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082|回复: 8

[匡山西游] 再说武穴之“匡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 09: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就在我写刚刚写完《也说武穴之“匡山”》一文时,微信《武穴发布》刊了一篇关于武穴“匡山”的文章,后在武穴论坛又看到一篇《武穴匡山问题的由来》,两篇文章内容大致相同。此文试图从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进行论证,在我看来,没有一处能证明“匡庐”之“匡山”在武穴。

一、从历史地理看不出什么


此文从历史沿革和地理变迁进行阐述,唯一能证明的就是广济离浔阳很近,离“匡山”很近而已,并不能证明“匡山”就在广济。(本文所称“匡山”皆为“匡庐”之“匡山”,下同)。
古寻阳在江北今黄梅县蔡山附近,这一点其实用不着花那么笔墨,史书上有记载:
《读史方舆纪要》(卷85)载:“出浔水,投王敦于豫章,是时浔阳犹在江北。咸和以后,始移于江南。杜佑曰:温峤所移也。王氏曰:惠帝永兴初,分庐江、武昌立寻阳郡,治豫章之柴桑,而寻阳之名乱。成帝咸和中,移江州治寻阳,而江南之寻阳著,江北之寻阳益晦。寻遂废汉寻阳县入柴桑县。自是以后,皆以寻阳郡治之柴桑城为寻阳。义熙八年,孟怀玉筑寻阳城,亦曰怀玉城,亦即柴桑城也”。
可见从东晋咸和以后,江南的寻阳就盖过江北的寻阳了。

二、古匡国也不见记载


文章称:“《尚友录》载:古有匡国……”。经查《尚友录》(卷十一)匡姓条目,并未记载“古有匡国”一词,仅有“鲁匡邑宰”,而“鲁匡邑”在史书中也没有记载,与之相关的,只有《左传》(成公十七年)载:
“初,鲍国去鲍氏而来为施孝叔臣。施氏卜宰,匡句须吉。卜立家宰。施氏之宰,有百室之邑。与匡句须邑,使为宰。以让鲍国,而致邑焉。”
这句话的大意是:当初,鲍国离开鲍氏来鲁国做施孝叔的家臣。施氏占卜总管的人选,匡句须吉利。施氏的总管拥有一百家的采邑。施氏给了匡句须采邑,让他做总管,他却让给鲍国而且把采邑也给了鲍国。
匡句须并没有做“邑宰”,而是让给了鲍,可见“鲁匡邑宰”也不存在,更没有“古匡国”了(史书中所记载的“匡国”属春秋时的卫国或郑国,在今河南境内)。至于百度网文中的上古匡国,都是武穴一帮人杜撰的,也无史料佐证,哪来的说服力?


三、释惠远蒙冤好多年


可把人家惠远和尚冤枉死了,自武穴人研究“匡山”起,和尚就开始蒙冤。惠远和尚本是吃斋念佛的,偶尔写写游记而已,何曾打过“诳语”?错怪和尚了。文中所引用的,出自陈舜俞的《庐山记》(因附有《庐山纪略》一卷,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庐山纪略》),《庐山记》(卷一)并没有把“庐江出三天子都”错为“庐山出三天子都”。释惠远所作的是《庐山略记》,并没有“庐山出三天子都”一句,显然是把两篇文章混为一谈了。
我就不明白:研究就了这么多年,怎么就没能给慧远和尚昭雪呢?估计是没仔细看过,《庐山记》(卷一)已经明确记载了“释惠远庐山略记曰。山在江州浔阳南”。慧远和尚也算个有名气的文人,总不至于引用自己的文章还得加上个“释惠远庐山略记曰”吧?

四、《广济县志》证明境内没有“匡山”


拿广济县志中有“匡山”一词说事,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衡岳通元气,匡山对落晖”,“衡岳”也在武穴吧?不然站在“匡山”上怎么看得见呢?县志记载武穴人当过南京军区司令员,武穴是不是也叫“南京”呢?
如果真有与“庐山”齐名的“匡山”存在,县志肯定会大书特书,不至于沦落到仅靠两首诗中两个词来证明。境内有没有“匡山”,得看县志中地名有没有“匡山”、山川有没有“匡山”。《湖北通志》(民国十年)广济县的山川中连仙姑山、连城山等这样的小山都有,就是没有“匡山”,武穴地名志(1984)、广济县志(1988)也没有记载。虽然我没有康熙、乾隆年间的广济县志,我想在地名、山川中也没有“匡山”的记载,要不人家早就拿出来了。
《元和郡县图志》和《太平寰宇记》记载广济县的山都只有积布山。《元和郡县图志》是唐朝李吉甫所撰,“匡庐”在唐朝已经很出名了,且唐朝时候不存在避讳的问题,如此与庐山齐名的山却没有出现在广济县条目内,说不过去。《太平寰宇记》是宋朝的地理总志,也没有广济县的“匡山”记载。
《读史方舆纪要》(卷76)记载广济县的地名有:积布山(积布矶)、东冲山(注:东冲山即今太平山)、横冈山、灵泉洞、黄石矶、连城河、武山湖、樊哙城、马口湖、青林湖、青林山、梅川、武家穴镇、马口镇、龙坪镇、双城驿。就是没有“匡山”。
本人查阅了所能查阅的史书,在广济县条目下均无“匡山”,积布山倒是不少。
还有人把杜甫的“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一句同鲍照读书台联系起来,以此证明匡山就是太平山,却不知“太白读书处”早被济南抢走了。元好问《济南行记》:“几北渚亭,所见西北孤峰五,曰匡山,齐河路出其下,世传李白尝读书于此”。济南的匡山,被诸多名士认定为李白读书处之所在,1924年就有“太白读书处”的石刻。

