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八卦,停止娱乐 周克华死后,其被毙地点俨然成为“景点”。 15日,即周克华被击毙的第二天,重庆媒体记者在回访沙坪坝区童家桥时看到,不少市民围在现场,有人扮匪有人扮警,一次又一次地模拟击毙周克华的过程,有市民统计,“半个小时有几个人已经演了10次”。 每次要找个人扮演周克华都很难,但是想扮演警察的人往往有一大堆,他们都挤在电线杆背后,想对周克华“开枪”。当“周克华”中枪倒地后,周围就响起一阵掌声和欢笑声,那些摇着蒲扇、牵着小狗、抱着孩子的“观众”,对“周克华”骂着该死,对“警察”发出赞叹声。 表演者似乎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一种除恶的解气,与此同时,大众对周克华作案动机、相关背景的好奇心也有增无减。然而,当“爆头哥”的称谓在网上扩散开来,当周被击毙的血腥高清照片未加处理就公布出来,当媒体把凡是可以与周克华发生关联的人和物都拎到公众面前,整个社会过度消费着与案件无关的“八卦”新闻,事情就开始变味。 在“哥”、“姐”流行的年代,“爆头哥”的说法出现得自然而然,这种错位的叙述伦理又马上让人不舒服。“他是谁的哥?”不少网友指责部分媒体也如此引用,实在不专业。还有美剧爱好者指出,美剧《犯罪心理》和《犯罪现场调查》等都提到,第一时刻阻止连环杀手在公共界取得某种绰号是非常必要的。第一绰号会给杀手带来成就感,再次犯案;第二会有人因崇拜而模仿作案;第三如案件未能及时告破,给警方带来更大舆论压力和挫败感;第四它会在卷宗中长久地释放危险的魅惑。 美国发生《蝙蝠侠》首映式枪击案后,总统奥巴马为体恤受害者家人的情绪,答应他们不会在公开讲话中提到凶手詹姆斯·霍姆斯的名字。他向受害者家属保证:“尽管过去几天这个恶魔的行径受到了很大关注,不过这种关注会渐渐消退的。” 至于周克华那张刺激眼球的“死相”照片,有说服力,但同时被指摘丧失了对死者的尊重——哪怕是十恶不赦的人,也有人权。网友举例,美国政府宁愿饱受外界对本·拉登是否真死的质疑,也不愿公布其尸体照片。 当媒体镜头转向周克华以扇掩面的母亲,更多人在转发这样一条微博:“媒体去周克华家把死讯告诉那位可怜的母亲,然后想挖出猛料,这样的做法实在无良。不管周克华怎样罪大恶极,他都是母亲的心头肉,他的死都会让母亲的心流血。” 周克华90后小女友的艺术照自然也被扒了出来,引起议论纷纷。《侨报》评论写道:“这场娱乐化的狂欢,从侧面透露出社会中的戾气、狂躁与压抑,有的人不满社会,有的人叫嚣暴力,有的人缺乏人类的同情心、同理心……其实,这些情绪比一个周克华更让人不安。对于媒体来说,煽风点火、推波助澜不仅缺乏身为媒体的操守,还在将社会氛围推向更危险的境地。让那些无聊的娱乐狂欢就此打住吧!周克华案如此血腥、如此多家庭因他而破碎,如何抚慰那些受伤的心灵才是当务之急。唯有此,才能消除人们心中的暴戾之气,使社会尽可能多地还原其人性、少些血腥。” 对于周克华案件的发生,于海和张鸣都认为这是偶发事件,不宜做过多牵强附会的联想。社会环境可以不断完善,但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一向和平安逸的北欧国家挪威,也会出现像布雷维克那样的杀人狂魔。 面对“周克华”们 悲剧之后,总有反思。 2007年4月16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校园枪击案,导致33人死亡,29人受伤,枪手本人亦开枪自尽。案件发生后,时任总统布什称,枪击案令举国震惊。 23岁韩裔学生赵承熙是这场校园血案的制造者。“你们有无数次机会避免今天,但是你们决定让我流血,你们把我逼到死角,我没有别的选择。”在赵承熙寄给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一盘录像带中,赵承熙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4月20日中午,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举行遇难者悼念仪式,敲响了33声丧钟,放飞了33个气球,其中包括32名遇难者和凶手赵承熙。次日,33块半圆的石灰岩悼念碑被安放在校园中心广场的草坪上。