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782|回复: 2

[转贴] 魅力非凡的中国道教文化——贴一下《中国神谱》与大家分享一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4 14: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神仙简谱.pdf (698.7 KB, 下载次数: 0)

先天尊神:
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玉皇大帝,太乙救苦天尊,三官大帝(天、地、水),四御,土皇,西王母,雷祖.
先天尊神-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的由来: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生于太无之先,禀自然之气,初称元始天王。东晋葛洪的《枕中书》称,「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元始天王,开天辟地,治世成功以后,蜕去躯壳,一灵不昧,游行空中,见圣女太元,喜其贞洁,即化成青光投入其口。圣女怀孕十二年,始化生于背膂之间,言语行动常有彩云护体。因其前身是盘古、元始天王,就称为元始天尊。《历世神仙体道通鉴》称,「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此气化为开辟世界之人,即为盘古;化为主持天界之祖,即为元始。」
居天最高: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之《真灵位业图》称,神灵所居之处是「玉清三元宫」,元始天尊居其「上第一中位」,即三十六天中之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天之最高位,即三十五天之上。玉清境内,有紫云之阁,碧霞为城。众神仙按时上玉清境朝拜元始天尊。
秘道度仙:《隋书经籍志》称元始天尊以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即授以秘道,开劫度人。「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诸仙官」。
奉祀:道教宫观大多设有「三清殿」。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像居于大殿神像之中位。在大型道教斋醮礼仪中,也多设有三清神位或神像,也均以元始天尊为中位。元始天尊的神诞之日是正月初一。民间亦有在冬至日供奉元始天尊的。
先天尊神-灵宝天尊
灵宝天尊的由来:灵宝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的《真灵位业图》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仅次于第一神阶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或灵宝君。据《云笈七签》引《洞真大洞真经》,灵宝天尊系「玉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玉晖焕耀,金映流真,结化含秀,苞凝元神,寄胎母氏,育形为人」。《灵宝略记》则称「太上大道君以开皇元年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孕于洪氏之胞,凝神琼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诞于其国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侧,名曰器度,字上开元。及其长,乃启悟道真,期心高道,坐于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
辅司高仙: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大道君,自元始天尊处受经法以后,即辅佐元始天尊,居三十六天之第二高位上清境,在三十四天之上,治蕊珠日阙,管七映紫房,金童玉女各三十万侍卫。万神入拜,五德把符,上真侍晨,天皇抱图。
灵宝度人:据《洞玄本行经》,灵宝天尊以灵宝之法,随世度人。自元始开光,至于赤明元年,经九千九百亿万劫,度人有如尘沙之众,不可胜量。凡遇有缘好学之人,请问疑难,灵宝天尊即不吝教诲。天尊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欲见之,随感而应,千万处可分身即到。
奉祀:道教宫观里的三清殿中,灵宝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侧位。在道教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多设有三清神位,以灵宝天尊居元始天尊之左位。灵宝天尊之神诞日为夏至日,约在农历五月中。民间于夏至日之供奉常以灵宝天尊为主神。
先天尊神-道德天尊
