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865|回复: 6

[转贴] 冯康男如何让“布谷鸟”飞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7 18: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冯康男如何让“布谷鸟”飞翔

                             作者:陶昀

    已经79岁高龄的冯老依然那么精神矍铄,说话声音洪亮浑厚,他的讲述娓娓道来:
                                      (一)
    冯老的话题是从《布谷鸟》开始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布谷鸟》像他的名字一样,好听又好看,冯康男正是这只《布谷鸟》的“主人”。《布谷鸟》是一本有三十年历史的老刊物,在全省乃至全国群文界都有很大影响。但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布谷鸟》突然飞不起来了,发行量一下子由最多时的五万份下滑到九千多份。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作为主编,冯康男对此即感迷惑,又心存忧虑。
    正在这个时候,省文化厅组织了一次群众文化发展调研活动,参加人员不少,包括全省范围宣传文化主管部门、文化馆创作辅导干部和业余作者,冯康男也参加了。

    几天调研活动让冯康男心中的困惑随之而解。
    当时,《布谷鸟》以发表演唱作品为主,这是根据五十年度的情况制定的编辑方针,那时翻身农民文盲占大多数,所以群众文艺刊物必须提供大量演唱作品,通过剧团、宣传队和民间艺人唱给他们听,演给他们看。
     冯康男在调研中看到改革开放后广大农村的巨大变化,经济发展了,农村教育更重视,到处都是“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标语,农村青年也不是以前大字不识的文盲、半文盲了,他们在看戏、听故事的同时,还需要大量的适合他们的文学作品。
    “那时候电视还没有普及,农村文化生活很单调,除了电影,就是杂志。”冯康男开始有了信心,《布谷鸟》肯定会重新飞起来。
    “要把各种形式的文艺伤口都塞在一个刊物里,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要。”基于此,一个大胆的改革方案在冯康男的决意推动下,很快付诸实施。不久,在继续办好《布谷鸟》的同时,两本全新的群文刊物《乡土戏剧》、《中国故事选刊》相继面世。
    《中国故事选刊》一面世就受到群众的欢迎,发行量急速攀升。1985年6月,在冯康男的坚持下,《中国故事选刊》更名为《中国故事》。
    提起为杂志取名、更名,冯老显得有些兴奋。冯老说,他是从歌曲《我的中国心》得到灵感,但当时反对的人不少,有的嫌名字取大了,有的人问他“起这么大的刊名,你把握得了吗?”言下之意就是,名字好取,莫到时收不了场啊。
    冯康男心意已决?他坚持认为办刊物就要有新的意义,故事刊物《今古传奇》当时也一般,他认为名字大旧太土,不能吸引读者。而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一个思想解放、敢闯敢试的年代,冯老说,“当时一个乡镇企业的产品能打到国外,我们群艺馆刊物办好了一样能走出湖北,走向全国!”
    冯康男带着杂志社一帮人在改革的大潮中迎风搏浪,勇当改革的领头雁。《布谷鸟》由发表演唱作品为主改为演唱阅读并重后,适应了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发行量很快上升到十七万份,有人说,这是《布谷鸟》的“第二春”,来之不易。
