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371|回复: 7

[街谈巷议] 看看国外的医疗,国内医改前途渺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5 13: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美国医疗制度的不足之处


www.XINHUANET.com  2006年01月13日 08:08:34  来源:文新传媒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读后感言】 【进入论坛】 【推荐    】
【关闭】   

    国内反思医疗体制改革,多见援引美国医疗制度的经验。事实上,美国医疗制度固然优点多多,但也有其弊端。譬如很多人对于美国的医疗制度有一种误解,认为虽然医疗费用昂贵,但是服务至上,有着最先进的医疗素质、器材和人才。遗憾的是这只是人们的一种良好的愿望和用高价换高质量服务的逻辑推理,事实上并不是完全如此。

    在美国,有的医生为了获得高额的医疗费,小病当大病治,门诊当成手术治疗等等的丑闻在我十多年的见闻中已经不少。前几年ABC电视台曾经报道,有一家骨科医生诊所,对前来求诊的一般骨痛病人常常施以截肢手术,以获取高额保险医疗费。后来一位电视台记者假装手指骨痛求诊,那医生居然也一口诊断需要截肢,而且立刻要安排,吓得该记者急忙逃出,而这一切早被他隐藏的摄像机拍了下来,后在电视新闻中播放,全美震惊。当然,这已经属于触犯刑法的极端例子,后来遭到刑事起诉处理。

    这只是极个别的例子,也许只是坏了一锅汤的老鼠屎,为数不多,任何地方都有。但是在美国仍有少数贪财医生游走在法律的边缘,软性敛财,虽然没有触犯刑法,却也大大危害病人权益,病人有时又对他们无可奈何。如我女儿去年6月发生车祸引起右手骨折,一家私人诊所医生看了片子之后说要动手术,需用钢钉固定。并特别说明,钢钉固定一年后还要动手术取出,也就是要动两次手术,每一次的手术费用大概是1万美金左右。另外他说时间已经排满,次日晚上6点动手术,手术一小时,手术完了后在医院住一天,住院费一晚大概4000美元左右。我们听了后感到不妥,于是找了其他医生咨询,另一位医生看了片子之后说确实需要手术,但是不需要做两次,因为有一种高级钢钉不需要取出来的,而且手术后也不要住院,明天中午手术,休息一小时就可以出院。碰到两个医生却是完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聪明的读者一定猜得出,当然是前一个医生赚钱多。虽然这是由保险公司支付,但是却让病人付出更多的痛苦,而如此“欺诈”保险公司的例子,聚沙成塔,也难怪美国的医疗保险费会急速高涨,去年已经涨到每个人月付300美元左右了。

    付了保险费之后,美国人是不是一定可以享受最优质的医疗服务?也不完全如此,因为美国采取的是所谓家庭医生制度,病人不管何种病症,首先需要到自己的家庭医生那儿看病,由家庭医生决定是否转到专科医生那儿。所以家庭医生又叫做全科医生,虽然号称全科,实际上是样样都不精,头痛脑热的常见病可以开点处方药,稍微有些疑难病就会耽误病情。常常听说一些家庭医生诊断失误而导致病情加重的例子。我的一个朋友不久前摔了一跤,立刻到家庭医生那儿就医,拍了片子之后,该家庭医生说没有骨折,两个星期后就会痊愈。朋友便放心地按照原计划赴大陆开会公干,还加强运动。到上海后,经过上海医生拍片检查,明显是骨折,但是已被耽误了治疗时间。

    为了减少保险公司的医疗费用,美国的保险公司当然希望病人越少转专科医生越好,对于转科的病例严格审查,不符合转诊的病人不付医疗费,这就使家庭医生在转诊时更加小心,但是也使病人被误诊的可能性加大。

    为了改变美国私人诊所所带来的弊病,美国的政府和医疗机构以及一些保险公司也尝试建立中国式的大医院医疗制度,例如,行之有年的恺撒保险机构就创建了大型的医院和综合诊所,有点类似中国的国家医院。恺撒保险机构既是保险公司,又是医院,病人一律在自家医院诊疗,同时自设药房,大小手术都不用找其他私人医生,真的做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但是且慢,恺撒医疗的弊病也随着它的诞生伴随而来。由于实行的是薪水制,其报酬无法和私人开业诊所的医生相比,私人诊所的性质说穿了,就是医生当老板,多赚多得,而恺撒医疗的薪水制度没有创业的挑战性,无法刺激医生的精益求精,因为只有创造个人的名声和口碑,才会为医生带来更多的病人。于是,恺撒医疗常常无法得到一流的医生,很多医生在恺撒做到功成名就之后,都外出自己开业了。恺撒的医生常常是医学院刚毕业的人,为了在恺撒医院中获得实践经验,一旦实习期满,大部分人都到社会上去闯荡了。在恺撒医疗机构中就诊的病人往往得不到最好的医疗服务。前述的那位骨折病人被误诊的病例就是来自恺撒。

