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554|回复: 5

[公告] 从团风到武穴——目击者记忆中的渡江战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0 00: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文:旅途人

历史背景: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在从湖北宜昌到上海的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部署了70万兵力,幻想依凭长江天险和海空军优势,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任总前委,在江阴至湖口间500余公里的地段上,有重点地分路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另以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在武汉正面钳制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渡江命令。解放军22日胜利突破国民党军近千里的江防阵地,控制了江阴炮台,封锁了长江,23日晚解放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南京。
武汉地区的白崇禧不愿以和平方式解决中南地区的问题,准备南撤湘赣粤桂地区,继续抵抗。5月14日,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在湖北团风至武穴地段横渡长江,16日解放汉口,17日解放武昌和汉阳。
渡江战役共歼敌43万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划江而治”的阴谋,解放了苏、浙、闽、赣、鄂等广大地区,为进军中南、西南、华东、华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全中国的解放。
1949年5月12日凌晨,浠水县兰溪镇。伴随着激烈的枪炮声,一枚碗口大的炮弹砸破瓦房顶,落在王又来家的木楼板上,是枚哑炮。在“在阎王殿走过一遭”的王又来今年已是82岁。
仅一天之后,距兰溪约数十公里的团风镇,做糕点的张师傅也被“倒豆子般”的枪声吓得钻到了桌子底下,时年30岁的肖中维,朝他向外高高撅起的屁股拍了一掌,调侃道:你藏头不顾尾啊……
这些支离破碎的片段,来自曾目击“团风——武穴渡江战役”的老人们的回忆。近日,记者自武汉出发,沿长江北岸一路往西,在团风、兰溪、蕲州、田家镇,探访昔日战场遗址,凭吊烈士公墓,拜访目击者。
    60年前那段历史,就这样在眼前逐渐清晰。
四野打团风,地方工作组也去“凑热闹”
在团风城郊的举水河畔,一座红色钢构雕塑耸天而立,底座上铭刻着“渡江战役纪念碑”字样,这个建筑以及正在建设中的纪念馆和渡江公园,都是团风县开展“红色旅游”计划的内容。“1949年5月11日,四野先遣部队15兵团156师466团奉命解放团风,并以团风为突破口强渡长江……”已退休的团风县党史办主任林泉摩挲着纪念碑上的铭文,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战火纷飞的60年前。
那一年,他才19岁,但已是黄冈县联防指挥部新集区工作组组长。14日晚,指挥部政委陈志远对他说:四野在打团风,我们也去凑凑热闹。
当时工作组一行十余人挎着枪就往团风赶,15日早上到盘石桥时,看到解放军正在掩埋烈士遗体,才知道战斗已经在一天前结束了。“当时挖了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上百具解放军战士的遗体挨着码在坑里。”他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只有十来具棺材,那是解放军从当地老百姓家里临时买的,其余的都是用白布裹着。
按照林泉所指的方向,我们穿过团风城,再步行穿过几十米泥泞的小道,在一片民房后面,终于找到了烈士们长眠的墓地。
墓园不过几十平米见方,四周用木桩铁丝网围起,坟堆前有座高约5米的纪念碑,上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前依稀可见花环和踏痕。墓园铁锁把门,我们无法找到墓园管理者,只得冒昧穿越栅栏,在淅沥的小雨中,凭吊革命先烈。
肖中维今年已届90高龄,渡江战役时为团风商务会副会长。他现在还清晰地记得,那天傍晚,一个穿军装的高大个找到自己,说是解放军的团长,马上要打团风。“我领着他一家家敲门了解情况,还带他到全镇最高点——鞠幺爹家的三层木楼楼顶看地形。”
半夜后开始响枪。肖中维回忆说,由于解放军的保护,解放团风的战斗只有一个叫贺北风的老百姓,躲在船舱里被误伤而死。
解放后,林泉开始潜心研究这段渡江战役历史,据他介绍,盘踞在团风镇内的为国民党白崇禧126军304师912团3营,还有2个连的地方武装,在镇东、北、西南角三处各构筑有一个碉堡。
战斗从5月13日23时24分开始,经过7小时的激战解放团风。在攻占西南角碉堡时,466团1营遭到巨大伤亡,最后调来一架山炮直射,才让碉堡中的敌人挂出白旗。
    60年时光弹指而过,昔日战场的硝烟已尽然散去,曾经著名的团风深水港,因长江改道而不复昔日繁华,但依托武钢、鄂钢、黄石冶钢等毗邻企业,现在的团风正竭力打造成中部钢构生产基地。
