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5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中国作家分裂为两大依附群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25 09:02: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中国作家分裂为两大依附群体

文/曾念长


东门吹牛 于 2010-11-24 16:12:32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在中医的评判标准里,行医者按照修为境界可分为下工和上工。如果作家也有下工和上工之分,那么在传统中国,下工应该是指“能文”,而上工则指能“文以载道”。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上工的指称在一度程度上发生了位移,它往往被授予那些具有批判能力的现实主义作家。那是一个失范的转型年代,批判精神因而被许多作家确立为一种文学标准。

历史往往在不同的时间尺度内表现出某种周期性规律。从中时段来看,1979年以后的中国当代文学往往是10年一场哗变,从而持续推进当代中国文学意识形态的新陈代谢;从长时段来看,新世纪中国的文坛出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声音,不正是对100年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回响吗?

让我们来回顾发生在当下的这些历史细节:

2006年7月,在长沙岳麓书院举办的麓山诗会上,谭克修、沈浩波等诗人批判了躲在小楼成一筒的“小文人诗歌”,宣扬当代诗歌写作的现实主义批判传统。这次讨论的策划者和操作者是谭克修,他的身份,除了是一位诗人之外,还是一位在经济上取得成功的城市规划师。而后者正是谭克修在近年来不断介入当代诗歌场域的一个重要外部变量。

2010年4月,年仅27岁的畅销书作家、职业赛车手韩寒高票入选《时代周刊》的“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国内知识界和文化界开始又一次打量这位曾经以叛逆闻名的少年。只是这次他们不再以成人的视角俯视韩寒,而是惊异于这位商业宠儿对现世的讽刺和批判是如此的振聋发聩,并籍此影射当下中国主流知识分子的软弱与无能。

2010年11月,也就是刚刚过去的一段时间,畅销书作家慕容雪村获得中国人民文学奖的“特别行动奖”。所谓的“特别行动”, 是指慕容雪村卧底某传销组织,并写成一本纪实文学作品。这位在零年代初期因网络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而获得成功的作家,同样是这个时代的商业宠儿。这个奖项的锦上添花,本该让慕容雪村完成从文化爆发户到正统文人的身份正名,不料慕容雪村在获奖感言中爆发出了堵在胸中的一股戾气,从他出版这本纪实文学作品遭遇阉割的种种细节来断言当代中国作家已失去了批判的勇气,而他则以此感言表明他的批判立场。

以上文化迹点的梳理仅仅是一次不完全的举例,从中我们却可以提取关于当代中国作家批判问题的两个关键视点:

第一,谁在批判?从谭克修到韩寒再到慕容雪村,我们可以描述出他们共同的身份特征:第一,体制外;第二,商业性。

第二,如何批判?他们将每一次批判的声音导入商业营销的扩音器,而后又借助对主流进行批评的反作用力来推动批判者在商业上的成功。

这样,我们更加完整地看到了当代中国作家的批判困境:批判勇气的丧失,不仅仅是因为作家的言说受到了出版审查体制的全面围剿,还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批判主体受制于资本的冲动和宰制。毫无疑问,这又是一个失范的年代。分道扬镳的作家落荒而逃,纷纷落入官和商的笼中。在过去十年,中国作家在“官用文人”与“商用文人”之间选择站队,迅速分裂为两大依附群体。依附的危害在于,他们已经失去了自主性,他们必须依靠别人的脑袋思考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11 14:13 , Processed in 0.06564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