其实济南的匡山也不是太白读书的地方,早在宋代,计敏夫在其所作的《唐诗纪事》(卷18)中就已明确地指出:太白“隐居戴天大匡山,往来旁郡,依潼江赵征君蕤。蕤亦节士,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著书号《长短经》……故甫诗又云‘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读史方舆纪要》(卷73)载:“大匡山,在县西三十里,高耸盘纡,亦接彰明县界。其南二十里有点灯山,即彰明之小匡山也。一名读书台,以李白得名。”

五、关于网路专栏和民间研究
这很容易让人想到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自说自话、自己证明自己而已,不再赘述。

六、以史为证“匡庐”一山
历史上的“匡庐”本是一山,存在了三千多年。山名可以改变,但历史是改变不了的。借用文中引用的武汉大学社会系教授徐少舟说的:“史书从未有过“曾国”的记载,近代通过考古,不是已经证明了“曾国”的存在吗?”想要证明“匡庐”之“匡山”在武穴,啥时候也通过考古,拿出确切证据改写以下史料记载,而不是靠牵强附会、强词夺理。
1、《读史方舆纪要》(卷83):相传周武王时,有方辅先生于此山得道仙去,惟庐存,因名。世皆谓匡俗所居,亦曰匡山,亦曰匡庐,亦曰匡阜,亦曰康庐。《图经》云:宋开宝中,避太祖讳,更匡山为康山。
2、《梁书》(卷51 列传第45):刘慧斐,字文宣,彭城人也。少博学,能属文,起家安成王法曹行参军。尝还都,途经寻阳,游于匡山,过处士张孝秀,相得甚欢,遂有终焉之志。因不仕,居于东林寺
3、《南史》(卷76 列传第66):张孝秀,字文逸,南阳宛人也。徙居寻阳。曾祖须无,祖僧监,父希,并别驾从事。孝秀长六尺余,白晰美须眉,仕州中从事史。遇刺史陈伯之叛,孝秀与州中士大夫谋袭之,事觉,逃于盆水侧。有商人置诸褚中,展转入东林。伯之得其母郭,以蜡灌杀之。孝秀遣妻妾,入匡山修行学道。服阕,建安王召为别驾。因去职归山,居于东林寺
(注:《梁书》、《南史》所载的“匡山”因有“东林寺”,当属庐山无疑,再次说明“庐山”也有“匡山”之称。)
4、《明史》(卷43)德化(倚。南有庐山,亦曰匡庐
5、《七修类稿》(卷26 辩证类):梁昭明撰《渊明传》有曰: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惠远,彭城刘遗民亦遁匡山,与渊明同号浔阳三隐。说“彭城刘遗民亦遁匡山”的,还有《夜航船》(卷三、人物部)、《全梁文》(卷20);说“彭城刘遗民亦遁庐山”的有《南史》(卷75)、《宋书》(卷93)、《庐山记》(卷三)。
6、《佛祖通载》(卷七):抵浔阳见匡山。爱之庐于山阴。大守桓伊为创精舍。
7、《全隋文》(卷32):江州匡山东林寺者,东晋雁门慧远法师之所创也。
8、《法苑珠林》(第33):唐京师弘福寺释慧云。姓王。太原人也。远祖避地止于九江。弱冠乐道投匡山大林寺。时年二十五。(注:大林寺、西林寺、东林寺为庐山“三大名寺”)
9、《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第11):隆安六年,桓玄遗书于匡山惠远法师。然则匡山者,庐山也
10、《太平御览》(卷41):匡俗,周武王时人,屡逃征聘,结庐此山。后登仙,空庐尚在,弟子等呼为庐山,又名匡山,盖称其姓。
11、《五杂俎》(卷四•地部二):续仙去,惟庐存,故命其山为庐山,亦曰匡山也
12、《唐才子传》(卷3):初居嵩阳兰若,后来住匡庐东林寺。如天目、四明、栖霞及衡、湘诸名山,行锡几遍。
13、《唐才子传》(卷5):避地南来,乐佳山水,卜隐匡庐香炉峰下石洞间。
14、《徐霞客游记》(游庐山记):台后石上书“竹林寺”三字。竹林为匡庐即庐山幻境,可望不可即。
15、《唐语林》(卷二•文字)连典江南数郡,皆有名山:九江匡庐、缙云烂柯、庐陵麻姑。
以上是历史文献中 “匡庐”一山的明确记载(本人能力有限,未能找到更多的记载)。至于字典、词典、辞典、辞海的记载就太多了,有兴趣可以自己查,均与广济无关。文人骚客记载“匡庐”一山的,不少,最著名的,当属白居易的“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了。关于白居易为什么在五天时间内写下《祭匡山文》和《祭庐山文》,两祭同一山,本人在《也说武穴之“匡山”》一文中已经说得很清楚。“匡庐”之“匡”在广济的记载,一个也没找到。