木板上写着:魏二强,22岁,河北人
兰溪镇距浠水县城仅30分钟车程,为浠水河的入江口,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
记者在浠水县老干局找到了已届百岁高龄的周雄老人,渡江战役时他曾是兰溪区长,负责领导支前工作。谈起发生在兰溪的那场战争,老人已不记得具体细节,只是反复说着“激烈得很”三个字。
浠水河入长江一段河道在解放后曾改道,旧河道上依然矗立着一座三门石拱桥。附近莲花村72岁的王又双指着石桥一端的鸡窝山说,当时国民党部队在那里建了一个碉堡。1949年5月15日凌晨,解放军开始发起进攻,冲上好几拨人,都很困难。“后来河西的部队发射了几颗照明弹,炮兵分队趁着光亮瞄准碉堡,一炮就把它轰哑了。”
据浠水党史办工作人员介绍,当时浠水县大队1个营配合四野嫩江部队48军18团,由县城分三路进攻兰溪,而驻守兰溪的是国民党126军30师914团、安徽沈光武部1个保安团、浠英罗三县绥靖团和“华中剿总”的川军共3000余人。战争结束后,敌军全部被歼或被俘,解放军牺牲百余人。
与王又双同村的王又来今年82岁,他指着鸡窝山一侧的坡地说,当时牺牲的烈士都葬在那片坡下,每个坟前都竖着一块木板,他还清楚地记得其中一块木板上写着“魏二强,22岁,河北人”。
王又双说,自己念初中时,每年清明还在那儿献过花圈,现在的小孩子都不知道这段历史了。
    “十八桨”处,扎竹排助解放军渡江
从兰溪出发,沿长江北岸继续西行,大约二三十公里,江面骤然开阔,几个码头一字排开,货运船只来往穿梭,这就是古城蕲州了。
蕲春县政协的史教文卫委员会主任张梁森,对蕲春地方志多有研究,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位于城外的竹根山烈士陵园。在一片苍松翠柏之间,49位为解放蕲州城献出生命的解放军战士长眠于此。“蕲州据山临江,城墙坚固。”他说,当时在蕲州城内的守军有国民党46师一个营和一个突击排,蕲春绥靖团一个营及城安乡常备中队共800余人。为加强古城防御,守军强拆了江岸至北门三层楼商店和民房72家,挖取了水西门至东长街全长1公里的铺路石板,在城防线上筑起明暗碉堡几十座。
5月14日凌晨,四野129师一个团兵分三路进攻蕲州,势如破竹。“在北门遇到了麻烦,解放军用杉木绑成的云梯强行登城,敌人则趴在城头用手榴弹、刺刀把登城士兵打下来。”张梁森介绍说,当时的主攻连长打红了眼,捆上一束手榴弹,带住火线,让战士们架起云梯,他一跃冲上城墙,被敌人打了一梭子,连长身子晃了几晃,仍坚持爬上城头,拉开导火索,把手榴弹扔进敌阵。后续战士一拥而上,端起冲锋枪横扫残敌。当日上午10时许,蕲州城解放。
比蕲州早两天解放的武穴县田家镇,是一个临江小镇,当年的“团风-武穴”渡江战役的最东端渡口就在此。
该渡口位于田家镇的铸钱炉村附近的“十八桨”,那是长江中游一段特别狭窄之处,据说自此处渡江,船桨只需划十八次就能抵达对岸,故名。
铸钱炉村88岁的农民尤玉清和许多乡亲们一样,在60年前的那个傍晚见证了那场壮观的大渡江。“从傍晚一直到大半夜,先是人坐小木船过去。”他说,后来小钢炮和军马靠当地老百姓扎的木筏子渡江。“当时解放军来的时候,守田家镇的国民党军队炸断了马口湖上的一座木桥后,就逃到对岸去了。”尤玉清说,基本上没怎么交火就占领了渡口。
在渡口附近,我们找到一座“红色渡口”纪念碑,据碑文记载,四野48军共5万余将士,在红色渡口附近强渡长江天险。
团风县前党史办主任林泉介绍说,根据四野军史,“百万雄师”过大江,“团风-武穴”这一段有30余万。他说,在夺取江北的渡江据点时,许多四野的将士牺牲,他们倒在了黎明前,实在令人扼腕叹息,“此后的强渡长江,则由于国民党白崇禧部队无心恋战,基本上没有遭遇大的战役,大军直逼武汉,为顺利解放三镇创造了有利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0 01: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打中国人算个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0 04: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测试

反动统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0 08: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村长意思:

号召广大网民,再来一次渡江战役时,要学习学习前人经验。。。

哈  哈 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0 09: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难道我们也来次内讧····
分派别,派系我觉得好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0 22: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推翻腐败政权,重新诞生腐败政权,中国走弯路,百姓造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11-29 09:30 , Processed in 0.05172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