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弟弟
文/桃园故人
小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非常的高强,这个学习的过程也是十分的奇妙。开始的时候,他们并不懂得词语的意思,听到大人们说,他们觉得好玩就跟著学起来。隔一段时间,他们可能明白一些简单的名词,比如爸爸妈妈,除此之外可能还只停留在“鹦鹉学舌”的层面。用不了多久,他们便突然变得“聪明”起来,会要东西了;如果我们大人不是经常和他们在一起,恐怕听不懂,所以我们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让他们重复,以至于他们急得直哭出来。
我侄子果果就是如此,他说的话常常令我们忍俊不禁。我们初见时,他还只有一岁零五个月大,已经会讲很多话了。我以为他叫我叔叔是因为他父母的教导,第二天他看到我时还是这样,旁边并没有人要求他。他父母一般都是跟他讲国语,由于长期待在湛江,又会一些简单的粤语。比如“狮子”一词,他就念作“西职”,“喝水”念作“喝斐”,鼻音很重。
有一次,我们带他到我大哥家里玩,他和他哥哥抢玩具,弄得哥哥哭起来,一边叫喊著“我要打弟弟,我要打弟弟”。他便就此记住了,并且能够“学以致用”。在此之后,谁要是把他惹生气了,他就依著哥哥的腔调哭喊著“打弟弟”,而且更大声。也管是谁,爸爸妈妈也好,我这个叔叔也罢,还有他哥哥,他都用“弟弟”一词来表示,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打”。由此看来,他知道“打”这个词的意义,但并不会将其与其它的词语连用。我们在旁边笑著,他要是追过来,我们就闪一下。
后来,他不知道怎么学会了“打爸爸”,如果是其他人,还是说“打爸爸”或者“打弟弟”。在他基本上能认识常见的动物的时候,依然不会分辨“你我”。有时候,他问人要什么东西,说“给你”,而在他要给别人东西,却是说“给我”。起初,我常常误解,反应不过来,后来习惯了:他说“你”,那就是说“我”,即指他自己,而说“我”,我就认为是“你”,即跟他说话的那个人。
现在,他什么话都会讲,“你我”不在话下,要“打”谁就“打”谁。有时候,说话的样子真像一个大人,比如你在给他果冻时,他虽然连忙接了,但却说“小孩子不能吃果冻”,好像他自己根本不是个小孩子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