道德天尊的由来: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即老子。约自北魏起,又称太上老君。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汇集群书所见之老子传记,或称老子先天地生,或称其母怀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发,故称老子。亦有称其母于李树下生,生而能言,指树而姓「李」。据东汉延熹八年陈相边韶的《老子铭》,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道成化身,蝉蜕度世」。齐梁高道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定太清太上老君为第四中位,居太清境太极宫,即三十六天中之第三十四天,在三十三天之上。《魏书》的《释老志》称太上老君「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唐代皇室,以老子李耳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号。唐高宗尊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号,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道之化身:《云笈七签》云,「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干坤。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远不可得名。故曰:吾生于无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长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浮游出虚,出入杳冥。观混沌之未判,视清浊之未分,步宇宙之旷野,历品物之族群。夫老君者,乃元气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为圣作师:太上老君自伏牺氏合神农氏以后,累世化身人间,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伏牺氏时为郁华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邑先生等等。世代作圣者之师。
奉祀:道教宫观中的三清殿,都有太上老君之神像或神位。其神像常作一白须白发老翁,手执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侧位。在道教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均设有太上老君的神位,亦居元始天尊之右侧位。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之神诞日为农历二月十五日。道教以太上老君为教祖,是日大多举行祝诞聚会或祈福延寿道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14:4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川河海及雷部诸神-雷公电母
雷公电母的由来:雷公是司雷之神,属阳,故称公,又称雷师、雷神。电母是司掌闪电之神,属阴,故称母,又称金光圣母、闪电娘娘。雷电崇拜,起自上古。战国屈原《远游》篇有句称「左雨师使经待兮,右雷公而为卫」;《离骚》中亦云:「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丰隆,据汉王逸注,「一曰雷师」。《山海经》中有多处关于雷神的记载,称雷神是「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当是兽形。但汉代王充《论衡》中所述汉代的雷神,「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音也」。雷公当是人形。魏晋南北朝时期,雷公又变为兽形。《搜神记》称雷神「色如丹,目如镜,毛角长三尺,状如六畜,似弥猴」。闪电之职,古代亦由雷公兼司。直至汉代才有电父之说。大约在唐宋时期,闪电之神变成电母。唐崔致远有句称「使电母雷公,凿外域朝天之路」。宋苏轼亦有诗称「麾驾雷公诃电母」。宋元以后,电母更有名姓,《铸鼎余闻》称「电母秀使者,名文英」。《元史》的《舆服志》说到军中有「电母旗」,旗上画神人为女人形,「纁衣朱裳白裤,两手运光」。明代小说《西游记》和《北游记》都写到电母,称"金光圣母"或"朱佩娘"。
职能:雷公电母之职,原来是管理雷电。但是自先秦两汉起,民众就赋予雷电以惩恶扬善的意义。《史记》的《殷本纪》称「武乙无道,暴雷震死」。王充《论衡》的《雷虚》篇称「盛夏之时,雷电迅疾,击折树木,坏败室屋,时犯杀人」,「其犯杀人也,谓之阴过,饮食人以不洁凈,天怒击而杀之。隆隆之声,天怒之音,若人之响嘘矣」。其雷电都具有代天行道、惩罚阴过、震死暴雷的意思。道教继承中国古代对雷公电母的信仰。唐五代高道杜光庭在其编定的《道门科范大全集》的多种祈求雨雪的科仪中,都以雷公电母作为主要启请的神灵。北宋以后的神霄派、清微派道士施行雷法,《道法会元》称雷法之基础是「气」,「道中之法者,静则交媾龙虎,动则叱咤雷霆」,而雷公作为主管雷霆的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即雷祖)的下属神灵,在施法中予以迎送、召唤、调遣和施雷等事。
