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81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街谈巷议] 那渐行渐远的旧时农具,不可忘怀的家乡乡野温情(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0-31 14:55:4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十月中旬末,笔者曾去过由市委、政府在大金镇张榜社区文化广场举办的武穴市“广药杯”第五届农民文化艺术节暨10.17全国扶贫日现场采风,拍摄到一组那渐行渐远的旧时传统农具,不禁回忆起儿时不可忘怀的家乡乡野温情。                下面,俺就一起逐一为您重拾往日的回忆,重温如今渐行渐远的老广济县农村传统农具。同时也是想让和自己晚辈这一代青少年,真切地了解他们的父祖生活过的田园景色,了解他们的父祖曾经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使用过的农具。看一看他们的父祖利用这样一些旧时农具,描绘出怎样的旧时生活图      
纺线车
      纺线车是用来把棉花纺织成棉线一种简易劳动工具,现在很少见了。在五、六十年代,在家里还看到我奶奶在纺线,手有点痒,忍不住上去试了几下,但手一摇,线就断了,因为那时孩提就是好玩。奶奶告诉我,中间轴不能太紧,那样不好抽,也不好用。棉花一定要铺匀,要顺着棉花络,大约搓成两厘米粗,30厘米长棉捶,纺线时候右手转动纺车,左手握着棉捶,用拇指和食指及中指松紧控制线粗细,右手不能转快了,否则会形成疙瘩。线上劲不能多也不能少......奶奶纺线粗细均匀,没有疙瘩,当时农村好多都是拿着棉花让姥姥给纺线做衣服、缝被子。
     这是由纺线车纺织出来线,是老粗布原始材料。把线染色,织成老粗布。老粗布是劳动人民世代延用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鲜明民族特色,是淳朴劳动人民用原始纺车,织布机一梭一梭精心编织而成,近几年又流行老粗布制品,有已经不是纯手工了。
   
石滚


    石滚是一种石器农具,圆柱形,一头大,一头小。两端有洞,使用时用特制方形架套在石磙上,用牲口拖拉着,因为两端大小不一,工作起来是作圆行轨道便于碾压已摆成片的麦子,谷子,使粮食脱离穗子。        
   
马灯
    马灯一种可以手提的、能防风雨的煤油灯,骑马夜行时能挂在马身上,因此而得名。在俺老家广济县大部分用于晚间出行和劳作上,尤其是有风有雨的天气,真是乡亲的照明利器!
      

水车
        记得在六十年代在生产队做工分时,毎逢入秋八月,晚稻抽穗灌浆,水是断乎不可以缺少的。偏偏年年这个时候,经常是干旱少雨,村庄周围几口水塘里的水,在大旱之年,是远远解不了一个大田冲里那上百亩庄稼饥渴的。
若在如今,天不下雨就算了,河里有水,机器抽就是,一点也不用担忧。可是五十年前,则必须用水车从河里车水抗旱,一级一级地将水车进高田。那高亢的车水号子,那吱呀的水车响声,那热闹的劳动场景,那辛勤的劳动过程,至今深深难忘。
脚车,顾名思义,就是用脚踩踏转动的水车,和手车的形式基本相同。只是它比手车大得多,也长得多。动用脚车,是干旱到一定程度,非抗旱不可了。稻田里起了小裂纹,不抗旱,庄稼将面临绝收。这时候生产队青壮劳力会全体出动,从河里把水往高处的水稻田里盘。
从河里(或塘里)把水往高处盘,要先安装水车。那时候,我们队里有两个或三个人踩的水车。水车搬到河边以后,车小头下到河里,河水漫过车轱辘正好,然后用石板垫平,车的大头架高,车口子两边用硬泥围成一道水坝。水车车身安好之后,再安装车架,车架和眠杆是配套的。车架是两根支架顶上穿一根大碗口粗的横木,底下有四只脚,脚车眠杆就架在四只脚上,人伏在横木上面用脚车水。
这眠杆是一根比较结实的圆木做的,中间粗,两头稍细,正中安着六个拨齿,两边各有十字交叉的两对共八只、半圆柱形车槌。车架子安稳了,将眠杆的轴放进车架两边的槽子,取下车龙骨套在眠杆的拨齿上,用车键子连起来,脚车就算装好了。
最后,在车架前面不远处钉下一根木桩,用粗草绳将车架两头连在木桩上拴好,以保证车架子在人用力车水时,不会倒下。做完这些,就可以车水了。几个人爬上车架子,每个人的双脚同时踩住眠杆上的车槌,一齐用力往后踩,眠杆就转动起来,拨齿带动龙骨,龙骨上的许多车幅子便沿着车箱将河里的水源源不断地拉上来,从车口流向高处。那时候车脚车的大多是小伙子,力气正旺。两个人或三个人齐刷刷地上了车架,就只听见水车转动时那咿咿呀呀的声响。车幅子下水时噗噗噗噗的,声音沉闷而节奏整齐;出水口的水哗哗的响着。几部水车同时车起来,那声音喧闹非常,几里路的河对岸都清晰可闻。往往沿河的生产队都会在相同的时间车水抗旱,那些夜晚河边灯影绰绰,人影绰绰,水车的声音响彻凉爽的秋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8-11-2 11:00:10 | 只看该作者
很多农具快要灭迹了,建议市博物馆要抓紧收藏,这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凝集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15 16:39 , Processed in 0.04905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