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梅川蔡林村有位上海老知青扎根农村50年,艰苦岁月的故事让人敬佩!她叫董龙妹。
梅川蔡林村有位上海老知青扎根农村50年,艰苦岁月的故事让人敬佩!她叫董龙妹。
日前,在张牌村老知青陈老师的推荐和全程陪同下,去梅川镇蔡林村蔡田垸实地釆访了上海老知青董龙妹,她扎根农村50年,艰苦岁月的故事,真的让人敬佩!
董龙妹1952年9月28日出生在上海市老城隍庙社区,母亲江苏人,继父湖北广济松阳人,1969年在上海普育中学毕业后,正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由于董龙妹家有姊妹兄弟四人,她是老大,当初要是不走,每天都会有一大批人上门敲锣打鼓,喊口号,么办?无奈只有一条路--迁户口走人了。正巧,那时她继父刘怀德的广济朋友蔡上青去其家中访友,于是委托朋友带她只身一人,背着行囊从上海乘船经武穴到梅川蔡田垸,在武穴下船后,又遇隆冬大雪,没有汽车,只好踏着齐脚深的大雪,步行七十华里,艰难的到了蔡田垸,开始了扎根农村生涯。
梅川蔡林村有位上海老知青扎根农村50年,艰苦岁月的故事让人敬佩!她叫董龙妹。
梅川蔡林村有位上海老知青扎根农村50年,艰苦岁月的故事让人敬佩!她叫董龙妹。
蔡田垸隶属蔡林村,属半丘陵半平畈地带,农民以种水稻、棉花为主。花生和芝麻等经济作物约占三分之一。刚到农村,什么也不懂,一次看到田畈里,有一片绿油油麦苗,她就扯一把当着韭菜回去准备当菜吃,结果还闹了一场笑话。还有一次,是刚来生产队的1970年下田插秧时,蚂蝗爬到她脚上吸血,么样弄不掉,急得手忙脚乱,大呼小叫,后在同村的大姐告诉她用手中的秧蔸一抹就轻松搞定了。董龙妹说,在生产队劳动,苦,我不怕。父母曾说过“要记得吃得苦,方为人上人。”我想既然来到农村,就要准备吃大苦耐大劳,自然在生产中一点都不甘示弱很积极:挖塘泥、挑担、拔秧、插秧、割稻、上水利样样我都冲在前面,从不输给人家,年年还被评为生产大队的先进,拿到一纸奖状,那愉悦劲甭说了。
董龙妹是经媒妁之言,与蔡田垸蔡金华在1970年底结婚的,后生育二子一女,婆婆共生育三子四女,但婆婆一直跟龙妹家一起生活,而且婆媳关系胜于母女,记得1972年生大儿子时,因家里穷,坐月子时,上半个月还勉强吃得饱,但下半个月粮食就不夠,婆婆总是晚上偷偷为她开小灶。后来婆婆几个女儿相继出嫁了,女儿回娘家带点礼物,婆婆舍不得吃,总是给龙姝吃。这样在农村一直劳动了近11年。
梅川蔡林村有位上海老知青扎根农村50年,艰苦岁月的故事让人敬佩!她叫董龙妹。
梅川蔡林村有位上海老知青扎根农村50年,艰苦岁月的故事让人敬佩!她叫董龙妹。
1980年是广济县落实知识青年政策最后的一年,龙妹被广济县招工安排到离她家不远的南泉瓷厂包装车间当上了工人,据我的同学玉强昨晚给我微信说,(同学时任瓷厂厂长)“龙妹原在瓷厂期间,对她的评价:她既有城市知青的钢义与疲态,同时又有农村女伢的温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扎根农村五十年如一日,用她的言行举动实践了自己的初心。可好景不长,因社办企业效益不好,1993年瓷厂倒闭,尽管她现在退休拿了每月近2000元的退休金,也是那时她东挪西借的钱买的社保,因为当时企业垮了,无力支付社保保险金。1989年党中央落实知青的特殊政策,龙妹1972年出生的大儿子被招工到上海钢厂工作,并在上海成家立业,她也回上海医院里当护工,日夜操劳,一切为了生计,二儿及女儿尽管户口还在农村,但都在上海打工,同时买了房子。龙妹老俩口2012年也将农村户口迁往上海了,按理说,龙妹全家都在上海,应该很是满意了。可天有不测风云,2007年年初,龙妹的婆婆突然患老年痴呆,并重病卧床不起,龙妹得知婆婆重病消息后,主动担当起大媳妇的责任,毅然放弃在上海的幸福生活,同丈夫一起回广济蔡田垸照顾年迈重病的婆婆,当龙妹回农村家里,那时婆婆联自已儿女就不认识,唯一认得是大媳妇龙妹。龙妹说,我来蔡家后,婆婆对我视同已出,护理婆婆是我的责任,由于婆婆屎尿失禁,她日夜陪伴婆婆身边,没有一句怨言,直到2009年年末,婆婆离世。湾里人们都说,龙妹作为从上海来村里的老知青,如此孝顺婆婆真的难得!
梅川蔡林村有位上海老知青扎根农村50年,艰苦岁月的故事让人敬佩!她叫董龙妹。
此后,龙妹老俩口大多时间就居住在蔡田湾过着平常而简单的生活。可命运作弄人,龙妹的丈夫前年因严重脑溢血中风,至今卧床不起,,右手右脚弯曲不能自理,全靠龙妹精心护理,有时早餐,她还要推着坐在轮椅上的丈夫去两里之外的居杠街上用餐,特别是早上为丈夫穿衣或洗澡,其丈夫一米七的个子,加之手脚扭曲,一点用不上力,全靠龙妹肩扛背驮,累得全身是汗。由于丈夫重病心情不好,还经常骂她,她也是刀子咀,豆腐心,吵过之后,还是一如继往的护理着。为了减轻儿女们的负担,龙妹在护理好丈夫的同时,还种了八升田的稻谷,四升地的菜园,芹菜、大蒜、碗豆、蚕豆、罗卜、白菜等样样都有,另还养了30多只鸡,龙妹还跟笔者说,今年她种的八升田,就收获了1100多斤稻谷哩!
在采访返回途中,笔者与陪同的陈老师聊天中认为:在董龙妹的人生中,有三次受国家政策左右,首先是下乡,作为老大的她,一个“情”字而离开上海;其次是她儿子享受国家特殊政策,被招工到上钢后,又面临瓷厂的不景气,她又回到上海打了一份报酬不错的医院护工,然婆婆病重而返乡,体现了一个“孝”字;第三次是依据上海特殊政策,老知青在农村定居而子女在沪的可连同老伴迁居上海后又遇老伴患病而三次重回农村体现了一个“义”字。在中国的文明史忠孝情义一位普普通通的老知青董龙妹身上传承,真的让人敬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