奉祀:在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和庙宇中,常有雷公电母的供奉。雷公神像作力士状,裸胸袒腹,背插双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巴长而锐,足如鹰爪。左手执锲,右手执锤,作欲击状。自顶至旁,环悬连鼓五个,左足盘蹑一鼓,世称雷公江天君。电母之像则容如女,貌端雅,两手执镜,号曰电母秀天君。雷公神诞之日为六月二十四日。道教信徒一般只是在祈求雨雪时才奉祀雷公电母,专门奉祀的已不多见。但在道教大型斋醮仪礼中仍列有雷公电母之神位。

山川河海及雷部诸神-龙王
龙王的由来: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
职能:由此,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
奉祀:龙王神诞之日,各种文献记载和各地民间传说均有差异。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山川河海及雷部诸神-雨师
雨师的由来:雨师就是雨神,亦称萍翳、玄冥等。中国古代的雨神起源甚早。《周礼》的《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雨师,毕也」,意思是「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是雨师毕也」。东汉蔡邕《独断》则称,「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毕星是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此当是以星宿为雨神也。另外,亦有以人物为雨神者。屈原《天问》云「蓱号起雨」。汉代王逸注称:「蓱,萍翳,雨师名也」。《风俗通义》称「春秋左氏传说,共工之子,为玄冥师」,「郑大夫子产禳于玄冥」。玄冥,雨师也。晋《搜神记》称,「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更以神鸟为雨师,称「雨师者,商羊是也。商羊,神鸟,一足,能大能小,吸则溟渤可枯,雨师之神也」。唐宋以后,从佛教中脱胎出来的龙王崇拜逐渐取代了雨师的位置。
职能:雨师之名,以「师」名神。据《风俗通义》的《祀典》称,「师者,众也。土中之众者莫若水。雷震万里,风亦如之。至于太山,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异于雷风,其德散大,故雨独称师也」。正是由于风雨滋润,「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王者祀以报功也」。
奉祀:雨师的奉祀,秦汉时已列入国家的祀典。《唐会要》称,奉祀雨师,升入中祀,并且要「诸郡各置一坛」,与王同祀。道教宫观也有设殿供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者。其雨师之塑像常作一乌髯壮汉,左手执盂,内盛一龙,右手若洒水状,称雨师陈天君。雨师之神诞日为十一月二十日。由于近代雨师的崇拜逐渐为龙王崇拜所取代,因此现在专门奉祀雨师的祭典已不多见。只是在道教大型斋醮仪礼上,设置雨师的神位,随众神受拜。

山川河海及雷部诸神-风伯
风伯的由来:风伯,就是风神,亦称风师、飞廉、箕伯等等。中国古代的风神崇拜起源较早。《周礼》的《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风师,箕也」,意思是「月离于箕,风扬沙,故知风师其也」。东汉蔡邕《独断》则称,「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箕星是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之一,此当以星宿为风神。另外,楚地亦有称风伯为飞廉的。屈原《离骚》有句称「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晋灼注飞廉曰「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高诱注蜚廉曰「兽名,长毛有翼」。此当以动物为风神。唐宋以后,风伯曾作「风姨」、「封姨」和「风后」,即曾作女神。但以箕星作风伯之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职能:风伯之职,就是「掌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风是气候的主要因素,事关济时育物。《风俗通义》的《祀典》称,风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王者祀以报功也」。
奉祀:对风伯的奉祀,秦汉时就已经列入国家祀典。《唐会要》称,奉祀风伯,升入中祀,并且要「诸郡各置一坛」,与王同祀。道教宫观中也有设殿供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的,其风伯塑像常作一白发老人,左手持轮,右手执扇,作扇轮子状,称风伯方天君。风伯神诞之日为十月初五日。普通道教徒在其生存和职业同「风」有密切关系者才单独奉祀风伯,一般道教徒只是在大型斋醮法会时才供奉风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14: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土地神和地方保护神:
城隍,土地,门神,灶神.