    其次,由于是大医院,其制度需要几百上千人协同合作来实行,比起只有几个人的小诊所来不知效率慢多少。如果大医院根据自己特点,实行合适的方式和制度,也应该是相得益彰的,但是在美国这个以私人诊所为主要特点的医疗服务形式中,恺撒不得不实行私人诊所式的服务,于是问题就来了。大医院是综合性的,它却不发挥综合各种专科在一幢大楼的特点,实行随意挂号制度,就像中国医院一样,对病人来说就会方便许多,不,它实行的也是家庭医生制度,使病人在家庭医生和医院之间团团转。既是综合医院,就应该随到随看,以方便病人,不,它也要实行预约制度,也就是任何病痛都必须事先约好,这本来是私人医生一个人来不及看完病人而不得不采取的方法,大医院有的是医生,不必担心病人的多少。这种预约制度,将大医院的好处都放弃了,于是病人仍旧无法在当天得到治疗。

    当然这些现象只是美国医疗制度的弊端一面,并不说明其优点不足以让我们借鉴。我想说的是,我们应当扬长避短,综合借鉴这些有益经验,制定适合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吴琦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5 13: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医疗体制问答录  标签: 医疗体制  医改  经济学  周其仁  2006-11-28 11:06
  英国医疗体制问答录

  周其仁 经济观察报 2006年11月27日

  上月到伦敦开会,就便与几位老朋友和同学见面。会议的话题是信息和通讯,可大家谈得多的却是医疗。知道“英国医疗模式”正在国内升温,闲谈中就请教英国医疗制度的实际情形。事先要说明,下文不过是我自己在闲谈后的笔记,因此所有可能的误差——事实的和文字的——概由笔者负责。

  问:你们在英国生了病,怎么获得医疗服务?

  答:如果不是很急的毛病,一般先约GP就诊。所谓GP,就是“General Practitioner”(“通用的家庭医师”),他们通常在遍布英国城乡的社区诊所工作,很方便的。至于急诊,就要到医院。

  问:就是说,英国医疗机构分为社区诊所和医院?

  答:是的。前一类就是Community-based primary health care,即社区为基础的初级卫生保健,后一类是Hospital-based specialist services,即医院为基础的专门医师服务。除了急诊,英国医院还设有很多不同的专科,接受社区诊所GP的转介(refer)。比方我腹部觉得不适,约了社区的GP看,要是社区大夫觉得问题比较严重,就转介给医院的专科大夫,做进一步的诊治。当然,社区大夫觉得有把握治疗,就在社区诊所解决问题。

  问:无论看社区大夫、急诊,还是专科大夫,都是免费的吗?

  答:可以都是免费的。就是说,在英国无论你是穷是富,无论到社区看GP、挂急诊,还是由社区大夫转介给专科大夫、甚至住院和生孩子,私人都无须付费就得到医疗服务,这些费用全部由英国政府埋单。

  问:你们是说,英国政府用税收为全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答:差不多是吧,正式名称叫“国民健保制度”(National Health Service,简称NHS)。这个NHS既然叫“国民健保”,就是政府用库房的资金,支付全体国民健保服务的开支,包括系统内所有社区诊所和医院的设备设施、医护用品、大夫和护士薪水等等。

  问:药费也全包吗?

  答:英国实行“医药分家”,NHS覆盖全民医疗保健开支,但不含药费。大夫开了药方,患者要到独立于医院的药店购药,药费由个人负担,但低收入者、未成年人和老人的药费,也由NHS支付。为防止类似过去国内公费医疗乱开药的问题,由NHS负担的药费部分,患者也要付一点,比如每种药付几英镑之类。

  问:1989年5月我在英国小住过一段时间,知道外国人、包括世界银行雇员这样的高收入者,短期在英国出差,看病也不用掏一分钱。现在英国还是那样慷慨吗?

  答:过去不清楚,现在不是了。我们来了以后就是这样的:除非你来自英国的“医疗互惠国”(with reciprocal health agreements),或者你是来英修习课程6个月以上的外国学生及其眷属,其他外国人在英不能享受NHS,而必须购买专门的医疗保险。当然,急诊是可以免费的。去年接待过国内的同胞,在英国有点感冒就想打点滴,自作主张打急救电话,结果救护车来了发现人还都站在那里。英国医护人员挺好的,说你还站得好好的怎么可以看急诊呢,快躺下!躺下到了医院,治疗就免费。

  问:这样看,NHS覆盖了全部本国居民和外国正式学生的医疗健康保障,再加上所有在英人士可能的急诊费用,就是不全包药费,加到一起也不是小数目。一共要花多少钱?