    创刊于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故事》,几乎一夜走红,其后的发行量稳定在三十万份左右,成为中国同类刊物中的佼佼者。对冯康男来说,这是他最大的收获,也是对他莫大的慰籍。
                                    (二)
    80年代初改革春潮初涌,诗歌成为割断思想禁锢的利剑。湖北出现了一批新的年轻的诗作者,他们的作品首位出现在《布谷鸟》上,又从这里起飞,遍布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
    作为《布谷鸟》的主编,冯康男对此感到既欣慰又自豪。欣慰的是自己培养群众文化人才的心愿得以实现,自豪的是《布谷鸟》成为这些新人新作的“摇篮”。
    在选稿、审稿的过程中,冯康男突破老框框,坚持推出优秀业余作者作品,不怕别人说长道短。正如此,才会出现《布谷鸟》上连续发表同一个业余作者的作品,甚至在同一期刊物上,集中突出地发表一个业余作者的多篇作品。
    曾静平是京山县财贸学校的打字员,当时年仅21岁。在《布谷鸟》上发表了一两首诗后,她又给编辑送来厚厚的一本诗稿。
    冯康男从曾静平的作品中看到有一些闪光的东西;某些不足之处,也引起了他的思考。
     他常常接到许多年轻作者寄来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有些什么倾向是值得注意的,有些什么缺点是应该指出的,有些什么优点是应该发扬的。他认为对这些年轻作者的作品进行具体的探讨,将有利于广大业余作者的成长。
     于是冯康男从曾静平送来的诗稿中选出七首,并邀请著名老诗人曾卓写了一篇评论,在《布谷鸟》上同时发表。
     受到鼓励的曾静平写得更多更好,成为省内小有名气的诗作者,并通过努力考上了武汉大学中文系插班生。曾静平的经历鼓舞着更多业余作者向诗的国土上探索前进。
     在为宣传《布谷鸟》发表的作品中,冯康男写道:
    《布谷鸟》通俗文艺月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她和祖国忧乐与共,她与时代同步前进。
    做广大读者的挚友,当振兴中华的鼓手,是她的誓言,是她的心愿。
    冯康男希望与广大读者交心,让广大读者以这几句话来检验《布谷鸟》,不断提高刊物质量。他说,对省级群众文艺刊物来说,不能眼睛向上,专找作家名流;而是要眼睛向下,从来稿中,从群众中,发现新人新作,加以扶持,使之成名成家。
    1985年黄梅县医药公司周濯街在《布谷鸟》上发表了一篇武侠故事后,他后面寄来的稿件还发不发?
    冯康男说:“只要够水平,就发!”
    就这样,在《布谷鸟》上边疆发表了周濯街的七篇武侠故事。省群艺馆主办《布谷鸟》笔会,邀请了周濯街。
    陆续发表七篇作品的事情,引起了黄梅县委书记的重视,周濯街调到县委宣传部,并被批准半天工作、半天写作。二十余年来,周濯街在写作道路上勤奋耕耘,共出版神话小说34部。曾热播的《新天仙配》、《财神到》等电视剧,就是根据他的作品改编。评论界说他是“中国神话小说大师”。后来,他当上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省作协理事、黄梅县文联主席。
    冯老说,群艺馆的工作人员不同于一般的文艺专家,我们不仅仅自己是专家,更重要的是要有文艺批语的眼光,在群众中发现好的作品,发现新的事物,挖掘群众文化的优秀人才。
    冯康男最先发现的青年业余作者有红安县农民作者袁先行、徐绪敏,嘉鱼县农民作者舒爱民、郭墩炳,京山县女青年曾静平、黄梅县青年作者王静平等。

