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510|回复: 1

[转贴] 电视剧市场不差钱差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4 22: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本报记者 吴晓东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2月01日   11 版)

    编者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时代进步的道路上,离不开文化的精神指引和力量支撑。在走向发展和繁荣的历程中,很多文化领域的探索,让人耳目一新,也有很多新发现、新问题,给人启迪和引人深思。从今天起,本版开设系列报道专栏《发现·点亮精神之烛》,就发生在百姓身边的文化现象,以及公众关心的文化问题进行深入报道和分析,以飨读者。

    “国内电视剧的制作投入资金每年已达100亿元,但各地电视台的购买能力只有70亿元左右。有些烂戏,到第三年都播不完,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对于电视剧领域存在的供大于需的矛盾,在近日召开的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北京市文联分组会议上,首都广播制作业协会会长、著名导演尤小刚感到非常痛心。

    目前,2011年电视剧产量已经高达史无前例的两万集,但是,全国大大小小的电视台加在一起,一年的有效播出量也只有7000集到9000集,有幸进入黄金档的仅有3000集~4000集。“市场就这么大,多一半的电视剧拍出来也没有出路。”在尤小刚看来,电视剧制作井喷了,但未必是好事,事实上,过度生产已经让电视剧陷入了有量无质的尴尬。

    既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赔钱的买卖为啥还这么抢手?

    “因为大家都想上市。”尤小刚坦言,为了能够到资本市场去淘金,一些影视公司盲目地扩大生产量,“本来一年拍3部,结果一口气拍了13部,此外就是房地产商、煤老板的投资,各种热钱都往这里堆,点燃了电视剧市场的‘虚火’”。

    广电总局公布的权威数据显示,中国如今已成为世界“电视剧第一生产国”,平均每天生产电视剧40集左右。2003年,我国电视剧产量更是首次突破万集大关,之后的年产量一直维持在1.3万集以上。然而,产能过剩,却困扰着成长中的中国电视剧市场。

    “美国每年也就生产3000集电视剧,我们今年却达到了两万集。数量增加的同时,创作却跟不上,大部分都是‘垃圾’,只能靠明星救场。”导演郑晓龙曾给媒体算过一笔账:一个影视公司一年拍一部戏,是100%的赚;拍4部戏的话,利润就只有15%;拍5部戏就只能亏本了,他的结论是“拍得越多亏得越多”。

    可这些投资者亏得起。在更加巨大的利益面前,他们愿赌服输。

    有业界人士称,“不差钱”的国内电视剧市场,已经开始迈入批量生产的资本时代,“以电视台为主体、以社会赞助为主导的传统电视融资制作方式,已变成了被资本操作的方式。大量热钱进来,组成上市公司,再从社会上融资,投入到电视剧制作中。”

    “以前一家公司年产100集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很多公司年产量和预备产量都翻了番。而在一些娱乐节目被有关部门限令退出荧屏黄金档之后,电视剧肯定是填补空当的最佳选择。江苏卫视已放言明年将投入10亿元购买电视剧,而东方卫视和安徽卫视的买剧预算是8亿元。”有业界人士透露,在这种诱惑下,有实力的公司和机构已经开始规模化生产,扩大电视剧产量。

    近两三年,电视剧市场可谓热钱滚滚,但在资金大举进入带来的一轮又一轮制作成本的上涨行情中,全行业都在为演员打工。演员身价最高已达一集30余万元,一些刚刚有些名气的演员,动辄也敢叫价10万元一集。眼下一些电视剧的生产成本中,演员片酬竟然占到七成,作品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红了一部《奋斗》,青春剧蜂拥而上;火了一部《潜伏》,谍战剧如雨后春笋。对于电视圈盛行的“跟风作品”,尤小刚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资源性浮躁:题材一窝蜂,高价砸大牌,但是电视剧创作是个个体化的创作过程,光有钱肯定是不行的。