其中一块悼念碑上写着“2007年4月16日赵承熙”,旁边放着鲜花和蜡烛。有人还留下了纸条:“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劳拉。” 研究生克里斯·车巴克说:“他也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一共有33名学生死亡。我们应该公平地为所有人的死亡哀悼。” 弗吉尼亚大学枪击案引发了美国社会和公众的反思,对凶手的原宥也体现出了人性的关怀。在美国民众看来,凶手孤僻、性格扭曲,却没有被关怀和治疗,社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校园枪击案凶手及其家人的宽容,在美国已有先例。1991年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开枪杀死包括自己导师在内的5名教师和同学,最后饮弹自尽。在枪击案发生后的第三天,受害人之一、副校长安妮·克黎利女士的家人就通过媒体发表了一封给卢刚家人的公开信,“我们知道,在此时,比我们更悲痛的,只有你们一家。请你们理解,我们愿和你们共同承受这悲伤。这样,我们就能从中一起得到安慰和支持”。 日本秋叶原杀人事件也曾引发日本国内的深度讨论。2008年6月8日,25岁的日本籍男子加藤智大驾驶租来的两吨卡车撞向路人,后又下车用刀刺向路人及警察,最终被警方制服拘捕,惨剧造成了7名路人死亡、10人受伤。死者中有3人是被卡车撞击、碾压致死的,另外4人死于刀伤。 近年来,在日本已经发生多起无缘无故残杀无辜的“无差别杀人”事件。并且,秋叶原杀人案发后,又出现多起模仿加藤在网上留言预告杀人的案件,其中年龄最小的为17岁的女中学生。可见,此类事件出现在日本,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 秋叶原杀人事件引发了整个社会对临时工、御宅族等容易被边缘化的群体生存状态的思考。加藤智大性格上悲观而孤僻,长时间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与电玩游戏,他在网上留言中称:“我一个朋友也没有,将来也不会有,我被忽视,只因我丑陋”。在经济上,他是一名“派遣社员”,相当于临时工,说被解雇就被解雇。案发之前的5月29日,派遣公司方面通知加藤智大,他已经被解雇,这个变故一度被认为是引爆加藤犯罪行为的导火线。 凶杀案让许多东京居民感到难过,表示凶手不可原谅。不少东京市民在案发后第二天来到事发地,献上鲜花,寄托哀思。一名哀悼者说:“我想作案者爱打游戏,但他应该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没有重新开始的按键。” 凶案过后,一个社会需要从中学习如何宽容和理性地对待他人。2011年7月22日的一起爆炸枪击事件,击碎了“和平挪威”的平静与安宁。当天下午,挪威首都奥斯陆市中心,一声巨响,一枚汽车炸弹爆炸,导致多个政府部门建筑受损,8人丧生。炸弹爆炸发生2小时后,在位于奥斯陆以西约40公里处于特岛发生枪击事件,一名男子伪装成警察,聚集青少年声称进行“反恐演讲”,后向人群疯狂射击,打死69人。爆炸、枪击事件共致77人死亡,80余人受伤。 血案的制造者为32岁的挪威男子布雷维克。他落网后承认发动袭击,却否认有罪,坚称自身举动旨在惩罚政府制定支持移民的政策。 今年4月16日,这起案件首次开庭,布雷维克被以“从事恐怖主义活动”罪名起诉。挪威不设死刑,如果布雷维克被认定有罪而且作案时精神正常,将面临最高21年监禁。如果被认定精神不正常,布雷维克将被关进一所精神病机构。 挪威民众一致而肯定地认为,杀人狂魔应受到挪威法律的最高刑罚,但不包括剥夺他的生命。 “当‘9·11’袭击发生时,美国人的反应是愤怒和复仇,但挪威人的反应是悲伤和团结。”挪威首相廷斯·斯托尔滕贝格在讲话中说,挪威应对大屠杀的方式是“更民主,更开放,更人性化,但绝不幼稚和天真”。 “我们满怀希望地对这个‘疯子’的态度,是给予更多的民主、宽容和爱,这些价值观正是布雷维克想要破坏的。我们要确保这个‘疯子’不能改变我们的价值观。”《挪威晚邮报》政治编辑哈拉尔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