  答:每年都有报告。记得2002-2003年度NHS共花费了680亿英镑(约等于9520亿人民币,以英国人口5987万算,人均NHS开支15900元——笔者注),占当年英国GDP的7.7%。这几年NHS开支每年都在涨,根据工党政府的“10年改善计划”,到2007-2008年度NHS要增加到900亿英镑,占GDP9.4%。所以英国国内政策的头号问题,永远就是NHS,增加开支还是减少开支,每次大选都吵得昏天黑地。

  问:但是对英国百姓而言,反正看病不要自己花钱,对不对?

  答:也不完全。以我为例(说话的是一位在英国大学任教多年的华裔教授),全家都可以免费享受NHS,但我还是每月花100英镑,为自己和太太买商业性医疗保险。

  问:不是可以免费看病吗,为什么还要自掏腰包?

  答:也许正因为免费,NHS的需求就很大,供给总不足。特别是一些专科治疗,排队等候的时间太长了,你怕耽误,就自费另买一份保险。还有一种情况,社区大夫认为你的病不需要转介,而你不放心,想及时找更好的专科医生看。这些商业医疗保险,不是政府强制,而是市场行为,几家彼此竞争,服务不错,价格也不算太贵,所以不但伦敦城(金融业)和企业界的高收入层选用,不少教授、中学老师、秘书等中产家庭也选用。反正品种多,你可以按自己情况选合适的。

  问:买了商业医疗保险,到哪里看病?和美国一样,要到保险公司指定的医院和医生那里求诊吗?

  答:差不多。商业医疗保险指定一批私立医院和私家开业医生,为客户服务。但是英国有一点非常特别,就是它的NHS系统里的许多医生和医院,也都被商业医疗保险选中,签有服务合同,为保险公司的客户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问:噢,一身二任呀!你们是说,一个政府出资的NHS医生或医院,也可以与商业保险公司定约,有偿为购买保险的患者看病?

  答:是的。这个面还不小:差不多所有好一点的NHS医生,都进入商业医疗保险的医师名单;有的还为好几家保险公司服务。这就带来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一个医生,既是NHS大夫,也是商业医疗保险的大夫——完全取决于患者以什么身份去约见他:以可以免费享受国民健保权利的英国居民身份呢,还是购买了商业保险的客户。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验(讲此话的是一位在伦敦城上班的英国人),“在同一地点约见同一位医生”,只不过第一次是用NHS卡约,第二次是用医疗保险卡约。

  问:你可以免费用NHS身份求诊这位医生,为什么还要花钱买了保险再见同一个医生?

  答:第一次用NHS身份约见这位医生,足足等了4个月。第二次以保险客户身份,打电话的第二天就排上了!4个月并不是最长的。在有的地方、看有的疾病,NHS要等更长的时间(一位同学念出他们学校关于NHS的说明,“从家庭医生转诊到专科医师,等候的时间可以长至12到18个月”;她的评论也有意思:人家是真的排队,谁也不例外,HNS大夫的老子来,也照样要排队)。你要是觉得等不起,就出一个保险价吧。当然还有医生质量问题,因为NHS给付的薪水不高,英国不少医生、护士外移他国开业,结果英国便从印度、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等前英联邦国家,大量引进前英国人开设的医护学校的毕业生到英开业,使得NHS一部分医师的质量不那么高。

  问:同一个NHS医生承担着公、私两种职能,会不会角色冲突?

  答:总有一点。BBC有过一个调查,NHS大夫的75%时间为NHS病人看病,25%为私人保险病号服务;但是收入方面,正好倒过来:NHS医生的75%收入来自商业保险的给付,25%来自NHS薪水。不过,它的体制也有公、私互补的另外一面,就是好的医生护士,可以从商业保险那里得到追加收入,弥补NHS系统相对比较低的收入。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大夫,要不是在NHS里服务好、医术高,商业医疗保险也不会来选你——这也就激励刚出道的医师努力工作。当然,英国还有一套管制办法,防止严重的利益冲突。

  问:有意思,政府全包,私人还是愿意自费看病。这部分非NHS的医疗有多大?

