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3407|回复: 7

[转贴] 世人都说朱熔基总理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2 00: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世人都道朱总好
威颜豪言话不少
可惜半句未兑现
今时烂滩因他造
房改医改教学改
巨资外汇打水漂
国企私分中私囊
谋利子女不顾国
对美慷慨引豺狼
世人都道朱总好
2011年01月14日 星期五 19:36
华尔街日报和英国金融时报曾多次报道前总理朱镕基通过其亲信, 现副总理王岐山, 把自己的儿子朱云来,女儿朱燕来安排在朱镕基自己主管的金融系统,利用朱镕基在圈内的权利和人脉关系,把朱云来主控的中金公司, 办成了朱镕基家族的摇钱树。 在朱镕基的支持下,中金公司垄断了中国公司海外上市业务,仅朱云来一人的年工资就高达一亿七千万。 朱燕来的丈夫也频传动用大笔银行资金,炒有色金属期货的消息。

2001年,当朱镕基还在总理任上时,著名经济学家何新就曾写信给朱镕基,质疑他身为总理,却安排自己的儿子代理美国巨型跨国公司高胜证卷在中国的利益。毫无疑问,朱镕基父子的这种做法,无异于公开卖国!!

从朱镕基,朱云来父子的所作所为就可以看出,现代版“衙内现象”并不止于《水浒传》里“高衙内”的胡作非为。另一危害严重的特征,就是一些当权者特别是部分高官,通过让子女经商办公司,再以自己的权力施加影响,帮助子女大肆捞钱,实现“权力变现”。像报道所说,徐伟花40万元买到征地,不到一个月,转手净赚130万元。再如原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纵容儿子程慕阳非法经商,江西省检察院原检察长丁鑫发利用职权为儿子开办公司牟利……而程慕阳靠着他老子这棵“大树”,没有投入一分钱,用了不到10年时间,就创办了32家海内外公司,总资产达数亿元!这惊人的速度绝对是“前没有古人”。

事实上,贪官的“衙内”一个个“能力非凡”的在商业领域大把抓钱。甚至是犯了事儿,都能安然享受权力带来的不当利益,多是凭借其老子的“权力资本”,大做违法犯罪的勾当。而“衙内”们也成为其老子变相受贿、出卖公权的“道具”和“遮羞布”,充当了权力腐败的同犯。

在法制社会,出现这种在封建社会里大行其道的“衙内现象”,确是一种悲哀。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说到底还是官员的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为“权力膨胀”留下了空间和土壤。于是,“老子为儿子撑腰,儿子为老子捞钱”、“ 黑老大儿子作恶,高官老爸摆平”的“衙内现象”得以粉墨登场。

这些年,有关部门没少下严禁干部亲属经商和要求干部管好子女和身边人的文件,但落实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算算近年反腐中揪出的“家庭窝案”,“贪老子”和“恶衙内”难舍难分、纠缠不清的影子让人记忆犹新。

究其原因在于,这些文件不是国家法律,缺少约束力,制度上先天不足,使其对腐败的打击力度有限,再加上执行中的敷衍塞责,往往流于形式。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官员利益团体不可能自己监督自己,这种损害腐败官员利益的制度,受到轻视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衙内现象”,是有悖社会文明发展的畸形现象。特别是“衙内们”利用老子的势力和权力,表现出的敛财和危害社会的“能力”,是与民主与法制建设格格不入的。因此,必须建立遏制家族式腐败的反腐机制,让干部手中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其本身及配偶、子女的从业状况接受公众的监督,避免“衙内”利用“权力资本”侵犯他人或集体利益,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防治和遏制权力腐败。

附;

摩根士丹利的中金迷局 朱镕基的儿子去年赚了一亿


中国经济网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汉妮•桑德尔(Henny Sender)