    事实上,在一些电视节现场,“两极分化”情况已经十分严重:有好导演、好题材、好阵容的作品还没开拍就被抢购一空,但有些剧转战了N个影视展仍然难遇知音。对此,海润影视公司总裁赵智江一语道破:“电视剧市场不缺钱,缺的是冷静头脑。”

    2011年电视剧市场大投入、大制作、大阵容的粗放型发展趋势,风险无疑也大大增加。随着制作成本的无限加大,电视剧资金投入的暴涨。当一集电视剧花了200万元的制作费用,它的卖出势必要超过200万元,但这个价钱电视台能不能买得起呢?显然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而这一切终将被市场报复。

    一场投资人的豪赌游戏最后会是什么结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电视剧题材趋同、审美疲劳、粗制滥造等现象大家早已有目共睹。

    “这样的景象与其说是繁荣,不如说更像是经济危机的前兆。”尤小刚表示,当投资者发现找不到播出平台、收不回钱时,投资大规模撤出,电视剧产业链首环破裂,名导拍戏也会变得困难。

    尤小刚认为,伴随着这一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电视剧市场急需解决的是结构性问题。尤小刚直言,现在影视圈过于浮躁,滥竽充数、哗众取宠、追名逐利在这个圈子里相当普遍。“大家都在疲于奔命挣钱,一年多拍几部,一幢别墅就到手了。”他认为当下文艺工作者最缺的就是对创作、对艺术的坚守,“热闹不是繁荣,有真正拿得出手的作品才是繁荣。”

    此外,尤小刚指出,一直充当着评判电视剧优劣唯一标准的收视率调查方式也应该有所调整。5500户样本常年不变,低收入、低审美水平、低文化、高年龄,完全不具代表性,在此基础上的收视率也不能代表播出方与收看方的互动,却左右了电视剧生产与播出,导致大量粗制滥造的电视剧充斥荧屏。

    有数据显示,从2010年10月至今,广电总局审批立项的电视剧总数已超过3万集,创下历史新高。

    在尤小刚看来,电视剧没有门槛,对公司、对创作、对剧组各个行当都是如此,可以说是一种“名人加民工的生产方式”,因此,加强题材规划管理,从源头上控制电视剧创作生产就格外重要。“电视剧年产量如果能减少到1万集左右,中国电视剧的质量会更高,观众会看得更过瘾。”尤小刚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22: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星片酬挤压剧本开支 电视剧莫要输在起跑线上

2007-06-12 09:28 解放日报

中韩日编剧联合把脉 电视剧莫要输在起跑线上

电视剧制作成本日益上涨,但制作水平却没有显著提高;每年电视剧集数在不断攀升,但电视编剧的地位却没有相应水涨船高。昨天,中日韩三国的著名编剧相聚在东亚电视剧创作交流峰会上,就编剧创作这一电视剧产业的基础环节进行了探讨。

明星片酬挤压剧本开支

SMG总裁助理陈梁介绍,目前我国电视剧年产量达到18300集,但市场还有巨大的缺口。巨额产量的背后,缺的是艺术质量高的精品,追根究底,最缺的是基础扎实的剧本。韩国广播作家协会常任理事、著名编剧南爱梨表示,明星片酬往往占到制作费用的50%以上,导致电视剧的其余制作成本不得不压缩。相应地,剧本方面紧缩开支,编剧地位随之下降。

类似的情况在中国影视圈同样存在,尽管对好剧本有着强烈的需求,但除了屈指可数的少数名编剧外,大多编剧的酬劳远远不如导演、演员,只占影片投资的一小部分。业内人士感叹,没有好剧本,电视剧便输在了起跑线上。

高分配还需高地位

相对中韩两国,日本编剧的地位正在逐渐提升。据日本放送作家协会理事长市川森一介绍,在日本,制作方会将总制作费的10%左右分配给剧作家,保证其创作的积极性。

市川森一说,过去,日本电视编剧的地位与小说家、戏剧作家相比较低,电视剧被当作随着播出结束就自行消亡的消耗品,随着DVD的普及,电视剧也能被当作艺术品来保存,而建立“剧本档案馆”的呼吁已得到了来自官方和民间的支持,电视剧本将被作为电视文化的重要部分来保存,大大提升了编剧地位。

