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5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成都锦里商业街:假古街真商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4 18:14: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2012-2-21 16:02:03

  一条无中生有的古街,拿什么来谈文化?  
  
  “现在模仿锦里的地方太多了,我们时刻都有很强的危机感。”面对不断崛起的古镇古街,锦里管理公司总经理刘承志说了这么一句很有喜感的话。
  锦里公司的2010年报显示,2010年,锦里全年接待游客近580余万人次,各省市学习观摩团50多个。

  自从问世,锦里就获誉斐然,2004年被文化部授予“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5年被评为四川省文化产业先进经营单位;2006年被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7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及中国景区媒体旅游业联合会评选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2010年,锦里被四川省商务厅评为四川首批“四川省特色商业街”。

  不过,表面的光鲜下,未必好评如潮。某知名旅游网,驴友们谈到锦里小吃时,很多人都认为乏善可陈、不过尔尔。更有评论一针见血指出,成都人说那里的东西吃不得,正宗的小吃都不在锦里。

  无中生有

  锦里是成都当下的旅游名片之一,我不敢妄自揣测,那里的小吃究竟是什么来路。但是,我从小就住在武侯祠大街,对武侯祠和南郊公园烂熟于胸,可以负责地说,1980年代是没有任何古街的。

  事实上,2001年武侯祠在改建前,还是用红墙包围,亦与南郊公园(曾改名,应为刘湘陵园,现并为武侯祠)分隔。至于现在锦里的位置,确实也有这么一条陋巷—槽营坝。此地相传曾是蜀军的养马场,因装饲料的马槽连成一片,故得名。另一种解释是诸葛亮北伐中原时,将俘虏的魏军押回川,安置于成都南门外,因此被叫做“曹营坝”。

  听家人讲,1950年代,槽营坝并无建筑,一条逼仄小巷,走进去拐几个弯,疏落着几间农民房。这些农民,应属于永丰公社武侯大队某小队。再往后,就是大片田坝菜地了。

  印象中的槽营坝,则是和“锦官城外柏森森”联系起来,黑灯瞎火、人迹罕至。二十年后,这里竟成为了人头攒动的“西蜀第一街”,成都版清明上河图?!

  我颇有兴致地想找“锦里古街”的典故,皆因众多宣传资料甚至维基百科也写: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

  遗憾的是,诸多史料文献均未提及有锦里这条街。甚至锦里公司官网,对这段历史也避而不提。

  “锦里”之称最早可追溯到东晋史学家常璩所著《华阳国志》之蜀志中: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官也。锦工织锦濯其江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

  古巴蜀另一个重要地方志是梁蜀人李膺的《益州记》,据其记载,锦官城在“益州南,笮桥东,流水南岸,号锦里”。

  诗人杜甫曾居城南,其诗中多处出现“锦里”,从“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到“雪山斥候无兵马,锦里逢迎有主人”,所提锦里之处,皆为代指。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卢照邻、李商隐等人的诗中。

  据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著的《成都街坊古迹考》和《锦里街名话旧》,“成都旧有太城、少城。少城(非清代之少城),古为主锦之官所居,因称锦官城。故址在今城之南。”

  彼时,除了城南的“锦官城”,还有城西的“车官城”。然而几经战乱,锦官城遗址已不在。与三星堆、金沙等其他遗址不同,锦里在缺乏任何考古证据支撑的情况下就横空出世,冒充古街,严重扰乱视听。

  至于武侯祠,若要深究,也就是昭烈庙,从杜甫诗句“先主武侯同閟宫”可知盛唐时已是君臣合祭了。历代多次重建,也多次被毁。直到康熙十一年(1672)总督蔡毓荣下令重建,民国时期川军总司令刘成勋再加修缮,门题“汉昭烈庙”。1949年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武侯祠博物馆落成。虽然几番重建,但这个地址是经得起推敲的,武侯祠中的参天古树就是证据,不少建筑仍留了满清痕迹。

