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之外的爱情
——读《红与黑》
文/桃园故人
《红与黑》这本书到底是怎样一本书呢?它与其是一部社会小说,不如说是一部爱情小说,但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说是社会小说的人,一定是看得非常透彻的,对于它是一本伟大的书是很好的佐证,但未免过于严肃,或许还有一定程度上的牵强附会。一般的来说,这种人应该一个对政治非常关心的,或是真心想除社会之恶的。说它是爱情小说,也有些不严谨,因为作者在书中已经明确表示是有除爱情以外的目的的,如果要否定这一点,那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阅读者。
全书是以于连的奋斗史为线索的,重点是关于他的两次爱情。开始,于连不过是一个小镇的一个木匠的儿子,是社会最低层的人物,而且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是相当不堪的,父亲简直把当作仇人,母亲早已进了天堂(这一点,文中并无提及),兄弟则百般欺侮他。然而,上天似乎是很公平的,他是一个非常好学,上进心很强的人,又得到好心的谢朗神甫的教授,有很好的神学知识,精通拉丁文。这在当地,应该是一个很优秀的人,所以维里埃市长德·莱纳先生非要请他当家庭教师。由此,他结识了德·莱纳夫人,并且渐渐发生爱情。但是好景不长,他和德·莱纳夫人及他们的爱情因为一封匿名信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不用说,他们的爱情一旦被证实是真的,他们绝不可能再见面了,相守就更是不要想了,甚至他和他的爱人的性命保不保得住还是一个大问题呢,而且还有更可怕的事——于连的飞黄腾达和德·莱纳夫人的名誉将化为泡影。在这种情况下,于连离开维里埃,经谢朗神甫的介绍进了贝藏松的神学院,一年后,又通过彼拉神甫,到了德·拉莫尔侯爵家里做秘书。由此认识了玛蒂尔德,即德·拉莫尔小姐,两人发生了爱情。正当他要实现他所谓“飞黄腾达”的时候,德·莱纳夫人爱新从第戎来的神甫的强迫写了一封关于她和于连之间爱情的信给德·拉莫尔先生。这封信不但破坏了于连和玛蒂尔德之间的婚姻,也斩断了于连的前程,至少于连是这样想的,他一怒之下居然跑回维里埃要杀死德·莱纳夫人。结果,由于伤了德·莱纳夫人而被一些别有用心者判处死刑。德·莱纳夫人因于连之死而伤心过度也去世了。故事结尾甚为凄惨,令人不忍卒读;读之则潸然泪下。
这里一定会有人说,于连并不是什么好人,他根本就不爱德·莱纳夫人,他为何要杀她,如果他爱?他明明说不是真的爱玛蒂尔德,又为何要为她而去杀德·莱纳夫人呢?开始他是那么的讨厌玛莱尔德,后来却又那么疯狂的爱她,而当他要死时,他却又换了一种态度。这说明什么呢?他是无情而且反复无常之人,或者他根本是滥情,朝三暮四。这样的一个人,一定不值得两个女人为他如此这般。他只想着他的“飞黄腾达”“主教”“本堂神甫”或“上尉”什么的。我也是这般想的,他为什么疯狂得连德·莱纳夫人——自己最爱的人也要杀呢?他开始回维里埃在武器店里买枪,我还以为是要对付德·莱纳先生或其他什么对他不利的人,或找他们决斗呢,等到他对德·莱纳夫人开枪的时候,我惊得目瞪口呆。