  答:伦敦城和大企业都是公司和雇员共同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大学、中学教职工看自愿,我们前后左右不少都有;政府雇员也有买的,但人数好像不多;学生年轻,而且大学医院一般比较好,所以几乎没有人买。(经查,2002-2003年度全英私人医疗健保开支占GDP的1.2%,换算下来约占全部医疗开支的15%——笔者)。英国私人医院也不少,一个统计资料称,NHS有93家医院,大的商业医保如BUPA系统,也有34家医院,BMI系统有44家医院;全英私人医院共有11200张床位。

  问:就是说,英国在体制上由政府用税收资源为全民提供医疗保健,但由于NHS的排队和大夫质量等因素,部分居民还是自费购买了公费以外的医疗服务。所以在事实上,英国医疗体制并不是政府和公立包办,而仍然是公、私医疗组织和机制并存、合作与竞争?

  答:是这样的。至于未来的变化,英国改革NHS的呼声也很高,国内千万不要饥不择食地搬一个自以为是的“英国医疗体制”回家,过不了两天发现人家又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5 13: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医疗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本报驻东京记者 严圣禾 发布时间: 2009-04-08 07: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为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日本医疗体制的完善程度堪称世界一流。对此,曾在美国和日本居住过多年的早稻田大学临床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陈文权教授深有感触。

  陈教授介绍说,加入了医疗保险的日本国民看病时只需自付30%的医药费,到诊所看感冒病再拿三天的药,一般花费大约1300日元(约合人民币100元),这相对
于普通日本人的收入来说并不算高。尽管日本不能像某些欧洲国家那样向国民提供近乎免费的医疗服务,但日本国民并不需要缴纳过高的保险费或消费税、日本政府也没有因为医疗支出过多而背上过于沉重的财政负担。

  更重要的是,日本的医疗保险几乎覆盖全体国民,加上日本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总体水平比较高,在日本一般见不到“看病难”或者“看病贵”的现象。此外,由于日本没有像美国那样实行家庭医生的制度,因此所有患者都有权利自由选择到大医院挑自己信任的名医就诊。由于日本媒体的监督功能比较强等原因,日本也几乎不会发生医生收取病人红包的事。

  不过,日本的普通国民或是为国民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们也并非对本国的医疗制度毫无怨言。日本媒体就曾讽刺日本的医院“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在日本的大医院,排队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只是不会像国内某些知名医院那样出现患者通宵排队等待挂号的现象。日本国民生病之后大都首先到附近的个人诊所就诊,如果确属大病需要综合检查或住院治疗,诊所会向患者推荐合适的大医院。

  关于医疗费,日本舆论也存在着各种争议。此前日本国内曾出现过所谓的“医疗费亡国论”,意思是说政府为国民的医疗费支出的财政太多,长此以往将导致国家的灭亡。可能日本政府也意识到这一问题,于是在2003年将普通国民医疗费的自付比例从过去的20%提高到了现在的30%。对此日本的医疗界强烈反对,认为这么做并不能节约国家的医疗开支,因为国民在生病之后为了省钱往往不会马上去医院,结果导致病情恶化,需要花费更多的医药费。不过日本政府还是坚持提高了个人自付医疗费的比例,并同样提高了老年人的自付比例,这招致一定程度的批评。

  日本医疗体制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应是医生不足特别是妇产科和儿科的医生严重不足。由于行医在日本一直被看成一个收入很高的工作,因此在上世纪70年代曾出现了医科大学或医学部激增的现象,为了防止医生过多导致医疗机构间竞争过激,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幅削减医学专业的学生人数,这导致目前日本某些地区医生缺乏。日本的医生不足主要表现在某些地区不足和某些种类不足两个方面。与大城市相比,偏远的山村和小的岛屿由于生活不便等原因医生数量大多不足。而在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等领域,由于工作压力大、容易出纠纷等缘故也奇缺医生。去年东京就曾发生过一名孕妇被救护车送到几家医院的急诊部后均被拒绝最终丧生的重大事件。由于存在这些严重问题,就是在日本这个医疗体制完善的发达国家,医疗制度改革也一直是个热门话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5 13: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俄罗斯免费医疗制度的利与弊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杨政 刊发时间:2009-04-09 07:27:19 光明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对普通俄罗斯人来说,看病似乎不太难。病人到医院就诊,只要出示自己的医疗保险卡,即可享受几乎是免费的医疗服务。深入了解之后,发现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国家出钱给居民上医疗险

透视各国医疗体制


  俄现行的强制医疗保险基金制度是根据1991年《俄联邦公民医疗保险法》而设立的。基金的主要来源是各企业、各机构按《俄联邦公民医疗保险法》规定缴纳的强制医疗保险费以及俄联邦预算中对强制医疗保险计划的拨款,其中各企业各机构缴纳的保险费用占强制医疗保险收入总额的90%以上。

  根据《俄联邦公民医疗保险法》,强制医疗保险基金缴款费率为劳动报酬总额的3.6%,其中3.4%纳入地区强制医疗保险基金,0.2%纳入联邦强制医疗保险基金。患者凭医疗保险卡可免交治疗、药品和住院期间饮食等费用,医务人员的工资则由国家财政来支出。