土地神和地方保护神-城隍
城隍崇拜的由来:城隍神是护城佑民、主掌冥籍之神。《说文解字》称「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无水曰隍」。城隍一词的古义当为护城之河。因此,班固有文云:「修宫室,浚城隍」。以城隍为神名,文献始见于《北齐书》之《慕容俨传》,传称慕容俨守城,「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隋唐以后,城隍崇拜逐渐流行。《太平广记》之「宣州司户」条称,吴地畏鬼,「每州县必有城隍神」。五代时期,城隍神已有诏封,例如,杭州城隍被封为顺义保宁王,湖州城隍被封为阜俗安城王,蒙州城隍被封为灵感王等等。宋代时,城隍崇拜被列入国家祀典。宋赵与时《宾退录》言及城隍崇拜,「今其祀几遍天下,朝家或赐庙额,或颁封爵,未名者或袭邻郡之称,或承流俗所传,郡异而县不同」。元继宋典,上都和大都均建有城隍庙,大都之城隍神还被封为佑圣王。明代城隍崇拜达到极盛。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封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城隍为正一品,其余府城隍为正二品;封州城隍为灵佑侯,正三品;封县城隍为显佑伯,四品。同时确定城隍殿按官衙设置,高广相当,并配备相应的衮章冕旒。明太祖对其一系列推崇城隍信仰的用意曾有说明称:「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清代的城隍崇拜沿用明制。明清两代府州县官员莅任,必先祭拜城隍神。
护国安邦:城隍神的职责主要是保护本城百姓,既有在冥冥之中保佑百姓安全、健康之职,又有监察和纠正阳世官员功过之责。代天理物,剪恶除凶,护国安邦,普降甘泽,判定生死,赐人福寿。《续文献通考》的《群祀考》中引明太祖之言称:「朕设京师城隍,俾统各府州县之神,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据《北齐书》之《慕容俨传》称,南朝梁军于水中筑荻洪以断慕容俨守城之水路。慕容在祈祷城隍神后,即风起浪涌,冲断荻洪,救护了守城军民。
主理冥籍:《太平广记》一二四,引《报应记》云:唐洪州司马王简易「常得暴疾,梦见一鬼使,自称丁郢,手执符牒,云奉城隍神命来追。王简易即随使者行,见城隍神。神命左右将簿书来检。毕,谓简易曰:犹合得五年活,且放去」。由此可见,唐时城隍神已兼理阴司冥籍。现在城隍庙中除了供奉主神城隍以外,还多供有判官和皂隶塑像,当属城隍神主理阴司冥籍的辅从。道教科仪中,在召请亡魂时,往往要给城隍发「牒」,目的是通知城隍押解亡魂到坛场施食完形、听候超度,这正是城隍神主理冥籍的体现。
奉祀:奉祀城隍神,据《诸神圣诞日玉匣记》,明代定五月十一日为都城隍圣诞日。不过,由于各地的城隍神多有功于民,例如苏州城隍神是春申君,上海的城隍是秦裕伯,他们的生日也并不一样。因此各城隍庙的圣诞之日也不尽相同。旧时于清明和中元之日,,还有将城隍神的金身抬出城隍庙、全副仪仗、吹吹打打、出巡市街之举,民国以后在中国大陆已废,但是在元旦、春节以及每月朔望之日,进城隍庙烧香奉祀、祈祷健康平安的人群,仍似往昔。

土地神和地方保护神-土地
土地神的由来:中国古代就有奉土祭社的礼俗。社者,地方之最小行政单位。《礼记》之《祭法》篇注称,「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群聚而居,满百家以上,得立社」。《汉书》之《五行志》又称「旧制,二十五家为一社」,古人尊天而亲地,「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为报答大地之恩赐而奉土祭社,东汉时即称社神为社公或土地,而称土地者更甚。社神初无姓名。东晋以后,民间以生前行善或廉正之官吏为土地神,遂有人格及姓氏。道经《道要灵只神鬼品经》的《社神品》曾引用《老子天地鬼神目录》称,「京师社神,天之正臣,左阴右阳,姓黄名崇。本杨州九江历阳人也。秩万石,主天下名山大神,社皆臣从之」。明清以后,民间又多以名人作为各方土地。例如: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之土地,传为唐代大文人韩愈。杭州太学一带,原是岳飞的故乡,于是太学就奉岳飞为土地神。现在的土地庙中常配祀有土地婆婆,其俗约起于南宋。
生养万物: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此乃中国人所以亲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太平御览》532引《礼记外传》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故建国君民,先命立社,地广谷多,不可遍祭,故于国城之内,立坛祀之」。
管理本乡:自东晋以后,随着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官僚制度的逐渐完善,土地神也演变成为在道教神阶中只能管理本乡本土的最低级的小神。东晋的《搜神记》卷五称广陵人蒋子文因追贼而死。东吴孙权掌权后,蒋子文显灵于道说:「我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这里所指的福尔下民,就是指的保佑本乡本土家宅平安,添丁进口,六畜兴旺,并且为人公道。中国南方土地庙常有对联称:「公公做事公平,婆婆苦口婆心」。
