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51|回复: 0

[转贴] “可卡因门”监管部门不能总当“跟屁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1 14: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中国食品科技网

  奥地利生产的红牛能量饮料被发现含有一级毒品“可卡因”成分,在海外遭遇下架。昨日,国家质检总局表示,正在对国产红牛饮料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将及时对外公布。(《新京报》6月2日)
  “困了累了,我要喝红牛”,一句广告语,让“红牛”能量饮料深暖人心。但最近因“可卡因门”事件,又让消费者对其变得如临大敌。更让消费者揪心和惴惴不安的是,在德国、奥地利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纷纷让含有一级毒品的红牛下架时,国内权威部门却没有任何检测报告。
  难怪乎,有少网友发出类似的质疑:“这个红牛生产已经近二十年了,为什么我们的检测部门就检测不出来,非要等别人检测出来了问题我们才去检测吗?”尽管网友的话有些率直,但不无道理可言。
  回顾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就能充分验证网友的观点和看法。从苏丹红、强生、阜阳劣质奶粉、到红心鸭蛋、福寿螺、多宝鱼,再到三鹿奶粉,几乎所有事件都是先被被消费者、媒体率先揭露内幕的,或者是被国外检测机构披露出来,监管部门总是在扮演“跟屁虫”的角色,这导致问题出现后,消费者常常因听不到权威声音而无所适从。
  至于监管部门为何在信息发布和食品检测方面一贯慢半拍的原因,一方面,信息披露体制阻碍了信息公开的及时性。从国外来讲,一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在收集到可靠信息后立即发布相关警告或指令。而在国内,在监管部门收集到安全问题信息后,都必须上报上级主管卫生部门,然后再通过上级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严格审批,在最大程度地保证消费者利益和国内市场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卫生部才发布相关的产品安全警告或提醒。试想,在如此众多环节下,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安全警告总是姗姗来迟。
  与此同时,检测标准严重滞后。在很多情况下,国家质检部门不是不想向公众及时发出安全警告,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说,我国1996年出台《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其中规定禁止将“苏丹红一号”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生产。但10年后发生苏丹红事件后,国家仍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有关“苏丹红一号”的检测方法和标准。正是由于中国的检测标准滞后,这些洋品牌常常在出现安全问题后,总是表现得傲慢无礼。
  值得欣慰的是,6月1日颁布施行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凡经综合分析表明可能具有较高程度安全风险的食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并予以公布。包括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对食品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等。显然,这一条款意味着,食品安全监督关口前移,安全评价由“事后”变“事前”,这不仅有利于打破僵化的监督模式,而且也有利于扭转食品监管部门总是慢半拍的局面。
  当然,国内食品监督部门要想摘掉“跟屁虫”这顶帽子,不仅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更为重要的是,国内食品安全标准的缺失如何尽早弥补?相关检测技术如何尽快提高和跟进?与百姓生命健康休戚相关的日用食品信息安全发布体系的构建如何更科学、更完善?类似问号无疑都应当尽早拉直,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红牛,不是人人都能喝的
  这几天,有关“红牛饮料被检测出含有微量可卡因”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据媒体报道,奥地利生产的提神饮料红牛,被德国及台湾先后发现微量可卡因,随即香港抽查样本化验,证实三款红牛饮料中确实含有可卡因。而红牛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则表示,内地销售的红牛饮料均为国产,绝对不可能含有可卡因。目前,国家质检总局正在对国产红牛饮料的原料及产品进行检测。
  作为一种口感不错的功能饮料,红牛深受不少消费者喜爱。目前市场的功能饮料为数不少,但大多数功能饮料都没有标示适用人群和食用方法,或者避重就轻含糊了事,更没有详细标明每一种成分及其具体含量。业内人士透露,功能饮料越来越多,背后还是利益推动,功能饮料毛利比普通饮料至少多两成。
  功能饮料打着增强机体防御力、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旗号,迎合了人们追求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需求,近年来在饮料市场上异军突起,颇受消费者欢迎。但却没有多少消费者知道,这类特殊饮料的好口感和所谓的健康功能全部来自于食品添加剂。虽然已经批准应用于饮料的添加剂有上百个品种,包括各种维生素、矿物质(钙镁铁铜锰等)、氨基酸(牛磺酸、赖氨酸等)以及麦芽糖醇、木糖醇等具有特殊功能的甜味剂以及增稠剂。但这些添加剂大多是人工合成的,真正的天然添加剂不仅数量较少,而且价格较高。目前市场上的饮料添加剂还是多以人工合成的为主。不同的饮料添加剂适合不同的人群,功能性饮料并非所有人都能喝。
  比如运动型功能饮料就不适合老人和小孩摄入。服用此类饮料的前提是大运动量后大量消耗体力,体内矿物质和维生素消耗过快。通过喝含有较多糖分、水溶性维生素以及钠、镁、钾、钙等矿物质的运动型功能饮料能有效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以达到迅速恢复体能的目的。如果没有做过任何运动就大量饮用此类饮料,体内维生素补充过多,反而有可能造成维生素中毒。另外,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也不适于饮用功能性饮料。商家不标明适用人群反而大肆炒作所谓功能饮料的健康概念,实在有误导消费者之嫌,管理部门应该对此进行适当干预。
  而更令人担心的就是功能饮料中使用的添加剂是否合法,添加剂的含量是否控制在人体可接受的范围,其配方是否科学合理。从境外红牛功能饮料发现可卡因一事来看,这些担心显然并非多余。《食品安全法》规定任何食品添加剂目录外的物质都不能使用。但从目前情况看,显然并非所有的功能饮料都经过了有关部门的严格检验,更多的还是靠相关厂家的自我把关,这显然不能令消费者放心。有关部门在对国内销售的红牛功能饮料的原料及产品进行检测的同时不妨对其他的功能饮料也进行同样的检测,早日给消费者一个放心的答案。毕竟我们不可能都象专家建议的那样,为了预防万一,只是喝水而不喝任何饮料。
红牛涉可卡因被调查 内地进口红牛已全线下架
  “红牛”被爆涉“毒”调查
  6月1日,《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的第一天,红牛品牌饮料中因查出微量可卡因,而成为食品安全的又一热点事件。
  当日下午,国家质检总局发出公告,称正在对内地红牛饮料的原料及产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将及时对外公布。
  红牛中国公司随即发表声明称,内地生产、销售的红牛产品绝不含可卡因。但香港、台湾的“红牛”纷纷检出问题,“红牛”处在舆论的漩锅中心,
红牛饮料要不要暂停销售,也成为各界的关注的焦点……