居民看病不太难

  记者在俄工作多年,自己虽从未到俄医院看过病,但也有几次陪同新闻同行看病的经历。苏联时期驻俄外交官和记者经常就诊的莫斯科外交医院现已向全社会开放。现在,莫斯科普通市民均可到那里看病。今年春节期间,记者曾陪同一新闻同行去那里看过病。由于新闻同行是第一次就诊,需办理医疗证。办证件需交工本费1700卢布,但接下来看病就享受驻外人员的免费治疗了。由于我们是在俄外交部正式注册的外国记者,所以可享受与驻俄外交人员同样的医疗待遇。

  医疗证办好后,经挂号处分诊后,我们来到耳鼻喉诊室。那天看病的人不多,宽敞的走廊里只有四五个人,患者可在舒适的沙发上候诊。约15分钟后,该新闻同行就进入了诊室。俄女医生很热情,对病人也很耐心,经过一番认真的检查后,医生开具了药方。与俄患者不同的是,外国人在这里就诊,可免交医疗费,但药费自理。从医院的旁门出来,就是一家药房。记者专门问了药剂师,药房与医院是什么关系。回答是:药房和医院根本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单位。新闻同行付药费近3000卢布。

免费医疗虽好,但服务质量不高

  俄罗斯的免费医疗制度虽为广大中低收入群体带来了实惠,但也产生了不少问题,俄民众普遍反映医疗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

  医疗改革后,俄实行强制转诊,莫斯科市民被就近分到所在社区诊所就医,而全市数十家综合医院只能接受区诊所转来的病人,否则就不能免费。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的初衷在实践中遇到了效率低下和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

  俄罗斯朋友瓦利娅告诉记者说,这几天她糖尿病病情严重,感觉非常不好,需要立即验血验尿,她打电话给区诊所预约医师,被告知得等到10天以后。无奈之下,她只能自费去市医院做了化验和治疗。

  在区诊所看病,要经过许多复杂的程序,要排很长的队,花很长的时间,如果等不及想优先,就得付费,病人想找有经验的医生,也要付费。住院治疗虽然免费,但一些采用高新技术的手术、进口医疗器材和进口药,病人也需单独付费。

  瓦利娅的一位女友叫塔尼娅,上周末她不小心从别墅的楼梯上摔了下来,脊椎骨折。她本可到所在区诊所住院免费治疗,但被告知一个月内无床位,且护理质量无保障。后来,塔尼娅在妹妹的资助下交了5万卢布,住进了治疗、设备和护理水平一流的市鲍特金医院。

  区级医院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资金严重不足。一所区级医院的经费,70%来自强制医疗保险基金,10%来自市政府的财政拨款,20%则来自收费医疗项目。经费不足导致医护人员待遇偏低,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看重症大病仍很难

  在俄罗斯,癌症患者或需做心脏搭桥一类大手术的患者就医还是相当难的,国家不能全额负担这些人的医疗费用。在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里经常可见呼吁人们献爱心一类的内容,说某儿童罹患血癌,病儿需要几万卢布做手术,呼吁大家慷慨解囊。

  瓦利娅的丈夫阿纳托里一年前在莫斯科中央医院做了心脏搭桥手术。瓦利娅提起此事至今仍心情不平静。她说,丈夫作为科学院的研究员,每月工资只有8000多卢布,根本无力担负国家规定的25万卢布的心脏搭桥手术费用。操刀的外科总医师告诉瓦利娅,要想不交这25万卢布,就得去莫市政府卫生局去争取免费的指标。为争取这一指标,瓦利娅无数次奔波于科学院和莫斯科政府之间,好容易盼到了批文,还要到市卫生局去排队。瓦利娅在市卫生局的门口排了一昼夜的队,终于拿到了指标。瓦利娅说,队排得好长,足有上千米,有人为了加塞不排队,不惜大打出手。她亲眼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者被打得头破血流。

  指标到手后,瓦利娅还要拿钱打通各个环节:从操刀的外科医生、麻醉师到护士,瓦利娅不记得花了多少钱。

私人诊所渐受欢迎

  近些年来,莫斯科出现了不少私人医院。虽然看一次感冒的诊疗费用需要交1500卢布,住院治疗每天的开销要4500卢布,但先进的医疗水平和温馨周到的护理还是受到不少高收入人群的青睐。