奉祀:供奉土地神的土地庙大多比较简陋。一些大庙中间也有在殿堂中设有当方土地神位者。土地神的神诞之日是二月初二。旧时,官府和百姓都到土地庙烧香奉祀。现在初一、月半到土地庙烧香的依然十分普遍。

土地神和地方保护神-门神
门神的由来和职能:门神,即守卫门户之神灵。中国先秦文献中就有祭祀门神的记载。《礼记》的《丧大记》注称,「君释菜,以礼礼门神」。汉代时的门神指的是神荼、郁垒二人(读作申舒、屈律)。《论衡》引《山海经》云:「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南北朝时,民间已有在门上绘「披甲持钺」之神荼、郁垒门神的习俗。后世所绘神荼像,白脸、喜相;郁垒像,红脸、怒相。历代相沿。唐代时,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称,唐太宗不适,夜闻寝门外有鬼魅呼号之声。太宗告群臣,秦叔宝(即秦琼)奏云,愿同胡敬德(一说作尉迟敬德)戎装立于寝门外以伺。太宗准其奏,是夜果然无事。唐太宗于是命画工绘秦叔宝和胡敬德二人戎马之像,悬于宫门,邪祟乃息。后世因袭之,于是秦琼和胡敬德(或作尉迟敬德)即传为门神。秦琼绘作白脸,胡敬德绘作黑脸。宋代道书排列神位,一般均将门神列于神只之最下位,以其职能仅为守卫居室门户,祛除邪祟、骚扰和进犯。
奉祀:门神之神诞之日为正月十五日,民间多有在新春时节,祭祀门神并于大门口张贴门神的习俗。一些着名的传统木刻版画产地,也以印制门神版画而闻名,如杨柳青、潍坊和桃花坞等地。门神绘制也多姿多彩,有的头戴虎盔,有的穿袍挂戴,年画上还饰有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等喜庆图案,以祈吉祥。

土地神和地方保护神-灶神
灶神的由来:灶神,即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俗称灶君、灶王、灶王爷。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礼记》的《祭法》篇称,「王为群姓立七祀」,在七祀中有一祀就是祀灶。但是普通百姓只能祀一锺,或者祀户,或者祀灶。灶要生火,因此,两汉时期,有称火神炎帝神农,死后托祀于灶;也有称祝融禄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托祀于灶。上灶还要洗刷锅盆,因此《礼记》的《礼器》篇又称祭灶是「老妇之祭」,「惟盛食于盆,盛酒于瓶,卑贱之祭耳。虽卑贱而必祭之者,以其有功于饮食,故报之也」。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的纸马,往往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职能:灶神之职原是主管人间的饮食制作。约在东晋前,灶神又有了监察人间罪恶,掌握一家寿夭祸福的职能。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的《微旨》称:「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大约成书于元明之际的《东厨司命灯仪》中有句称,「灶神职重,秉下民倚伏之权」,「在天为七元之使者,递日奉万事于宸庭」,「迭主阴阳,虽善善恶恶,均在修为;然是是非非,必恭记录」。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
奉祀: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报告人间功过,定人祸福。因此,南北习俗均于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旧时亦有士绅家于二十三日送灶,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灶之别。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宝、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团子之类,以冀塞住灶神之口,不讲人间罪恶,世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毕,即将奉祀经年的灶君旧纸马从灶上揭下,连同纸锭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除夕接神时,再行接灶神之礼,奉祀灶神后,再在灶上粘贴新的灶君纸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5-23 04:27 , Processed in 0.04596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