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901|回复: 2

[街谈巷议] 来自《梅川三月三》三期的报道(一):纪念四祖道信大师诞辰1438周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5 10: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公元580年即北周大象二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四祖道信的出生日。2018年年4月18日这一天,就是道信大师诞辰1438周年纪念日,在吉庆之年里,用文字方式来纪念四祖道信大师的诞辰。
      道信大师,为中国禅宗第四祖,俗姓司马,祖籍河内,其父司马申,奉召来齐昌郡析立永宁县,成为首任县令。道信大师就在立县的次年孕育出世,生而聪慧,幼慕空宗,年七岁礼求经师,于师不纯,便独自“密怀斋戒”五年。
隋文帝开皇十二年,欲求解脱法门,入舒州皖公山参谒三祖僧璨大师,于言下大悟,奉侍师十载,得其衣钵。大业十三年,道信大师领徒众至吉州庐陵寺,遇群盗围城有七旬之久,其时泉井枯涸,众皆忧惧。道信大师劝城中道俗念“摩诃般若经”,盗贼遥望城内如有神兵守护,“城内必有异人,不可攻矣”,便自行散去。
     其后,道信大师途经江州,受当地道俗恳请大师留庐山大林寺留住十载。唐武德七年归蕲州,住破头山三十余载,并传法于五祖弘忍,旁传弟子法融,立牛头禅门。
     释门孝行天下,道信将本无双峰的破额山改名“双峰”山,将“双峰”喻似父母恩德冠于称谓之上,故又称“双峰道信”大师。贞观十七年,太宗闻其道风,三诏入京,道信大师上表辞谢,太宗派遣使臣,谓若不起命取首级,道信大师引颈就刃,神色俨然,使者异之回奏,太宗更为叹慕,遂赐珍缯。
永徽二年闰九月四日,垂诫门人,安坐而逝,世寿七十有二。大历年唐代宗敕谥道信大师为“大医禅师”,塔铭“慈云”。世人遂并称道信大师及徒弘忍之道法为“东山法门”,法传四方,被誉为“法妙人尊”。印顺法师认为:“禅宗四祖道信,在中国禅宗史上是值得重视的,乃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
佛法东流中土,为求得生存与发展,不得不适应中国文化传统并与之融互,形成独具特色中国式佛教。在某种意义上讲,胡适博士曾说:“中国禅并不是来自印度的瑜伽或禅那,相反的,却是对瑜伽或禅那的一种革命。”它已经偏离了印度原始佛教的特性。
四祖道信,继存达摩所传《楞伽经》禅法,并与《般若经》离言绝相之教,开拓为“随心自在”的禅修生活,奠定了中国禅宗的基本风格。中国禅宗是在道信及弘忍师徒的传播下正式形成了体系。
     西域的“禅那”和东土的“老庄”的关系,铃木大拙博士说:“禅师最明显的特质在于强调内心的自证。这种自证和庄子的‘坐忘’、‘心斋’及‘朝彻’是如出一辙。”庄子的根本精神便是禅的核心。”
西域佛教不太注意引导众生修行,推行小乘禅法。而中国佛教则恰好相反,通过建立宗派以扩充自己势力。自达摩入华带来大乘禅法,随着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加快,禅宗也迅速地实现了中国化的进程。其中,禅宗四祖道信就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过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焕长老说,“中国禅宗源道信,没有四祖道信就没有中国佛教禅宗。”
    禅宗最初的楞伽师,注重《楞伽经》,遵守一种严格的戒律,修持头陀行,严格规定,出家人不许在一地久留,以免产生留恋,居无定所。尽管他们随方传教,却不能形成一种宗教团体,这种状况直到道信时才发生了巨变。他先在庐山大林寺住了十年,后又在黄梅双峰寺定居了三十余年,并且“聚徒五百人”,这与楞伽师的做法完全不同了,具有明显的中国佛教特色。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与其它教派不同。“不立文字”的传统在道信身上即有所改变。据《楞伽师资记》载,道信著有《菩萨戒法》和《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等重要论述,可惜原稿早已失传,但主要内容幸被其四传弟子净觉撰入《楞伽师资记》之中,主要讲述了“诸佛心第一”、“一行三昧”、“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守一”和“看心”等内容,是最早记载禅理最多的一位禅师。