    作为主编,冯康男一直坚持不能脱离现实,要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不能脱离刊物的服务对象,要了解他们的要求与欣赏习惯;也不能只注意作品的思想性而忽视艺术性,要把两者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好关,并为群众文化创作作出贡献。

     冯康男很重视既有浓厚的泥土气息又有强烈的时代精神的作品,他提意设了新栏目《故事报告》,专门刊登反映现实生活的稿件。在1985年刊登的反映农民脱贫致富的中篇故事《丑姑娘与流浪汉》,不断收到农村读者来信,表示要向故事中养珍珠的人物学习,询问故事中所反映真实人物的地址,向他取经。冯康男把这些读者来信交给了文章作者,并约他写了一封回信,登在“读者作者编者”栏内。这个中篇故事还被拍成了电视片。   

                                  (三)

    在长期从事群众文化工作过程中,冯康男深感群众文化太重要,艺术离不开文学,写歌要作词作曲,讲故事要情节和口传,文学对素质提高和丰富群众生活都很有好处。我们从事群众文化,应是满足群众需要。

    “群众文化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群众文化工作者首先要有群众工作的经验和热情,要有很强的辅导能力,要善于做群众工作,只能这样才能把群众文化搞活。

    1983年,冯康男深入全省各地、县、乡辅导群众文艺创作四十余次。辅导时他总是先当学生,后当先生;先看业余作者的作品,跟他们交谈,从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和短处,然后才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每到一地,冯康男总能带回几篇稿件,供刊物选用,从中发现了一些有影响的好作品。

    在孝感辅导小戏时,冯康男看完了经挑选的几个戏本后,意犹未尽,问当地文化干部,“还有没有别的本子给我看?”就这样发现了《大姑爷坐席》。

    这部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剧本,经过冯康男提建议、反复修改后和在黄冈辅导时发现的《飞来的草帽》获得全国农村业余戏剧创作一等奖和二等奖。

    他推荐的剧本《等星星》,获得了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学校剧本评奖一等奖第一名,还被拍成电视片。

    冯康男说,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帮助群众认识生活的美,培养他们对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有一双发现生活的“慧眼”和反映生活的“巧手”。他的文艺辅导课既平易近人又生动活泼,既深入浅出又切合业余作者实际,听他讲文艺辅导课的业余作者有两千多人次。

    红安县办创作学习班。冯康男前去讲课,受到当地业余作者欢迎。业余作者们硬不让他回汉,讲了又讲,竟连续讲了半个月。这件事引起当地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辅导课的录音被记录下来,约十几万字,打印成册,题为《从生活到艺术》,分发给业余作者。听课的业余作者中,有一位来自英山文化馆,他就是著名作家刘醒龙。为感谢冯老对自己的帮助,现在担任《芳草》杂志主编的刘醒龙,坚持将每期《芳草》寄给冯老阅览。

     在冯康男的促成下,嘉鱼县文化馆原来办的油印刊物改为铅印的《蜜泉》报。红安的《红安文艺》,县里拨经费,每期内部发行七千份。   

                                 (四)
    群文工作是个既辛苦又清贫的职业,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冯康男始终以从事群众文化事业为自豪,以是否有益于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作为自己得失的评判标准。他说,“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价值体现在服务和奉献之中。”

    翻开当年的《布谷鸟》,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样一本全国都有影响的刊物上竟然没有主编的名字,包括后来创刊的《乡土戏剧》和《中国故事》上也找不到总编冯康男的名字。

    不仅不在杂志刊物上留名字,就是反复修改、精心审稿、推荐稿件等工作,冯康男也从不向稿件的作者提起。

    媒体采访“中国神话小说大师”周濯街时,他多次提起创作道路上。《布谷鸟》首次发表作品对他帮助很大。周濯街却丝毫不知道冯康男在背后所做的一切:这位《布谷鸟》的主编多次修改他的作品,并力排众议,坚持在刊物上推出他的七篇作品。这样的事还有很多……

    听到后,冯老淡淡一笑说,只要有人记住《布谷鸟》就行了!

    就像冯老情不自禁地朗诵的《卜算子•咏梅》那样: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该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18: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4d4987c5xc1cdc9905960&690.jpg
这是2011年国庆节陪父亲女儿一块到表伯家,把《大江》送给他批评时随意拍的。
   当时表伯听我说,我爱好文学,业余写作并兼职编辑时,非常高兴。到家第二天,他便电话告诉我,说认真看过我送他的刊物和我写的文章,说了许多肯定的话,鼓励我多写作。
4d4987c5xc1cdca09cd8e&690.jpg
2012年5月26日,我去武昌领两个小奖前,顺路先去看望表伯和伯妈时,在他家阳台上合影,请另个邻居教授拍的。
    当时我把《春风拂柳》清样给他们审阅,表伯提了好些建议。看到书中配图里我与好些他熟悉的人合影,特别是看到他曾提携过现在已是知名作家的人与我合影时,非常非常高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7 23: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布谷鸟》在记忆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8 09: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人看着很慈祥亲切,漠柳看着要私奔的样子!文章平实朴素,别有韵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3 14: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3 14:4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德无名的真实践行者。

人生境界之高下,岂能肤浅地以背着厚厚相框的“裸体”艺术的“真实”行为来诠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3 15: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漠柳我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5-23 09:29 , Processed in 0.05924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