将整个世界作为市场

相对近年红遍全球的美剧,中日韩的电视剧市场大多局限于本国或文化相近的亚洲地区。市川森一表示,“美国的剧作家能够取得比我们丰厚得多的剧本酬金,就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把整个世界作为其市场的缘故。今后,我们也必须将能够在世界范围通用的想象和剧情写在我们的剧本中。作为开端,让我们从东亚市场开始。”与会的中日韩编剧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共同拥有“筷子文化”的东亚地区在文化背景和观赏习惯上的共通性,因此,中日韩三国在电视剧制作上完全能进行更为密切和深入的合作,共同开拓更大的市场。  

本土偶像剧为何难上黄金档

本报讯(记者韩璟)在会上,曾创作《江湖俏佳人》的编剧王帆提出:当日韩电视剧借助“青春偶像”的包装红遍亚洲时,本土偶像剧却难上黄金档。王帆分析,电视台认为喜欢青春剧的青少年并非是收看电视的主要观众群;而对于制作人来说,不能上黄金档就意味着不能卖出好价钱,所以拍摄青春偶像剧的人越来越少,还在坚持拍的,也会考虑节约成本第一,这造成偶像剧的数量和质量都在逐年递减,以至于现在与黄金档无缘。

综观我们的近邻,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东京爱情故事》开创了日剧在亚洲的黄金时代;韩剧凭借《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风靡全亚洲。王帆认为,看动漫、日韩剧长大的一代人已经开始成为电视收视的主力之一,青春偶像剧的市场已经成型;而且青春偶像剧作为一个国家流行文化的代名词,容易跨越不同文化障碍,可以起到积极、健康地对外宣传本国主流文化的作用。

两岸三地名嘴、专家集体会诊

娱乐节目要避免高强度、低层次竞争

本报讯(实习生施晨露记者韩璟)作为第十三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论坛”的重头戏之一,“新娱乐华语主持人高峰论坛”昨日在水乡乌镇拉开帷幕。两岸三地的多位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专家学者盘点华语电视节目发展现状,对当下国内电视娱乐节目处于高强度、低层次竞争的现状出谋划策。

娱乐非“愚乐”借鉴非抄袭

中国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刘康在演讲中指出,在中国内地,电视节目泛娱乐化风潮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一方面,港台娱乐节目主持人的大举“抢滩”,带来了部分港台电视媒体低俗化的内容和语言风格;另一方面,一些内地主持人对港台主持风格的过度模仿,使得部分娱乐节目走样为“愚乐”节目,格调令人担忧。

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曹可凡指出,当下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各类娱乐节目抢占市场,而原创力却远未跟上,导致靠抄袭、拷贝“翻花样”的娱乐节目陷入同质化竞争。这种徘徊在高强度、低层次层面上的竞争态势并非长久之计,庸俗雷同的娱乐节目,败坏了观众的口味,导致观众对娱乐节目更为挑剔,忠诚度也变低,这让更多电视台不敢尝试大胆创新,只能“换汤不换药”,最终带来电视娱乐节目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文化渗入方能长久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创造了2006年的收视奇迹,易中天、于丹等学术“超男”、“超女”更是在全国各地掀起了阵阵“文化”狂潮。曹可凡认为,《百家讲坛》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源于节目以文化为内核,主讲人的个人风格和语言魅力则为节目披上了一层轻松、娱乐的外壳。“易中天讲桃园三结义,刘关张‘食则同器、寝则同床’的时候,不忘幽上一默,‘他们的夫人到哪里去了?’文化类节目不一定要正襟危坐,反过来,娱乐节目难道不能注入一些文化元素?”曹可凡表示,“媚俗至上、娱乐至死”绝不应该是电视娱乐节目为博取收视率而追逐的方向,娱乐节目只有渗入一定文化元素,才能延长生命力;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才是娱乐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11-25 14:48 , Processed in 0.03963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