综观道信禅的诸法,归根到底在“心”与“佛”上,也就是佛在人的心中。因人心具有清净和薰染两重性,只要不使人本来清净的心受到薰染,不为追逐名利及诸杂念所累。正常的心即具备了佛性,当心是佛,即身是佛。但是,真正使清净心不产生诸杂念所扰,并非为易事,试想,身处五浊娑婆世界,七情六欲俱全,随处有染,这正如“常在河边走,那有不湿鞋之理。”欲使原本清净佛性常现,不被诸薰染所恼,不产生邪念,就须“坐禅”。
唐人杜朏撰《传法宝纪·道信传》如是言,“每劝诸门人曰:努力勤坐,坐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即闭门坐。莫读经,莫共人语。能如此者,久久堪用,如猕猴取栗中肉吃,坐取研,此人难有。”
     道信主张戒禅并传,讲求农禅并重。要求门人“努力坐禅”,不沾世俗,以求清净之心不被污染。专心坐禅当然不是无所思虑,而是要“守一”、“看心”、“念佛”,心即是佛,佛即在心,心佛一体,这样自身本来清净的佛性就不会被诸杂乱所扰动。佛教各宗皆以修持“见性成佛”为宗旨,唯有禅宗“见性成佛”的方法最简单,最直观,最彻底。
     道信大师的各种修禅法门,无一不是围绕“性”与“佛”这个问题展开的。所开的各种法门均旨在因人而异,依据因缘根基及悟彻的程度相机而行。“诸佛心第一”意义,杨曾文研究员,曾作过深刻而准确的解释:“在大乘的各种引导众生解脱的法门中,只有观悟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法门才是最重要的。众生之心从根本上说等同于诸佛之心,但只有在众生通过观悟自己本有佛性,断除掩覆于本有佛性之上的烦恼和情欲之后,才能使清净的佛性显现,从而达到解脱。”佛心指众生本来具有的清净之心,保持清净之心永不受污染,认识自己的本性,也就具足了佛心第一了。
“一行三昧”,亦作“一相三昧”,指专心坐禅,静心入定,专心观想并称念想一佛的庄严及名号,念念相续,永不间断,就能由一佛看见无量劫以来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把自身与法界联系起来观想,诸佛法身和法界平等无二,从而达到即心、即身、即佛。
“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直接地阐述了心、佛互为一体的道理,离心求佛犹如海底捞月。《大品般若经》中“无所念者,是名念佛”,又说:“即念佛心,名无所念;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把己心作佛,把佛作己心,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能求得真解脱。“守一”和“看心”两种法门是相辅相成的。“一”即“一如”,那就是本来清净的佛性,坚守一如永不丢失,是成佛的关键。“看心”具有双重性,充分认识心的属性,即先天具有的清净之心和后天容易产生的染污之心,只要守住先天具有清净之心不受染污,也就找到了佛法的真谛。
     敦煌文献中,对认识弘忍的思想及与道信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所存弘忍《导凡趣圣悟解脱宗修心要论》著述中,将十四种法门与道信的“诸佛心第一”禅理相比较,可以看出二者间的实质都是立足于对“心”的阐述,以此引导众生迈入解脱之捷径。道信不但以安心坐禅开示于弘忍,还以“顿渐”之理传授弘忍。“南能北秀”二派,在修行成佛的认识上虽有差异,均源出自道信“顿渐”之法,这只不过是道信门下的“一门二法”而矣,何有境界高低之分。
因撰稿人禅理识浅,境界低下,难以通透四祖道信的禅学思想,定有错误之识和不全面之处,望读者不吝指正,以不失祖师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25 14: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信秃儿,心无信仰,一生贪吃白食,好吃懒做,不学无术。所教之徒,皆喜欢搞些泥菩萨儿 装神弄鬼,哄人磕头上供。害得天下本善心人,烧香求拜,究其所愿,都仅求赐保已,众皆如是,人人自私,因此,社会公平正义,便被佛教折腾得无影无踪。秃瓢、佛教,和尚,尼姑,佛庙,正是祸国殃民的一切根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25 14: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维护公平正义,建设美好家园,期等明天越来越好,才是天下人共同的信仰

信佛不是真正的信仰,而是信仰的反面——自私自利,危害社会,毁灭人类幸福的恶因恶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11-30 09:31 , Processed in 0.03687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