  多数病人反映,到私人诊所就医,可节省很多时间,同时能得到高水平的治疗和护理,公立医院和私人诊所根本无法相比。据介绍,到私人诊所看病的人多数是中等阶层,他们有不菲的收入,有很好的工作,他们想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本可享受免费医疗的居民,却要花钱到私人诊所看病,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俄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尽管如此,俄卫生部门的官员和专家们都认为,俄全民强制医疗保险基金制度的方向是对的,应继续坚持下去,国家需要加大对社区基层医疗单位的投入,细化医疗服务标准,这也是俄罗斯普通民众的期盼所在。

(本报莫斯科4月6日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5 13: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的免费医疗果真很美吗
2006-3-8 阅读2058次 本站网友 苦月亮 发表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篇<<>>下一篇

由于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至今未见实质性建树和成效,民众又感受到“看病难、看病贵”的切肤之痛。于是,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及其施行的免费医疗体系,开始进入国人视线。而一些媒体为了迎合民众对医改止步不前的失望情绪,对印度施行的免费医疗体系采取了报喜不报忧的炒作方式,使国人尽看到印度免费医疗体系优越合理的一面,存在的严重缺陷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地方则以选择性失明方式不闻不问,使人以为印度的免费医疗体系很值得中国人羡慕,可以成为中国医改的参照方向。

印度的免费医疗体系果真如此精彩吗?

我先用最直观的数字来说话吧。据了解,印度政府2005-2006年度用于农村公共健康事业的总资金投入为1028亿卢比(约合24亿美元)。这个数据,与我掌握的资料基本吻合,即是印度政府近年来用于全民卫生事业的投入,每年不超过人均25元人民币。这是个啥概念?据我所知,在中国最贫穷的中西部地区,政府试点并将在2008年在全国全面推广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由中央、地方、农民本人共同出资参合的资金投入,都已经达到了每年人均30元人民币的水平(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还有超过50元人民币的)。而这种规模(不论30元还是50元人民币),也仅仅能够解决参合农民治个头疼脑热的小病,一遇大病,参合农民就只得望“合”兴叹了!在印度,仅凭政府每年人均25元人民币的卫生事业投入,就能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而又功能完善的全民免费医疗大餐,难道印度的医生都是可以大为无米之炊的巧妇?连如此浅显的直观数字都不顾就开始叹服印度这个徒有虚名的“免费医疗体系”,岂不是忽悠人吗?

  事实上,正是这种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而又打肿脸充胖子搞全民免费医疗体系的做法,导致了印度的医疗体系中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缺陷,“免费”二字更多是流于形式。据早前《世界新闻报》的一篇文章《印度是如何让10亿多人看病不要钱的》披露,印度名义上确实施行的是全民免费医疗体系,但由于国家经济欠发达,政府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印度的这些“免费”公立医院,普遍存在着“医院财政紧张,医疗条件自然就难以跟上,稍微好点的药品经常缺货,使得病人被迫拿着医生处方到药店里自费买药”的现象。由于医院是免费的,印度人中间珍惜公共卫生资源的也不多,浪费公共卫生资源现象比比皆是。比如,产妇居然可以住院达两个多月之久,原因就在于虽然医疗质量不高,但所有费用得有政府埋单!医院免费没有收益,还导致了一方面医院病人人满为患,另一方面医生待遇却不高,因此医生“给病人看病时自然免不了应付差事,渎职和误诊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医患之间关系紧张。据了解,公立医院里病人辱骂和殴打医生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还有病人或家属杀害医生的恶性事件发生”。面对这种情形,印度公立医院的医生多是将公立医院当成积累临床经验的暂时处所,一俟本事高强翅膀硬了,便跳槽到医疗条件和收入待遇优越的私立医院。正是由于政府提供的“免费医疗”条件太差,弊端丛生,景况稍好的印度人都不愿去“享受”政府的这番“为民服务”的“美意”,而情愿自己多花点钱到私立收费医院购买真正如意的医疗服务。

其实,像印度这样由政府大包大揽,而又力不从心地搞“免费医疗”的事情,中国也做过。吃几片阿斯匹林,扎几次针灸,灌几壶中草药就是看家本领的中式“免费医疗”和仅有人均25元人民币卫生事业投入的印式“免费医疗”倒确实是半斤八两的哥俩好。不过,要问一下的是:中国人还愿意回到吃阿斯匹林、扎针灸、灌中草药的“免费医疗”时代吗?