还是先让我来分析一下于连的两次爱情吧!于连的第一次爱情,应该是非常幸福的,甜蜜的,虽然中间有那么多的波折和猜疑。这次爱情最主要的阻碍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恨不相逢未嫁时。德·莱纳夫人实在是可爱的女人,那么天真、单纯,那么的漂亮迷人,又是那么的高雅,虽然结婚很多年了,却还保留着那种未嫁少女的气质,那么容易对一个自己中意的男人动情,又是那么的多愁善感。可以说在这次爱情中,她是起主要作用的,如果没有她的这种性格和特征,这次爱情将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也不可能进行下去,不可能让于连爱得那么刻骨铭心。相反的,于连的表现就不怎么样了,他总是以他的小农的思想去看问题,总是在怀疑,开始他完全把这场爱情看作是他必须完成的一项责任,自始至终他都只在考虑自己,他是那么的自私自利。我觉得他甚至是别有用心的,他不应该去“引诱”德·莱纳夫人,她的所有痛苦都是拜他所赐;没有他,她会生活得很平静,即使是平庸吧,但最起码不那么痛苦。然而,爱情来了,谁又能说他开她能抗拒得了的呢?发生了,就不应该再去研究谁错谁对的问题了。在这中间,德·莱纳夫人考虑得最多的是道德问题,毕竟她是“修女教养成人的”,她常常觉得这爱情是可耻的,她对不起她的丈夫,她是一个坏女人,要受到天主的惩罚,她甚至把她的孩子的病都说成是天主对她爱情的一种惩罚,再不停止,天主就要夺走她的孩子的生命了,真可谓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但她又无法抗拒于连的深情和骄傲,一旦怀疑于连不爱她,她就要发疯了,因此时刻处在痛苦的煎熬中。最后,她终于打败了道德,不可挽回的爱上了于连。这可谓是一场真正的爱情了。这与琼瑶的《窗外》很相似,李敖先生在评论时,说《窗外》最大的缺点就在于琼瑶没有说出爱情的本质是什么,她不应该说江雁容与康南的爱情是错误的。我想,《窗外》是没有这样做,但那毕竟是一部小说,一个故事,就算是真实的故事吧,并不一定是作者真实的想法,或许作者的用意就在于此,她要给人们一个例子,让之明白这爱情并没有错。小说是常用这种写法的。同样这本《红与黑》也是这样的,只不过它要比《窗外》表达得更强烈一些,我想。
于连的第二次爱情或许不能算作是真正的爱情了,他对玛蒂尔德的爱更多是一种占有欲和征服欲。用书中的话说,就是他在这次爱情中是快乐的,但不是幸福的。而快乐正是来源于他终于让玛蒂尔德彻底的、疯狂的爱上他,他打败了德·克鲁瓦泽努瓦们,德·吕斯们,凯吕兹们,他证明了也的才能,他的优越,满足了他的骄傲或者冲淡了他的自卑。强烈的快乐使他以为他真的很爱玛蒂尔德,把他脑子中另外一个女人给挤到了一个角落里去了。实际上,于连从头到尾,就没有喜欢过玛蒂尔德,这也是他在临死之前承认的。玛蒂尔德是一个典型的富家千金小姐,娇生惯养,骄傲得不得了,名誉在她是第一位的,一切有损于它的,都要坚决反对。她是真的爱于连吗?是的,她爱,只不过这爱只是一天或者两天:当她忘记了骄傲和名誉,她就把于连作为“丈夫”,当她醒来时,他就是“小索莱尔”了。于连为此感到“耻辱(在他自己看来是‘痛苦’)”,就听从科拉索夫亲王的建议采取“欲擒故纵”之计,轻易地让玛蒂尔德真的爱上他了。然而,玛蒂尔德也是非常可爱和有个性的女孩子,她的勇敢实在惊人,居然写信告诉父亲并请求他同意自己和于连结婚,而且一而再,再而三,把德·拉莫尔侯爵搞得七晕八素,最后不得不默许了。这比中国的崔莺莺、杜丽娘、祝英台、七仙女等都要厉害得多。还有以后,她为营救于连,不顾身份,名誉和其他的一切,各处奔走,甚至还求到了她以为是情敌的德·费瓦克夫人;在明知道于连爱的不是她时,并没有放弃营救活动,而在于连被杀后,她居然拿起于连的头颅吻他,虽然她是在模仿,但我们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她是真正爱于连的,而且爱得不能再爱了。她与德莱纳夫人是多么不同的两个女人啊,却又是多么的相同啊!真令人不可思议。
结尾,于连死,德·莱纳夫人随之去世,虽然文中没有说到玛蒂尔德怎么样,但也可想而知了。而导演这出悲剧的人,却都升官发财了。(下见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