  今年1月,当中金公司(CICC)在豪华的曼谷素可泰酒店(Sukhothai Hotel)召开季度董事会时,会上的气氛远远谈不上融洽。

  美国投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持有中金34%股权,它决意将股权出售。目前,该投行正遭受与美国次贷危机相关的逾90亿美元减记。而且只有当摩根士丹利出售中金股权 后,中国监管机构才会允许它在华进一步开拓新的业务;另外,摩根士丹利也需要一切可能得到的现金。与此同时,以中国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之子朱云来 (Levin Zhu)为首的中金公司中方管理层,则决定在与摩根士丹利分手前达成最有利的交易。

  中金前雇员、现任里昂证券亚洲分部(CLSA)的分析师侯伟(Fraser Howie)表示,自1995年中金公司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宣布成立以来, “中金公司一直是中国自身的一个缩影。”“它是观察中国的一个镜头”。在中国,将商业和政治区分开,通常是不太可能的。

  在中国逐渐告别GCD控制一切的时代之际,围绕中金的争执反映出中国传统价值的韧力——如政府关系至关重要,尽管它也表现出资本主义的一面,但它巧妙 地运用复杂融资,有时还是用来针对其外国合作伙伴。朱云来和其他人的关系网,帮助中金强大起来,而这些关系现在正成为摩根士丹利面临的阻碍。

  在中金成立之初,摩根士丹利的高管十分高兴。在帮助中国企业在当地上市方面,中金当时几乎享有垄断地位,这使摩根士丹利获得了相对于其它外国竞争对手 的优势。中方,即当时王岐山领导下的中国建设银行(王岐山如今担任主管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副总理)也同样高兴,因为建行也获得了相对于其银行业竞争对手的类 似优势。中金其它合作伙伴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和香港地产大亨查懋声(Payson Cha)。

  在王岐山的引荐下,朱云来于1998年加盟中金,多年来一直保持低调。尽管在早期,摩根士丹利方面为中金引进高管,但后来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的管理层, 它越过了摩根士丹利,直接由朱云来控制。在今年1月份的董事会召开前,中金管理层几乎完全由中方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方管理层逐渐积累了大约20%的 股权。

  他们都得到了不错的报偿:在前面提到的20%股权中,朱云来持有多少尚属未知。但据悉,去年他赚了1700万美元,高于前年的1000万美元。相比之 下,中国高层政府官员每年薪酬只有区区1万美元。中国知名本土券商中信证券(Citic Securities)董事长王东明的收入,也远低于100万美元。

  在素可泰酒店召开的董事会上,中金管理层利用摩根士丹利希望退出中金之机,要求获得更多股份,以提高持股比例。几位与会者表示,朱云来在会上保持沉默,但董事李弘(Susan Li)提出了一项股权激励计划。她警告,如果该计划得不到董事会的批准,可能导致大批高管离职。

  在她发言后,中金投资银行部门主管丁玮激动地指出,中金是建立在管理层的血汗之上的。与会者表示,丁玮尖锐地问道,至于公司所有者,“他们为中金做了什么?”此言激怒了香港股东查懋声。

  就摩根士丹利出售中金股权的努力而言,中金管理层的要求不是个好兆头。摩根士丹利一直在与一些希望收购其所持中金股权的美国私人股本公司进行谈判,其 中包括贝恩资本(Bain Capital)、凯雷(Carlyle)、CV Starr、JC Flowers和TPG。一位考虑收购中金这部分股权的私人股本公司负责人表示,这些潜在买家在担心“中金是个好公司,但里面存在着一些泡沫”。中国内地 股市曾大幅飙升,但已经开始下跌,这些收购集团都不希望支付最高水平的价格。如今他们还担心,任何买家都将面对股权立即被稀释的危险。

  朱云来和中金管理团队也向潜在买家表达自己的要求,不过方式更为委婉。在与其中一个买家谈判时,朱云来阐明了他的看法:在大多数经纪公司,半数股权由 管理层持有,同时50%的收入作为薪酬。这个第二位潜在买家回忆道:“他表示,这是该行业通常的运作方式,有鉴于此,让我们谈一谈合理的方案,因为20% 的比例过低。”