七、西游记的胡思乱想
把太平山改为“匡山”,本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棒打鸳鸯、硬把“匡庐”拆开,只怕人家庐山也不答应,或许还会吃官司。
但把《西游记》跟太平山扯上关系就不一样了,毕竟只是个神话,不会有人拿着家谱说孙悟空是他们的祖先。不象武穴的“匡山”,研究了许多年,却难自圆其说,我只花几天时间,就弄得百孔千疮。
谁想的这个注意?实在是佩服!这篇文章还没写完,又看到一篇《西游记与李时珍》的文章,很受启发,按照这个思路,我也提供几条供参考:
1、武穴有个宋天佑,当年起兵造反,因过了浔阳江,在浔阳楼题了反诗,后人把他叫作“宋江”,武山寨就是当年的梁山寨,因为兵败才改的,据说当年宋江做梦排座次的石碑还在武山湖内。
2、武穴有个樊哙城,樊哙镇守广济,可见当年广济多么重要,尤其是田镇一带,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那里有个半壁山,原叫赤壁山,当年周瑜诸葛亮在此大战曹操,火烧赤壁,烧塌了一半,所以叫半壁山。只因苏东坡喝多了酒,在黄州写下了大江东去,便宜了黄州赤壁。
3、大法寺和大观园有没有关系?要不怎么都有个“大”字呢?也可以研究研究。我有个姓贾的同事,改天去问问贾家祠堂是不是贾府的旧址。
4、武穴还是中华人类始祖所在地,当年女娲在太平山上取土造人,形成象窝一样的洼地,女娲上天时,人们翘首相送,故此地名曰“仰天窝”,至今犹存。
四大名著都与武穴有关,人类始祖也在这里,大有潜力可挖。么时候在成立个“中华始祖及四大名著”研究会,记得请我当名誉会长哟。
做人要实、谋事要实,创业要实。连武穴人都忽悠不了,又怎能忽悠他人?自欺欺人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1 10: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能不能解释下这玩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 20: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匡山,引经据典,谈西游记也头头是道?
奉劝仁兄多看看国内著名西游记专家蔡铁鹰、曹炳建、徐习军、刘怀玉、郑伯成等研究的文章,再来谈论不迟!
《西游记》成书于湖北蕲州荆王府,广济是蕲州治下,禅宗四祖、五祖以及李时珍等对西游记故事情节的影响,你是推翻不了的。
见好就收,适可而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 21: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匡句须与须句国有没有关系?邾国须句国,后又被楚国所灭,其君被迁往南方(湖北黄冈),这个匡句须的后人匡裕会不会是欲匡复故须句的须句人,被楚国一并掳掠到黄冈大别山区来了呢?后来又跑到南障山(庐山)结庐而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 22: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 22: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总冒看见领导去所谓匡山去游览,但是经常看见领导去东成鱼庄吃饭,吃吃瑟瑟!不知道多快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3 08: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yoole 发表于 2016-1-22 22:10
总冒看见领导去所谓匡山去游览,但是经常看见领导去东成鱼庄吃饭,吃吃瑟瑟!不知道多快活!

酒桌上的匡山, 才是真匡山
领导与文人们才有共同语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3 11:49: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麦克风 发表于 2016-1-22 20:25
谈匡山,引经据典,谈西游记也头头是道?
奉劝仁兄多看看国内著名西游记专家蔡铁鹰、曹炳建、徐习军、刘怀 ...

此战匡山派大败而回,想借孙悟空扳回一局?我怕狐狸的尾巴又被楼主揭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0 00:15: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争鸣,百花齐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12-4 04:27 , Processed in 0.04485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