来源: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南方都市报 作者:邓继红 2006年03月08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5 13: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韩国的医疗保险制度
中国劳动咨询网 http://www.51Labour.com/
韩国在1963年12月制定了《医疗保险法》,但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低,采取了自愿投保方式,因此,这部《医疗保险法》基本上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 1970年韩国修改了《医疗保险地》,对职工、公务员和军人强制性医疗保险,但又因执行困难而被迫放弃。1979年,韩国开始实行强制与自愿投保相结合的医疗保险。20世纪80年代,韩国着手进行全民性的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并在80年代末实现了全民医疗保险。1997年,韩国重新制定了《国民医疗保险法》,并成立了“国民医疗保险管理公团”,开始将“公务员和教师医疗保险公团”等140个单位医疗保险组合统一起来。1998年底,韩国国会通过了《国民健康保险法》,决定在2000年7月起实施该法,国民医疗保险管理公团已更名为“国民健康保险公团”,统一管理医疗保险计划。

韩国目前所实行的医疗保险,其目的在于提高韩国的健康水平,改善社会福利;其运作是根据社会互助的原理,以共同体的方式解决国民健康所需的费用,而国家也介入其间;其目标是通过医疗保险制度的顺利运行,分散风险,向投保者提供尽量均等的医疗服务;其特点是具有强制性。

韩国医疗保险基金来自个人、企业和政府。按照目前的做法,企业职工保险费由雇主和工人各缴纳一半,政府不予补贴;公务员的保险费由雇主和职工各缴纳一半;学校教职员工的费用由教职员工负担50%、学校负担30%、政府负担20%;军人家属的保险费由自己负担一半,政府提供另一半;自谋职业者本人缴纳50%的保险费,另一半由政府提供。此外,韩国对一些偏远地区人员和生活困难者减免保险费用,比如,对偏远地区,特别是某些岛屿的居民,每户的保险费用可减少50%;地孤寡老人、子女年幼或参军的家庭及失去父母的未成年人和遭受天灾的家庭,可减免10%至30%不等的医疗保险费。对于减免,卫生和福利部长的有最后的决定权。按照现行规定,职工每月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约占标准工资的58%,国家公务员和教职员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占标准工资的19%左右,自谋职业者依据收入及财产多少缴纳不同数量的保险费。由于韩国实行强制性的医疗保险制度,受保人必须按时缴纳保险费,如不按时缴纳,管理机构会首先发出督促信催缴;如在督促信规定时间内仍未缴纳,将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如扣押财产等;如雇主不缴,则将被罚款直至判刑。

韩国全国分为8个大医疗服务区,每个大医疗区又分成若干小医疗区,区内设药店、医疗站、诊所、普通医院、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病人一般应在小区内就医,先去医疗站或诊所,然后,根据病情需要再去普通医院、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投保人到医疗机构就诊必须支付一定费用。例如,在诊所看病费用超过10 000韩元时,病人应缴纳30%的费用,到普通、专科或综合医院看病时,本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要相应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5 14: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加坡医疗保障体制 全民覆盖分层保障
2007年03月11日  07:57:55    杭州网

新加坡的国民只要拥有保健储蓄账户、购买政府推荐的大病保险,并选择自己负担得起的病房等级,就根本不需要为医疗费担心。尽管这一制度被称为是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医保制度之一,但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新加坡的医疗保障体制是储蓄基金型的代表,主要通过强制性的储蓄积累来满足居民的医疗需求。

世界卫生组织去年3月出炉的一
份报告显示,在191个成员国关于医疗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新加坡名列第6位。完善的医保制度确保新加坡的国民都可以支付得起基本的医疗保健费用。

储蓄账户+高额补贴

2006年11月,在一起交通事故中,颈骨受伤的高女士正在新加坡公立的国大医院接受治疗。虽然住院费很昂贵,高女士自己没有工作,可她一点也不犯愁。因为她可以使用她丈夫保健储蓄账户里的钱来支付医疗费。每个月,高女士丈夫的工资都会扣除一部分存在他的保健储蓄账户里,这些钱会积累起来,足够用来支付他家人的医疗费用。

原来花的还是自己的钱,只不过因为定期积累,所以有了一笔不小的储蓄,可以应付医疗方面的不时之需。不过,新加坡政府并没有完全把医疗费用交给个人来负担,只要患者在公立诊所和医院就医,不管是门诊还是住院都可以享受高额补贴。

新加坡欧南园综合诊所负责人陈国良对记者说:“公立的综合诊所门诊费是16新元,但是可以享受50%的政府津贴。”

除去政府的补贴,患者还可以从自己的保健储蓄账户中拿出钱来,参加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办的专门针对大病的“健保双全计划”,住院病人和部分慢性病患者的医疗费还可能得到保险理赔。

笔者曾看到一位骨科病患者的医疗费账单,这位患者在新加坡国大医院住院37天,手术费、药费、住院费,一共花了25000多新元,相当于人民币12.6万多元。账单显示,政府提供了20631多新元的津贴,保险机构支付了2531多新元,保健储蓄账户支付2035新元,患者结账时自掏腰包的不过75新元,只占全部费用的0.3%。