  这位买家补充道,作为尽职调查程序的一部分,当他所供职的集团与中金管理层会面时,在原计划的四小时时间内,(中金)管理层花费了一个多小时,来陈述他们提高股权比例的要求。

  除了要求得到更多股权以外,中金的高管还表示,他们希望与至少一家本土券商合并,同时称,马上上市可能是个难题。第二位潜在买家表示:“他们希望达成另一笔交易,这样一来薪酬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将会降低。”

  在得知管理层不愿上市后,一家初期参与竞购的公司退出了竞争。私人股本公司很少在没有明确退出方案的情况下进行投资,而最明显的退出方案就是将中金上市。

  摩根士丹利通过这些股权筹资10亿美元的希望似乎落空了。以朱云来为首的管理层拥有相当大的议价能力,这不仅仅是因为只有出售了这些股权,摩根士丹利才能在中国采取新的行动。此外,正是朱云来的关系,使得中金公司如此值钱。

  代表第二家私人股本公司了解中金的合伙人表示:“中金是一招鲜。”这一招就是将国有企业上市。要想赢得这些企业的承销及保荐委托,最重要的是与关键的政府及党内官员建立关系——而朱云来拥有大量的此类关系。一位中金前员工表示:“他去见省领导人时,见的是曾为他父亲工作过的官员。他是靠着父荫赚钱的。”

  无可否认,朱云来建立了一项业务,并为包括摩根士丹利在内的股东赚到了钱。摩根士丹利的初始投资为3500万美元,现在至少增长两倍,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朱云来不仅能赢得授权,还知道如何行使这些权力。对如何从国有企业僵死的躯壳中缔造出赢利的公司,朱云来已是一个专家。

  “他在这个体系中玩得转,”朱云来一位前下属表示。“如果说这种情况不公平,那是因为这个体系不公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08: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声按:谁说中国代表和委员中没有精英?
当代国民必看的文章!(转)
——————————————————————————————————————
何新致朱镕基总理的一封信和一篇形势分析
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期间

何新致朱镕基总理的一封信和一篇形势分析

2001年3月8日



何新附记:

下面这封信及书面发言,均写于2001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上。信与文件都在当
天即送报到最高层。

当时之所以感到有必要讲话,是因我认为当时已经推行数年的所谓“转制下岗”政策,不过
是又一版本的休克疗法,继续搞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

此信及文章送上后,似激怒了一些人。不久,原政协主席派某副秘书长与作者谈话,微示上
峰不满,又云为照顾我“身体”,并因机构改革,建议安排提前退休。因彼云只是征求我意
见,故我当时对之未置可否。

但是在这一年夏季,我又出版了一部更系统尖锐地批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念和政策的书,即
《思考》第二卷“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此书出版后亦于当年十月间送报了各方面。

上述信件及发言均是通过正式渠道上报的,因此官方有纪录。

人们会注意到,2002年以后,改制下岗政策终于被收敛,失业问题以及社会保障问题也终于
得到了中央高度重视。虽然难以知道调整决策的具体过程。但在国内经济学界,这一组信件
及文论应是较早面对面地向高层揭露了休克疗法的严重后果,并击破了支持这种政策的统计
和理论根据。

现在,这些都已经成为历史。披露以上事实,可以使未来的史家了解有关的政策争论以及这
一段真实的历史,也有助于读者理解笔者当时所以写此信、此文和此书的用意。

故此将两年前的这封原信及那篇经济形势分析,刊布如下。



(文件一/2001年3月致朱的信)


尊敬的朱镕基总理:

拜读您的工作报告,并当面聆听了您在我们(经济农业)小组会上的讲话。您在讲话中驳
斥,有人批评目前的财政是"赤字财政"等问题。去年我在提交九届三次会议的书面发言以及
接受记者的采访谈话中,揭露了中国股市中大庄圈钱的黑幕,指出失业问题是当前中国面临
的首要问题,批评了依靠赤字及债务促进发展的政策难为后继。虽然对我去年的书面发言,
政协简报组未予印发。但会后我已将其送报中央常委各领导同志。这些批评意见,我至今仍
未改变。

观察近一年来的形势,我认为,经济及社会生活中的深层问题仍未得到解决。部分地方工农
群众由于生活困苦失业而闹事现象不断。(我个人在黑、吉、辽、晋、冀、豫、皖、川的一
些地区即遭遇多次。)在中心城市表面的灯红酒绿的繁荣景象之后,掩盖着社会不安定的隐
忧。

当前中国社会内部的尖锐两极分化,不仅表现在社会内部的贫富巨大鸿沟上,也体现在少数
中心城市(京、沪、深、广等)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区域的巨大经济断裂与鸿沟
上。


读您的报告后,感到报告的执笔人抽象地谈结构,却忽视了以上两种根本性的结构差异(即
贫富结构失衡及区域结构失衡)。报告中抽象地谈加快发展与增长,却忽视了发展的根本动
力是人,而不是抽象的经济要素或数字(包括科技问题)。而当今人民特别是下层人民究竟
生活得如何?他们的情绪如何?这个问题值得关注。在"封建"时代,路有喘牛,宰相不安。
(见《汉书》丙吉传)当今天下汹汹,而如何仍能认为形势大好?贾谊"论治安疏"说:

"臣窃谓今之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泣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其他背理而伤情者,
难遍以疏举。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莫也!曰安曰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
实而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处之积薪之下,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时势,何以异
此?"

我个人认为,在当今表面的歌舞升平、高楼快路之后隐伏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危机。而其根
源,在于国民经济的运行不良。当今国民经济的首要问题,并非结构问题--结构问题早已存
在。甚至可能永远都会存在。它不应该被作为一个解释一切问题的垃圾篓。当今真正的大问
题,是国家社会能否保持持久稳定?会不会发生动荡以至动乱?而这就涉及当前国务院一系
列具体政策及方针的问题(如大力鼓励私有化,大规模推行失业下岗政策等)。我认为正是
由于您主持下的一系列政策失误(如解散国企,如"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导致了当前严重
的社会问题。

对于您个人的崇颂之声,近年在海内外传媒上,您听到的应已很多。但作为全国政协委员,
我认为自己有必要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原则坦陈我个人的以上一些不同意见。

毁誉无常,历史则是客观存在。政治家总是要对历史负责的!我真希望形势并非如我所言那
样消极,而我的上述看法都是极端荒谬错误的。那将是国家之大幸!人民之大幸!而我个人
则情愿以言邀罪,成为千古罪人。

您来经济组听取委员意见之前,小组秘书曾问我是否想要发言。我想讲话。但我认为如果在
会上公开陈述我以上的个人意见,必会酿成海内外新闻事件。于国家不利。因此谨以书面形
式将我的以上不成熟意见向您、并向中央呈报。

又及:我窃以为,您的公子如大有为,似可委之为中国石化或中国证券的领导,可在国内领
取高薪。所谓内举不避亲。但作为国家首相之子,似不宜作为外国在华区域的利益代理人,
尤不宜担任美国巨型跨国公司(如高盛财团)享持高薪的在华督办或业务主管。这是会招致
物议和令人想入非非的。此或会有损您持政"清廉"的政声和清望。


  诚惶诚恐,不知所云。敬颂

政祺!(后附一文仅供参考)


何 新

2001.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2 10: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总理,今后历史对他会有正确的评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2 11: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性男儿,治国安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2 14: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人吗?都有私心的,可以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2 16: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公私两不误,还是好总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2 22: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百姓的心里明镜似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3 12: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多圣贤君子,管不住自己的儿女。拉拉杂杂的,看人看大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5-24 00:53 , Processed in 0.05946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