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武汉卫国之战的
弹药消耗、生产与补给
(上)
一、依赖外援好景不常 中国抗战以抵抗日本强盗的入侵,单从军备的总体上说,不处在同一数量级上,人员素质也相差甚远。所以从战争发动者的角度来看,以为中国落后,必定遭打,灭亡中国当然指日可待。从中国看来,中国不会被降服的主要道理也很多,如:日本只是小国,不免沐猴而冠;中国国土面积辽阔,后方深远,人口众多,人民能经受磨难;而爱国统一战线己经形成,加上有了一支中国共产党人组成的先锋部队,足堪中流砥柱之任;加上全世界支持正义呼声高涨,日本国内反战情绪弥漫;所以中国能够长期坚持,直到取得胜利。武汉卫国之战是世界级规模的大战役,于日中两国国力极不对称的情形下,敢于用阵地相抗的形式,相对列阵抗衡达4个月以上,则除了中国军队从军力上安排了四倍以上的兵力,战略上采用车轮部署节节抵抗,得积小胜为大胜,以纵横千里的巨大空间换取了四个月的时间,又有士兵不怕死,“奈何以死惧之”等人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大原因很少为人论及的是:弹药质量虽差,数量却是充足。
按当时提供的战争消耗数据:止于1938年12月,共消耗枪弹为7.2亿发,手榴弹730万枚。仅此两项,按110万部队人数均分数,人平消耗子弹600发,手榴弹6枚。按日本统计侵华战争死亡人数,达10万以上的年份只有1937年和1938年,这两年是高峰年份,在中国战场共战伤51万人,战死41万人。按此数据,平均1756发子弹,才击毙1名敌人。诚所谓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呀!国军作战效力之低下可见一斑。如此巨大的消费,在兵力素质相差悬殊,中国军队应战仓促的情势下,其发射的子弹,也不排除从枪膛外面“溜之大吉”等不应有的“消费”!
中国方面,据同出于上面提供的数据,止于1938年12月前,抗战期间共生产的枪弹才2.89亿发;手榴弹才186万枚。与同期消耗量枪弹7.2亿发与手榴弹730万枚相较,,枪弹才满足其4成,手榴弹才4分之1的水平。
缺少的武器装备从哪里来呢?以子弹为例,1937年7月至1938年12月进口的数量共达4.63亿发。中国当时是包界有名的“万国博览馆”,仅子弹来源就有:苏联1.20亿发,瑞典1.18亿发,德国1.13亿发,比利时0.39亿发,捷克0.29亿发,匈牙利0.15亿发,英国0.17亿发,美国0.12亿发。也就是说,幸好有苏、瑞、德、比、捷、英、匈、美等多国的有偿“外援”,才使武汉卫国之战期间有充足的弹药供应。
但是好景不常!武汉卫国之战后,原来依靠的“外援”国家都发生了意料不到的变化:
德国是中国传统武器进口来源地。1938年,还通过进口德国武器装备组建了“德械师”。从德国进口武器装备所需资金主要用钨矿砂、锡、锑、桐油等物资支付。1936年11月,日本和德国已经签订了反共协定,1937年意大利也参加进来,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后,在日本的强烈“抗议”下,1938年5月德国宣布停止对中国出口武器。最后一批武器于8月份运抵中国。从抗战爆发到德国停止供货为止,中国政府从德国进口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12架,105毫米榴弹炮36门,迫击炮800门,37毫米战防炮500门,13.2毫米高射机枪300挺,机枪1万挺,步枪 5000支,驳壳枪2万支,手枪4400支,150毫米炮弹6000发,105毫米炮弹3.6万发,迫击炮弹190万发,37毫米炮弹50万发,步枪子弹 1.6亿发。
苏联从1937年8月开始,曾以贷款的形式向中国政府提供武器装备。贷款由中国用矿产和农产品偿还。苏联对中国武器供应持续到苏德战争爆发。近4年时间从苏联进口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885架,坦克82辆,汽车1540辆,115毫米榴弹炮80门,76毫米野炮160门,76毫米山炮50门,高射炮270门,45毫米战防炮50门,37毫米战防炮380门,航空机枪120挺,重机枪1300挺,轻机枪5300挺,步枪5万支,冲锋枪3000支;航空炸弹3.11万颗,115毫米炮弹12.68万发,76毫米炮弹16万发,45毫米炮弹7.5万发,37毫米炮弹61万发,高射炮弹31.44万发,子弹1.84亿发。中国向苏联支付的物资包括:钨矿砂31177吨,锡13162吨,锑10892吨,锌600吨,汞560吨,铋18吨,茶叶30293吨,生丝309吨,羊皮223万张,羊毛14300吨,猪鬃6340吨,桐油8868吨。但自1941年4月与日本签订《中立协定》后,为了绥靖东方敌人日本,苏联对中国的武器供应亦告中止。
美国于1937年下半年运来来中国的飞机279架,子弹1千2百万发。这批货是战前订购的。由于1935年8月31日和1936年2月29日,美国曾先后颁布《中立法案》。受其制约,中国抗战开始后美国便停止了对中国的武器出口。1939年11月美国修改中立法案,可以向交战中的国家出口武器,但必须以现金购买,自行运输。租借法案出台前美国陆续向国民党提供了4笔小额贷款,分别是:1939年2月的桐油贷款,1940年4月的锡贷款,1940年10月的钨砂贷款,和1941年2月的金属贷款。这些贷款却规定只能用于购买除武器之外的其他物资。直到1941年5月6日美国宣布将中国列入符合美国利益的国家提供援助对象,自此美国才开始正式向中国政府提供军事援助。据统计,美国1942年4月至1944年9月援华物质中,子弹1.64亿发。但只有0.5亿发运到了国内,而其1.14亿发,则仅供中国远征军在中国境外使用。而且,这己是武汉卫国之战4年以后才发生的事了。另据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P614(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云:自1937年到1940年,美国(军火商)输至日本物资总额共9.867亿美圆,其中军用物资总值占7.039亿美圆之巨。
法国为了不得罪日本,禁止中国通过法属殖民地越南进口武器弹药(其他物资可以)。1940年6月17日法国向德国投降后,法国傀儡政府在日本的逼迫下,竟于1940年6月20日封锁滇越铁路,并将滇越铁路拆毁,以防止由其殖民地越南向中国输送物资。
英国自法国投降后,已被困守“英伦三岛”。中国的沿海通道全部被日军堵死后,法国投降德国前,曾于1938年8月建成了起于昆明止于缅甸境内的“滇缅公路”,进口物资可赖缅甸转经滇缅公路运到中国。英国困守英伦三岛后,为了讨好日本,企图保住在亚洲的殖民地,也于1940年7月17日宣布封锁滇缅公路。3个月后才重新开放。1942年3月8日,日军占领缅甸仰光,于是,滇缅公路的进货入口也全部被堵死。
其余欧洲国家也因之断绝了将武器输入中国的可能。
日本方面,战争期间的步机枪子弹年产量和消耗量均约为年均年2.5亿发。日本本来就是善于“精打细算”的国家,连武器口径比别人都小些。为了节省子弹,甚至不肯使用单兵连发武器冲锋枪。连在中国大陆作战的子弹供应,也有约70% 数量是由日占东北后从沈阳兵工厂生产的出品。战争初期陆军的武器弹药的产量和消耗量大体保持同一水平。但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战线的拉长,军人数量急剧增加,而日本的武器弹药的保有量,却因为资源不足,没有明显的增加。如是在作战上造成了供应不足的困难。但日本兵遇到的“困难”,比起武汉战役后中国军队的处境却明显强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