  进口红牛全线下架
  可卡因被定义为一级毒品,这种充满罪恶的药物,竟然溜进了我们常见的饮料—红牛当中。
  据5月30日台北中央社报道,经当地民众举报,台北销售的,由奥地利进口的“红牛功能饮料”含有可卡因。这批含有可卡因的“红牛”由台湾南联公司进口,数量达到17165箱(每箱24罐)。
  检举的民众称,德国相关单位已经验出奥地利红牛公司生产的“红牛功能饮料”含有可卡因,德国方面已经全面禁止进口并立即下架。因此民众向台湾的相关机构进行检举,而在来自奥地利的“红牛功能饮料”中,检出可卡因含量为0.03微克/升。
  台北市调处表示,从2009年4月开始,南联公司已经开始将奥地利进口的“红牛功能饮料”销售到下游的分销点。台湾的各大卖场和百货公司都有销售,其售价相当于人民币11-14.2元不等。
  目前,台湾已将所有进口的“红牛功能饮料”全线下架,全力追查产品流向。并声称凡执意贩卖者,将可能触及《毒品危害防治条例》,最重可处死刑。
  无独有偶,6月2日,在香港所销售的3款红牛也被证实含有可卡因。分别包括“红牛可乐”、“红牛无糖配方”及“红牛功能饮料”。其可卡因含量介乎每升0.1至0.3微克,较台湾所检出的含量高出10倍。
  香港禁毒处对此表示,可卡因属毒品,凡藏有或者销售可卡因均属触犯刑事法规,并且呼吁进口商及零售商立刻停止销售含可卡因的红牛饮料。陆伟雄律师当日也在香港《文汇报》提出,根据香港《危险药物条例》,可卡因被界定为一级毒品,市民不得饮用或藏有,“如果真是有可卡因,市民收藏红牛便等如藏毒,饮用红牛便等如吸毒,一经成罪,最高可被判监数10年。”
  但截至记者发稿时止,没有任何机构解释可卡因是如何进入“红牛饮料”、并声称对此事负责的。( 特约记者 黎广 韩洪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2-21 18:51 , Processed in 0.03625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