新加坡卫生部医疗保健财务署署长助理蔡妏励说:超过90%的受津贴病人都能利用保健储蓄里的存款来完全支付他们的住院费用,也就是说他们根本无需掏腰包支付现款。

虽然有医保、有津贴,但在新加坡,看病并不是大锅饭,特别是政府对住院患者病房费用的津贴,按照不同的病房等级有着很大的区别。通常情况下,A级单人病房有空调、电视机和独立的卫生间,这种高档病房不能享受政府津贴,一天的费用要250新元;而最普通的C级病房有8个床位,使用电风扇,可以享受89%的津贴,一天只要25新元,病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选择合适的病房等级,而且完全不必担心医疗服务质量会随之下降。

总的来说,新加坡的国民只要拥有保健储蓄账户、购买政府推荐的大病保险,并选择自己负担得起的病房等级,就根本不需要为医疗费担心。

全民覆盖分层保障

新加坡国民之所以不会被巨额的医疗费用所拖累,除了政府的大量补贴之外,还得益于多层次的医疗保障。这也是新加坡医保制度最成功、最被人称道的地方,它包含三个层次:保健储蓄计划(Medisave)、健保双全计划(Medishield)、保健基金计划(Medifund),俗称“3M”。

保健储蓄计划设立于1984年,是一项强制性的全国储蓄计划,也是新加坡医保体系的基础。每个有工作的人,包括私营业主,都必须将每月收入的6%~8%存入设在公积金局的个人保健储蓄账户,用于支付本人及直系亲属的住院费用,直至退休。每月的缴费由雇主和个人各承担一半。

1990年推出的健保双全计划,专门帮助国民支付重病或长期慢性疾病的医药开销,由个人自愿投保,政府指定的商业保险公司承办,保费从个人保健储蓄中扣除,缴费标准随年龄逐渐递增。由于这一计划保费合理、保额可观,目前的覆盖率已经超过了90%。

而那些没有保健储蓄,或者储蓄金额不足以支付医疗费的贫困人群,则可以申请保健基金计划,这是由新加坡政府出资设立的信托基金,目前基金总额已经累积到11亿新元。2005财年有28万多人申请,其中99.9%都获得批准。

医改,取消免费的午餐

2004年的数据显示,新加坡全社会医疗费用总额为3亿4528万新元,占整个GDP的4.1%;这个比例比英国低4%,比法国低6%,比美国低11%。但在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关于医疗卫生公平性的排序中,新加坡名列第6位。也就是说,新加坡用相对合理的社会支出,较好地兼顾了医疗的公平与效率。而这一切,则要归功于新加坡始于1984年的医疗保障体制改革。

蜿蜒的新加坡河畔,矗立着新加坡国父史丹福·莱佛士爵士的白色雕像,暗示着新加坡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那一段陈年旧事。正是在那个时候,新加坡按照英国的福利模式确立了自己的免费医保制度,由政府支付社会医疗费用。

但是,这种由“政府大包干”所滋生出来的大锅饭心态,一度使得国民的医疗需求无限膨胀,医疗卫生支出就像是无底洞,政府不堪重负,医院效率低下,无法满足民众的基本医疗需求。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效率,从1984年起,新加坡政府从国情出发,重新确定了医保哲学。

新加坡卫生部医疗保健财务署署长助理蔡妏励告诉记者:新加坡保健资助哲学有2个重点,一是强调个人责任,加上政府津贴使人人负担得起保健服务;二是通过共同付费原则分担责任,避免所谓免费医疗服务的错误观念。

改革后,政府财政的压力大大减轻,更重要的是,“天下没有免费午餐,个人必须为看病买单”的观念在新加坡已经深入人心。政府的补贴再多也只占到医疗费用的一部分,每次看病住院都必须动用“保健储蓄”或“健保双全”个人账户,花的是自己的钱,这样一来,个人就会自我约束,不会无病求医、小病大治。而这种自我约束又会反过来制约医院的大处方和药价的虚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制度虽完善也有看病难

当然,新加坡的医疗制度并非十全十美,由于政府规定只有在公立医院看病才能享受津贴,公立医院总是很繁忙,病人从挂号到见到医生,等上三四个小时也不足为奇。为了解决看病难,公立医院纷纷采取措施,比如建立预约制度、鼓励慢性病人在非繁忙时段就诊等,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新加坡的医保制度被称为是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医保制度之一,但是即便如此,新加坡也面临着新的问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医保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行起来非常不容易。因此,在进行改革的时候,要根据国情不断调整,不能指望一蹴而就。


来源:东方卫视    作者:金梅    编辑:李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5 15: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太多,路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11-30 06:19 , Processed in 0.04471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