见是什么,只管自己一味地表达,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跟之前一样,没有什么大的长进”大家说道。

师:但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文帝他不问苍生呢?

大家想:对啊?!问苍生不是更能考核贾谊吗?为何不用呢?

师:这就是文帝的高明之处,大家知道文帝是学道家的,所以他的做事是在非常自然、让人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大家想如果问贾谊国家大事,贾谊是不是会想“文帝可能要重用我了,我要好好表现”,从而故意收敛自己言行,这样是不是就没法如实地考核了?

大家点点头。

师:而相反用问鬼神更能让贾谊真实地表现出自我,因为这件事无关轻重嘛,而人往往就是在无关轻重的事情上表现出最真实的自我的,对吗?如果贾谊在这件事上表现好了,就说明他的锻炼到位了,可以进中央当高级干部了,对吗?

大家点点头。

师:所以大家看,其实这块文帝是用了一种非常高明的“考试”办法,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对部下的考核,你们想,谈话直至夜半,说明文帝是非常耐心、非常仔细地通过贾谊的谈话考核了贾谊这几年到底成长如何,对吗?

大家点点头。

师:而且,如果我估计不错的话,他不仅听了他的话,还观察了他讲话时的状态(是否积极自然还是失落,因为贾谊应该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来给皇上讲国家大事的)、面相等等,文帝身为一个杰出的领导,肯定是用了全方位的考核,但很可惜地是贾谊没有通过考核。其实,从这个人后来的表现,我们也可以证明文帝不用他当公卿的是很有道理的:他33岁便郁郁而终,说明他不是一个能够积极面对自己问题的人,相反因为没有受到重用而感到郁闷、难受,最后早早便死了。你们看,年纪轻轻才华横溢,但骄傲自满,不能面对自我问题从而提升自我,最后就落得这么一个令人遗憾的下场。希望你们可不要做贾谊哦。

大家点头表示赞同。



四、为何贾谊“考试”没过关,文帝却说自己不如他?

   师:好了,今天我们给汉文帝“翻”了下案,正确不正确不知道,这只是一种可能性,按照我们这样理解可能更顺一些。下面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瑾:老师,那既然文帝认为贾谊锻炼了几年还是不适合做公卿,为什么还要说自己不如他?

   师(笑着):那如果是你,你该怎么说?

   小瑾:我,如果我是汉文帝,就说你还得继续反省自己,好好提高提高!

   师:哦,那有什么作用吗?

   小瑾:有啊,这样贾谊就能提高自己了。

   师:是吗?你们其他人认为呢?

   小刚:我反对,文帝在几年前都已经给他讲过了,而且专门给了他锻炼提升的机会,现在再说,作用不是很大了。

   师:小瑾,你认为呢?

   小瑾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师:我们中国人有句古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意思是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是非常难改的。为什么呢?第一是形成了非常强的惯性,第二是人们一般是不愿意甚至非常讨厌去面对自己的问题的。所以,我们学堂常说一个人到了十三岁后再想教育他是非常困难的。而文帝显然在这块已经明白了再让贾谊改他自己的问题是不大可能了。

   小璐:文帝的意思应该是说在鬼神这方面我不如贾谊。

   师:哦,你们觉得呢?

   大家点点头,表示赞同。

   师:嗯,因前面是在探讨鬼神,文帝还一直虚心在听,所以后来文帝说我在鬼神方面不如贾谊,这个理解比较顺畅。但这还只是文字表面的意义,还有没有其他?

   大家又开始思索了。

   师(引导):文帝为何说这样的话?他说了后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小颖:是不是文帝想好了即使批评下贾谊其实效果不大,所以就干脆夸夸他,好让他后面继续做事?

   师:你们觉得小颖的分析如何?

   大家点点头,觉得有点道理。

   师:第一,文帝这样讲其实是在肯定他的才华,这也说明文帝是非常了解下属的本事的,但是同时也委婉地提醒他:一身的才华可能没用对地方。但是显然贾本人没有反省到自己的问题。第二,也说明聪明才华不是有就好,而是能不能用到地方,能不能帮助国家、否则越有才华聪明才智,可能反而对自己对别人都不是好事情。第三,年轻人有才华的,往往想干大事。但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心性德行,缺乏长远的打算,这样反而因为急功近利,会干出很多问题来,让百姓受害。文帝不贪功利,学习道家无为而治,注重长远的发展,因此也不愿意用这种人,反映了文帝“不以智治国”的老子道家思想应用的很好。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后来诗人所写的“不了解、委屈贾谊”显然是有问题的。

   大家听完老师的分析,对于汉文帝的领导艺术钦佩不已。

师:最后,我们来假设下——如果贾谊生在另外一个时代,那个皇帝可能会重用他?

大家纷纷开始讨论,有人说秦始皇,有人说刘邦,有人说可能是汉武帝。

师:小诚说说为什么可能会是汉武帝?

小诚: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喜欢建功立业的人,所以贾谊可能会被重用。

师:新生可能不大了解后面的历史,文景之治为汉家江山奠定了基础,但到了汉武帝手中,他非常的“积极有为”,穷兵黩武地讨伐匈奴,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他一定会非常喜欢贾谊的“聪明才智”,但这样只会给人民带来更加严重的危害,对吗?

大家点点头。

师:好,今天我们的讨论课就进行到这里,大家下面把思维再梳理一下,体会下我们刚才讲过的学习方法和领导艺术。

通过这样的研讨课,孩子们树立了“敢于质疑和探讨任何权威说法”的思考信念,同时根据自己“审问”、“慎思”和“明辨”的基本功夫一步步地梳理出真实的东西。大家可以试想:经过这样严谨训练出来的人怎么会随随便便盲从别人?经过这样严谨训练的人会不会成为思维、沟通和做事的高手?经过这样严谨训练的人会不会领会“领导艺术”的精髓?无怪乎古人常说“以史为鉴”,也难怪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一生钻研《资治通鉴》十七多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7 09: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很好!文中的老师骨子里还是不愿意教书,想当官嘛!{:soso_e1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7 16: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学习,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然后达到“知行合一”,这很重要。否则,骨子里还是美猴王啊!美猴王一旦占据我们内心的花果山,它是很不愿意下山的。现在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搞得不好,家家户户都是美猴王“秉政”。所以啊,中国需要有很多像李老师那样的教育家来办教育,否则,真假贾谊纷纷担大梁的时候,则幼吾幼好幼,而老吾老将必有隐忧或惨景哦!

今日学堂让我感受到了异样的教育气息:
http://baike.baidu.com/view/3969551.htm
http://blog.sina.com.cn/jrxty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30 16: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明心见性,启人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9-21 05:58 , Processed in 0.04825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