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72|回复: 4

[原创] 江山纪--南京--中山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2 22: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江湖传言:来南京不去夫子庙,会有遗憾,而不去中山陵,则会遗恨。南京名胜古迹众多,中山陵无疑是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个。这座目前中国最巍峨又最简洁的陵园,沉睡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有哪一个百年之后能像中山先生这样,如此浩然如此庄严的屹立在中华大地上?没有。


       午后的时光,陵园路上前来拜谒的人群络绎不绝。缓缓上得台阶,感受中山陵一路宽阔厚重的淡白色花岗石台阶,整个下午人潮一波接着一波,越来越汹涌,但是每个人轻轻走在上面,脸上都有仰望和亲近的神态。台阶两旁的雪松龙柏银杏,色彩简洁单纯;那灰白建筑上深蓝的琉璃飞檐,素净又明快。中山陵从来没有金玉珠宝陪葬,有的只是一道道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墓道,百年后,民国已远,成为历史,而此刻,只有墓主人的身份依然高贵逼人,令人低首肃穆。


        无意再对中山陵的雄伟壮丽多加描绘慨叹,连篇累牍的说这些表层只觉重复啰嗦落入俗套,肤浅苍白得令人生厌,我想起的是一些与先生相关的人事。


                                  一、陵墓设计者--吕彦直


        先生生前多次登临游览南京钟山(紫金山),见此地前临平川,后拥青嶂,视野开阔,气象雄伟,就有身后长眠此地的意愿。



              为尊重先生遗愿,国民政府葬事筹备处通过登报悬奖,征集陵墓设计方案。在众多应征者中,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警钟形图案脱颖而出,被认为是千金难觅,当之无愧的评为首奖。他的警钟形设计,寓意深刻,贴切自然地表达了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警戒之意。中山陵作为一座陵墓,吕彦直在设计上继承了我国传统的陵墓建筑风格,如依山为陵,保留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等中国古代陵墓中常用的基本建筑格局,但又剔除了古代帝王陵墓中的封建糟粕,吸取西方建筑的先进技艺。他依次用“博爱”“天下为公”“民族”“民权”“民生”“浩气长存”十六个字为陵墓主题,概括了先生叱咤风云崇高伟大的一生;台阶建成392级,暗喻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整个构思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别具匠心,天衣无缝。


            不幸的是为了设计南京中山陵,吕彦直呕心沥血,披肝沥胆,积劳成疾。在工程接近尾声时,突患肝癌,于1929318日病逝,时年仅36岁。为一代伟人建造无与伦比的陵墓,似乎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来到世界上唯一的使命,天意乎?宿命乎?令人难以言说!


                         二、座右铭:博爱和天下为公


        “博爱”和“天下为公”是中山先生奉行一生的座右铭。先生本是一个基督教徒,“博爱”是基督徒的精神追求,无可厚非,但对于一个国民革命领袖、政治家来说,似乎有些矛盾和奇怪。看中国千年历史,革命者多尚武,政治家最权谋,毛主席也说“枪杆子里出政权”,观中山先生一生战火中戎马奔波,革命中想的从不是自己,而是民生,以博爱为怀;当上总统后,想的是民主,倡导天下为公,以身作则。他追根究底还是怀着对中国大地深沉的爱,爱之深,恨之切,追求光明,革命斗争才会如此坚决,流离失所,饱受苦难,几度命在旦夕,却一生襟抱不曾变。


        先生早年求学海外,一度行医,后目睹清政府的腐败,深感中国人民苦难似海,毅然放弃行医,投身革命激流。先生和一代文豪鲁迅的早年弃医从文经历何其相似,原来天下间,真正的忧国忧民有识之士,他们的本质如出一辙:以胸怀天下的气度,俯首甘苦,拯救国民!如果世间的每一个人都能悟透先生的博爱、为公情怀,以其为精神榜样,行为师从效仿,从政者为民想,从商者少计利,为师者艺高身正,为民者相互关爱,我们的世界,美好大同,指日可待!


                      三、灵魂伴侣:宋庆龄


        以一个女性的眼光来看,宋庆龄的人生是残缺的,甚至是单薄不幸的。年轻时与先生一道参加革命,成为先生的得力助手,后冲破家族世俗的重重阻力,与先生走到一起,组建家庭相亲相伴。宋庆龄晚年提及当初违抗父母之命与先生结婚,说道:“我爱父亲母亲,也爱我的先生,今天想起来还难过,心中十分沉痛。”


       她身怀六甲之时为掩护丈夫而奔命于枪林弹雨之中,保全性命之后却又流掉孩子,这是国母的第一次受孕,也是最后一次!因为革命,因为丈夫的事业,她丧失了做母亲的机会,这是一个女性难于弥补的缺憾!婚后仅几年,先生便病逝,先她而去!此时她年仅三十二岁,此后经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空窗守寡,孤独度日。虽然去世之前她已赢得世人的景仰,地位之高,为同时代女性的巅峰,但她的大半辈子,也许只能以思念先生来充实!多少年凄清寂寞,酸楚慨叹,言语难以形容。“生同寝,死同穴”,这是中国传统的恩爱夫妻的誓言,可是宋庆龄死后并未与先生合葬中山陵,她不愿意分享丈夫的伟大崇高,她选择了默默入葬上海宋氏墓园,还了父母孽债,永远挨在父母身边,做一个亲爱的女儿,生前同先生,死后伴父母,生前身后,彻底安息!


                 四、日本人的中山情结


       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残暴发指行径,是世界公认的人神共愤,难以容忍。1937年,日军攻占南京后,血腥屠杀三十万中国军民,炮制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彼时,南京城四处硝烟炮火,建筑物被炸毁烧绝,难民流离失所,四处逃窜求活命。然而,整个南京城,唯有中山陵,没有受到日军飞机大炮的轰炸攻击。1937年,中山陵巳基本竣工,日军在雨花台、中山陵附近枪杀、活埋、强奸,实施种种兽行时,没有一个日军兵士敢闯进中山陵里面去捣乱劫掠,这么出人意料微妙难堪的事实,到底是为什么呢?


        有资料说,孙中山为推翻满清封建皇帝,建立中华民国,在日本住过很长时间,在这期间内,孙中山和日本天皇裕仁私交很深,日本发起侵略中国之时,日本天皇裕仁,曾有过旨意,日军占领中国后,什么都可以毁灭,就是不准动孙中山的一丝一毫,凡谁家里供有孙中山像的,一律不准进入骚扰。这大概算是裕仁天皇对中山先生的一点歉意吧。南京城里有些难民依靠孙中山的画像,躲过了不少日本兵的骚扰,死中险求生。一些进入居民私宅的日本兵看见了孙中山的画像,竟然鞠躬行礼,后掉头走开。资料若果真属实,真可谓惊天动地,可歌可泣。此刻身体发肤,一丝一毫无不感受到中山先生高山仰止的人格魅力!
 


             哎,叹一声,浩浩长江水,巍巍中山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2 22: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意再对中山陵的雄伟壮丽多加描绘慨叹,连篇累牍的说这些表层只觉重复啰嗦落入俗套,肤浅苍白得令人生厌"
你是个明白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2 23: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声,你也很聪明,快赶上我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2 23: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个十分热爱生活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2 23: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差得远_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5-25 19:41 , Processed in 0.04465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