  2004年,锦里古街(一期)建成,建筑风格以清末民初为主,灰瓦白墙青石板红灯笼。2009年,水岸锦里(二期)又连通了武侯祠的亭台轩榭。在仿古这个层面上,锦里竭力和武侯祠一脉相承,让普通游客难以甄别。

  并不是每个游客都会去考证“古迹”的真伪,在这个问题上,锦里公司总经理刘承志亦承认,锦里的硬伤在于纯属“无中生有”,诞生之初就“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历史不提也罢,主推民俗风情即可。

  我并不反对仿古,然而,现有遗产都无法好好保护的情况下,就搞城市大跃进,好大喜功于打造所谓城市名片、以古迹之名商业化,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利字。

  锦里,其实是武侯祠博物馆于本世纪初的一个构想,2004年,武侯祠与刘承志的文化公司合资组建了经营管理公司。“锦里古街”的品牌、土地和店面所有权属于武侯祠,经营权属于管理公司。其中武侯祠占有锦里公司40%的股份,年底结算时,武侯祠方面除了享有股东应有的收益外,锦里公司每年还需向武侯祠缴纳定额的管理费用。

  投资近2000万元,锦里在2004年10月底开街一路走红,次年的销售收入就有数千万。这条总长仅850米的商业街,2010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从2007至2009年,锦里连续三年成为成都市武侯区的纳税大户。它也带动了与之共生的武侯祠,后者过去门可罗雀,如今旅游大巴已停满了西侧百米长的停车场。其门票价也从早年的个位数飙升至60元。

  锦里公司年报称,“锦里提升了城市形象,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现实意义超出了一条街,是成都对外文化宣传交流的平台”。

  让人费解,一条无中生有的古街,拿什么来谈文化?

  老字号变脸

  大的不说,成都素以花样百出的小吃著称,外地游客慕名前来,最后被导游带到锦里宽窄巷子,吃到的老字号不伦不类,完全亵渎了成都小吃的美名。

  我去年回家,特意陪人去了趟锦里,惊喜地发现了昔日东大街著名的“牛肉焦饼”。我兴冲冲地说起“三义园”哑巴牛肉焦饼的典故,以及从小对它的向往。而拿到手的饼,味同嚼蜡,难以下咽,于是垃圾桶成了它的归属。无独有偶,垃圾桶里还有它不少残缺的同伴,掩埋着“三义园”的盛名,让人痛心不已。

  然而,二十年前,哪怕武侯祠一带,也有不少曼妙美食。凉水井的“一瓢油”凉拌兔丁、南郊公园门口的蛋烘糕、611所对面的甜水面……哪怕是武侯祠对面公交车场旁的小笼包,都不知甩了锦里小吃几条街。

  为什么锦里小吃那么差劲,冒牌货云集?与招商不无关系。锦里公司总经理刘承志对眼下的局面很满意,称现在的商家“削尖了脑袋想进来”。而那些不断被拆迁又无政府扶持的老字号,未必交得起进门费。

  我不知道那些老字号都拆到哪里去了,家人也不知。好在成都本地媒体会孜孜不倦地寻觅,为了成都人的胃,更为了成都人的记忆。

  今年春节,奶奶兴奋地告诉我,正宗的牛肉焦饼已经找到了。全家驱车几十公里,赶到文殊坊去鉴别真伪。和店家讲讲老成都的古,就知道确系真传。

  说到文殊坊,也是官方的新把戏。与主打三国文化、川西民俗风情的锦里不同,文殊坊则被冠以“中国都市第一禅林”。幸运的是,文殊院丝毫未动,只是四处各立一块牌坊,周边新建些仿古的商业街。与团队游络绎不绝的武侯祠相比,羽流沙门的文殊院,至今票价仅5元。

  一个正常的成都人,绝不可能没事去武侯祠。不过,有些成都人就是爱凑热闹,他们也去不收门票的锦里、宽窄巷子,正如逢年过节逛春熙路。我很好奇,他们是否和我一样,怀着一颗探索的心,走进这片今非昔比、闻所未闻的新世界?
  (来源:南都周刊 作者:萧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2 00:13 , Processed in 0.06214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